诗不只在远方
河南省南乐县博文中学 魏寨勇
各位前辈、各位教育同仁:
大家周末好!我——魏寨勇,来自字圣仓颉的故里——河南省南乐县博文中学的小学生一枚,今天很有幸能和各位教育教学的大咖大腕们一起分享些许的做课感受,时间紧迫,水平有限,诸多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下面我也从赛前准备与思考、赛课实况、赛后反思三个大方面进行解说,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斧正,在下不尽感激之至。
壹:【赛前准备】
冬月初冷,云沉雨浓
千里迢迢,远道而行
我来自字圣仓颉的故里
冀鲁豫三省交界的的南乐小城
披星戴月,北人南纵
只为那 花雕女儿红
为了那 懂心的先哲
还有那 横着眉的文圣
更为那 高端的论坛梦!
文化作文落脚文化名城
高端盛会必有高人纵横
今天再次来到我们绍兴
能和大家共同学习我倍感荣幸
下面就让我们开启文化旅行
... ...
上面这首打油诗本是我这次绍兴之行,参加“第13届全国中小学生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赛课课题《诗不只在远方》的热身导入词,为了节约时间,热身词没有用到,但它却记载着我这次绍兴之行的宗义。至今大赛已过去半年,然回首追忆,此次活动却给我带来了良多的感触,捋顺思绪,不免要诉诸笔端。
追忆整个参赛过程,留下的都是深刻的印记。
接到学校领导通知,说是让参加“全国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大赛”的时间是2017年10月12日,学校教研组长李志蕊老师通知说是11月份下旬开赛,今年较往年赛程有所提前。当时心想着还有一个多月,加上学校的俗务繁重,开始我便没有放在心上。等到11月1日李组长把我拉到了“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中心”微信群时,时不时的赛事讯息冲击着我们参赛选手的视野。某一天组织者核心领导人谭蘅君先生说今年的参赛选手较多,除了“文化作文组”还可报一人,各个赛项报名人额已满。 听到这个消息,我内心不免一阵窃喜,报不上名,正好省得折腾许长时间了。说心里话,报名参加今年的大赛,我心里不太情愿,在文化名城绍兴,在鲁迅高级中学,十余位特级教师参与同课异构,所有参赛项目都必须与鲁迅先生的“立人文化”有关,授课的学生为高一或高二的学生,学生所用的教材是苏教版,(与我们河南不一样的)凡此种种信息都在折射着这次大赛的难度之高,与其劳心费力的去碰这样的壁,不如老老实实的待在学校里,按部就班地搞好班级管理和语文教学工作,也不至于两头不能兼顾。
后来事情的进展,我的“算盘”落空了。听说报不上名后,敬爱的宋校长就委托教务处王雪芹主任向大会的评委南乐一中的任维东校长求救。在任校长综合分析情势暗示我们此次大赛的高难度情况下,宋校长毅然支持我们参赛,于是由王主任和任校长与组委会极力沟通的情况下,十分钟的时间内我们匆匆地定下了课题。考虑到自身的特长和对课题要求不甚严格的情况下,我报了“诗歌创作类”,就这一项没有要求与鲁迅“立人文化”相关联,本人平时也比较喜欢吟吟写写,想着自己曾发表的数篇作品,若参加此项赛事底气应该更足一点。
苦思冥想几日,终于找到了点儿灵感。诗歌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形式,生活才是诗歌的活水源头,何不以一些最具绍兴地方特色的诗歌作为素材,在课件中进行陈列,然后由听课的学生找共同性的东西进行归总,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总结诗歌创作的特点,然后再给出图片命题,由学生当堂创作并点评完成一节课的流程。
有了这样一个思路,接下来就是搜寻材料,制作课件,设计教学案等相关事宜。任何事情都是想起来容易但要进行实质性细节操作的时候,就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大赛要求一切的东西都必须是自己原创的,这就意味着拿现成的东西来用或借鉴别人的成果是绝不可以的。而我的课件制作水平仅仅为“菜鸟”级别,我只会一些最基本的操作,像插入框,动画显示等我都不熟悉,但那又有什么办法?求救呗!于是,办公室内的、教研组的、熟悉业务已不在本校工作的,都成了我现学现成的老师。费了许多力气第一个课件总算有了眉目,但只要随便让一个老师参考一下接下来就会有所改动。等到课件和思路基本上定型后,我先在自己班试讲了一遍,下来立马又删改了许多。让同课头老师听了之后大家纷纷表示内容太多,必须压缩,于是忍痛割爱就又把自己的许多作品亲手KO。
就这样折腾了好几天,中间还要备课,考试,监场,改卷,配合学校工作,处理学生事件,最难受的是临行前五六天,任校长听了我的课后,提了一番建议。之前的所有的思路通通被颠覆!一切都要扳倒重新来过,又是一番绞尽脑汁啊,其过程中的艰辛自不必言说,找图画,输文字,配字体,设显示... ...不一而足。
如此五次三番,过程中课件的改动大规模的不下五次,小改动就不计其数了,到最后参赛时的最终作品,除了课题外已基本没有了我开始设计时的影子。
过程是艰辛的,收获却是欣人的,这是成正比的。有道是不跳出井沿,不知自己是井底之蛙,真的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南下绍兴听课两日,好一顿丰盛的饕餮大餐!范维胜老师的谆谆善诱;陈清波老师的敏捷思辨;王林老师课堂充满的诗情画意;魏平特师的小入大出,渐入佳境的课堂艺术;韩军特师挖掘深度的大开大合,气势磅礴;崔益林特师的规范书写,独辟蹊径的人物归类;董海萍老师的喻理于实;禚如广老师课堂的声情并茂,严谨的课堂结构;范敏老师的细腻干练,挥洒自如。还有更多未曾观摩到的课堂,人哪一个不是杏坛翘楚?在自己小圈子里的又怎么能见到这许多的高手?这一点,由衷的敬佩宋校长,任校长,领导的良苦用心又岂是我辈轻易能体谅到的!由此又生出满满的歉意。为自己的不足准备,为自己的能力不足而歉,更为自己的狭隘却固步自封、不积极上进而歉。我想这歉意势必会敦促我摒弃日后工作中的懈怠与大意。若没有参加这样的赛事,自己制作课件的水平又哪能有一个质的提高?若没有此次绍兴之行,怎能认识诸如邱飞廉、郝志军、史绍典,李彦宏,谭蘅君等名家大伽,站在全国的大舞台上给重点高中的学生授课,能和全国各地优秀的一线教学能手相互切磋,这样的经历一生能有几次?我想参与收获的不应该仅仅是结果,更应该是过程。本次绍兴之行可谓是收获满满。在此衷心谢谢以谭老师为中心的文化作文组委会提供的平台与机会!谢谢我们敬爱的宋校长和任校长!谢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谢谢你们!
贰:【课堂实况】
一、【导入】
师:同学们,音乐人高晓松创作过一句歌词: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 ...(同时出示PPT图片。学生和: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师:对!)也有人说,他山之石可攻玉,熟悉的地方没风景。真的是这样吗?(同时出示图片)下面我们共同欣赏几首诗:
出示课件第三、四张图片。
师:下面我们共同读一下。(出示后,师生共读。)
读完后,老师发问:这些事物离我们生活远吗?附上诗后的这些东西还是我们身边的寻常之物吗?
学生回答:不是。(中有学生低声私语:切,乌干菜,茴香豆,有那么美吗?)
师:这虽是我们身边的常见之物,可是一注上诗文,我们竟读出了人情、读出了历史、读出了文化,诗不只在远方,也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令我们感动的事物,及时捕捉住瞬间的灵感写下来,这就是一种美!(导入课题,出示课件图片,板书课题)
二、【探析】
师:同学们,接下面我们来看一首熟悉的诗,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出示图片。
师:这首诗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细心观察,你究竟发现了什么没有?谁能告诉我?(提示语:大家可以用自己雪亮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下,然后和邻近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出示图片,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生1:诗都运用了意象。
生2:诗的结构比较工整。
生3:诗按照时间顺序安排的。
... ...
学生发言,师适时肯定、引导、板书,写出关键字眼:意象
师:同学们好厉害!眼光好犀利!大家都是内行人哪!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
“象”就是物象、形象。
“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倡导诗歌要有“三美”。(出示课件图片)
师:诗就应该看着美,听着美,想着也美。具备了三美,加上韵脚,这就是一首好诗。
师:看见肃杀的风把树叶吹落,有人心为所动,有感而发,就写下了下面这首诗,我们看一下,看它具不具备先生所说的这些因素。(出示图片)
生:具备。
师: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但一经过诗化以后就成了艺术,我们就要学会用这种方式抒发心中的感动,诗写生活中的美。也许就有同学要说了,老师你说得轻巧,诗有那么好写吗?不相信自己?那好,同样还是这首乡愁诗,有的同学是这样写的,(出示相对应图片)写的怎么样?具不具备诗的因素?
生:具备。
师:诗人王尔德说:“诗歌,说到底就是塑造形象的艺术。”写诗要用形象思维,也正如诗人艾青所说:“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使一切难以捕捉的东西,一切飘忽的东西固定起来,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象印子打在纸上样地清楚。”只有找到了准确的形象,就是意象,无形的情感才能借助于有形的物得以表现,巧用一定的修辞,那诗就丰厚起来。(出示图片)
接下来我们不妨也学着仿写一下,注意把握诗的基本要素——(进入仿写阶段)
三、【仿写】
学生写作时,师作巡视,发现了较好的作品,及时指名展示,师生共评,找出写作的亮点。
学生写的意象较多,有牛奶,有书包,有被子,有衣服等等。
师:看同学们写得多好!一节叫诗句,那若干节就可以叫诗篇了,有小不愁大,我们再按照诗的“三美”基本要求,扩充一两节,注意一下诗的韵脚,那诗的“建筑美”、“音乐美”也就有了。
师:“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诉真情”,真、善、美是人们永远歌颂的主题,借你一双敏锐的慧眼,送你一对想象的翅膀,去发现、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哪怕是一滴水、一棵草、一片树叶、一缕阳光、一根白发……,让我们带着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尽情挥洒诗兴吧! (出示图片,进入创作环节)
四、【创作】
师:今天恰逢感恩节,请学生以“母亲”为主题想象写作,把你心中的丝丝缕缕化作真挚的语言呈现出来吧,让感动走近你、我,还有我们的妈妈,让她看看,说不定你就得到大奖哦。
学生思考、写作,老师巡视、发现、点拨、肯定。期中还真有两名同学写的不错,我还当场戏谑地赞了一番,引起听课师生会心一笑,只可惜时机意识不强,没能够把学生的作品拍录下来,终成憾事。
师:一花一世界,一叶一灵魂。一曲一场叹,一诗一追问。
只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美无处不在,诗就在眼下,不仅仅在远方!(呼应主题)
师:需要特别说明一点:
写诗可提高人的鉴赏能力,提升人的语文素养。由于诗歌个性特点,陶冶陶冶情操,业余写写挺雅的,但考试时就不要写了,评诗有风险,写诗需谨慎!
谢谢大家!(鞠躬,结束课程)
参:【赛后反思】
1、定位不精准。长时间致力于初中语文教学,思维也定格于十四五岁的青少年模式,他们读书甚少,知识面较窄,理解力亦有限,授课宜通俗直白,而大两三岁的高中生的认知则高于这个水平。他们更注重于内心,而对外界的反应较为迟缓。而我的课堂的设计过于简单,可能让高中生感觉有些“小儿科”,从而对内容感趣的热度不够,导致师生配合不甚默契,课堂不是十分热烈,尽管之前我们从未谋面,写作这方面的东西需要沉静,总之学生展现没有出现让人惊艳的东西。
2、课堂不出“彩”。也许是自身性格原因,也许是学生疲惫原因,我的课是那天最后一节课,我的课程设计本是很生活化的,恰逢那天又是感恩节,按理说课堂应该是很煽情的,可是一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没有出现高潮部分,整个课堂还算流畅,但课堂的艺术性和文化性显得不高。思之想来,应该是课堂切入和流程太温和了,其宽度与厚度都不甚到位,波澜不惊的中庸很难唤起广大师生的兴趣,若能剑走偏锋,独辟蹊径,可能效果会好一些。
3、时机意识不强。时隔半年,有很多东西我今天已经想之不起,其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在当时通过手机和多媒体把学生即时创作的作品留下来,所以如今我只能靠一些残存的记忆来恢复课堂实况了。若当时能在课堂把握游刃有余的情况下,用手机把学生当时写作的一些东西拍摄下来,过后再细细研究,那就变成了一笔雄厚的课堂资本,可惜这一切在仓促之间成就了一生的遗憾。每每想起,内心总有些酸楚
... ...
我的汇报完毕,笨口拙见,贻笑大方,谢谢大家的聆听!谢谢谭主任和各位老师的辛苦!不当之处,悉听大家指正,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