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齐风》看齐国尚武文化
主讲人:重庆市广益中学 钟林娟
谭老师好!各位老师好!
我是钟林娟,是来自重庆市广益中学的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有幸参加了这次文化教学大赛,这也是我第二次参加文化教学大赛,上次讲的是《乡土中国》,每次赛完都大有收获。
今天,在谭老师的推荐下,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参赛感受,与各位同仁一起交流教学体会,真的很感谢也很高兴。谢谢谭老师的信任和鼓励!
我将从三个方面讲起。
一、赛前思考
(一)【讲点确定】
我参加文化教学大赛已经两次,每一次的教学内容都是讨论最激烈的一个部分,我们认为的文化教学一定是基于“文化”的传递,同时还有兼顾该地区的文化养分。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广益中学语文备课组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我们确定选择《诗经.齐风》作为教学内容。《诗经》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以诗歌表达了的思想情感,也反映了丰富的现实生活。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经.齐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一十一篇,分别是《鸡鸣》、《还》、《著》、《东方之日》、《东方未明》、《南山》、《甫田》、《卢令》、《敝笱》、《载驱》、《猗嗟》,其中反映了劳动与爱情、压迫与徭役、风俗与婚姻,甚至讽刺鲁桓公与文姜私通,《国风·齐风》是齐国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探究齐人古代社会风俗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掘齐人“尚武”思想历史渊源的依据。
但具体怎样切入,也是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既要把诗经相关诗歌整合联系起来,又要找到一条明确的文化脉络线路相链接,同时还要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关照现实,能对学生有所启迪。观照现实是《新课标》强调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经过激烈的讨论,我们最后确定教学内容:本课以《诗经.齐风.还》、《诗经.齐风.卢令》为切入口,探求齐国“尚武”文化,并通过历史名人,国家政策,军事思想,现实传承等方面深入探究“尚武”的齐国特征及内涵,得出齐人尚武,以武为美;仁爱谦让;文武兼备;讲究“武德”的齐国民风特征。
(二)【教学目标设想】
1、朗读并理解《卢令》,能明白齐人以“武”为美的审美内涵;
2、朗读并理解《还》,通过阅读探究齐国人与人的关系是怎样的,齐“风”是怎样的;
3、思考探索出齐国“武德”在今天的价值和时代意义。
二、课堂再现
【讲课之前,大屏幕展示第1张投影片】
一、【导语】(2分钟)
同学们好!
很高兴来给大家上课,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姓钟,来自山水之城8D魔幻城市——重庆,也是教高二语文。在来上课之前,我跟我的学生说,我要走几天,学生问我去哪里,我说去山东,说到山东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评价:“山东大汉个子高,打架凶,还吃大葱。”当然,这是他们对于山东的刻板印象,如果让你们自己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你们选择什么词?(请两三个回答)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站在这片齐鲁大地上,先民们到底是怎样的呢?
【大屏幕随之展示第2张投影片】
【师】那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源头看看。让我们走进《诗经.齐风》。
【大屏幕展示第3张投影片】
二、【进入教学第一环节:《卢令》】(15分钟)
1、(3分钟)学生朗读一遍(诗、解释、翻译),第一读准字音、节奏,尽量表现情感,第二看能否找出写作对象?(PPT:朗读,要求)
【大屏幕展示第4张投影片】
【大屏幕展示第5张投影片】
【大屏幕展示第6张投影片,学生读,老师重复要点。】
【师】: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先读诗,再读解释,再读翻译。同时找找看,本诗的写作对象是谁?请同学回答。
确定:人(板书:诗经.齐风 卢令)
2、(5分钟)【师】:对“人”有很多形容词,哪个更为重要?为什么?(请同学回答。)
确定:美(板书:美)
【师】:看来对“美”的欣赏是一个自古以来都存在的永恒的话题。哪样的男子长得美?(请两三位女生回答)问问我们班女同学,我们班哪位男生最帅?大家说你最帅气,你来说说,你认为哪样的男子长得帅?(请两三位男生回答)问问我们班男同学,我们哪位男生最帅?来我认识一下。嗯,阳光挺拔,帅气潇洒确实是符合大家的审美的。
【师】:这是今天之美,我们一起来看看齐国先民美男子是怎样的。(出示PPT,后羿射日图)
【大屏幕展示第7张投影片】
【师】同学们,美吗?这是《山海经》里的山东先民,后羿,弯弓射日。我们虽然看不清楚他的样子,但是他矫健的姿态,孔武有力的筋骨,让我们感受到了迎面而来的阳刚之气。(板书:武)
3、(5分钟)同学们根据注释,为猎人画像,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写,展示)
(PPT.图片:头发胡子)
【大屏幕展示第8张投影片】
4.(2分钟)孔武有力之美固然重要,但是对一位男子的欣赏和赞美,仅仅凭借美貌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找找原文,还需要哪些品格?(生答)ppt
明确:仁、鬈(勇)、偲(智) 板书:仁、勇、智(ppt:品德好为仁,本领高为武。)
【大屏幕展示第9张投影片】
【师】:大家在思考一下,我们先民赞美的男子是做什么职业的?(生答)(PPT:夷,尚武)
【大屏幕展示第10张投影片】
三、【进入教学第二环节:《还》】(12分钟)
1、(1分钟)【师】:如果两个勇武的猎人聚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生回答)ppt
【大屏幕展示第11张投影片】
【师】:让我们看看在齐国古代两个勇武的猎人发生了什么。
【大屏幕展示第12张投影片】
2、(3分钟)学生朗读一遍(诗、解释、翻译),第一读准字音、节奏,尽量表现情感,第二看能否找出写作对象?(PPT:朗读,要求)
明确:“子”和“我”(ppt)
【师】:于之相关的有哪些词呢?
【师】:子与我是一种相互欣赏,这种欣赏不是文人相亲,而是勇士相敬。
【大屏幕展示第13张投影片】
【大屏幕展示第14张投影片】
3、(3分钟)同时我们也关注到了这几个字:遭、齐、揖。(ppt)
【大屏幕展示第15张投影片】
【师】:这正体现了古代齐人人与人的关系,你们认为齐风的民“风”应该是怎样的?小组讨论2分钟,并确定发言人。
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
【要求学生思考概括,并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理由。大屏幕展示第8张投影片。】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一边参与学生的讨论评价,一边逐渐完成下面的引导总结。】
【大屏幕展示第16张投影片。】
4、(5分钟)学生展示2——3组,总结:和谐、赞美、协作、讲“礼”(板书:礼)
【师】:(PPT)敏捷孔武谓之美,和而不争谓之仁,协作好让谓之礼。我们发现勇武和止礼,和谐的统一在了一个民族身上。这才是“齐风”。
【大屏幕展示第16张投影片】
【师】:史记有段材料(PPT)谈的是当时的社会风气,我们来读读,看看当时的齐人生活是怎样的。(生读PPT)生活富裕,国力强盛。
【大屏幕展示第17张投影片】
四、【进入教学第三环节:遗风(10分钟)】
【大屏幕展示第18张投影片】
1、(1分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片土地也出现了大量优秀人才。先考考大家。(PPT填空)
【大屏幕展示第19张投影片】
2、(3分钟)【师】我们以孔子为例,在齐鲁大地的土地上,在齐风环境的浸染下,孔子开创“儒学”,提仁树礼,那他沿袭了“尚武”基因吗?(PPT)
【大屏幕展示第20张投影片,学生自行阅读,老师解释】
【大屏幕展示第20张投影片,学生齐读】
师读并解释:“提倡文武兼备,尚武而有礼。”
3.(2分钟)思考:请概括齐国的战争思想?(从作战目的、作战方式等方面来概括)
【师】:齐国的强大,除了面积、人口、更重要的是军队,而军队更重要的是在武德精神。(PPT)同时也注重思想作战。(PPT)
【大屏幕展示第21张投影片,学生阅读,并思考体会】
【师】:性慈高远的尚武精神源远流长到现在,也形成了丰富的影响。
五、【进入教学第四环节:联系时代,映照生活】
【大屏幕展示第21张投影片】
1、结合学案的阅读材料,抓出关键词,完成学案问题。
2、思考齐国这种武德之风,在今天有怎样的价值和时代意义?
(学生阅读学案拓展资料,思考并回答。)
【大屏幕展示第22张投影片,学生思考体会】
材料明确:“立德树人”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以“刚健自强”与“富强民主”追求国强民富的共同夙愿;以“宽恕礼让”与“文明和谐”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立身正直”与“公正法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重义守信”与“诚信友善”促进人际交往等。
六、【进入教学结束环节:老师做如下引导】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从诗经齐风出发,发现古人以“武”为美, 同时发现这个武,是讲究“仁德”和“智慧”包裹中之武。这种思想在齐文化的历史中存在,同时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着丰富的影响和深远意义,需要我们继往开来。
【看学案相关链接,大屏幕展示第23张投影片。学生齐读。】
【师】下课……
三、赛后反思
整个课堂设计和教学思路是在重庆市广益中学语文备课组的精心打磨下最后确定的,思路清晰,由诗经中“武”展开,再提到齐地历史名人的“武”,齐国之“武德”,同时知识含量大并且满足比赛要求,文化知识补充充足,拓宽度比较大。因此承担给授课任务的我,不禁感到很大的压力,也对我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整堂课学生能跟随老师的节奏,但在深入思考部分稍弱,课后不禁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主要分析了原因:
第一,对学情不了解的情况下,并没有提前要求学生完成阅读学案的任务,这就导致在上课时学生对材料不熟悉。第二,遇到学生答不上来的时候,跟我预设不一致,但我没有及时调整节奏,一笔带过。第三,上课声音有点小,学生回答问题声音也扩不出来,在课前调试没有及时调整。第四,口头禅多,“所以”“同时”,语言不干净,表达太繁琐。
因此,我也得出了一些经验教训,更体会到一个观点,作为一堂比赛课,一定是要让听众感觉到教师优秀,学生更优秀。记得曾经听过一句话,说老师的职责就是把学生和知识之间搭一座桥,让学生能触碰到知识,掌握到知识。因此教学一定是把效果作为第一测验对象的,在上课行进过程中,一定要把姿态放低,时刻关注到学生能不能接受,并及时调整,同时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一定不要牵着拉着走,过多的引导不是好的桥梁,过多牵引也容易语言繁琐,讲得过多,就像深深灌进去的一样。
所以,对我来说,最重要和最难的问题是,怎么为学生建立起一个桥,不至于“太陡”,不容易爬上去,也不至于“太窄”,让学生发散不开被动接受。这是我接下来最重要的课题。
感谢谭蘅君老师的信任,感谢文化阅读与文化写作大赛组委会,感谢各位老师的陪同和倾听!
谢谢大家啦!
【附】
《诗经.齐风》预习学案
一、学习目标
4、朗读并理解《卢令》,能明白齐人以“武”为美的审美内涵;
5、朗读并理解《还》,通过阅读探究齐国人与人的关系是怎样的,齐“风”是怎样的;
6、思考探索出齐国“武德”在今天的价值和时代意义。
二、预习任务
1、朗读《卢令》、《还》原文。
2、阅读补充材料,并完成习题。
三、阅读原文
国风·齐风·卢令(líng)⑴
卢令(líng)令⑵,其人美且仁⑶。
卢重(zhòng)环⑷,其人美且鬈(quán )⑸。
卢重(zhòng)鋂(méi)⑹,其人美且偲(cāi)⑺。
词句注释
⑴卢:黑毛猎犬。
⑵令令:即“铃铃”,猎犬颈下套环发出的响声。
⑶其人:指猎人。仁:仁慈和善。
⑷重(zhòng)环:大环套小环,又称子母环。
⑸鬈(quán ):勇壮。一说发好貌。
⑹重鋂(méi):一个大环套两个小环。
⑺偲(cāi):多才多智。一说须多而美。
白话译文
黑猎犬项上的铃声响个不停,那个猎人形象好又有好品行。
黑猎犬的子母环呤呤响不停,那个猎人形象好又那样勇猛。
黑猎犬的两个环呤呤响不停,那个猎人形象好又有好本领。
问题一:
国风·齐风·还(xuán)①
子之还(xuán)兮,遭我乎峱(náo)之间兮②。并驱从两肩兮③,揖(yī)我谓我儇(xuān)兮④。
子之茂兮⑤,遭我乎峱(náo)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⑥,揖(yī)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⑦,遭我乎峱(náo)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yī)我谓我臧(zāng)兮⑧。
词句注释
①还(xuán):轻捷貌。
②峱(náo):齐国山名,在今山东淄博东。
③从:逐。肩:借为“豜(jiān)”,大兽。《毛传》:“兽三岁为肩,四岁为特。”
④揖:作揖,古礼节。儇(xuān):轻快便捷。
⑤茂:美,指善猎。
⑥牡:公兽。
⑦昌:指强有力。
⑧臧(zāng):善,好。
白话译文
对面这位大哥身手真敏捷啊!我进山打猎和他相逢在山凹。并肩协力追捕到两头大野兽,他连连打拱作揖夸我利落啊!
对面这位大哥身材长得好啊!我进山打猎和他相逢在山道。并肩协力追捕到两头公野兽,他连连打拱作揖夸我本领高!
对面这位大哥体魄好健壮啊!我进山打猎和他相逢在山南。并肩协力追捕到两匹狡猾狼,他连连打拱作揖夸我心地善!
问题二:
五、资料补充
《齐风》狩猎诗与齐俗尚武(节选)
中国古代“以政狩习战阵”,与军事密切相关。齐国统治阶级的田狩应具有更直接、更深层的尚武意义。《周礼·夏官·大司马》:四时教民习战阵,“中春教振旅,司马以旗致民,… …遂以冤田,有司表貂,誓民,鼓,遂围禁”。“中夏教搜舍,如振旅之陈”,“遂以苗田如范田之法”;“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遂以称田如兔田之法”;“中冬教大阅,… …众庶修战法”,遂以狩田,以族为左右和之门,群吏各帅其车徒以叙和出”。郑注日:“兵者囚事,不可空设,因兔狩而习之,凡师出日治兵,入日振旅,皆习战也。四时各教民以其一焉。”春秋战国,相沿成习,《谷梁传·昭公八年》云:“秋,莞于红,正也。因芜狩以习用武事,礼之大者也。”虽然我们不能断言商周以后统治阶层的狩猎活动都与军事有直接的关系,但必定要受旧习的影响,至少应含有炫耀武功的一层意义。《诗经·周南·兔置》“美猎士为王气所特钟。”(方玉润:《诗经原始》第83页,中华书局,1986年),直言猎士为“赳赳武夫”,亦可见田猎与军事的关系。后来,巡狩、打猎也成了战争的隐语或婉词。“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谷梁传·桓公四年》:“四时之田,皆为宗庙之事也。”
《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应。无事而不田,日不敬。”又,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亦云:“利用猎获的兽类肉、毛、骨、角作为王室享用品,肉可以食,皮毛可以御寒,骨和角可制为器物。利用这些部分,正是田猎的目的之一 。”(陈梦家:《殷虚l一辞综述》第552页,科学出版社,1956年)但是,统治者亲身田猎的主要目的,用方玉润的话说:“夫君子之不耕而食也久矣,… …岂必伐檀、稼稿、狩猎而后食哉?”(《诗经原始》第248页)透过现象看本质,统治阶级的游田是带有浓厚尚武气息的娱乐活动。齐国统治阶层的尚武精神贯穿于治国方略乃至逸乐游戏之中。经济的发展也被赋予了尚武的色彩,这与《齐风》狩猎诗洋溢字里行间的尚武气息相印照。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国鄙制度的推行,“参其国而伍其鄙”(《国语·齐语》),“作内政而军令”,把居民同军队编制结合起来,极似后世的保甲制度或军国制度。我们说,溶军事(尚武)于经济及其他活动之中,使其有相互促进之功,是齐国迅速强盛的根本。
齐文化特征及当代价值(节选)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生明,廉生威。在众多的典籍中,齐文化廉政内容的丰富性和系
统性,在先秦地域文化中堪称一流,是当之无愧的优秀廉政文化。“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牧民》),“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廉者,政之本也;让者,德之主也”(《晏子春秋 •内篇杂下》)。“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人心易。人心正则欲不污,民心正则行无邪”(《管子 • 水地》)。在齐国众多的廉吏中,晏婴是其中的代表,他忠君重民的思想影响着封建社会一代又一代的贤臣良相,而他在声色犬马的浑浊世界能洁身自好,厉行节约,更为后世所倾慕。孔子评价晏子说:“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晏子春秋·外篇》)。司马迁在《史记 •管晏列传》中感慨地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八百年泱泱齐风,汇集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思想,凝聚成了《六韬》《管子》《晏子春秋》《孙子兵法》等许多不朽的思想圣典和《考工记》《齐民要术》等农耕文明的重要著述。其中《管子》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孙子兵法》被誉为我国的古代兵学圣典。
齐文化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略、改革开放的发展理念,重视人才的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礼法并重的法治思想,务实的社会治理思想,为民爱民的廉政思想,构建睦邻友好关系的外交思想,等等这些治国思想,与今天的发展战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诸多的契合点,对当今治国理政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挖掘整合,扬弃改造,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贡献。具体而言,齐文化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 5 个方面。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历史渊源齐文化中尊贤尚功、干事创业的精神,改革创新、争创一流的精神,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精神,尊王攘夷、维护统一的精神,以及“礼义廉耻”“和而不同”的思想观念,可以视为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之一。法制思维和诚信思想,也较早地在齐文化中得到实践和阐释。比如《管子 • 枢言》明确讲“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提出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下人团结一致的保证。战国末期,荀子也曾经说过:“诚信生神,夸诞生惑”(《荀子 • 不苟》)。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古为今用,牢固树立并努力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新时代发展理念提供了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仅实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实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理论的新飞跃,而且成为今日中国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齐文化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特别是创新、开放的发展理念,为我们今天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提供了历史经验,更为我们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增强了信心。
为治国理政提供了传统理论支持齐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廉政思想、法治思想、和谐思想、礼法并重的思想,如:“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六韬·文韬》);“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管子·治国》);“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晏子春秋·内篇问下》)。“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管子•明法》);“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也”(《管子 • 明法解》)等等,这些哲学思想,都是古人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无疑为当今治世、治国理政,提供了传统理论依据。
为当今智库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稷下学宫作为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高等学府,不仅在学术上造就了辉煌的百家争鸣景象,也因“不治而议”这一特有的决策询议机制,被视为现代智库的雏形,拥有了聚才、启智、资政、强国等功能,扮演着类似现代智库的角色,曾促成了田齐政权的一度强盛。“当代智库建设应积极借鉴稷下学宫以询议、讲学、著书、育人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努力加强智库独立性建设、健全人才贮备制度、畅通智库建言渠道、培育智库思想市场、创新智库管理模式等,从这些角度与方向汲取宝贵的建设经验。”
为领袖统领全局、治国理政提供了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经典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和运用方面,毛泽东、习近平等领袖人物,为我们做出了典范。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他在一系列讲话、文章、访谈中,时常引用齐文化经典著作《管子》《晏子春秋》《六韬》《孙子兵法》《司马法》中的经典名句。比如“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 内篇杂下》);“以戒为固,以怠为败”(《六韬·虎韬·金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兵法·虚实第六》)等等。用典背后是“治世”,用什么、如何用、效果如何,既是领导能力、治理思想、执政风格的折射,也是把古人治理智慧运用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齐文化的历史地位、齐文化研究的重要责任和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广阔未来。
问题三:你认为“武德”是什么?在今天有什么价值?
武德:
价值:
: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武术讲究术道并重
中华武术,又被称为“中国功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它既包括实战、搏击的拳法招式以及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锻炼方法,更承载着积极向上、自强不息、以德服人、以和为贵的优秀理念。由此,传统上我们提倡“以德服人”“以武会友”,本质上是为了提升技艺、促进友谊,而不是一味地好勇斗狠。
武术是中华文明长期氤氲滋养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健身方法和文化现象。中国武术由“击”和“舞”两种形式构成,“击”即原始的打斗、搏击,“舞”即套路表演。冷兵器时代,对抗性武术是主流,是军事作战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进步,武术逐渐脱离军事武艺,以技击性与艺术性相融合的形式而独立存在。从春秋越女论剑、秦末项庄舞剑,到唐代公孙大娘舞剑器及唐将军裴旻剑舞,都显示出武术不再是纯粹的“暴力打斗”,而成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百姓娱乐和生活的一部分。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原始本能的抵御外敌、自我保护的武技,诸如泰拳、跆拳道、巴西柔术等也包含各自的“套路”。套路练习和对抗性练习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也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显著特点。但不同的是,中国武术受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影响,将人与自然、人体各部分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进而形成技法中“内外三合”“周身一家”“形神兼备”等特色内容,演练风格强调“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练习内容注重“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习武者把“闻道”“求道”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追求人我和谐之道。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武术讲究的是“术道并重”。其中,注重武德,是中华武术区别于中华文化圈以外众多技击术的显著文化特征。
未曾习武先修德,未曾学艺先习礼。我们知道,武德是武术在漫长的实践和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文解字》:“武者,止戈也!”它说的是,“武”字造字之初,就是用武力消灭武力、达到和平之义。《左传》提出,武有七德,如禁暴、保大、定功、安民、和众等。武术的基本规范抱拳礼,寓意着崇德尚礼。坚韧不拔、忠义纯笃、谦和恭敬等更是对习武者的基本要求。
武术的现代化传承需要扬弃旧武德思想中的糟粕,继承和发展传统武德中的精华,关键是树立高尚的品德与宏大的胸怀、气魄,进而培养民族自豪感与与文化自信心,弘扬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摘选自《传统武术传承要真正面向大众》)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古到今,中华武术都是一种健身方法和文化现象,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
B.中华武术注重武德,讲究“术道并重”,而中华文化圈以外众多技击术更多注重“术”。
C.套路练习与对抗练习相辅相成、追求人我和谐之道是中华武术区别于其他武技的显著特点。
D.“武者,止戈也!”《说文解字》中这句话说明在造字之初就是拒绝武力打斗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将泰拳、跆拳道等武技同中华武术对举,目的是突出中华武术不一样的境界。
B.文章谈了中华武术的内涵、历史演变以及特点,而武术的现代化传承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
C.文章提及春秋越女论剑和巴西柔术等,运用对比论证是文章主要的论证方法。
D.文章借用《左传》提出的武有七德,是在《说文解字》对“武”字构成意义解说基础上对习武者提出了更髙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能将实战搏击的拳法招式同积极向上以德为贵精神结合起来,中华武术就不能很好得传承。
B.相对于中华武术所包含的强身健体作用,它所承载的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理念显得更为重要。
C.只有脱离了军事武艺,以技击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形式而独立存在的武术才真正走进了百姓生活。
D.只要将中华武德的传统思想加以继承和发展,树立高尚品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武术就一定能够发扬光大。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