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804阅读
  • 0回复

(地域文化研究)张船山眼中的江津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8-04

张船山眼中的江津印象
谭云籍  谭蘅君

张船山是谁?

答案丰富多彩!

籍贯来说,四川遂宁人,却出生于山东馆陶县,所以取名“张问陶”,字面意思是想问问上天:为什么要把孩子出生在馆陶县这个偏僻的地方?貌似有不悦之情,毕竟张家是官宦世家,家族的雄心还在。换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用名字记住这个诞生地。

但名家解释不同:名陶,字冶,陶为制陶,冶为冶炼金属。陶冶意为开物成务,制作器具,引申为培养教化。至于号“船山”,是因遂宁县西有一山形若覆舟,故名船山。张问陶借此为自己的号,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远祖辉煌的追忆。

最后归葬于遂宁两河口祖茔,遂宁民间最大的风水传说地。

家世来说,投胎是技术活,张船山投身于“蜀中第一家族”,标准的富二代加贵二代,按理生活一世无忧,富贵显达。他是清代著名宰相张鹏翮总理的玄孙(第五代),曾祖是国家信访局局长,爷爷是山东登州市长,父亲是云南开化市长。

科举来说,张船山8岁开始随马杏里先生读书,天姿英敏超悟,读书有夙慧,十岁能作诗。皇榜上有名,标准的进士,与状元石韫玉同科及弟,是一心追求“抚枕雄心在”“长风腾健羽,莫将功业让词章”的学霸精英。

婚姻来说,21岁由汉阳出发,阔别生活了15年的湖北,北上京师,与涪陵人周兴岱(乾隆帝重臣、兵部尚书、嘉庆帝老师周煌的儿子)18岁的大女儿周氏结婚,双方都是蜀中望族,船山在岳父家过了一段平静的读书生活;23岁参加成都乡试,四川省长林俊同志把女儿林颀许配给他,24岁入赘成都,艳福好到六亲不认,门当户对基础上升级为绝对的高娶。张船山和林颀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知音夫妻”之一。

相貌来说,其实很有点丑,丑到放乡下,没人骂几句算好运气。清人笔记曾记载一位青年才俊去拜访文学前辈,得知在座的这位就是诗名赫赫的张问陶时,不由大惊:张船山怎么长得像一只猴子呢?不说了,上帝是公平的,只是娶的老婆都很漂亮,秀外慧中,羡煞天下丑男和俊男。

写作水平来说,评价就高得有点抬头仰望的味道了,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李白杜甫的荣誉都戴到他一个头上,这种朋友圈的点赞评论,唐代以后算第一人吧。

写作派别来说,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船山30岁时,诗坛泰斗袁枚写信给洪亮吉盛赞张船山:“吾年近八十,可以死;所以不死者,以足下所云张君诗犹未见耳!”出名宜早,湖广总督毕沅也寄书船山订交,声誉之隆,可想而知。

书香世家来说,全家都是诗人,是诗坛罕见的“三兄弟三妯娌诗人”,即张问陶及其兄张问安、弟张问莱、嫂陈慧殊、妻林韵徵、弟妇杨古雪均是诗人。

书画来说,张问陶的书法绘画冠绝一时,他的书法学习米芾,险劲放野,别具一格,冲破了僵化刻板的“馆阁体”牢笼,信手拈花,达到物我两忘境界;绘画集明朝四大画家之技艺精华而挥笔自如,因善画猿,自号“蜀山老猿”。对这种评价,虽然言词有点夸张,好像已君临天下,脚踏万家,世无对手,但足见其水平之高。

仕途来说,张船山曾任江南道御史,相当于现在江苏、浙江、江西三省纪委书记;同时任过验封清吏司郎中,相当于清朝中央部委司长,地方上任过莱州市长。

捐赠来说,他是慈善家,嘉庆十七年(1812年)三月,张问陶以病辞官,离别前,他系念莱州歉收,民有饥馑,便将自己历年积蓄捐谷七百石赈济七邑饥民。

宗教来说,张船山不信一切神佛,因此他的文章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读起来会有不适感。不信,后面一读试试。

寿命来看,仅仅中寿,51岁病死于苏州寓所。是不是得罪佛道仙家所致?不知道。

从父亲角度,张问陶辞世时,家境萧条,膝下无子,三个女儿尚未出嫁,家人无力扶其灵柩回乡,后来得到好友资助,才得以安葬故乡,算是愧对子女。毕竟,那些温暖的小棉袄还需要父亲来支撑她们的未来。

从正史评价,《清史稿》卷485认为,(张问陶)以诗名,书画亦俱胜。这个评价就比较中性,体现了正史的严肃性,没有时人崇拜张船山时的那种夸饰之风。

从丧葬角度,张船山死后一定回祖茔归葬,这涉及张氏家族的风水传说。据清代《池上草堂笔记和近人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载,始祖张百龄曾对客人说:“某公精堪舆,尝卜一地,葬其先人。葬毕叹曰”‘吾子孙如不坠先业,后必出三公。’……葬后生子五人,分居五处,其一湖广,生江陵相国张居正;其一四川,生遂宁相国张鹏翮;其一江南,生京江相国张玉书;其一居安徽,生桐城两相国;其一居长白山,入汉军,即吾先代也。”合计五房出六宰相(张居正、张鹏翮、张玉书、张英、张廷玉、张百龄),有清一代,风光占尽,鲜与伦比。张鹏翮在京师多次就祖茔风水给家人写信,要求“祖基两河口交汇处,二地田地关系风水,断不可轻失”。张船山不葬苏州而归遂宁,有家族规定。其妻周氏、林颀亦葬两河口。

这么一个天才级人物,他眼中的江津是什么样的形象呢?

乾隆55年(1790年)3月,张船山27岁参加会试,考中第三甲55名进士,属同科进士中最年轻者,旋选翰林院为庶吉士。该科状元石韫玉,榜眼洪亮吉均系船山好友。

1791219日请假出京还蜀,9月由成都归遂宁,搬取林颀夫人还京就职,由成都返回京师,兄长亥白同行。

17921128日,29岁的张船山舟发成都,沿江而下,开启了岷江和长江上的写作之旅。

当然,作为性灵派代表人物,诗歌艺术自然精湛,只是他的思想,却未必让所有人接受,因为他不信佛,邈视佛、鬼、神、仙,部分诗歌让人产生不适感。

如果说自古诗人皆入蜀的话,那么必然也就有入蜀诗人多出川,出川多行长江路。

唐朝出川的李白,25岁沿长江直下荆州,然后在孟浩然的撮合下,于湖北安陆高娶了宰相的孙女许紫烟,过了十年“上门女婿”的伤心日子,许氏作为湖北第一家族(“贵如许、郝,富如田、彭”,许家排第一),并没有帮李白走上仕途,可能是许家人累代做官,早就看出李白“官商”低,不适合仕途滚打。但出川路上李白却是狂放豪迈,心里满是憧憬。

入川的杜甫没了大唐帝国国务院总理之子严武的救济,只得连夜离开浣花溪,直下长江,沿途一边忧国,一边忧自己,好在54岁的他至少还有一条船是自己的财产,相当于现在有一辆房车,哪里都可以入睡,不必上岸交房租。但那种命运不顺的悲愤,还是时时撞击他的心跳,曲折的游荡生活,在抑扬顿挫间舞蹈。

宋朝出川的苏氏兄弟,正是高中进士回京任职,20出头的年龄,一路意气风发,兄弟俩带着娇妻,入名山,探胜景,观人文,写同题文化作文,编成《南行集》,少年出名早,好不令人羡慕!

与之相反的是陆游,45岁入川时几乎天天写文化作文日记,编成《入蜀记》,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但54岁出川时,由于带着乔装成尼姑的美艳小妾,一路上写写停停,欢欢爱爱,自然就没有了中国历史上又一部纪实游记《出蜀记》。

那么与张船山出川最相似的应属苏氏兄弟,都是高中进士回乡,然后携家眷回京任职,那种生命开挂的感觉,完全是飞一样的体验。

而且他们从岷江出发的时间也大体相同:苏氏兄弟是农历1016日从眉山码头出发,12月底到达荆州过年,沿途很悠闲。张船山推迟了一个月,农历1128日出发,一路急赶,有时日行两百多水路。

令人惊异的是:苏轼兄弟生于四川,但一生进出蜀中只有五次,最后葬于河南峡县异乡。张船山生于山东,生前却八次进出川蜀,死后仍然归葬四川。

从年谱来看,张船山一直随父亲在外省游荡,6岁到湖北,辗转荆门、均州、汉阳,基本没有回川。

第一次回蜀:17858月,22岁的张船山与妻周氏结婚后出京师,西归遂宁。路线是:从北京通州张家湾上船,由北运河南下至扬州,舟至山东枣庄,周氏在舟内生一女,11月底方到扬州。从扬州瓜洲渡再上溯长江,过镇江焦山、南京燕子矶等名胜,写下“南朝多少伤心史,流水春山总不知”。

1786113日,舟经西塞山下道士洑,遇三盗贼破浪南追,幸为大波卷去,船山坦然写下“绿林闻聚啸,生死莫相猜”。15日抵汉阳接父母。父亲张顾鉴因家贫一直未能回乡,这次得湖北巡抚吴垣以千金相助,船山一家终得归蜀。218日,全家8口人,登船从汉阳出发,“飘飘携八口,草草向三川。”4月初到涪陵,周氏故乡,船山带着周氏和女儿到岳父家住了一月,周氏和女儿留在娘家,船山买小舟回遂宁。

从上年8月出京,到是年5月回遂宁,行程一万多里,终于第一次回到家乡,“山爱故乡奇”,船山欣喜若狂:“北马南船笑此身,归来已是廿年人。”

该年船山23岁,7月赴成都参加四川乡试。船山与亥白均落第。

妻子周氏该年10月病故于涪陵,年仅20岁。不久,小女阿梅夭折,船山又赋孤鸾之恨。

17879月林省长把16岁的女儿林颀嫁给他(放当代,仅仅读高一),船山24岁入赘林家,结婚于成都通省盐茶署。能得四川才女林韵徵为妻,船山对岳父感激涕零:“惭愧祁公能爱我,夜窗来听读书声。”

第一次出川:17883月,25岁的张船山从成都出发,由栈道入京师,参加顺天乡试,5月抵京,住岳父周东屏家。8月考试,99日发榜,考中第13名,与高鹗同科乡试举人。

第二次回蜀:17893月,26岁的张船山和亥白参加会试,均落第,只得从原路返还,“文章无命合西归”,“马蹄步步来时路,照眼榴花又一年”。世间落第都一样,陈子昂22岁落第,一样是“叹息复何言”,然后23岁干脆去学神仙之术。

4月,兄弟俩由京师返回遂宁,走陆路。经清苑、正定、邯郸、安阳、灵宝(明月入关须痛饮,卧看残月堕鸡声)、函谷关(汉原多暮色,秦月有寒威)、潼关(数峰青翠华阴山)、华阴、渭南、临潼(宝炬金莲照地海外,山云犹自想衣裳)、西安(诗入关中风雅健,人从灞上别离多)、武功、扶风、凤翔、岐山、宝鸡、陈仓,越秦岭,走连云栈道,又入金牛道,过剑门(归人乡梦促,古县雨声多)、梓潼(送险亭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绵阳、德阳、新都,到达成都,在成都小住一段,8月再回遂宁(故园三徙成流寓),沿途留下130多首诗歌。

第二次出川:1789年岁末,始知乾隆80大寿举行恩科会试,于是又风尘仆仆第三次上北京,船山感叹“能分骨肉是浮名,似此毛锥真可弃”。兄弟俩1210日从成都出发,林颀已有身孕,船山满怀柔性地晒恩爱:“敢厌年年万里行,故园无地可归耕。雪窗夜话卿知我,久似高柔少宦情。”旅途中更是情意满满:“香泪在征衣,因君不忍浣”。

此次出川,完全是重新把去年走过的路,再走一遍,只是方向相反而已。除夕日到达凤县,214日到达京城,仍寓居岳父家。沿途作诗100多首,“一处著一诗,诗如记里鼓。”“不论驿亭僧舍里,有山水处有君诗”,“搜尽山川奇句出,听残风雨客愁来”。

3月参加会试,49日放榜,船山中式,亥白落第。421日参加保和殿殿试,船山考中第三甲55名进士。

第三次回蜀:1791219日,28岁的张船山出京城返蜀,“唱尽阳关无限叠,可怜犹是未归人”。9月由成都归于遂宁,走陆路。

第三次出川:1792年,29岁的张船山带着夫人林颀,准备北上京师,但当时清军西征廓尔喀取胜,部队东还,川陕道上,车水马龙。张船山“肯与英雄争道路,且营舟楫看江山”,担心陆路拥堵,改走水路出川。11月28日舟发成都万里桥,这是第三次出川,走水路,顺长江到达湖北。然后北上进京。

第四次回蜀:1797年,34岁的张船山因上年12月父亲卒于故里,只身奔丧归蜀,9月抵达遂宁,11月葬父于两河口张氏祖茔。这次回蜀,走的应是陆路。

第四次出川:1798年,35岁的张船山1月发成都,走秦岭,北上京师,3月抵京。这是第四次出川,走的还是陆路。

此后,一直在外为官,无暇回家,直到死去第二年,才由三个女儿扶柩回家,从苏州回遂宁,应是走长江水路,到重庆转合川,然后转沱江到达遂宁老家,与第一次回蜀路线一致。

一生四进四出,水路少,陆路多。第一次逆行回蜀,也是走重庆——合川——遂宁——成都路线。因此张船山一生唯一一次走完“成都万里桥——岷江——长江”全程,也就是29岁中进士后携家眷回京任职。

也就是说,张船山经过江津是只有一次。

从万里桥出发,出彭山江口,过夹江,便入眉山青神,大家自然就想到了峨嵋山,清代早已成为佛教圣地,普贤道场。但这日却天气不好,看不见高大的峨嵋山峰,大家都很惊疑,这激发了张船山的斗志,他自恋地认为峨嵋山在躲他。

他在船上开酒狂饮,“后祭江神先祭我”,全然不把神灵放心上,然后发醉言质问普贤菩萨:“为问普贤犹在否?我今未死普贤死,眼底请看谁不朽?”

不信佛的张船山开启了质疑和嘲讽模式,在舟中挥笔写下《青神舟中不得见峨眉山与亥白兄饮酒排闷》:

青神县前江水湾,白云遮断峨眉山。

平生骂佛得奇报,僮仆惊疑无好颜。

我到人间无不可,肯随老媪谈因果?

酒坛乍破一船香,后祭江神先祭我。

醉后聊倾一杯酒,为问普贤犹在否?

我今未死普贤死,眼底请看谁不朽?

世人结队朝峨眉,一步一拜头頍頍。

峨眉见我独逃避,毕竟我奇山未奇。

丹棱彭君古豪杰,对子常笑峨眉劣。

曾向华严顶上来,尺山寸水皆能说。

始知古人多妄语,偶然托兴非心许。

君不见宋玉《高唐赋》最工,巫山可有行云女。

张船山来到人间没有什么不可做,自由自在,不随老媪谈因果,不受此精神约束。对于世人虔诚膜拜的普贤菩萨,张船山质疑其不朽后,引用丹棱彭君“对子常笑峨眉劣”来说明世人并非都信佛。认为这些信仰多是古人“妄语”,“偶然托兴而已”。证据很明显:读了宋玉的《高唐赋》,都认为写得美,但谁看见巫山“行云女”了?

对于不信神佛的人来说,读起来很酣畅淋漓。对于有佛道信仰的人来说,读起来却多少有些不适感。

顺流而下,由青神到达乐山,最有名的当数“乐山大佛”和“凌云寺”。当年三苏出川走水路,22岁的苏轼和20岁的苏辙与父亲苏洵一道,苏洵写下《游凌云寺》,苏氏兄弟写了同题作文《初发嘉州》。但30年多后,苏轼做杭州太守,一位张姓朋友要去嘉州乐山做太守,东坡写了一首《送张嘉州》诗,极赞凌云寺: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

张船山自然不会错过此景,赋诗《壬子十二月六日与亥白兄携酒游凌云山》时,既不忘写自己的酒狂:“兴到亲提一壶酒,兄酬弟劝满山走”,也不忘嘲讽寺庙里的僧人:“酒肉淋漓过戒坛,寺僧扪舌如狗馋”,还不忘打趣大佛:“脚踏凌云峰,手摩大佛顶。大佛缩项向西笑,公等观世真平等”,当然更不忘苏轼的凌云游和凌云诗:“不封万户侯,不识韩荆州。停舟聊痛饮,醉中并忘凌云游。隔江遥问汉嘉守,此游颇胜东坡否?”

农历12月初8,腊八节。张船山到达宜宾,冬日的阳光很温暖,夕阳吹影上扁舟,张船山拜访了黄庭坚留下的味谏轩,买了当地农家自酿的黄酒,高兴地饮酒庆节:“爆竹声繁逢腊日,荔枝香冷过戎州。船窗自击泥头酒,味谏轩前为少留。”

杜甫当年经过宜宾,宜宾市长亲自置酒迎接,荔枝设宴,还有文工团的小妹妹歌舞助兴,动荡中的杜甫兴奋地写下:“重碧沾春酒,轻红擘荔枝”的名句。宋代状元王十朋记住这一历史时刻,写下:“泸戎一经少陵擘,至今传诵轻红句。”

农历129日,张船山到达泸州纳溪。10日到达泸州城。11日夜泊永川松溉。虽然在酒城泸州只停留一日,但却留下了5题共9首诗,名句不少,如:“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香给客橙。”写出泸州酒好之外,还有橙子也香。如“旃檀风过一船香,处处楼台架石梁。”写出泸州寺庙之胜,吊脚楼之多。旃檀,指寺庙檀香。如:“滩平山远人潇洒,酒绿灯红水蔚蓝。”写出泸州的地理环境、风俗人貌,商业特色。

泸州下面是合江县,张船山虽然没有停留,但对此地险恶的“十三滩”祭西凉王庙,很是不满,对江神提出抗议:不要借地险来吓唬人,你冒充江神索钱索肉,我却是十足的天朝官员,不信你这一套,少来猖狂。腰间剑如雪,舟行蛟龙藏,谁敢犯天颜,斩妖除魔谁能拦?

气势比西凉王还厉害。这骂神的文章,读一读再评。

《合江县滩上作诗投西凉王》

习部水东多石梁,舟人报赛情皇皇。

下官既醉不持笏,一杯笑劝西凉王。

西凉王!

鬼神之事原渺茫,地险那得夸身强。

腐鼠骇人极无味,索钱索肉尤荒唐。

我等酒人一生死,便投水火殊寻常。

南渡洞庭北河曲,东窥沧海西瞿塘。

腰间大剑亮如雪,我舟一过蛟龙藏。

尔神虽暴毋猖狂!

习部,是赤水河流域的一个古国名。合江在赤水河与习水河汇流后泻入长江处,故名合江。

报赛,是指古时农事完毕后举行谢神的祭祀。

如果要对比的话,可以读一读南宋陆游同志的《夜泊合江县月中小舟谒西凉王祠》诗,陆游月下专程去拜谒西凉王庙,非常恭敬。穿着上不敢以官员身份,“不敢持笏来,裋褐整幅巾”,这是平民装束。先燃香,再拿出在当地南溪买的水果祭品,斟满眉州美酒(玻璃春酒),然后向水神祈祷。除了表达出门在外总是惶恐担忧,希望水神保佑外,还说如果能找到编织简陋房屋的地方,愿意结庐在祠边,与水神永远作邻居。

骂神与敬神,感情基调完全不同。

当时陆游同志在四川爱上了十八线的小明星乐山杨氏,两人爱得死去活来,登舟回绍兴时,小杨已有身孕,陆游担心母子江中安危,自然是对西凉王虔诚有加了。

悬瀑雪飞舞,奇峰玉嶙峋。

摇碎一江月,来谒西凉神。

我虽不识神,知是山水人。

不敢持笏来,裋褐整幅巾。

出我囊中香,羞我南溪苹。

杯湛玻璃春,盘横水精鳞。

出门意惝怳,烟波浩无津。

安得结茆地,与神永为邻。

当然,张船山既醉不持笏,与陆游的不敢持笏来,一脉相随。

农历1212日,张船山从松溉码头启程后进入江津境内。在明清一段时间,松溉曾两度是永川县治所在地,所以张船山宿松溉究竟有何内幕,不得而知。

当然,江津127公里长江水道,沿途名胜星落,从明朝开始,许多诗人经过江津时,灵感不再被封印,张船山的创作激情也随时被点燃。

不过令人惊奇的是:一向不信佛道的张船山,第二天上午经过石门大佛时,不仅突然收敛了渎佛之心,反而产生了宦游虚无,浮家无根,希望静心读书的禅定之意。

莫非,石门大佛施展了镇魔驱邪之术?

先读一读原诗

石门驿

残云漏出斜阳影,

飞上僧楼第七层。

松溉山浓人入画,

石门风乱水生稜。

十年作赋嫌乌有,

千里浮家感最能。

恨少堆船三万卷,

一冬闲煞读书灯。

首句写出冬天的太阳艰难破云,阳光从云缝飞射石门大佛,一大片温暖的光倾泻下来,照亮七层佛檐,绚美异常,这景象很符合江津冬天的情景。江津冬天的阳光多有云团遮没,阳光从云团缝隙处斜射出来,这里的斜阳,不是傍晚的阳光,而是斜射的光线,所以称“斜阳影”,天文上叫“云隙光”,属于丁达尔现象,主要出现在早晚时分,西方又叫天使的阶梯或耶稣之光,具有神迹的奇异。虽然是阳光透过云隙在空气中借着水气等散射成光路,但却产生了震撼的视觉效果。

这首诗写于早上的舟中,诗人用性灵派手法,激活阳光的生命活力,表达对佛庙的敬意,实属难得。

第二句对比松溉和石门的不同景致:松溉山美如画,人在画中游。石门风起,水波粼粼,山和水各有各的个性与美丽。

第三句感叹往事如风,十年作赋,等同放屁,千里浮家,感叹万千,虚名误人。

最后一句恨自己携带的书太少,用性灵手法,借灯闲喻人无勤读之行。

这一刻,张船山回归了最原始的本性,象一个正常人,没了张狂,没了野心,没了骂佛,只剩下家的思念,产生了希望多读书,以此提升自己的愿望。

石门大佛让一个质疑普贤的狂人,突然变得柔软起来,该如何理解?

继续顺流而下,直到夜幕时分,月上柳梢头,张船山终于到达江津县城,从僰溪驿上岸,沿江边石壁上的石阶,盘旋进入迎恩门。

这天晚上,肯定少不了朋友宴请,李岑、江海清久慕船山大名,推杯换盏之间,介绍江津风貌,讨教写作真谛,张船山慨然写下《月夜泊江津与亥白兄夜话慨然有作》云:

绕县水如几,停桡月在船。

暮山明寺火,冬郭聚人烟。

宦味三年熟,乡心五夜悬。

扁舟聊载酒,风利且随缘。

万里长江一路东奔,到江津却突然温柔地划了一个“几”字,这段江面,也就被称作“几水”,山环水抱,天然的风水佳地。城也就称为“几江城”。

首句写初到江津的印象和到达时间:突出水如几字和月已升空。

第二句暮色四合,却见寺庙挂起灯火,明如白昼,冬天的津城,到处都是烟火气。这寺庙灯火,应是在东门宴饮处所见的长江北岸“西蜀第一禅林”之石佛寺,江津八大景之一,明代宰相江渊写诗称赞,张船山来江津,不可能不读。

可惜石佛寺已毁于于文革,中国教育学会《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课题组2013129日去考查,组长谭蘅君写下《石佛寺,莲花台上的梵音》,以“军歌”笔名载于《旅游江津》2013年第3期。通过各种载体传播后,引发人们关注。《重庆晚报》20131016日开始发文,进一步引起重庆宗教界和考古界重视。2017年开始进行现场发掘,至今出土文物标本900余件,使千年古寺荣登“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石佛寺的发掘和传播,“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课题组功不可莫。(详见:【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http://www.zw99999.com/read.php?tid=10074)

方舆《重庆府部》记载:江津有一钟秀山(现叫莲花山),“在治北,隔江一里,高半里,向南。宋张商英隐此,上有石佛寺,又名石佛山,有路。”石佛寺旁的石刻上,留有张商英的名字。张商英在北宋被称为护法宰相,与苏轼同时代,一生所见寺庙无数,唯独隐居于此,无论是做方丈还是高级居士,此地灵气,绝非平庸。石佛寺在宋时名气之盛,也可见一斑。

张船山一句“绕县水如几,暮山明寺火”就把江津最有名的两大自然与人文胜景勾勒出来了。

第三句是说做官的情味,个中甘苦,三年就知道了。思念故乡的那颗乡心五更时最浓,久夜难眠。

最后一句突然彻悟,放下一切,只要舟中有酒喝,顺风而下,一切随缘。

这又跟《石门驿》的主题接近了,船山从青神至泸州合江,一路质佛嘲僧骂神,张狂颠倒,破有疯味,但进入江津界内,突然一改狂态,不仅不疑佛,还有随缘的佛心,并且以斜阳漏射七层佛楼的美景,表达对石门大佛的敬意,实属难得。

此时张船山才29岁,27岁中进士,就兹生对宦游的消极,感觉跟他的年龄和经历不相符,是不是在船上发生了什么故事,或者跟林颀夫人闹了小矛盾?或者是川妹子林颀离蜀,远离家乡,思念父母亲人,感染了张船山,于是有这种老成的心态?

不过“暮山明寺火,冬郭聚人烟”说明江津在清朝嘉庆年间,已经人丁兴旺,古寺昌盛,不愧“川东雄治”称号。

农历1213日,张船山启程而下,过支坪,经綦河汇入长江处,观两江汇流,出铜罐驿,大沙坝,迎面就是首峡“猫儿峡”。与铜锣峡、明月峡并称重庆小三峡。

“猫儿峡”是中梁山脉穿过长江,被长江硬生生劈开一条口子,穿山而过形成。两岸石壁直立,刀砍斧削,陡峭无比。

在这里,张船山的性灵被激发出来,一口气挥毫而成两首诗,第一首是江津界内、也是自成都出发以来艺术性最高的诗:

其一

石烂文章出,横空半壁蹲。

山容留禹凿,峡意仿夔门。

洞杂精灵守,林荒虎豹尊。

人烟何断续,一犬吠云根。

其二

小艇冲波出,残僧横索钱。

地贫天亦弃,山秽佛堪怜。

石气灰钉积,泉痕屋露悬。

祗疑幽谷底,爪发结枯禅。

猫儿峡两岸有一独特的地质地貌,北岸是壁立千仞、斧削陡直的金剑山,南岸是怪石横江,片石斜立,形如层层堆积的书本,人称“万卷书”的奇景。

性灵派的想象力开始爆表了,船山的灵气陡生:这万卷书,不就是石头开花灿烂而成么?那猫儿或者老虎,不就横在半空蹲着,正读这万卷书么?

看看,这就是峡谷万卷书的故事,开场了。

继续:这里的两大主角,大山有包容之心,所以留下大禹当年在这里疏通河水的凿痕,峡谷却意在模仿夔门的险峻气质。

哇噻,山和峡都有生命了,原来这条峡谷是当年大禹治水留下的神痕,怪不得这座山舍不得将它毁掉,而峡谷又志在追求夔门险峭的审美意蕴。多有想象力的性灵写法!

猫儿峡两岸山高洞深,特别是山洞,留有许多神话传说。比如县志记载,古代有一个叫茅君的人,在峡谷内一个山洞里修练成了神仙。后人就把修练的这个洞称作栖真洞,这条江峡就叫大茅峡。

所以这些大大小小,七七八八的各种杂洞,都有精灵守护。那些荒山野林里的虎豹们尊王称霸,弱肉强食,正是丛林原则的体现。

山林意象被赋予生命灵性。

在这样的峡谷行走,人间烟火断断续续,似有似无之时,却蓦然听到农家的狗追着爬在山上的云朵一声声狂叫,让死寂的山谷突然传来生命的征兆。结尾真是韵味声长。

猫儿峡独特的自然个性和所有峡谷的共性,在张船山笔下都具有了生命故事,这就是性灵派超强的想象力。

至于第二首,张船山虽然写了个别僧人乘坐小艇向过峡的人化缘索钱,但总体却是抱着同情心,此地太偏僻,连上天都抛弃,所以佛也堪怜,僧人要活命,才能礼佛敬佛。

当然也写了僧人们的居住环境,环绕山石的雾气象棺材发出的死气疑结,房屋悬在半空,泉痕清冷。这让张船山全身打冷战,怀疑这幽深的峡谷底下,会只剩下死去的僧人们留下的爪和发象枯禅一样昭示着生命的结束。

换成大白话,就是这样危险的环境,恐怕哪天僧人们死在谷底,只剩下一堆爪发都不会被人发现。

换一个角度,僧人们在这样的恶劣的条件下,依然在坚守自己的精神信仰,那份执著,让人动容。

作为不信佛的张船山,或者没有从正能量的角度加以讴歌,只是叙述了僧人乘坐小艇索钱。其实是这些僧人们在悬空的峡谷峭壁上建庙礼佛,为过往舟船祈祷平安,同时也为寺庙化缘,是一种救济苍生的情怀。

总体来说,过峡谷遇僧人索钱,引发了张船山对过度传播神佛信仰行为的怀疑和否定,在走出江津最后一公里的地方,张船山又恢复了他对信佛方式的合理性的反思:僧人们该把寺庙建在怎样的地方才更有利于佛教的宣传与推广?

综合起来,张船山眼中的江津印象,从松溉出发到石门,山美如画,水上风生,波光粼粼,自然的生动与美丽跃然纸上。

船山心里充满喜悦:江津真是个好地方!

仰望天上,太阳努力冲出云团包裹,将灿烂的阳光斜射下来,照着七层高的大佛寺,金光闪烁,象奇特的佛光昭示着一种神谕般的启示。

这是张船山笔下非常难得的正面写佛,或者说江津万里长江上的第一佛,让他象换了一个人,开启了对生命的思考:十年写作意义何在?浮家千里究竟是为了追求什么?

从青神开始反佛,到乐山戏佛,到泸州合江骂西凉王江神,虽然骂得痛快,也骂够了,到了江津突然象回到人间,开启对人生的反省。

到达几江县城,感受朋友宴请的温暖,无论是“水如几”“月在船”,还是“明寺火”“聚人烟”,江津县城独特的地理环境,寺庙的灯火和城内的烟火气,都让船山感到兴奋,并在怀乡的情结中,思考宦游的意义。

最令人欣慰的是:反佛的张船山居然用佛的随缘来结束自己对仕途远游与怀乡念亲的两难思考。也许张船山可以反对世人敬佛的方式与追求,却无法反对佛的思想与存在。

可以说从松溉到县城,张船山脱胎换骨,他的思想在江津的明山秀水和江寺山庙中变得纯正起来。

这是美丽的江津,是渡人的江津,是驱魔除邪的江津,是神谕般的江津……这是张船山前两首诗及背后表达的内涵。

后两首诗,艺术最高的是对万卷书和猫儿峡的灵性描写,编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灵界故事,内心依然延续了对江津的热爱与欣喜。

只有最后一诗,面对僧人索钱,张船山看到了僧人生存环境的危险与恶劣,“地贫天亦弃,山秽佛堪怜”,僧人们就不要到这样的地方来建庙了,因为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僧人们死在这里,“爪发结枯禅”,什么时候死在崖下都不知道,哪还有自渡和渡人的可能?

可以这样说:张船山眼里的江津印象如果满分是百分的话,完全可以打九十分。扣除的这十分,是对僧人建庙于峡谷的合理性产生怀疑。

或者换一个角度,僧人们驾着小艇出来索钱,是不是现代强索过路费的古代翻版?

这种行为本身,也许就是对佛的不敬。

拿佛来碰瓷,性质更恶劣。

这样一想,张船山好像已经度过了他反佛的痛苦与挣扎,在江津开启了归依模式:是不是可作为附加题,加20分?

江津这片土地的灵气,就有这种独特的能量,让随心所欲,酒狂诗颠的张船山,回归一个正常人的心境,并对神佛有了新的感知与礼敬。

公元1809年,46岁的张船山将其依竹堂之部分住室,命名为“宝莲精舍”,作为收藏佛经之室。屋有小亭,遂名之为“宝莲亭”,船山在作画中也署名宝莲亭主,对佛教有了新的认知。

江津的风物山水是否在船山的悟佛明道过程中起过作用?这个答案,也许只有船山才知道了。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