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828阅读
  • 0回复

(地域文化研究)给《江津县志》嘉庆增刻版写序的石韫玉是何许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7-23

给《江津县志》嘉庆增刻版写序的石韫玉是何许人?

谭云籍  谭蘅君

《江津县志》乾隆三十三年刻,然后嘉庆九年出了一个增刻本,它开头的《江津县志序》楷书,端庄流畅,大气厚重。

细品有唐楷的法度,柳楷的筋骨,尤其有欧楷的险绝之象,线条有明显的粗细对比,规正又爽快

一看就是当世名流,放在今天,书法无一人可比。

后面的落款很牛:赐进士及第、诰授中宪大夫、前日讲起居注官、上书房行走、武英殿协修官、翰林院修撰兼撰文事、乾隆壬子科福建正考官、提督湖南全省学政、嘉庆戊午科乡试磨勘官、甲子科四川乡试内监视官、总理川东粮饷军务道衔、知重庆府事,吴郡石韫玉撰文并书。

出身苏州(吴郡)的石韫玉,这一连串的名头是啥子意思呢?

择重解读一下。

赐进士及第:指公元1790年,乾隆皇帝80大寿,举行“万寿恩科”科考,石韫玉一举夺魁,中一甲一名进士,成为大清朝开国以来第61位状元。

这下过瘾了,原来是状元书法,状元文章,果然不负江津“川东雄治”称号。

关键人家还很谦虚:没有提“状元”名头,只说“赐进士及第”,属于一甲3人范围,没有说自己是3人中的第一。

科举殿试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甲称赐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文字表述不同,区别很大。

同一批中进士的人中,四川最出名的是性灵派诗人,号称“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的遂宁人张问陶(号船山)。

状元是人中龙凤,毕竟能叫得出名的状元不多。

科举公元605年隋朝大业元年进士科算起公元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正式废除,整整存在了1300,但状元不到800

据考证,自公元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山东德州人)开始,到公元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甲辰科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河北肃宁)止,历代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

如果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总共为777,也有人统计有名有姓可查者为673位。

《江津县志》能让石状元写序,也算是一种缘分。

继续解读名头。

诰授中宪大夫:文官级别,清代正四品。

日讲起居注官:是被送入宫中讲解经史者,相当于皇帝的老师,同时还负责记录皇帝每天的活动。

上书房行走:不是官职,是清代皇子和皇孙们师傅的副手,相当于皇帝老师助理。

武英殿协修是负责排版印刷的官,相当于现在中国出版集团的领导。

当然,他还任过福建乡试的正考官;湖南省教育厅厅长(提督学政、正三品);科举大考时负责磨勘试卷的官员;做过重庆市委书记兼市长,以及护川东道等。

当然,为《江津县志》写序时,石书记正在重庆任职,还没有升任潼关税务,以及山东省司法厅厅长兼公安厅厅长、省检察院检察长、省法院院长,山东省长兼省委组织部部长、财政厅厅长(山东按察使和布政司)等职。

后来回朝廷做过翰林院编修,相当于现在中央党校、中科院、社科院部门工作,副部级官员。

官运亨通,最终官职定格为“从二品”。

不过,考状元的人,看看清华北大的高才生,从来不以官职留名青史,做官靠运气,做学问才是他们的擅长。

石韫玉最响亮的名头,是诗人、藏书家,著录家,藏书1200余种。

公元1807年,51岁的石韫玉因足疾辞官回苏州,结束了自己18年的仕宦生涯,开启了30年的隐逸生活。

首先从石状元的才能谈起。

历史上的状元,能够文武兼通者,可谓少之又少,但偏偏石状元同学便是其中之一。

石状元的曾祖石政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逃到苏州,借居城南一吴姓人家,后来娶吴氏女为妻,从此定居苏州,乃普通小户而已。

很多人去苏州,只看苏州水巷,赏苏州园林,听苏州评弹,买苏州锦绣,却独独不去苏州状元博物馆,实实在在浪费了苏州最顶尖的文化。

苏州历来有“状元之乡”的美誉,所谓“海潮过昆山,苏州出状元”。

当今苏州经济发达,教育昌盛,这有历史底蕴,不是暴发户。

从唐代有“状元”开始计算,历史上共有60余位状元出生在苏州,清朝时苏州府共有状元24人。

清代学者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清代鼎甲之盛,莫盛于苏州一府,而状元尤多于榜、探。”

出身于学霸之乡的石韫玉,18岁进入省重点高中紫阳书院深造,22岁转学到大清状元基地名校暨阳书院,23岁中举人后,开始为仕途奔波,但游幕多年却未曾忘记读书,一边工作,一边还在积极上进。

终于在34岁那年,学霸石韫玉一考成名,轰动天下:会试第14名,殿试初拟第四,高宗亲擢为第一,所以有“君恩特赦魁天下”。

这可是有工作经验的状元,不同于纯粹的书呆子。

1797年,朝廷大考百官,41岁的石韫玉写《征邪教疏》,表现出优秀的政治军事潜能,列一等,记名以道府用。

该年11月,石韫玉补授成都市长,刚到成都,又授为重庆市长、兼护川东道印务,总理川东军备粮饷。

这时的重庆,白莲作乱,战云密布,正是石市长施展军事才华的历史契机。

1800年秋天,中梁山脉如疲惫的老龙喘着粗气,蜿蜒的山岭顶着一团团墨色的云团,出没林间的野兽,张着惊惶的眼睛。

一支白莲教起义军在雷士旺、冉天元带领下,由开县杀向重庆。开县位居大巴山,是“秦巴古道”的门户,历史底蕴博厚悠远,可溯及夏商周等先秦时代,是巴文化和中医文化的发祥地,是远古巴賨人的圣地。

白莲军一路征战,顺渠江而下,由开县向西南杀来。他们开着怪异的战车,穿着威风凛凛的战袍,看上去像是天兵天将,神秘气氛浓厚。队伍两边是一群身穿白衣头戴白帽的少男少女,漫天散着符纸……

他们强渡嘉陵江,正向重庆推进。

石韫玉作为重庆市长,不但毫无惧意,反而有一种兴奋,多年修炼的状元大脑,终于可以跟邪匪们的狡黠一比高低。

他召集总兵和各级军官,询问军备情况,勘查地理,确定交战地点,讲解对敌战略,派2000人马驻守北路之浮图关,调乡勇1500人分为三营守防两江。然后布兵巴县东面的土沱铺(现在北碚区水土镇,明代置土沱驿)利用重庆独特的山水地形地貌,率官兵与白莲教激战,居然首战即射杀带军首领,擒雷士旺之副将甘某而诛之。至夏,冉天元被擒,一时军威大振,白莲军受挫退出

乘此机会,他设置保甲之法以防内应,并创办团练,招募勇士,习技勇,分班训练,更番休息”,立团练轮操之法,严守嘉陵江,白莲教无从窥伺,不敢入境。

20125月,重庆市北碚区水土镇嘉陵江边轮渡码头旁发现一通清代《沿河查盗章程》石碑,由清朝四川总督勒保颁布,规定在嘉陵江沿河设置塘汛关卡,以防范和搜捕白莲教余党,维持地方治安。可见当时此地白莲教非常猖狂,也可佐证当时剿灭邪匪也经过一番苦战。

七月,因长寿县无城郭,遇贼入境,则邑人流亡,老少无归。石韫玉建议修筑长寿县城(至今形成三倒拐形状),县令余钰始筑新城,直到嘉庆七年三月竣工。

负责围剿白莲教起义的经略大臣勒保十分赏识石韫玉的军事才干,将他调到军营协助军务。嘉庆三年(1798年)正月,勒保因曾在湖北镇压白莲教和在贵州镇压苗民有功,被荐入川主持剿贼军事,授四川总督,后特授经略大臣,节制川、楚、陕、甘、豫五省军务,成为镇压白莲教的清军主帅。

1801年,石韫玉开启了“入万人山中,昼则上马追捕,暮则坐庐理牍”的紧张生活,他提出围剿之策,采取分兵合围战术,亲自制定《守砦方略》十二则,檄行川东、川北。

这年冬天,石韫玉在云阳道中,所乘舟船触滩石而沉,幸遇他舟救免。他坦然写下“检点兰亭无恙在,等闲生死亦鸿毛”记叙该事。

当时白莲教以川、陕、楚三省交界地带为根据地,分兵10路出击,石韫玉建议分兵四面出击,遇上一股即以一路兵迎击。这样,贼兵无暇征粮,没有饭吃,不击而自溃。

勒保上奏嘉庆,得到应允,于是征邪大军立即四面围剿,坚壁清野。从此白莲教遭受重创,军势大挫,形势急转直下,到年末,轰轰烈烈的白莲教起义被镇压,川东大局初定,石韫玉因军功赏戴花翎。

可惜11月石韫玉在剑阁县北白沙河坠马,肾囊受伤,写下《白沙河塗次坠马受伤诗以志之》。

石韫玉为官18载,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官声极嘉,清正廉洁,颇有政绩,“闳览远识,所为文贯穿古今,尤长于经世之学。”治理重庆时,展示出“宽而明,敏而断,循绩美政,有不胜书者”的政治才干。

文学成就很高,他的学生陶澎称:“诗则破除唐宋门户,风发泉涌,援笔立成。撰述甚富,所刊独学庐诗文稿若干卷,为海内所称。”

俞樾称其诗“有盛唐人之遗音………诗文体格,亦流于骫骳,十年中,未见有与抗行者”。

“学以诚身为本,以知进退为用,尤长于经世之学”是对其一生行藏的涵盖。

有必要对白莲教补充几句,不然很多人对这个存在了一千多年的民间宗教团体有误会。

白莲教属净土宗,创始人是南宋僧人茅子元,他19岁出家,因该组织的创立没有经过南宋民政局批准,属于非法组织,茅子元被流放九江。

但该组织最大特点是简单易学,可娶妻生子,男女同修,部分时段还不要门坎费,性价比超高,所以百姓趋之若鹜,特别是元朝政府,居然批准其合法性,于是白莲教分分钟跨入鼎盛时期。

人多就有了价值,元末韩山童和刘福通都有白莲教背景,所以到明朝朱元璋手里,他很清楚白莲教被利用起来的力量,于是规定:为首者绞,为从者各掌一百,流三千里。

白莲教再次进入非法组织状态。

但有了前朝起义的案底,后来的白莲教领导人随时随地都想做点动作,玩一玩存在感,于是出现了明初著名的白莲教唐赛儿起义,嘉靖年间的李福达案、朱充灼之乱等。

该组织口号随时代变化:元末,他们打着“反蒙复汉”的旗号招兵买马;明末,他又打着“反明复元”的旗号鼓惑人心;清朝,他们又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走政治路线。

总之,从元末到清朝中期,白莲教的起义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不是在造反,就是在造反的路上

中国的宗教组织,就因白莲教这段千年历史,让任何一届政府都不敢相信他们:毕竟替天行道这样的口号表明,他们就站在“天”的旁边,随时借神借仙,颠覆当下政权合法性,并以“天”的名义,取而代之。

在白莲教之前,还有黄巾起义,那是借助道教。

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佛道两家都玩过借“天”的名义来做取代王朝位置的行为。

想想,有点吓人。

按照上古宗教改革“天人分裂”的要求,任何宗教不得干涉人间世务。但偏偏后世有的宗教派别,却依然心心念念王权王位,被朝廷视为“事魔”之行,严厉打击。

嘉庆九年,即公元1804年,白莲教叛乱已定,江津县徐鼎(字立三)县长刚好在《江津县志》乾隆三十三年版的基础上,补充修完嘉庆九年版的内容,增加了曾受一县长后30余年的细节,于是请重庆市石韫玉书记作序。

石市长在序言中先说自己刚到重庆就忙于平白莲教之乱,无暇舞文弄墨,也算是自我表扬,然后马上开启表扬他人的模式。

首先表扬县志:看完县志,称赞内容上分门别类很规范,记载有根本,经术有溯源,穷源考据,内容真实,足以厚风化而维人心,诚为治世之书,并非简单收罗故事;形式上体例繁简得宜,中规中矩。

也就是说,此书符合县史的真实性要求,又传承县史精神,具有建构地域群体品质的作用。

其次表扬徐立三县长的才华:称他是“学之并优者”,“继前贤之治绩,著一邑之典型”。

当然,让石市长写序,也是为了展示徐县长爱民厚俗之意,传播教化之初衷,也就不得不从了。

随后笔锋一转,赞美徐立三县长成长的文化底蕴:徐县长来自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在江津作县长,政声远播,深受爱戴。

绍兴跟苏州不同,苏州出状元,但绍兴除了状元,尤出进士,所以在全国做官的绍兴人很多。

据历代府、县志进士辑录,绍兴山阴、会稽自唐证圣元年695)开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止,共产生进士1390文科1216名,武科174,其中状元19文科11名,武科8

也就是说,徐县长出生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播意识与责任,主动增修《江津县志》,以利于当地教育界实施文化教学”,这是值得庆幸的事。

陆机的《文赋》中有一名言:“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

意思就是:日光照射蕴藏美玉的地方,会使山显出灵气,而水中藏着珠宝,会让河流显得柔情妩媚。

石韫玉这名字,直接取自陆机名言,甚至排序都一样。

这样的名字是不是真的能得天地精气呢?

好像真的很邪门:石韫玉差点牛成全才!不但会军事,会考试,会做官外,还会书法、戏曲、诗歌、篆刻等等,几乎样样精通,除了理科之外。

学霸石韫玉是书法家,留给世人最大的疯狂,是颠倒着写千古名帖《兰亭序》

《颠倒兰亭序》仍然用原文的324个字,但是其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完全与《兰亭序》不同。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施蛰存曾说此文“不知所云”,很多人对《颠倒兰亭序文》不屑一顾。

但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另外。

王蒙曾经将李商隐的七律《锦瑟》颠倒重组为七言诗、长短句和对联体,自以为创举;后来他在绍兴发现石韫玉早在清代就已创造了“颠倒兰亭序文”。

王蒙于是写下《重组的诱惑》一文,指出“当一篇文字打动了接受者的心弦,……接受者也会沉迷于它的语言文字场中”。

其实,这种重组就是用不同的词句把自己阅读后的景象,重新表达,算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

唯一受制的是:你得用原文的字来重组,不得增删。

这样的重组有点象古代音乐的“打谱”,虽然都是那些宫商角徽羽,但音调的高低长短,却由“打谱人”根据对音乐故事的理解,结合自身的时代和经历,融入个体和群体的情感,去演绎属于这个时代的音乐旋律。

1823年夏,67岁的石韫玉来到绍兴兰亭,取范氏天一阁所藏神龙本字,将颠倒《兰亭序》摹勒上石,碑刻于兰亭,这真是一种痴情,他想向后世表明一种态度,一种认知

在后面的跋文中写到:往在京師,得太学兰亭,顛倒其文,成斯序,忽忽三十年矣。近适山阴,因取范氏天一閣所藏神龙本字,钩摹上石,置兰亭壁間,他日艺林又增一雪中鴻印也。

艺林鸿印,确实成为后世研究写作学和书法艺术的又一座丰碑。

归田后的石韫玉,专注于教育和学问,历任大清状元名校基地杭州紫阳书院(明清状元最多的学校)、南京尊经书院、苏州紫阳书院讲席,极大推动了江南地区教育文化事业,又修《全唐文》,主纂《苏州府志》等,长于经世之学。

石韫玉在苏州紫阳书院主讲二十多年,引导学生文风回归清正雅训的文化作文正途。同时重视名师大儒的作用,象钱大昕、沈德潜、彭启丰、俞樾等都在书院任教。

石韫玉平生嗜书,从弱冠至归田,积书到4万卷,于草堂之西,滌山潭上,筑小楼三间,曰“凌波阁”收藏。

工书法,善篆刻,铁笔古雅,对书法之学所有成流正变,皆有独到精论。

文不专于一家,贯通古今,诗格高律。初学陶、谢、王孟诸家,后能破除唐宋门户,自成一体,为文不言法,随意自曲折,挥笔而成。

著述宏富,戏曲、诗歌、文章等,累计各种著书28种。

至今苏州独学庐、花韵庵、凌波阁之遗迹依稀可辨,巷名犹存,他在60岁时所作《城南老屋记》,描画了五柳园、涤山潭、花间草堂、微波榭、征麟室等古屋风貌。

最有名的“独学庐”,展示了石韫玉对创新见解的推崇,他在《独学庐铭并序》中对此进行了阐述:“心有所独,知神有所独,注意有所独,得业有所独……学问之道当有所独立,而不可有人之见者存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已独知之地也,惟已有独知,故人虽不知而不惧遁世而无闷也。”

石韫玉14岁时,曾附学于黄丕烈氏之塾中,前后四年,阅遍黄氏藏书,培养了藏书之乐,使其成为有名的藏书家,至道光二年,已收藏三万卷,自嗨“清俸聚书三万卷,子孙能守即称贤”。

后来藏书增至四万卷,他将书分为十类,算是目录学家:经、史、子、专集、总集、丛书、类书、地志、词曲小学、释道二藏等。

石韫玉也算奇人,除了藏书,还藏娇藏娃:妻妾成群,一生6个女人,四子十女,生活丰富多彩,家庭和睦,诚为今人所羡也。

藏书家一般也是校勘家,他买第一部藏书《史记》时,就认真进行批校。后来他“每得一书,必手加点勘”,因此凡是他校对过的书,在书店一定会被人“倍其值而收之”。

也就是说,石韫玉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编辑,达到正编审职称,是编辑行业的教授。

2012年有一本畅销书叫《大清神断》,书中写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县令,出道就连破惊世奇案,被乾隆皇帝称誉为大清神断

这位神断的原型就是与中国历史上包拯、狄仁杰齐名的四川遂宁人张问陶(字船山)。

张问陶不仅是一位神断,更是清代著名的诗、书、画大家,造诣颇深,有“书像米芾,画似徐渭”之说

石韫玉隐退家乡30年,不得不说他与张船山的友情。

他们既是科考同一届的“同年”,又是文坛诗友,画坛知己,书法。

张问陶出生于清代“蜀中第一家族”,高祖父是被康熙称赞为“天下第一等人”“卓然一代之完人”天下廉吏无出其右的史部尚书张鹏翮。

他的更高辈中,还有一位女性叫黄峨,是明朝著名的女文学家,位列“蜀中四大才女”(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峨)之一,她的丈夫是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杨慎(杨升庵)。

张船山作为贵N代,自小随父亲宦游均州、荆州、黄州、汉阳、云南等地,他不但善诗,更擅长绘画,集明朝四大画家(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的技艺精华于一身,尤其喜欢画猴、马、鹰、鸟等,其中墨猴画技最为精湛所以趣号蜀山老猿

张船山影响最大的还是诗歌。

他的诗达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据《清史稿》,清代大诗人袁枚曾在《致洪亮吉书》中说:吾年近八十可以死;所以不死者以足下(洪亮吉)所云张君船山诗犹未见耳。

换成大白话就是:我快80岁的人了,早就可以入土见阎王了,之所以不想死,不能死,是因为还没有见到名士洪亮吉所推崇的张船山写的诗。

他的诗被后人称为乾嘉诗坛第一、清中叶诗界第一三百年来第一

石韫玉跟这样的人做朋友,自然是精神的深交。

张问陶51岁在苏州寓所病逝,石韫玉将他所撰的《船山诗草》20卷刊刻行世,保存了3500多首,刻本传播到朝鲜、日本。

可以说,没有石韫玉,张船山诗歌的影响力会减少。

关于张船山与江津的故事,今后可写一个专帖,因为江津学界也有船山的粉丝,为他整理了诗集。

石韫玉的名字犹如一方美玉,静静地入定在《江津县志》里,如老僧,氲氤了岁月。

可惜的是,《江津乾隆县志》因为是繁体,未有本县贤者脱变简化,文化断层下的几代人多不能阅读,也就没有注意文武通才的石韫玉曾经为江津援笔立就序言一事。

石韫玉备战重庆及平寇之后,是否到过江津,县史未记载。《石韫玉年谱》上也未找到丝毫痕迹,虽然有些遗憾,却也通畅:江津太骄傲,封印了许多贤德名流的灵感。

石状元坐在遥远的两江交汇处,为江津县志写上序言,也算一种缘分。

换一个角度,状元基地苏州出身的石韫玉为进士基地绍兴出身的徐立三县长增补的《江津县志》写序,怎么看都像是全国最牛文化底蕴土壤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因为第三方江津作为桥梁而互相拱手作揖。

是不是有怪怪的感觉:大清状元进士基地学校的两个高才生,作为外省人,在重庆互相抱团取暖。

希望有一天,《江津县志》能够作为江津学校的校本教材,或者每一地市的《县志》和《府志》都能作为地方或校本教材,进入下一代传承的视野,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能在地域文化襁褓里吸取营养,从而增强地域文化自信。

这也是文化教学选择江津作为地域文化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初衷。

也希望一部分具有相同历史机缘的地区学校,能够联动研究,互相激励。比如“巴蜀黔文脉三角区”,我们曾经通过比较它们在唐宋元明清时中举人数占绝对优势,得出它们作为避战圣地,保存了三千年中华文脉,这些地域的学校或教育局完全可以共同研究一个大课题:“巴蜀黔文脉三角区实施文化教学的路径研究”。

毕竟,作为中国避战圣地,储存了太多历史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士风、文风与教风、民风,值得我们基于历史积淀的文化基因去思考这一群体的教学个性。

也许,文化教学应该站出来,主动扬起“巴蜀黔文脉三角区学校共同体”的大旗,为下一步寻找这一区域的教学共性打下基础。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