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现象》教学设计与思考
重庆育才中学 赖思桦
各位老师,各位专家:
大家晚上好,我是重庆育才中学初中物理教师赖思桦,在第十五届全国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中展示了沪科版教材第十七章章第一节的《磁现象》。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我在这一次大赛中的感悟,也非常感谢谭老师和大会组委会提供这个交流学习的机会。
一、《磁现象》教学设计理念
我先说一下我参赛这节课的整体设计理念
重庆育才中学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37年创办的学校,我们学校一直贯彻陶行知老校长的生活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陶行知先生是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为我国现代学前教育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老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共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次,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再次,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将物理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使物理教学更接地气,也让学生们感知物理知识和规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在《磁现象》这节课设计过程中,我们从学生的已有生活认知和生活体验出发,提出问题与思考,通过实验探究和生活现象分析,进一步归纳,从而得出物理知识和规律。
第三个环节,利用所学习完的物理知识和规律重新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一方面加深巩固学生自身对该知识和规律的正确理解,纠正错误的前概念。另一方面可以将枯燥的知识点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并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就是来源于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不但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
让学生知道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知识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与美好。物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物理这一学科的学科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在某些学生眼中物理已经成为个枯燥无味的代名词,题海战、反复训练引发了他们对物理恐惧心理。我们认为中学物理教学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物理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减少对物理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物理、爱物理、用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磁现象》教学设计思路
1. “标”“本”分析
“标”指的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磁场,知道地磁场。认识磁场就是要知道磁性、磁化,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本”指的是学生课本也就是教材,本节课位于九年级沪科版教材第十七章《从指南针到悬浮列车》第1节磁是什么。这节内容是本章的第一节,也是中学物理第一次系统地进入磁概念的学习,本节内容的掌握为接下来学习电流的磁场打下基础,所以是重要且必不可少的。
2.学情分析:在小学自然课程及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磁体,并且对磁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有所了解,但是学生对于本板块的知识缺乏系统化,掌握的深度还不够。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其有较多的物理概念,它是后续知识学习的基础,因此,做好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概括出来物理概念或规律,是本节的主要特色。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和本节课学生的学情分析,我们综合考虑均衡后,在设计的过程中将《磁现象》这一节课内容分为了两个课时进行。此次我呈现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简单磁现象以及磁的应用,希望学生在这堂课中不仅能学到物理知识也能在课堂中快乐“玩耍”,通过多种实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物理的魅力与趣味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知道磁性、磁化的概念,认识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学会磁极的判断。
科学思维: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进入物理知识的探究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设计实验学习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方法,模型建构与科学论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方法在问題研究中的作用。
科学探究:通过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小组合作提高学生阅读、收集信息、合作交流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多次实验分析得到结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了解我国古代的磁文明,激发学习热情,介绍我国近代“磁文明的衰落”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发现规律”等活动来探究磁的性质。
难点:怎样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欲望转变成为探究式学习的动力。
5.设计思路
在《磁现象》这一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我们也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体现出生活物理的概念与特色。这一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
整个教学过程与生活紧密结合,以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贯穿整个课堂。通过提问加实验归纳的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到设计实验再到归纳总结,分步递进地了解磁体磁性及磁极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应用展示思考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再进行探究总结。清楚磁化之后再返回去理解人造磁体的形成原因与解密引入时的激趣魔术,前后呼应。清楚磁现象之后再了解生活中磁的应用,明白学有所用。
三、教学内容的实施与思考
课前暖场,活跃气氛:以生活中的磁应用:磁悬浮列车、磁悬浮灯、磁卡为题材做的暖场片在上课之前播放,让学生了解这节课的背景。
(一)神奇魔术,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堂以魔术表演“神奇的仙女棒”为切入点,用仙女棒靠近灯泡使灯泡工作发光,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问让学生思考该“魔术”的原理,将问题带入到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增强趣味性。
(二)课堂探究,逐步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自己发现和教师引导来提出各种问题,以实验为主线进行探究最后进行总结归纳规律。
1.磁铁 磁性
从暖场片生活中的磁应用出发,教师提问学生对于磁现象的认识,了解学生对磁现象的前概念。从学生回答中延伸问题“磁铁可以吸引哪些物体?”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通过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而这种性质称为磁性,得出磁体的定义就是具有磁性的物体,再通过了解磁体分为天然和人造从而引申到古代关于天然磁体的应用,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结合。
2.磁极
从前一实验中发现的磁体不同位置吸引回形针数量不同,过渡到磁极的学习,并利用小磁针实验发现磁体的指向性,进而结合指南针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一边学习现代物理学知识,一边了解该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其重要的历史意义,能够认识到物理学的重要作用。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发明之一,在推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对中国和世界的航海事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在物理课堂上进行文化知识的普及,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谭老师的文化作文不仅在语文学科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物理学科中挖掘文化教学素材也有着重要意义。
并通过演示实验将两个磁体合为一个之后仍然只有两个磁极,通过实验突破难点,清楚磁体的N、S极是成对出现。
3.磁极间相互作用
从古代的司南到现代的指南针是磁的应用,教师课堂展现磁悬浮地球仪不仅激起学生兴趣,又展现出磁在生活中的多种应用,并提出新的问题“磁体的磁极间有怎样的相互作用?”学生根据小学的自然学习提出猜想,通过教师引导一步步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磁极间的作用规律—靠近—直接靠近只能感受力(现象不明显)—转起来(悬空容易掉)—放在桌上需减小摩擦力—放在小车上。适当的引导加上学生自己的思考,培养他们面对问题敢于提出猜想,具有设计实验方案去验证猜想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也能运用物理思维去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并能够自己解释磁悬浮地球仪的原理,学以致用。
4.磁化
又一实验发现条形磁体吸引的铁钉尖端相互排斥
说明铁钉变为了磁体,不具有磁性—获得了磁性—磁化,引出磁化的概念。
(三)魔术揭秘,呼应课题引入
了解磁化概念之后回到引入的魔术“小灯泡为何发光”,进行揭秘,揭示其中的原理是磁化,前后呼应。
(四)生活物理,感悟科技魅力
介绍生活中的磁应用:磁盘、磁卡、磁悬浮列车,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构建知识网络
最后小结知识、探究脉络方法,最后留下思考“判断条形物体是否是磁体的三种方法”,可以应用本节内容进行思考分析也为下一课时留下伏笔。
四、教学反思与体会
这节课《磁现象》整个课堂设计意在体现重庆育才将物理与生活教育结合的生活物理教学理念,以提问—实验—归纳为主线解决问题学习新知,通过学习本节课不仅了解到磁现象的知识,也能够养成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自己探究解决的方法与习惯,培养物理思维能力,体现“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课程理念,这也是我们一直致力于的目标和方向。
这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生活物理为理念,最后的呈现也离不开以重庆育才中学初中物理教研组长李鸿老师引领的重庆育才初中物理组团队的支持和帮助,感谢谭老师领衔的文化教学大赛提供的展示交流机会。
这次我有幸参与这次比赛,在准备过程这个团队的集思广益,自己对这节课的不断修改与磨练也让我自己得到了提高。这次比赛与让我有了学习的机会,在比赛过程中见识领悟了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思想。今天也非常开心与荣幸能与各位老师进行交流,谢谢大家。最后祝大家工作顺利,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