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724阅读
  • 0回复

(11届年会)高中组评委任维东:文本知识外延拓展与内涵挖掘——“文化课堂”教学设计的两种路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3

文本知识外延拓展与内涵挖掘
——“文化课堂教学设计的两种路径
河南省特级教师      任维东

11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暨纪念《背影》诞生90周年同课异构高峰论坛日前在重庆璧山中学隆重举行,笔者应邀担任高中组评委,两天的比赛,精彩纷呈,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呈现了十几节各具特色的优质课。细细品味,这些课例不乏设计精妙之作。本文试以五节《雷雨》同课异构课为例谈谈“文化课堂教学设计的路径。

一节优质课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是立足于对文本的解读,离开文本的设计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文本意识要贯穿课堂设计的全过程。这一点在几节《雷雨》同课异构课中得到充分体现,几位选手在设计课堂内容时紧紧围绕《雷雨》文本,从不同角度展开解读,营建“文化课堂”,多有独到之处。

但是,优质课的设计光有文本意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还在于要站在文化视角,有与众不同的角度切入,独具个性的解读方法,颇有新意的环节设计,丰富妥帖的文化元素。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不妨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

一是从文本知识外延拓展入手寻找文本解读角度的新切入点。

重庆璧山中学的汪飞老师在执教《雷雨》时,拓展戏剧知识的外延,引入悲剧“原型”概念,《俄狄浦斯王》《美狄亚》的典型悲剧意义,“扁形人物”“圆形人物”“锥形人物”的人物探析方法,哲学“原罪”“本罪”“救赎”等文化概念,利用这些新的知识深入《雷雨》文本,解读《雷雨》中典型人物周朴园、梅侍萍的“原型”意义,人物思想性格特征。教学设计令人耳目一新,教学过程大开大合,收放自如,学生探究意愿强烈,对文本研究的深入,学习效果极佳。

无独有偶,重庆江津田家炳中学的杨芳老师在执教《雷雨》时,拓展戏剧人物命名知识的外延,通过中国姓名文化探究《雷雨》主要人物的形象及主题思想。这样的切入点小巧新鲜,让人眼前一亮。更妙的是,执教者由此解读文本的三个层次第次渐进,因名品人——因名品文——因名品情。人、文、情完美结合,学生带着饱满的探究欲完成了对文学作品的个性解读。这样的教学设计独具一格,非他莫属!

此外,重庆一中的史瑞老师执教的《雷雨》亦有个性特色,史老师引入“传统故事的结构模式”、高考作文试题的戏剧化改编,围绕“悲剧冲突的基本特征”,结合文本的典型片段,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悲剧意义,并拓展进行戏剧的情节创写。这个设计可谓“借题发挥”,拓展延伸的典型。

二是从文本内涵的挖掘入手寻找文本解读的深刻性。

大凡名篇,多是传世之作,可谓字字珠玑,句句深刻。教授名篇,大可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上多做文章。

山西康杰中学的曹晓丽老师执教的《雷雨》,在“细品”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对戏剧台词、舞台说明文字中蕴含的深刻含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运用对比手法,在“三十年前”“三十年后”的对比上做文章,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品味人物思想情感的细微变化,探究人物思想情感变化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对文本的解读可谓深刻。能挖掘出常人所不能及之处,自然体现出教学者自身的学识,更重要的是,这样深刻的解读带给学生的是成功之后的恍然大悟与欣喜,原来作品还可以这样读啊!原来作品的内涵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啊!

戏剧台词,词里词外都是戏。有时,同样一个词、一句话,不同时候、不同环境说出来,其意义大不相同,细细品味,认真挖掘,很有益处。广省省大旺中学的孔志群老师在执教在《雷雨》时,从诵读品味关键台词入手,走近人物内心世界,围绕文本中多处出现的台词“哦”,指导学生诵读品味,体验台词中复杂多变的人物思想情感。这种管中窥豹的方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文本丰富的内涵,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解读其他文本。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大为有益。

纵观以上两种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可以看出,前者注重引进活水,盘活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创新解读的能力。体现的是视野的开阔,课堂内外的关联。教师风格大开大合,挥洒自如。后者则注重以小博大,求深求新,强化学生的思维深度。体现的是思考的深入,探究的深刻。教师风格严谨求实,圆润毓秀。无论是哪一种风格,哪一种方法都体现了文化教学的魅力与风姿。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