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届“国文杯”文化作文大赛暨等级测试
(高中组)试题
“国文杯”文化作文写作活动,历经16届洗礼,在教育界首创“试题+命制理由+组别命制理由”模式。
每届活动通过试题和命制理由,向教育界传达着中国写作学的学脉和教脉精神,并以文化复兴的使命感,激励师生们奋发向上,立人立己,获得了良好社会声誉。
如期而至的第16届活动,依然保持了这种前瞻的风格,相信这份良知与责任,会在中国教育的写作教学史上,留下自己的声音。
1
一、(文化精神)阅读下列材料,请根据要求作文。
1、任正非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说:我对美国的创新精神、创新机制的推动有很深的感慨。有一篇文章叫《不眠的硅谷》,硅谷人为了奋斗,在车库……通宵不眠,当然硅谷今天还是这种精神。我们吸取了一些精神力量,我们也要艰苦奋斗,也要努力,从简单开始逐渐走向中高端。
从年轻时候直到今天,我对美国都是很崇拜的。尽管今天美国打压我们,将来我们重新在“喜马拉雅山顶”再次相遇时——我把科技高峰形容为喜马拉雅山顶,美国带着咖啡、罐头……在爬南坡,我们带着干粮爬北坡——我们在山顶相遇时,我决不会与美国“拼刺刀”,会相互拥抱,终于为人类数字化、信息化的服务胜利大会师了。我们应该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不要这么狭隘。我们就是因为没有这种狭隘,才有这么多客户信任我们,我们今天是打不死的。希望你过几年再来参加我们的会议,那时我们再喝一杯庆功酒。
2、9月21日晚,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主办的“2019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在清华大学举行,杨振宁获“求是终身成就奖”,奖金300万人民币,杨老是求是科技基金会成立20多年来第2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第1位是周光召。
杨振宁先生为中国协助或者直接建立一流物理实验室60余座,为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一共筹集约20亿美金的科研经费。以清华大学的名义发表SCI论文30多篇,将冷原子、凝聚态物理科研水平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年,为我国在世界科学界争得了巨大荣誉。
杨振宁先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荐1200多名青年学者出国访问、深造,绝大多数都归国成为科学界的栋梁之才,作为世界杰出的中国人代表,足以彪炳史册。
杨振宁95岁生日,恢复中国国籍!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可以是中国历代各类文体。题目自拟,字数800字以上。
命制理由
当今中国,如果说科学研究上有一座高峰的话,那一定是杨振宁。如果说企业发展上有一座高峰的话,那一定是任正非。
美国动用国家力量压不垮的华为,研究人员就占到45%的华为,未来5年科研经费将超过1000亿美元的华为,世界通讯领域第一的华为,提前准备“备胎”计划的华为……
拥有700多个数学家,800多个物理学家,120多个化学家,还有6000多位专门在基础研究的专家,再有6万多工程师的华为……
但是,受到美国国家力量打压的华为,依然学习美国,并愿意与对手一道,为人类信息化服务胜利大会师。
这份胸襟和格局,让美国羞愧。
同样,杨振宁是当今华人科学的最高峰。
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发表“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他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该理论为后来“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出现做出了重大贡献,足以和牛顿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相提并论,并在1994年杨振宁获鲍尔奖。
1956年10月,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力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那年杨振宁35岁。
杨振宁还有“杨-巴克斯特”方程,并在统计力学和粒子物理学以及量子场论乃至数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中的“杨-巴克斯特”方程更是连接了物理和数学,在1990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4名菲尔兹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3位都在研究“杨-巴克斯特方程”
杨振宁在科学上所取得的成就涉及到物理学的很多领域,所以有人称赞杨振宁是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的物理全才。
2000年时世界上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Nature》(《自然》)评选了过去千年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名列第18位,而整个名单也就20几个人。
西方式科学基因,从目前的学术研究来看,属于中华文化基因所缺失。但华人在科学上的成就,说明西方式科学完全可以在中国文化基因的土壤上生长。
中国要走向世界,最终还要靠我们的世界科学上的成就来说话。所以无论是办世界第一的科技企业,还是个人在科学的山路上攀上峰顶,都需要我们有开阔的胸襟和坚韧的意志,以及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的自信。
同时,要学会对本民族在科学或科技企业方面的英雄敬礼,要珍惜和尊重自己民族的科学英雄,形成对科技界精英的敬仰氛围。
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好将西方式科学基因移植到中华文化土壤的条件,并在最短的时间里,开出最艳丽的花朵。
其中,“文体不限,可以是中国历代各类文体”,是希望提醒同学们,中国古代写作学留下的丰富的写作文体,足够我们依据不同的写作对象和表达需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裁。
2
二、(语言文化)阅读下列材料,请根据要求作文。
1、中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一文说:“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数量是很惊人的。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这些都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语词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中牢牢扎根。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和说‘东’道‘西’时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来的,——想到这一层,我的头皮就有些发麻。
“实际上,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就在我写这篇谈论日语‘外来语’的文章时,也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
2、意大利学者马西尼在他的《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一书中说:“研究现代汉语的一些学者,他们一味的强调后面这段过程,对于那些进入汉语的日语新词,他们以为是借自日本的。而事实是,这类词汇中有好多是由中国传至日本的,几十年后才又回到了中国。”
3、现代汉语到底引进来了多少日语词汇?这些词汇和概念的流变又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陈力卫认为,这些汉语新词,它们经历了先“东往”、再“东来”的过程。1854年佩里舰队叩关以后,日本人希望迅速认识西方,但又不会英文,而中国这边鸦片战争以后译出了许多西书,于是日本就开始成规模、成体系地吸收汉译西书。中国汉译的新语词、新概念全被日本人吸收利用,这是“东往”。甲午以后,留学生跑到日本去学习,发现这些词看起来很眼熟、很好用,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传教士的译词,留学生再把它们带回国内,于是形成“东来”的循环。
4、陈力卫教授取常用汉语4000词,排除从英华字典、汉学西书进入日本的这批词,日借词语在政治、法律、经济领域所占比例最高,但也就百分之三十八左右。其他领域日借词语则更低。这些能够靠数字来验证。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800字以上。
命制理由
中国不是孤悬在世界之外的存在,而是世界的一员。
所以文化交流与互动,是很正常的现象。
但面对同样的历史,却有不同的声音:这很正常。相反,如果只有一种声音,反而有问题。
中日之间也罢,中西之间也罢,尊重事实是根本。
但中日两国却有很多复杂的情感与纠葛,导致中日之间的文化互动也变得有些特殊。尤其是甲午以后,学习强邻日本成为一种潮流,中国留学生某种程度上成为日本文化的代言人和传播者。
日本文化向中国的影响,成为一种必然。
放在久远的历史长河来看,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母体。放在近代来看,中国也比日本更早接触西方。日本近代表现出的强大,更多体现在武士道精神为底色的战争品质。
日本近代文化的飞跃,除了作为战胜国的物质保障与民族自信外,更在于“脱亚入欧”跨入西方知识体系,直接学习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文化。
这为日本后来双音词的译创,并通过留学生影响汉语文化,打下了基石。
尊重这段历史,但不夸大,不自卑,却需要我们借助理性的科学研究。
因为中日之间近现代的复杂关系,也有部分人在做夸大的认知。比如高晓松在电视台“晓松说”节目中称:“大家只要看到双字词,基本上就从日本引进的。”
命制此题,是想告诉同学们:在文化自信恢复的今天,不要盲目听信公知的观点。因为你们这代人与前几代群体最大的不同,在于成长环境:他们基本成长于文化自卑的阴影时代,很难以正常心态去完成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也许未来百年,会有很多中国文化相关的观点获得纠正,这是你们这一代及后几代人的天命。
以中日词语互动为坐标,去重新认识外来文化,会更自信地吸收世界先进思想,并坚守自我文化原点,开放地学习,更坚实地壮大自我。
相信你们会做得更好。
3
三、(地域文化)阅读下列材料,请根据要求作文。
1、巫蛊事件,太子刘据兵败自杀,燕王在诸皇子中年龄最大,对太子之位颇为期许。但武帝一直没有立太子之位的意思,直到武帝年迈病重,刘旦上书请求进京宿卫(晚上值守保卫)。汉武帝大怒,斩杀刘旦使者,削除了燕王三个县。汉武帝感叹:“生子应置于齐鲁之地,以感化其礼义;放在燕赵之地,果生争权之心”。于是对刘旦非常厌恶,立最小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
2、明代第一神童杨廷和,8岁通读《四书》《五经》,吟诗作对;12岁中举人;19岁中进士;20岁被选为翰林;32岁给皇帝讲课;43岁就成为大学士;53岁成为首辅内阁。其父杨春于成化十七年中进士,官至湖广提学佥事。弟弟杨廷仪,也是进士。长子杨慎,明代三才子之首。7岁背唐诗、11岁学《易经》,14岁进京,24岁夺下殿试状元,34岁成为明世宗朱厚熜的老师。次子杨惇,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历兵部主事。杨惇的儿子杨有仁,也是进士。一门四代,一宰相,一状元、双帝师,六进士。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800字以上。
命制理由
你们应该对出身的地域文化有基本的认识了。
无论是三秦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燕赵文化、岭南文化、湖湘文化、西域文化、还是齐鲁文化、中原文化、三晋文化、东北文化等,都各有其地域文化基因的优势,也有其弱势。
了解自身成长的地域文化环境,有利于了解自身“命定”的思维习惯、文化取向、行为特征等潜在素质的优劣,懂得需要阅读或游学哪些经典书籍与地域风情,从而弥补自身缺陷,获得完美发展。
这是中国目前教育界存在的盲区,也是文化教育学研究的热点潮流。
武帝之叹,是针对皇家后代,并非适用于所有家庭。
所以第二则材料,进一步突出家庭教育环境对个体成长的影响。这种影响,也许是科学朦胧暗示的神秘遗传基因,也许是早就已经解释清楚的家庭教育。
家风、门风、家训、族训等,也许比地域文化的影响,更直接、更原始、更深远。
如果你已经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家教环境,希望你能进一步完善丰富。如果你根本就没有——这种情况也许占绝大多数——希望你为你的后代,建立一个良好的家教文化氛围,让你的后代子孙,能够承继这种优良环境,并将已经断代的中国式家风和族风文化,传递下去。
这是我们命制此题最大的心愿:基于地域文化和主流文化,基于自身条件和追求,为自己的下一代营造一个更适合家族基因发展的家庭成长环境,是你们最大的责任。
家庭、学校、地域、全社会、全球,这是五个不等距的元素,相对来说,续接中国式的家庭成长文化,是你们这一代人的天命。
这注定未来的中国,会更加智慧和强大。
这棵种子,应该在你们这个年龄播进你们生命的土壤。
4
高中组命制理由
巫蛊事件和神童杨廷和家族的故事,是想告诉同学们环境对成长的意义。
从家庭到家族到地域,从中华文化到中日文化,从东亚文化到中西文化,这是一个序列。
它组成了个体的文化磁场,在这个磁场圈子里,家庭和家族永远是第一重要。
但我们容易忽略的是地域文化:这是当代教育的盲区。
我们一直在呼吁关注地域文化对群体和个体成长的影响,包括地域群体的教育基因的挖掘与传承。
第14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鉴于中国城市化飞跃发展,我们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教育基因。
就是希望教育不但要关注过去,还要认清当下,关联未来。
第一题是想告诉同学们:要珍惜自己民族的英雄。在和平年代,各行各业都有英雄,只要他们在这个领域做到了世界水平,甚至世界第一水平。
当然,也可以提升到世界第一。
第二题是想告诉大家:五十年、一百年或两百年前的文化前辈们,受战争失败和西学东渐影响,在自卑与自残心理下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西方文化的评价,都存在历史局限,不可避免出现偏离真相的情况。
因此,你们和你们后几代人,在文化自信与开放的世界视野下,才能准确把握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同,并基于更客观的真相和科学的逻辑,在坚守自身文化主体的原则下,吸收世界文化精华,让中华文化在几百年的磨难中,凤凰再生,重新崛起。
因此,对于近两百年来的各种“大师”,各种西方主体的观点,不必崇拜。应该进行新的文化审辩,重新盖棺定论,并以此确定新时代的价值标准。
以中国尺度、中国原则,重建中国话语,把中国价值通过论证,上升到“普世价值”。
这是你们这代人的天命,你们的后人会对你们的行为进行评判。
希望你们对得起这个时代,对得起即将到来的你们后人的苛刻的眼光。
三个试题合起来,是希望你们有效利用自己的成长环境,成为精英,重识过去,纠正历史,构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