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780阅读
  • 0回复

(名人名诗)苏轼和王安石:想到一起的两首千古名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5-19


苏轼和王安石:想到一起的两首千古名篇






       大家都知道苏轼和王安石,这两人都是宋代的著名文学家,也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论文学成就,苏轼更胜一筹,论仕途上的成就,王安石位居宰相,并且发动了著名的熙宁变法,显然苏轼不能与之相比,两人政见不和,王安石曾经贬谪过苏轼,在苏轼身处险境的时候,王安石也曾伸出过援手,苏轼后来也特地去金陵,拜访晚年的王安石,在一个多月的相处中,苏轼和王安石整天黏在一起,出游观赏山川美景、切磋文学,完全看不见两人曾经的隔阂,这时的两人只剩下相互欣赏和敬仰对方。苏轼对王安石说“从公已觉十年迟”。王安石也感叹苏轼的才华“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所以苏轼和王安石两人的微妙关系也让人难以捉摸。


         也许是性格上的差异,苏轼和王安石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也有差异,但是有两首诗,他们竟然想到了一起。先看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这首诗说明了要看清事物,不为浮云所蒙蔽,就必须身处高位,也就是必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我们再看看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这首诗说明了看不清事物的原因就在于“身处事物之中”,换句话说,要看清事物,就必须跳出事物本身这个“樊篱”,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事物。这其实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苏轼和王安石这两首诗都是宋代有名的哲理诗,王安石从正面来说,要看清事物的条件就是要“站得高”,而苏轼则从反面来说,他讲到人们之所以看不清事物本质的原因就在于身处事物之中,那么自然联想到欲看清事物的条件就是跳出物外。王安石将认清事物的条件归纳为“站得高”,苏轼则将认清事物的条件归纳为“跳出物外”,仔细想来,这两者颇有相似之处。

          将苏轼和王安石这两首哲理诗结合起来看,我们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苏轼和王安石这两位性格迥异的大文豪这一次的观点是多么相似,也算是两人在文学创作上的一次殊途同归,但是在仕途上他们的不同主张却始终没让他们走到一起,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苏轼和王安石在晚年能成为诤友,也是文人之间惺惺相惜的一种反映吧。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