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3030阅读
  • 0回复

(14届大初赛)初一学生文化小小说《铁血不变》,文化作文大赛探索新时空下的写作升级和纠偏错误理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5-17

注:小学、初中、高中都有一种文体,叫记叙文。它其实包括了散文、小说、人物游记、日记、新闻等众多文体,实质是一个文体包:包括了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的总和。
也就是说,记叙文不是一种真正的文体,而是许多文体的类总称。
换一个角度,记叙文是伪文体。
中国语文教育的非科学性与反逻辑性正是这样体现:我们用一种伪文体去教学生,整整12年。到最后,学生和老师及语文教育界,都习惯了甚至理所当然地把记叙文视为一种正宗的文体。
语文教育的“少慢费差”如果能够改过来,才真是逆天了。
基于此,文化作文在十多年的探索中,早就从小学起,直接跨到真文体上:散文、日记、游记、小说、诗歌、戏剧等,以日记修炼“素写”,寻找真我;以“仿写”修炼艺术,提升审美;以“创写”融合“素”“仿”,修炼个性,呈现文明。
基于当今艺术种类中小说的突出功能,小小说成为小学高年级的主要选择,包括初中阶段。通过小说故事和人物叙述,暗含作者的某种思想及取向,成为学生艺术地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
所以,历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试题,多数时候都有明确的文体规定,以引导整个写作界避免弯路,直走大道。
今天呈现初一学生王豪达的小小说《铁血不变》,是想以实践的成果,向仍处于迷途和误区的教师们证实真文体写作的意义,快速让自己的写作教学回归文化正道,拥抱文化作文,不要再成为错误理论和一些反文化写作理论的受害者。
铁血不变
湛江第二中学港城中学初一(18)班  王豪达

    

燕然山下,小山村旁,两方人马摆开了阵势,但见秋风萧杀,寂静无声,仿佛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杀!一声雷鸣炸起,双方马上短兵相接,一时间,木棍、石块激撞,沙子,木板急碰,正是势均力敌,难分胜负。却见一方阵内冲出一员大将,持一根竹竿,横挑竖劈,如入无人之境,直打得敌方节节败退。终于,敌方竖起了降旗。

他侧持竹竿,抬起头, 火热的目光直射燕然山上,树旁那块沧桑石碑,四周响起一片欢呼:彰栢!彰栢!那块石碑背后的故事,这个村里,妇孺皆知一一东汉大将窦宪,北击匈奴千里,至燕然山,属班固著文以记之,刻之石上,至此永存。他,彰柏,就是那个从小有铁血从军梦的人,他要比窦宪还厉害!他忘不了幼时的那天,自己被别的孩子欺负,跑来向爷爷告状。爷爷没有安慰他,第一次那么严肃的对他说:知道你为什么叫彰栢吗?彰栢……彰百,那是爷爷想让你去从军,打百次胜仗,带领华夏走向辉煌。知道华夏怎么来的吗?华夏当年,就是从夷狄之间崛起,多少次胜利,取得今天的成就!彰栢似懂非懂的点点头,一颗铁血的种子,却在他心中深深埋下。

熹泓!彰栢一挥竹竿,直指前方,走,我与你去将这些败将擒回!

十年一逝。

彰栢!一个略胖的青年找到田里的彰栢。

彰栢头也不回地播种:熹泓有事?

熹泓急道:征兵的人到了,去打蛮子的!

彰栢头也不回跑了,抛下没有播完的种子,留下了已孕的妻子,翻出两根长矛,同熹泓一起,去追寻童年时的梦想。

风餐露宿,昼夜行军,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彰栢仿佛实现了他儿时的梦。他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打胜仗了,他和熹泓,已成了一起饮过血的战友,他为熹泓挑箭,熹泓为他挡刀。

那天上午,阴云密布。他们遇上了蛮子中最强的军队。没有言语,一声鼓响,短兵相接。

彰柏手攥长矛,直击敌阵,熹泓紧随其后。他正杀得兴起,只听得一声:小心!但见前方白光一闪。料是避不开了,他提矛一挡,却见旁边一个熟悉的身影抢过,那刀直愣愣地劈在熹泓胸前,一腔热血,点点落在彰柏矛上,染红了铁予头。熹泓!彰栢红了眼,抱起熹泓,不要命的冲出了战场。

熹泓的胸前,已不再流血,他的脸上,挂着那一抹暖暖的笑,就像小时候,熹泓把家里好吃的拿许多给他时那种憨憨的笑;就像小时候,他竹杆一挥放出豪言时,熹泓那种崇拜的笑。熹泓!彰栢抱着他。不,他不会死的。就像小时候熹泓被打倒后,不多久又会蹦过来一样。熹泓,你,你快睁眼啊,不要开玩笑了,好不好!熹泓眼微睁着,右手拈起彰栢的予,按在他手中。这一按,仿佛耗尽了熹泓所有力量,他带着笑,走了。

已是黄昏了,云遮了日,血红的光,染红了天,落在地上,成了一条红色的河。彰栢趔趄在战场上。他们赢了,又赢了。可又怎么样呢?他看到熟悉的,不熟悉的脸永远睡在地上;看到伤兵一个搀着一个,颤抖着往回走;看到对方妇孺衣衫褴褛,缩在一团。他迷茫了,这,

就是铁血?这就是为国家而战?我却连一个朋友,都保护不了,又怎么保护国家。他的血冷了。

    彰栢退了役,只带着一支矛头被血染红的矛,回到了燕然山下。刚到门口,妻子领着的七岁大的儿子拥了上来:夫君,你真了不起,多亏你们打退了蛮子,他们当时差点打到这边来了。现在我时常与孩子讲你的事,讲那燕然勒石的事呢!彰栢瞅了一眼树旁那块石牌:那石碑下,当年一定也洒下无数鲜血,也一定有许多人家破人亡。妻子愕然,带着孩子随彰栢回屋。

彰栢又开始务农,他的腰弯了,那矛,被掷在角落。

这日,他闲暇无事,往燕然山下散步,忽听得前面一阵喊杀声,却是一群儿童们,学两军作战,却见他儿子,一马当先,捉了个木板,横砸竖拍,如入无人之境。他的血有些热了,难道儿时的梦想,便真的毫无意义吗?他踟蹰着,一阵朗朗书声传来。他快步走去,听的清了:但使龙域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原来是个私塾,他推开柴扉,教书先生不惊不恼:请坐。

敢问先生姓名是?彰栢有些生涩的作揖。

先生身着一袭青袍,淡淡笑着,仿佛对着不是一个不速之客,而是一个相识多年的老朋友:公卓。您呢?

彰栢。

好名字啊。彰,显著之意,栢,为一种乔木,木质坚韧,您可是要像乔木那样坚韧?

彰柏如遭雷劈,有些踉跄地不辞而别。他又想起小时候爷爷的话:打百次胜仗,彰百……”

他曾以为那便是铁血,直至今天:像栢木那样坚韧,彰栢……”他忆起童时,那棵燕然石碑旁的小栢树。他用木板,铁锄,砸它锄它,它只是微微伏下去,又顽强地挺起,终于有一次,十个孩子用力拽下一个枝条,那断处,竟流出了铁一般的血。他们抛下枝条,跑走了。数周后,再看时,却见那枝条抛下处,又生出了一棵小栢树。只有地上铁血痕迹,还显当时惨烈。

不知不觉间,彰栢已到燕然山,索性便上了山顶。他又在石碑旁坐下,闭上眼睛,轻轻抚摸着石碑,他摸到了他的粗糙,它的沧桑。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班固书此文时的欢乐,看到石匠因为能凿此碑而光荣,看到三军将士那因抗击匈奴的自豪,看到了四周的妇孺老少,箪食壶浆,仰望石碑在那欢呼。他睁开眼,明白了,铁血,不是指一个人的荣耀,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刚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坚韧不屈,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尽挫折后的仍能重生。彰柏跪在地上,向着栢树,向着石碑,向着这铁血,深深一拜。

翌日,妻子从卧室出来,却见彰栢找出了铁血茅头,正一点点,擦拭着那不变的铁血。

你要干什么?

听说征兵的人到了,去打蛮子的,对吧?彰栢抬起头,露出他那像栢木一样坚韧的笑容。

指导教师:谷丽

指导教师点评

本文是一篇以“燕然山”历史故事为背景创作的小小说,主要从士兵的角度,进行大胆虚构,丰富想象,从一个热血的青年彰柏受到东汉大将寇宪故事的影响,满腔热血上战场,到挚友为救他而牺牲,对自己保护国家的能力产生了质疑,再到最后受到“燕然山”铁血文化的洗礼,明白了铁血是一个国家刚性、坚韧不屈品质的体现的成长故事。小说逻辑严谨,人物形象塑造丰满,情节曲折,这一点极为难得。把小人物放到战争的大背景中去锤炼,更能展示出人物的精神力量,突出文章主题。小说中细腻的笔法,细致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真实感人,引人深思。可见,小作者对铁血文化和爱国的理解非常深刻。

附:第14届大赛初中组试题

(一)(铁血文化)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宣布,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中蒙两国联合考察队确认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铭》。2000年前的文字,依稀可辨。

《封燕然山铭》是东汉永元元年窦宪率领汉军大败北匈奴后,在燕然山南麓勒石纪功的摩崖文字,讲述东汉与北匈奴之间最后一场大战。史书载,汉军从朔方三路北袭,窦宪穷追北单于直至燕然山,大获全胜。窦宪等登上远离边塞的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脉),由班固撰写《封燕然山铭》文,刻石纪功,颂扬汉军战绩。

一直以来,“封狼居胥,勒石燕然”被认为是汉民族的最高军功,因此也成为中国历代英雄豪杰或者诗人骚客所梦想或吟诵的对象。王维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李白的“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都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佳句。

显然,“燕然山”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记载着中国人开疆拓土和守护和平的愿望。

请以“燕然山”为话题,写一篇小小说,不少于600字。请从小说的角度任选将军、士兵、役夫、村妇、儿童等为主角,进行大胆虚构,可以实写“燕然山”历史故事之种种,也可以拓写历史上让中国人难以忘记的种种边塞战功,还可以想象未来的各种“燕然山”荣耀。

命制理由

刚性的生命基因,一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核心要素。

大国之强,不仅仅指经济规模和先进文化及其生活方式,更指国防力量。

但本试题我们更愿意聚焦小小说这种文体,并谈谈我们的观点。

文学革新始作俑者之一的梁启超于1902年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 他希望创造出一种新小说,能够对一个民族的生活的全部领域——道德、宗教、风俗、习惯、知识与艺术, 乃至民众的性格产生一种决定性影响。(欧梵.现代性追求【M.北京: 三联书店,2000182.

基于这种希望,我们把文化作文的小小说写作,向文化创作发展,希望小说家用文化的眼光看生活,能够表现一个民族生活领域的文化内涵,并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引导这种文化走向高品位和高品质。

我们称这种小小说,或未来要创作的小说为“文化小说”。相关的其他文体作品,称为“文化创作”。

一是避免当下部分小说在语言上低劣,在内容上低级,在品位上低下,在情操上低陋,在选材上低俗。

二是通过同学们文化意识的培养,希望你们能对中国未来小说注入文人雅元素,就象宋朝文人改革俚词,元朝文人改变元剧一样,用文人的雅言雅思雅趣,改变中国现代小说,实现小说发展的文人化。这样,小说家与文化人之间的隔膜,才能消失。否则,多数小说家只是会讲故事的人,而并非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人。

三是希望借助小说这种形式,移风易俗,提升民族生活的文化品质。则必然使小说家须有文化的学养和情怀,拥有一双文化的眼睛,主动肩负文化责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崛起。

这个梦想,需要从你们这一代开始。今天,文化作文通过大赛形式,把种子播撒在你们心间,希望10年,20年后,能够开出一片文化小说的花海。

希望未来获得诺奖的中国小说家,代表着中国雅文化水准。

希望未来中国的文化小说也能达到勒石文学“燕然山”的荣耀,让世界仰望。

所以这个题目的时空,从汉代延伸到未来,从蒙古延伸到各种可能的“燕然山”,希望这样一个历史原点下的文化时空,能够满足同学们的想象需求。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