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069阅读
  • 0回复

(特级讲座)魏平:孤独与绝望下的希望救赎——我在绍兴讲《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5-16

孤独与绝望希望救赎
——我在绍兴讲《药》
主讲人:魏平

谭老师好!各位老师好!

我是魏平,是来自河北邯郸汉光实验中学的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也是第13届文化写作和文化教学大赛“新中国首届特级教师同课异构大赛”的参赛者。

今天,在谭老师的推荐下,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参赛感受,与各位同仁一起交流教学体会,真的很感谢也很高兴。谢谢谭老师的信任和鼓励!

有幸参赛,源自于广东陈小燕老师的消息传递,原本我只想推荐杨嫦瑜老师一人参加的,是小燕老师,鼓励我报名特级组,并热情地帮我联络了谭老师,这才有了我第一次接触文化写作和文化教学。在此,特别谢谢广东陈小燕老师。

走进文化课堂,才知道有多美。尽管我还是一个文化教学领域的新手,但是,这一份特别的感受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给大家。

从三个方面讲起。

一、赛前思考

(一)【讲点确定】

“新中国首届特级教师同课异构大赛”在鲁迅的故乡绍兴举行,异构的课文是鲁迅的小说《药》,大赛希望借助“文化教学”,营造“文化课堂”,养育“文化人格”;同时也希望通过文化的多元性和教学风格的多样化,思考鲁迅“立人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展示课堂教学中文化的宽度与个性的边界,印证文化传承与文化育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

目标高远,研讨深刻,特级教师同课异构意义重大。应该如何完成这次赛课?对于刚刚走进文化教学的新手来说,与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们同课异构,我深感茫然无措。

应该说,至少在半个月前我就得知了能够参加“新中国首届特级教师同课异构大赛”消息,15天的时间,除了学校的正常工作之外,还是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一节课的。只是,我苦苦找不到一个有教学灵感并且能够把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串联起来的切入点;既要不脱离《药》这篇教材,还要不背离小说教学的特点,更要突出鲁迅文化深刻而广博的内涵,落实大赛的研讨主题。一节课的时间,学生提前没有充分的阅读准备,这么深刻的小说,千头万绪,到底该怎么入手呢?

读鲁迅,读作品,读相关小说,读大家评价……

终于确定了这节课鲁迅在《药》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国民愚弱性的愤怒与苦痛的感情基调为主线,以尽管启蒙收效甚微却依然《呐喊》的矛盾挣扎为收束点,用三个画面,串联起学习《药》这篇小说的三个环节:

1.关于人物群像的悲剧灵魂和疗救的必然——见其丑陋

2.关于革命者的悲凉和鲁迅创作的矛盾用心——痛其丑陋

3.关于小说结局的多面思考和相关作品的联想——思其丑陋

这三点,以人物群像的愚昧、麻木、没有觉悟到令人战栗的可悲性为落脚点,让学生看到国民性格中的自私性、看客性的社会病根,从而认识到鲁迅的愤懑、苦痛以及拯救愚弱灵魂的必要性,从作品中体会鲁迅的“立人思想”就是表现在尖锐的批判和热烈的救赎上的。

围绕这三个方面,我用三组“一”字,作为三大重点的过渡衔接,以突出三个环节的关联:

1)一间不大的茶馆,一群闲聊的茶客,一户三口的人家,一个滴血的馒头,一段吃人的故事……

    引出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性格可悲性、丑陋性的探讨

2)一条歪斜的细路,一荒直立的枯草,一片肃杀的丛冢,一对祭奠的母亲,一颗悲凉的灵魂……

引出革命者的孤独悲凉以及鲁迅创作用心的探讨

3)一只静默的乌鸦,一圈红白的花环,一处亮色的曲笔,挣扎着绝望与希望……

引出作品阴冷与希望并存的结局,留白对鲁迅悲剧作品国民性格的再思考

设计本课结束的时候,我用鲁迅的另篇小说《明天》故意留白,提出“他们怎样才能有明天”的疑问,以引导学生对国民性格以及鲁迅作品的再关注,再思考。

(二)【教学设想】

1.考虑到小说较长,内容较多,结构复杂,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2.考虑到学生听课没有充分的阅读时间和文本基础(预习学案只允许前一天晚上发给学生,讲课教师在课前不与学生见面);

3.考虑到小说的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

所以:我的课堂学习必须从快速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小说内容和人物群像的共同特征,再步步引导学生了解国民的愚昧麻木和革命者的孤独悲凉,从而领会鲁迅先生在揭露和鞭挞国民性格时的痛心疾首以及要改变愚昧者精神世界的写作用心。

二、赛中实录

讲课之前,大屏幕展示第1张投影片

(一)【导语】

同学们好!

走进鲁迅高级中学,就注定了我们一定是一次美丽而深挚的邂逅。就用这张投影片作为老师的名片吧,我们就算认识了。

【师】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敬仰,老师千里迢迢的来到了鲁迅的故乡,又有幸来到了鲁迅中学,又有缘和我们在座的同学一起学习鲁迅的名篇小说《药》,【大屏幕随之展示第2张投影片

【师】这是一件多么有情味的事情啊。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在老师的这样一份有幸有缘和有情味中,开始吧!【大屏幕展示第3张投影片

【师】一间不大的茶馆,一群闲聊的茶客,一户三口的人家,一个滴血的馒头,惨淡色彩的人物和景物的叠加,讲述了一段吃人的故事……【大屏幕展示第3张投影片

【师】这个吃人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大屏幕展示第4张投影片

这个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夕,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徐锡麟惨遭清政府杀害,并被被清兵毫无人性地挖出心肝,炒食净尽,之后,革命者秋瑾又因亲人告密,被杀害于“古轩亭口”。那个时候,是一个生了痨病的人就可以“用馒头蘸上人血当作药来舔食”的时候,是一个,人,可以吃人也可以被吃的时候!

学生读,老师重复要点。导语讲到这里的时候,我的鼻子酸酸的,忽然哽咽了,为秋瑾的惨遭杀害,为民众的愚昧无知。读的很动情。

(二)【进入教学第一环节:概括故事情节。先做如下引导。

【老师启发提示】1.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药,只是一个简单的名词,你能根据小说内容把它扩展成一个句子吗?

比如:华老栓买药

《学案》有这个问题的提前思考,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概括故事情节,为人物性格的把握做好心理、行为的铺垫;也是一句话概括故事的练习。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反应沉闷,可见以前在这方面的练习少,只有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华小栓吃药。

肯定学生之后,我再启发同学们完成了:康大叔卖药;华老栓买药,革命者献药等

【老师进一步启发提示】2.如果我们在这些词语前面分别再加上一些修饰、限定性词语,这个句子会是怎样的呢?

比如:什么样的华老栓买了什么样的药

为不同的主语、谓语、宾语增添修饰语,目的是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使故事的内涵更准确,更全面;这也是一个扩展句子的练习。问题提出来后,大家有了思路,我叫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填写,再找几个同学读自己写的。总结起来大多写的是:
华老栓的修饰语:颤巍巍的、救子心切的、贫苦老实、胆小害怕、迷信落后、低声下气、开茶馆的……
买药的修饰语:到刑场上、战战兢兢地、谨慎地、害怕地、满怀希望地,天还黑着的时候……
药的修饰语:一剂假药、用人血制作的药、滴着鲜血的药、一个馒头做成的药,黑衣人为赚钱的……
华小栓的修饰语:瘦弱的、生病的、没有生气的、一直都在咳嗽的……
吃药的修饰语:不明不白地、害怕地、在父母的期待下……
康大叔的修饰语:凶狠贪婪的、冷酷狠毒的、盛气凌人的、赚黑心钱的、气势汹汹的、眼睛冒着凶光的……

【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基础上,老师结合课文的细节描写,带着学生剖析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总结,同时大屏幕展示第5张投影片

这样,药的故事内涵就成了这样了

爱子心切、愚昧无知、迷信麻木的华老栓用尽全部积蓄给儿子买了致人死地的假药

一直咳嗽着的、病入膏肓亟待救治而又迷信无知的华小栓吃了延误病情的假药

凶残、暴虐、贪婪、无耻的刽子手康大叔卖沾满革命者鲜血的假药

用这样的简单总结,概括了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

(三)【进入教学第二环节:分析人物的畸形性格。老师做如下引导。

【老师继续启发提示】3.在这段故事里,与有关的都是些什么人呢?读过小说之后,你能把你最有感想的那个人,讲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结合故事情节讲人物,老师参与学生发言,并适时补充,引导,参考如下:

①华老栓——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的代表,人血馒头的购买者

愚昧无知的受害者用人血馒头治病,是一种迷信,他却深信不疑,为有机会去买而感到爽快、幸福,);满怀希望的绝望者。(买到后,无比兴奋。走路,充满希望他们的希望为何只能走向绝望?因为这根本不是药,迷信必将破灭。

【情节补充】华老栓:起床的急切,备款的谨慎,上路的爽快,买药的恐慌,回归的兴奋……

华大妈:盼药的焦心,烧药的担心,劝药的诚心,吃药的松心……

②华小栓──封建迷信,愚昧无知的牺牲品,人血馒头的殉葬者

一直咳嗽着,在华老栓和华大妈左一个右一个的陪伴下,无知地吃下华老栓高价买来的泛着怪怪的香味的人血馒头,还是在按着胸口在又是一阵咳嗽中,在母亲的劝慰下咳睡着了。

③康大叔──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人血馒头的制贩者

凶残、暴虐、贪婪、无耻:他是一个刽子手,杀了夏瑜的头,卖了夏瑜的血,赚了老栓的钱,害了小栓的命。这是鲁迅借凶残的刽子手控诉刽子手的凶残。

学生发言时只抓住了老栓一家和康大叔,忽略了茶馆的那些人,老师给予补充

④在茶馆里我们还认识了这样的一群人:

率先告官的夏三爷——【老师问】:假如没有夏三爷的告密会怎样?

学生议论纷纷】夏瑜就不一定被捕,也就不一定会死在刽子手刀下;没有夏三爷的告密,夏瑜的革命就有成功的可能,那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一愿望就有可能实现……

】所以,他是出卖灵魂的势利之徒,是杀害夏瑜的凶手。

索财伤人的红眼睛——【老师问】:这是个什么人?

是走狗,是帮凶。他凶残、贪婪、顽固:为了榨取夏瑜的油水去盘问夏瑜,听到夏瑜的宣传,竟打夏瑜的嘴巴,等夏瑜牺牲后,拿走夏瑜身上的衣服……

更有:满心气愤的年轻人,幸灾乐祸的驼背佬,恍然大悟的茶客们……

老师适时补充引导,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参考如下:

【老师启发提示】4.想一想:茶客们兴高采烈的在谈笑着一件什么事情?你从茶客的谈论中知道了什么?

【生】知道了药的来源,知道了夏瑜在狱中斗争的情况:他坚持斗争,宣传革命,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师】夏瑜的形象是令人尊敬的,他具有革命者身上所特有的美好品质。而这样一位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青年,却不为民众所理解,这里的各色人等又是怎样对待他的呢?从三个处所看:

在狱中——

在刑场——

在茶馆——

【学生发言归纳】

在狱中:遭毒打。阿义打了夏瑜的嘴巴,夏瑜牺牲后,榨干了夏瑜的油水,拿走他身上的衣服。

在刑场:被围观。看客们兴致勃勃的观看,康大叔用他的鲜血换钱,华小栓吃他的鲜血治病……从这个角度上说,夏瑜又人血馒头的奉献者了,为劳苦大众流血牺牲,竟然被吃掉了!

在茶馆:被嘲笑。被大家当做饭后谈资,听说被打嘴巴还拍着手叫好……

教师评价】一个热血青年,并决心为救国救民牺牲生命的青年,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啊!

他们无论是老的,也无论是少的,都麻木得几近残忍,他们品鉴他人的苦难,以别人的痛苦为生存的快乐,把别人的悲剧当成生活的谈资笑料,他们甘于做顺民,甚至作帮凶。这是怎样的一群没有人性、没有灵魂的丑陋躯壳啊。正是这些人们,有意无意地维持着这个吃人的世界。

围绕着这件事,鲁迅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群人们:

大屏幕展示第6张投影片

【老师补充】还有:率先告官的夏三爷,索财伤人的红眼睛,更有:莫名气愤的年轻人,幸灾乐祸的驼背佬,恍然大悟的茶客们……一群人血馒头的品鉴,咀嚼、回味者

各类人等,就这样或明或暗地汇集在华老栓的这间茶馆里,他们无视他人的苦痛,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和需要,津津乐道地在享用着这个关于的故事。鲁迅也让他们围绕着这一中心事件,充分的表现着,裸露着……这是一群怎样的无知无觉、自私麻木的人啊!大屏幕展示第7张投影片

(四)【进入教学第三环节:探讨“药”的含义。老师做如下引导。

【老师引导提示】5.被这些人津津乐道地地咀嚼着的药,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这个在作品中不就是一个具体化了的沾满了鲜血的人血馒头吗?那血,是刚刚喷洒出来的,还冒着热气的,正在一滴一滴的往下滴的!这样怎样令人恐惧和心痛的一个物体?可是,在茶馆汇集的形形色色人等的眼里,这个物体究竟是什么呢?

要求学生思考概括,并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理由。大屏幕展示第8张投影片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一边参与学生的讨论评价,一边逐渐完成下面的引导总结。

在华小栓的眼里,它,是什么?——误以为是救命的东西——吃下

在华老栓的眼里,它,是什么?——误以为是治病的偏方——买来(他知道是谁的鲜血提供吗?他关心是谁流了血、为什么流血吗)

在康大叔的眼里,它,是什么?——真当作是赚钱的人血——卖掉(刽子手,杀人卖血,炫耀骗人)

在茶客们的眼里,它,是什么?——真当作是闲聊的话题——谈笑(没有任何立场,没有任何是非观念!

大屏幕展示第9张投影片

【老师引导提示】6.但凡善良的人,面对华家的独子被本家亲伯父告发因而被杀害,作为街坊邻居本应该持什么态度?

【生】应该同情,难过,关怀,安慰……

【师】但这里的人有吗?他们对革命者夏瑜的英勇就义同情吗悲痛吗?觉悟吗?对告密者、杀人者、夺财者有愤慨、有批判、有认识吗没有!他们有的只是去看热闹。

读一读,看一看鲁迅是怎么描写这些人看杀人的场面的?【学生找出描写

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教师评价这,就是鲁迅笔下以观看杀人为乐趣的看客们,看别人被砍头,居然没有半点儿的同情和悲哀,也没有半点的恐怖和绝望,既不为为烈士的牺牲而伤心,也不为血腥的场面而恐惧,他们只有欣欣然的去欣赏,似乎能在片片鲜红的血色中得到陶醉,满足。

面对血腥竟能如此坦然,这样的人的胸腔里,流淌着的到底是怎样的液体呢?

这里的民众,太无知、太愚昧、太麻木……这里的帮凶,太残忍、太贪婪、太无情……这里的革命,太悲凉、太郁愤、太令人心痛……

大屏幕展示第10张投影片

【老师引导提示】7.这样的人们还有希望、还有药可救吗?夏瑜这样的牺牲有价值吗?对于夏瑜的奋斗理想,民众们清楚吗?想象,对这些人鲁迅怀有怎样的情感呢?

大屏幕展示第11张投影片,学生思考体会

【师】所以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这其中淤积着多少愤愤、心痛、清醒,痛心疾首的揭露……

鲁迅先生刻画出这样的一群愚昧、麻木、落后的人物究竟是何其用意呢?看学案相关链接,大屏幕展示第12张投影片。学生齐读。

鲁迅自己说创作《阿Q正传》的目的就是要活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第一改变,是愚昧者的精神世界

掀开伤疤,见其丑陋!改变他们的精神世界。

(五)【进入教学第四环节:探讨小说的主题。老师做如下引导。。

【老师引导】8.所以鲁迅含着眼泪,拿着鞭子,又用很残酷的笔墨,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场景……

大屏幕展示第13张投影片

【老师深入引导提示】9.这是一个悲剧的故事,故事的结局设在坟地,坟地,华夏两家故事的交汇点,也意味着死亡和埋葬。

作为下层民众的代表华老栓为了一剂来自于刑场刽子手之手的愚昧荒唐到极点的骗人假药都付出了什么?

【生】华老栓:花光了积蓄;儿子华小栓:失去了生命;

【师】而夏瑜的牺牲,又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呢?
【综合学生回答】母亲带来的是悲哀和羞愧,给华老栓提供的是一味假药,让康大叔:赚得了高价钱;茶客们:又有了新谈资,看客们又鉴赏一次杀人的盛举,就连夏瑜牺牲前的衣服也被红眼睛阿义给扒光了……

【师】最终,想治病的小栓死了,想救国的夏瑜也死了。鲁迅用这样的悲剧结局想告诉人们什么呢?

【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到】

小栓之死意味着什么?(人血馒头是药吗?他们为什么认定那就是药呢?)

——人血馒头不是药,宣告寄希望于封建迷信的破灭

夏瑜之死意味着什么?(这样的一位热血青年的救国行为有人理解吗?周围有支持他的战友吗?)

——孤军奋战不是药,揭示革命者脱离群众的悲剧根源

大屏幕展示第14张投影片

【老师引导提示】10.种警醒是不是一剂药呢?疗效是什么?学生思考发言

借民众表现出来麻木、愚昧、无知、落后等民族劣根性来唤醒民众,让人们在无限的丑陋和淡漠中认识自己,从而否定自己,改变自己;借失败的革命者的无尽悲凉来剖析革命失败的原因,揭示革命与民众的脱离。这就是鲁迅说的:指出社会的病根,引起疗效的注意。

【老师引导提示】11.在小说的结尾处,两位苍老的母亲不期而遇了。她们的儿子,都死了,白发人祭奠黑发人,真有说不出来的悲凉。

读一读坟场的环境描写,看看坟场里都有些什么?置身于这样的场景,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引导指向】寒冷的清明,秃树的乌鸦,死默的寂静,站在枯荒的坟地上,已使人有一种阴冷感。又写坟顶的花环,停息的微风,直立的枯草,说明没有一点风,却有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使人感到阴森可怖,突然一声的太叫,以动人静、越发显得荒凉、沉寂,更令人毛骨悚然。

【老师引导提示】12.鲁迅曾提到《药》的末一段很有些鬼气。这种充满鬼气的阴冷气氛要烘托什么表达什么呢?

引导指向这种气氛与周围人对革命者的冷漠,气氛上是一致的,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突出了夏瑜被害的悲剧和旧民主主义革命不为群众所理解的沉寂的悲凉环境描写一定是为主题服务的。

(六)【进入教学结束环节:给学生留下再读鲁迅的思考。老师做如下引导。

【老师引导提示】13.每每读鲁迅的小说,总会埋怨鲁迅的笔墨太残忍,因为他总是不给小说的主人留下一点点希望。

比如孔乙己,假如他被打折了腿,只能坐着用这手慢慢走的时候,旁人不是说笑;

比如祥林嫂,假如阿毛不被狼吃了,假如她知道在地狱里她不会被两个男人争;

比如华老栓,假如华小栓吃过药之后病好了;

比如夏四奶奶,假如那只乌鸦能够飞向瑜儿的坟头,夏四奶奶是不是会心情释然?

给他们一点希望,他们是不是都可以活下去?但是作品没有留下这样的希望,鲁迅都让他们死掉了?鲁迅的笔墨残忍吗?结合学案相关链接一、二思考。

大屏幕展示第15张投影片

【思考】想一想,他们活着会怎样?

引导指向——依然麻木,依然是一群看客,他们也依然可能去当盲从者,没有觉悟地去评价自己根本不理解的东西。依然是在不自觉的维持着这个似人非人的世界……这就是鲁迅心目中的中国民众的本相。

【老师引导提示】14.这样看来,鲁迅是不是一个绝望主义者,太过悲观了呢?这部小说是不是读的太过沉重看不到一点希望呢?

引导指向花环的出现,说明革命的火种还在,革命者的斗争还在继续,这就使作品增加了若干象征着希望的亮色。写乌鸦远飞而去,否定了显灵说,也象征着愚昧的封建迷信是靠不住的。所以说鲁迅绝望着,也希望着,对国民,鞭打着,也心痛着。

大屏幕展示第16张投影片

(七)【结课留白】

【师】一只静默的乌鸦,一圈红白的花环,一处亮色的曲笔,挣扎着绝望与希望。

几乎与《药》这部作品的同时,鲁迅有另篇小说《明天》,主人公是一个死了丈夫的单四嫂子,她有个儿子叫宝儿,不幸的是也得了病,单四嫂子想尽办法求神,许愿、吃偏方,希望明天好起来,明天,会好起来吗?单四嫂子、宝儿,他们有明天吗?

老师又想到了《药》这篇小说结尾部分的那条小路,一腔情愿地希望那条小路,象征着革命与民众的隔膜。而华大妈跨过那条小路象征着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朝着一个方向,走向明天……

他们会吗?怎样做,他们才能走到一起呢?课下读一读《明天》,再回味鲁迅《药》给你的启示。想一想,他们有明天吗?

大屏幕展示第17张投影片

在很沉静的氛围中,老师轻轻地说:】下课……

三、赛后反思

整个教学脉络,是在到了绍兴之后才条理清楚的。只是,课件制作以及教案的形成已经到了赛课前的凌晨了,提前打好的一份教案,被前移后挪到我上课时竟然找不到讲课内容在哪一页上!好在有了比较充分的备课和课件,所以,干脆脱离了教案,在与学生的互动启发中,总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讲课前几分钟,我曾问同学,这篇小说读过了吗?当时有同学点头,有同学摇头,有同学说没有读完或说没有读懂。对于学生有可能不熟悉课文,我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所以,我的课从引导学生一步步概括故事情节讲起。可是,却没有想到学生对课文陌生到如此程度,以至于在熟悉课文内容上用时较长,只好压缩了对鲁迅相关文章的阐发和深入联想的环节。

对于国民性格的可悲性间接造成了社会的阴冷和革命者的寂寞凄凉这一点,学生应该有了比较清楚的理解,因此,鲁迅唤醒民众的精神救赎的急迫性和必要性,也水到渠成地得到了逻辑性的落实,“立国”必先“立人”的文化思想,便是渗透于其中了。只是,对于小栓这个“孩子”的死亡,还有执着的“夏瑜”在众多看客的冷嘲热讽中,极其悲惨地成了“吃人文化筵宴”的祭品,从中所表现出来的鲁迅的孤独与绝望的讨论,没有展开。

我没有听到其他特级教师讲《药》这一课,但我知道,我的课上的比较传统,依然按照教材的本身逻辑以及小说的体裁特点去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比起其他特级教师的课,大胆删节课文,抓其一点,就其文化蕴含谈深谈透的创造性还远远不够。而这些,恰恰是在今后的文化语文教学中所必须的。

课堂容量大,有些讨论没有充分展开——这是课堂设计的缺陷。急着完成课堂预设的完整性,也是教学中缺少机智的表现;特别是对鲁迅立人文化的宽度做个性教学的落实,还相差很远。

无论怎样,都如我参加这次大赛时的大会发言所说:“赛,就赛吧,不计结果如何,即使输得很惨,也会留下一个悲壮的印痕,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参赛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的理论创建者、探索者、实践者们,不惮于做前驱,在他们们的身后有我,有他,还有你!”

只因为,文化语文——我喜欢!所以,我无所犹豫。

感谢谭蘅君老师的信任,感谢文化阅读与文化写作大赛组委会,感谢各位老师的陪同和倾听!

谢谢大家啦!

大会留念

鲁迅中学留念

【附】

《药》学

一、在认真阅读鲁迅小说《药》的基础上,完成下列思考。

1. 药,只是一个简单的名词,你能根据小说内容把它扩展成几个句子吗?

比如:华老栓买药。

我的扩展:                                              

                                                        

                                                        

2. 如果让你在上述扩展句的词语前面再分别加上一些形容词,这个句子会是怎样的呢?

比如:什么样的华老栓,怎样买了什么样的药

我的再扩展                                                          

                                                                    

                                                                    

3.在这个故事里,你最有感触的人物是谁?请把你的感触写下来,讲给大家听。

我最有感触的人物是                                                

                                                                        

                                                                        

4.小说中的到底是什么?

我的思考:                                                          

                                                                        

                                                                        

二、相关链接:

(一)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二)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说: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三)鲁迅自己说创作《阿Q正传》的目的是:要刻画出隐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不长进的性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四)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添了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

:曲笔:指写作中委婉表达的手法,在小说中是指用花环来代指夏瑜有战友的祭奠,暗喻革命后继有人。平添:是指小说前面无伏笔可寻,清末也没有用花环寄托哀思的习俗,还指不够恰当地拔高了严重脱离群众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历史地位。

三、课后感想: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