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202阅读
  • 0回复

(阅卷标准)浙江卷: 2017年高考优秀作文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1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5-11
— 本帖被 admin 执行加亮操作(2018-05-11) —

2017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报告

题目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列文字,根据材料作文。(60分)

有位作家说,人要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字。ƒ不得抄袭、套作。

考题解读

  关注传统文化  紧扣时代脉搏

     2017年高考浙江卷的这道材料作文题,既在意辩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紧扣时代脉搏,内容在强调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突出了时代性;而从考试的向度和信度上看,它既考虑到了广大考生的普惠性。又有利于部分写作尖子特长的发挥。

    考生写作时,要考虑到三个方面:

   一、领会这“三本大书”各自的含义

    “有字之书”常指各类纸质书籍(而今也包括电子书籍),从四书五经到当今的各类专业书籍,它可以给人以知识,拓人以视野,让人获得思想上的启迪;“无字之书”重指阅历,即考生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经受的人与事,并从中学会待人接物的方式,提升积极工作的才干,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心灵之书”则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更倾向于较高层次的人生的信仰,它是支撑一个人、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三本大书之间在内涵上呈层层递进的关系,在内容上则呈交叉和层递式关系。总之,这三本书,要做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要在读万卷书的前提下,行万里路,并能每天三省吾身,反求诸己。论证时能说清这三者关系最好。

   二、懂得这“三本大书”背后的危机

    现今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中小学生如此,大学生毕业后也如此——他们只看与其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书,那些能怡人心情、提人精神的书,几乎无人问津。他们最多也就看看新闻,浏览下微信或报刊上的东西,阅读从整体上呈现零碎、肤浅和娱乐化的特点,现如今,他们看得最多的,是有字的“心灵鸡汤”或“养生汤”,对于其他方面几未涉及。由此导致他们的思考浅薄、人文情怀缺失、家国理想了无、处世之道随意,更不要说大师与我们的距离是如何的远离。若能关注到这一点,则是有质疑能力、有创新性的作文了。

    三、思考这“三本大书”潜藏的评说价值

这则材料导向的。仍然是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特别是思辨能力的培养。题干中“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一句话,引导考生写成“论述类”文体?这既能检测考生对材料的审题能力,也体现出我省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延续性,符合全省师生的心理预期,较好地引导了考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关注自然与社会到关注人的内心,提升生命的质量。考生可以从内涵解说、原因分析、对策探寻三个维度中自定一个,晨开论述。当然,如果写作功底比较深厚,还可以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论点,横向上如“不同的人会读不同的大书”,纵向上则可以写“不同阶段的人生会读不同的大书”或“不同阶段的人生读同一本大书会有不同的感悟”等。

阅卷实录

   一、阅卷概述

    考试院的准备。网上评卷前,考试院已先用扫描仪将考生书写的答案扫入计算机存储,计算机将答卷按设计的条块分割成若干部分。评卷时,计算机将扫描件随机发送到评卷教师的电脑屏幕上,评卷过程全都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每位老师对着一台电脑,固定地评阅几道题,阅卷时,每一题均由两位教师分别评阅,两位教师的评分误差在规定范围内,即取平均值;若趟过规定范围,则计算机再将试题发送给第三方“仲裁”,第三位教师的打分再与前两位教师的平均分作比较,误差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内。如果第三位老师的打分与平均分差额还是超过规定值,就交由另外的部门评审,直到给出公正的分数。

    作文组的准备共分两批,第一批是作文大组。在阅卷老师报到前,作文大组已经作了充分而辛苦的样卷挑选工作了。他们从大量试卷中挑选出各种档次的试卷若干,再交由浙大教授、考试院专家和省教研室考研员共同组成的专家组集中讨论,由此确定评判标准及结果分值。

    第二批是各作文小组。11号上午,在分工报名结束后,改作文的人全部留下来,由浙大的陈建新教授作本次作文的审题解读以及评分标准解说。下午,各小组解读样卷作文,讨论上面所打分数是否合理,汇总意见再提交大组讨论,作最终判定。接着,各小组试批,各小组长收集试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大组审核试批情况。12日上午,各作文小组再集中开会,统一标准。统一认识。然后,各组各就各位,正式进入试卷评分阶段。

    正式阅卷时,每名阅卷人员面前都摆着一份改正了的评分标准+一份样卷;试卷是电脑随机分配,分配到试卷后,各阅卷老师便会对照评分标准认真找得分点。今年和往年一样,阅卷大组严格要求各阅卷老师不打保险分,严格控制分数提交时间,保证评卷质量。同时,为避免部分教师单纯追求评卷速度,阅卷大组对评卷教师每天评卷数量也加以了限制,规定了一个最大值。

    为确保阅卷工作的保密性,学校在阅卷室门口设立了保卫处,保安会对进出人员进行检查,并要求每位阅卷老师佩戴证件上岗;所有阅卷场地的监控全部开放;阅卷教师不得带手机等电子设备进入阅卷场;所有阅卷计算机与互联网物理断开,建立了独立的评卷网络系统,事先由专人对电脑逐一进行彻底杀毒,以保证评卷工作的顺利进行。

    因题目性质与去年基本一致,虽未明确要求写论述类文章,但“思考和评说”却暗示了文体的选择。故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第二天正式批阅时,第三组就出现了满分作文,至第三天。小组的满分作文已经有好几篇(最后都要由大组定夺),虽然有的满分作文在各小组长看了之后,提出了不同意见,觉得只是个别地方有亮点的,不能很快判定为满分,最终要等阅卷组全部权衡之后再定。

    6月16日上午,省政协、省人大、鄙分冢长代表、省招生考试委员会领导及个别新闻媒体人员,巡视了高考评卷工作。

    他们认真查看了评卷工作的各主要环节,详细了解了评卷工作管理要求,听取了评卷工作情况汇报,对今年我省高考评卷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代表省委、省政府向评卷教师和工作人员表示亲切慰问。

    领导们强调,要克服麻痹松懈思想,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和工作程序。要认真搞好服务保障,为评卷工作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全体评卷教师要本着无私奉献、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到“给分有理、扣分有据、宽严适度、标准统一”,确保评卷工作公平公正。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积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二、阅卷场花絮

1.对套话作文的处理

今年虽然不再像去年一样大力打击套话作文,但套话作文依然是重点处理的对象。语文阅卷大组根据去年出台的一份《关于“套话作文”的说明》,得出“套话”作文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题材总是选用现成的历史文化(文学)名人的生平;第二,文章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作文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第三,作文的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做深入开拓。也就是说,作文材料烂熟化、结构模式化和主题平面化构成了“套话作文”的三要素。根据我们几年来阅卷的不完全统计,出现在这类“套话”作文中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屈原、陶渊明、苏轼为最多,可称为“套话”作文中的“三巨头”。其他常见的还有庄子、项羽、司马迁、嵇康、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陆游、李清照、曹雪芹。不管你出的题涉及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他们都可以用上述这些材料敷衍。

当然,我们指出“套话作文”的典型表现,并不意味只要使用了历史文化名人材料就一定是“套话作文”了。阅卷者要根据上述三要素,对作文进行综合判断。(注:对于写作“文化作文”的同学来说,浙江阅卷场尽量少用名人材料,多用其他文化材料,如热点文化、名著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等,以避免误会。本试题对于名人文化其实最容易上手,如李白、苏轼除读有字之书外,游历各地,仕途曲折,即是读无字之书,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即心灵之书。两人都为世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给后人以更多心灵的选择。虽然这样写不算“套话作文”,但在某些阅卷场,依然存在风险。换一个角度,名人材料的使用,不能一个名人一段,可以作为论据,但不能给阅卷老师以“穿靴戴帽”的感觉。虽然浙江卷作文试题属于传统文化范畴,但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文人材料,却有一定的风险,这是一个悖论,如何解读这个问题,需要智慧。这也要求写作“文化作文”的同学,要扩展自己的文化素材面,强化自己的文化思辨能力,并针对不同阅卷场的各种奇葩要求,有应对策略。)

“套话”作文的盛行与话题作文形式有一定关系。因为话题作文对审题的要求比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低,再加上前几年这种类型的满分作文出现得较多,而对写作能力差的学生来讲,掌握几块材料到考场上去拼凑,远比苦学苦练提高写作能力要容易得多,且又不需要承担抄袭的责任。

但是,这种“套话作文”的坏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它使高考作文遴选考生的区分度受到严重影响,写作能力高的考生与写作能力低的学生得分趋近;

第二,更为严重的是,“套话作文”背后的中学作文教学机制影响了一代人的写作能力甚至思维能力的提高。

为了体现高考公平公正的原则,准确引导中学作文教学,我们从2005年开始对“套话作文”的打分执行从严的政策。一般情况下,这类“套话作文”最高分不超过39分。表达能力较差的,打在36分以下。如果所举例子与题目没有一点关系,则可打在25分。

而对于抄袭作文,则一律格杀勿论。打分在15分及以下。

2.关于文学性语言

不是说论述类文童中不能用文学性语言,而是要使用适度。如果里面有太多的记叙性话语、描写性话语,并以之替代议论性话语,则要酌情打分。如下面的一段文字:“他有呼吸,有体温,他微微的喘息,翕动的鼻翼,如此清晰……使自己的心脏随整个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基于今年作文标准的规定,这类夹叙夹议的散文限定在49分之下。

3.论据只用不析

今年依然出现论据只叙不议的现象。

“清民时期,杭州有一个药商胡雪岩,他所配制的‘龙虎丸’若在配制过程中没有搅拌均匀便会成为致命毒药,于是他让拌药人搅拌999遍。后来,他的亲戚因为偷懒,让他们只需搅333遍,胡雪岩得知了这件事,认为他这是置病人安全于不顾。便开除了他。此事传出去后,胡雪岩的声誉就更高了。像胡雪岩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而他们大多成功了。”(《道德撑起你的一切》)

一个事例+一个结论,这就是部分学生写的论述类文章。他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分析论据!这类文章的弊端,是在事例和结论之间缺少分析性过渡,这样会伸结论显得很突兀,缺少了论述类文章应有的特点,也无从体现考生的理性思辨能力。

阅卷大组对这类文章作如下处理:如果整体上还行,只在举例的地方这样,那么,这篇文章在二类卷中上范畴,即46~49分之间;若整体看上去不像一篇论述类文章,则纳入四类卷。首先,大组要求论述类文章中的事例叙述要概括简明,不需要具体铺展;其次,所叙事例要有针对性,即结合自己的论点进行。

三、命题预测

浙江卷的高考作文试题,常在平稳中求变化。五年来,考的都是新材料作文,今年在命题内容和形式上也是如此。

变化之一,内容上更贴近时代、靠近生活。在当今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提倡传统文化和创新精神的背景下,命题人出了这道题,材料鲜活时新,学生看了,能结合自身阅读实际和生活实际,有许多的想法可说。

变化之二,形式上更接近全国卷——材料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针对作家说的“三本大书”进行思辨性论述,这有助于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考查。

变化之三,文体略微有了变化。从去年明确要求必须写成“论述类”文章,改为了“思考和评说”,这其实也是论述类文体。

变化之四,思维上更强调辩证意识。以对“三本书”的承认与否定为两个端口,人们怎么选择固然有自由,但较佳的做法是在两者之间协调平衡,即既要读好有字之书,又要兼顾无字之书,更要融进心灵之书,三不误。这就需要考生有一个辩证的思维,择取其中擅长论证的部分进行有效论证。

2018年的作文备考,需在这些方面多加关注:紧跟时代是趋势,特别是以时闻为作文材料;训练逻辑是重点,目前的考生,绝大多数逻辑思辨力较差,行文过程中思维跳跃性大,必须让他们能连贯流畅、思维缜密地进行表达;论述类文章考查是必然,要改变当前学生不敢说、不会说、不能说的窘境,培养他们大胆说、有礼有理地说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思辨力不是二元单一的中间立场,而应当是高屋建瓴、统观全局、思维辩证的能力。

评分标准

对于阅卷评分标准,我们向来遵循的原则有两条,第一,尊重试题。笫二,联系考生实际,打分标准要从我省大多数考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首先来看这道题的命题思路:

根据《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能写三类文体(应用类、论述类、文学类)要求,针对近年来缺乏客观、冷静、理性的思考,不具备论证思维的基本范式,以及少整体结构感,空疏而又欠严谨的“伪抒情/文化散文”的泛滥,我省加强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特别是思辨能力的培养,所以此次命题仍着重于论述类文章,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突出语言、思维与表达品质的提升;对于文体虽无显性的规定,却有隐形的指向,在题干中有“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一句话,引导学生写成“论述类”文体。

但是从题目看,毕竟又和去年的写作要求不同。去年是明确要求考生“写一篇论述类文章”,今年只是使用了两个关键词:思考、评说。所以,今年在文体上我们就不能像去年那样一定要求考生写成论述类文章,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忽略试题上的提示,这两个关键词是指向论述类文体的,我们在阅卷时又必须有所体现。

这个作文题要求考生理解作家的话。三本书的说法,第一本书是指平常我们部在阅读的书籍。第二本书是指生活,也可以说是社会实践。这样的理念其实我们古代就有,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意思。把社会实践说成是读“无字之书”,其实是一种文学性的比喻,这比较好理解。但“心灵之书”却是题目材料中提到的作家——卢新华的“创造”。作家写文章常常是无所顾忌的,所以,他这样说也无不可。我们查了一下他那篇文章的说法,有这么一段:

它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籍,而是三本大书。一本叫有字的书,一本叫无字的书,一本叫心灵的书。当然,也可以是一本叫“书本知识”,一本叫“自然与社会”,一本叫“自己的心灵”。而如果遇到有对佛学感兴趣的朋友,我也会对他们说:“一本是‘文字般若’,一本是‘实相般若’,一本是‘心灵般若’。”

很明显,经过作家自己的解释,这三本书的说法就容易理解多了。然而,题目中只出现了三本书的说法,而无进一步解释,就可能给一部分考生带来困感。网上就有人质疑,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在逻辑上是合理的,但又冒出一个心灵之书来,让人感到逻辑混乱。其次。有字之书是指我们常看的纸质书(当然也可包括电子书等);无字之书就是一种比喻,读无字之书是指社会实践(也可包括接触大自然),这个还比较好理解;而心灵之书是更隐晦的一种比喻,这就增加了考生审题的难度。

命题和阅卷是辩证互补的关系,所以,对今年作文题的审题,我们应该适当放宽,尤其是心灵之书这个概念,大致是说自我反省、精神层面的追求、精神修炼等等,如果有其他解释,能说得通的,都算对。当然,也不能离本意太远。老师们在改卷时如遇到考生不一样的阐释,需要和组长、副组长一起讨论,如果还不能确定,可以提交到复查组讨论确定。

总之,作文试题中的作家之说仅放在他的文章里是比较合理的,但单独拎出来做题目材料,则不够完善。我们阅卷时应该适当放宽。

今年的作文应该着重从这样四个方面评价:第一,审题;第二,文体;第三,思想深度;第四,语言。

第一,审题。

我们对审题提出这样的分档标准。

    第一档(55-60)对“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有准确的理解和阐释,并有较深刻的思考与评说。

    第二档(50~54)对“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有较准确的理解和阐释,并有一定的思考与评说。

    第三档(45-49)对“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有较准确的理解和阐释。

第四档(40-44)对“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阐释。

第五档(36-39)对“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不清晰。

今年还有一种情况,考生如果只讨论一本书,该打多少分?因为题目没有规定必须把三本书综合起来看,所以只写一本书也可以。但是,这个作文题“三本书”之间是统一的,应该联系起来,才能准确理解。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规定,作文必须先从理解“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入题,再转到对其中一本书的讨论。根据作文的质量,正常给分。如果作文一开始就只讲其中一本书,应该适当扣分,一般在49分以下打分。

以上五档的区分是指审题,但是判断一篇作文的成绩,需要全面考虑,特别要结合以下三个方面。

    第二,文体。

    除了审题之外,今年我们对文体的要求不像去年那样强调必须写论述类文章,但是,一定要符合文体要求,也就是说,要求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要求。简单地讲就是说,一旦考生选择使用论述类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文体和语体要符合论述类文章的要求。同样,如果考生选择文学类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文体和语体也必须符合这种文章类型的规定。一旦阅卷老师判定该生所写作文不符合文体要求,总分不能超过49分。也就是说,第一、第二档的文章,按照等级评分标准,应符合文体要求。

    第三,思想深度。

    高中生的作文,思想深度永远是一项重要打分指标。在思想深度上,50分以上的作文应该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如果只是简单地阐释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就基本可以判断缺乏思想深度。如果对作家的理念有一定的分析、比较、辨析,表现出考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是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作文。对作家的观点,不要求只是顺从,对于不同于作家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我们应该鼓励,只要考生能够自圆其说,就是好文章。一定意义上,我们更应该鼓励考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敢于质疑,敢于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能够证明观点,就是一篇好文章。

第四,语言。

语言的要求也一样,总体上看,除了语言本身的通顺、流畅等区别之外,还要考虑理性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差异。论述类作文在语言上要求简洁、清晰、鲜明,力求客观理性,如果一篇作文的分数处于50分之上,这方面的要求就越严格。反之,则可以适当放宽。

标杆作文

【一类文中】

评分    内容    表达    发展    总分

    24    22    8    54

   我们都是读“书”人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言:“如果天堂存在的话,那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人立于世,世界就是一本大书。诚如材料中作家所言,人生三本大书是为“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但我认为,这三者并非并列。作为新时代的读“书”人,应当将心灵融入“有字”与“无字”中。

    有字之书,是文化的积累的传承。中国古代造纸与印刷二术并存,为后世留下了不竭的典籍资源。步入现代社会,网络媒介下的书应运而生。无论是平板上的电子书还是电脑中的进制码,它们都可以被视为有“字”,因为这是一种记载,暂时无关人心。

    无字之书,是文化的拓展的领悟。社会以其复杂性裹挟着人们,而人们确也从中学到了处世之法。除社会之外,无字之书仍包举宇内。诚如经历、经验与教训,带给我们学识、认知、涵养、想象、精神甚至万物法则。它们来自自身领悟,具有无字之书的一切意义与特征——但我要说,这仍然不够,因为它们不具有心灵的尺度。在人的心灵介入之前,这一切只是存在;只有心灵介入之后,才称得上真正意义。

心灵之书凌驾于有字与无字之上,是我们这代读书人理应的追求。如不融人心灵这一必要条件,有字之书将成为谬误,无字之书将成为偏倚的社会价值。当下中国,人均受教育程度逐年上升,但社会期望看到的和谐景象却迟迟未现。地铁藏书热从欧洲席卷至中国,而北上广的各地铁站、车厢中尽是随意丢弃的书本——这难道不是对有字之书的践踏吗?资深的大学教授对否定其意见的老人大打出手,社会戾气日益显现——这难道不是无字之书的遗憾吗?缺少了心灵之书的“阅读”,一切其他方式都显得徒劳。如果—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心灵的必要辅助不见踪影,和谐的社会氛围就会被急躁打破。

总之,人们戴着“读书人”的帽子却退化为无知的受众,那么文化的灭亡就在劫难逃。

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于将心灵之书读透。将其融入有字与无字的系统中。关键更在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毫无争议的读书人。而读书的过程,是把握好心灵的途径。我们势必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然后用心去悦纳它,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是用心读书的入。读得最完美的,一定要是“心灵”这本大书。张载的名旬可以作为训诫: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我愿意一读终生。

◇阅卷组意见:本文概念辨析十分清晰,概括明确,思路清楚。开头以“但我认为,这三者并非并列……”总起全文,接着分三段论述:分别详细阐释概念内涵——人的自我反省、精神层面的追求修炼;提出如何读书的策略,最后以张栽的名言作为训诫,表明终生读此三书的意愿。

                                                                                                                    

【一类文中】

评分    内容    表达    发展    总分

    23    23    8    54

    读人生三书,创美好未来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又有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有作家提出:人生要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三本书,我很赞同这位作家的看法,这三本书即人生之书。

所谓成长,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我。在我看来,有字之书就是我们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得的阅读,无字之书则是指我们在生活中学到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心灵之书就是我们在已有的基础上净化自己心灵的一门学问。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从进入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有字之书。从一开始的声母、韵母到词句再到文章,我们从书本上学到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我们徜徉在文字的海洋中,纵观古今,吸收着文字中的精华。成就更好的自己。不论是课本、名著、小说还是网络阅读,文字都让我们有所收获。人生的第一步,读好有字之书。成就博学多识的自己。

而人生的第二本书——无字之书则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去学习、揣摩。不论我们生性是孔子所说的善还是孟子所说的恶,我们都需要从生活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原则。人不是生来就会为他人考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是我们从生活的无字之书上学到的;人不是生来就懂得分享的,慷慨大方是我们从生活的无字之书上学到的;人不是生来就讲文明懂礼貌的,彬彬有礼是我们从生活的无字之书上学到的。台湾作家简嫃学了无字之书后道出了人不可锋芒毕露的道理;蔡元培学了无字之书后抛开了与学生发生口角的不愉快,为该学生写了推荐信。读好无字之书,不是为了让自己变得圆滑世故,而是让自己有了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准则。

人生的第三本书。也是最难读懂的书—一心灵之书。有人说“把心磨平,波澜不慷”,这是一种境界,只有读懂了心灵之书你才能达到如此境界。退休教师韦思浩捐出了自己的退休工资,为失学儿童提供读书机会,自己却游走在生活边缘;印度男子库玛虽生活困难,但他乐意为饥饿的陌生兄妹点餐;孔子、颜渊淡泊名利,将富贵看作浮云,一心倡导仁义。他们都读懂了心灵之书,不论是对他人还是对整个社会乃至国家,他们都净化了自己的心灵,将大爱传递给他人。读好心灵之书,提升自己的境界,做一个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时光匆匆,漫漫人生路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长。在人生路上,多学习这三本人生之书,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创造出自己美好的未来。

◇阅卷组意见:本文赞同作家看法,观点明确,中心突出,符合论述类文章的一般要求;而且对“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概念阐释非常到位,只是作者未能彻底理解、说明“心灵之书”是一本怎样的书,该怎么读懂。  第四段里个别语句说得太绝对,有自说自话的感觉。

【一类文下】

评分    内容    表达    发展    总分

    22    22    6    50

腹有“诗书”气自华

作家说,人的一生要读三本大书,对此我持赞同态度。三本大书。正印证着那句话: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

前段时间获赞无数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制作人、主持人董卿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观点。在节目的开场,她都会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当期主题。抑或当《中国诗词大会》上的她作为主持人随口而出的一句句诗书经典时,观众欣赏到的正是她的才情,她的气质。究其原因,无外乎自幼深厚的读书积淀。“有字之书”,使她对经典信手拈来,使她气质斐然。

相比“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对一个人气质的培养可谓更加间接。但是,不可因此否定生活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我且把“无字之书”比作生活。诚然,生活是一条起伏无规律的河流,也许有时给人带去的仅是波折坎坷,但最终,人人都能在这条河流中涤荡内心,洗涤心性。作家大冰便在一次演讲中提及阅历的重要性。作为民谣歌手、背包客、禅坐弟子、银匠、铁匠、黄金左脸,多种身份带给他的也许不是慌乱与迷茫,而是内心拥有更多重量后的淡定与从容。一如杨绛先生所言:我们一直在寻找命运的波澜,到底才发现,最曼妙的竟是心底的淡定与从容。“无字之书”,令杨绛先生有一种不屈的“向上之气”。

于三者中,最重要的,目然是“心灵之书”。于此,我广义地将“爱过的人”比作爱过及被爱的一切。心灵之书,是艾青面对中国大地的一片热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心灵之书,是柯洁败于“阿尔法狗”后流下的赤子之泪,人类纵然跟不上时代、科技的脚步,但柯洁虽败犹荣,我们从他身上体会到的,是对祖国的热爱,是真正有感情的中国气质。退一步说,且抛开那些名人,每个人从一出生起,就被世界爱着,周围有父母、亲朋,继而学会了爱上这个世界。谁又能否认父母们无私的爱对每一个孩子心灵的滋养呢?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也是孩子心底气质的来源,否则也不会有刘瑜的: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也希望你在寂寞中学会坚强。(《愿你慢慢长大》)

因此,腹有“诗书”气自华。此便是我们一生最佳的格言。因为一个人的气质里,真的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与被爱的一切,真的藏着三本大书。

◇阅卷组意见:从三本书对人的成长作用角度落笔,强调心灵之书的内涵,在于爱人。较好地扣紧了题旨。对三类书有相对准确的理解和阐述,较深入的思考与评说。首尾呼应圆合;用例典型,富时代气息:董卿、大冰、柯洁……每一个例子都紧跟时代的脚步。

遗憾的是,对例子的分析不够充分,这就无法体现出作者的思辨力,即文中缺少作者自己的东西。

【二类文上】

评分    内容    表达    发展    总分

    20    21    7    48

人生需要“三本书”

有位作家说,人生需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我想,对此我很认同。人生之路漫漫,婴儿时期,我们是一张白纸,故我们需要“有字之书”来充实我们的内心、丰富知识、开拓眼界;到了青年时代,我们对世界已有了自己的看法,也经历了很多世事变幻,故我们需要“无字之书”来启发我们,让我们反思;在历经沧桑之后,我们更需回归自己的心灵,阅读“心灵之书”来给予升华。

“有字之书”,顾名思义,便是整齐排列于书店的书架上的经典阅读物。从我们出生开始,我们的白纸上就开始被添加各种形态、五彩缤纷的画笔,有些我们不得不接受,但有些实则可以擦去。于我而言,人生是我们自己的,谁都无法代替我们自己在上面添加画笔,于是,我们便需要“有字之书”,需要它来开拓眼界、丰富知识,充实内心,从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再反观当今社会,国民阅读率与国外无法相比,因此,我们更需要“有字之书”引领我们,充盈内心。可喜的是,社会各界都开始重视起来,纷纷以“读书漂流”“丢书大战”等形式来呼吁人们重新拾起那本“有字之书”。

“无字之书”,在我看来就是人们对其生活的反思及思考,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一切都过得太快,快到人们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每天为了名利、地位、权力而奔波劳累,其实,所有的—切都只是为了做给别人看,他们在这过程中迷失了自己。村上春树曾说:“别人怎样都可以搪塞,唯独骗不了自己的内心。”的确如此,人生很长但又很短,日子一天天如流水般溜走,存你为了别人眼中的自己而活的时候,或许它罩已一点点地流逝了。因此,我们需要“无字之书”,在你的灵魂因为走得太快而劳累之时,不妨停下来,翻阅一下“无字之书”,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才女徐静蕾,在历经娱乐圈的沉浮过后,她终于体悟到了自己的“无字之书”,选择随心而活,为自己而活。

“心灵之书”,我想是你在历经红尘纷扰繁杂后回归自己的心灵,让自己有所提升与总结。生命不可预知,每个人都会在这其中历经不同的事,感悟不同的生命体验,在那之后,你就需要一本“心灵之书”来回归你的心灵,反思你曾经留下的脚印,让你的灵魂有所提升。正如史铁生所言:“笑着,面对生活的歌谣。”回归心灵,阅读“心灵之书”就是让你依旧有勇气在历经沧桑之后笑着面对生活。

人生需要三本大书,“有字之书”开拓了你的内心;“无字之书”教你如何反思生活;“心灵之书”教会你“笑着。面对生活的歌谣”。

◇阅卷组意见:文章开头提出阅读三本书的原因,接着分别阐释三本书的内涵及其作用。但是作者只是在作静态的陈述,因为他并未将三本书的内在联系明确指出来,在语言表达上也不够干练利落。

【二类文中】

评分    内容    表达    发展    总分

    20    20    6    46

明悟书之大道,造就人生辉煌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由此观之,古人早已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学习 更离不开书。

书,乃人之根本。人生三本大书缺一不可。读有字之书,晓文化科学之理。古往今来,每个时代都在重视教育。“幽壁偷光”“悬粱刺股”,草根之民都如此,更何堪那些霸王、官吏、骚客。“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毛泽东年轻时就是图书管理员,因此他有更多的机会阅读书籍,即使在人声嘈杂的地方,他也不忘看书。也正因为他饱览群粥,才能在决策中做出更好的判断,才能带领红军长征,最后走向胜利。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读书不仅带给我们知识,也带给我们改变命运的力量。老鹰没有硕大的翅膀,没有强健的身躯,就无法翱翔天空。人若不读书,就不能主宰自己,沦为无用之人。

古人读书十年寒窗,人不可能一生都只读有字之书,此时需要读无字之书。

读无字之书,丰富阅历创成功。学生读完大学,更多的人选择就业,而初入社会的学生,显然还需要学习,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日本一位女学生几次找工作失败,决定降低标准。当她发现她找到的工作——公司的清洁工,竟要求洗完马桶后,自己还能喝里面的水,她难以接受。但最终经过前辈的鼓舞,她开始了这份工作,始终尽心尽力,最后她成立了日本最大的清洁公司。倘若她没有这样的经历,我想她应该还在不停地找工作吧。这本无字之书,只有靠自己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才能读懂,也是成长中的必读之书。

那么是否取得成功后就可以不再读书,放纵自己呢?答案显然是不可以。我们还需要一本心灵之书。

读心灵之书,提高精神境界悟人生之理。司马迁忍辱负重,陶渊明归隐山田。爱因斯坦精益求精,这都体现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每个人的道不同,境界不同,读的心灵之书也不同,但这也是每个人都要读的书。

道家有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当我们读完有字之书,再读无字之书,再读心灵之书,那么自己的人生之道就会是独一无二的,又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

◇阅卷组意见:作者态度冷静、理智、客观,文章侧重于阐述三本书对人生的作用,思路清晰,也提到了三本书是缺一不可的,但是由于作者写作功底较差,文章好多处呈现出逻辑思维不严、思维跳跃性大的问题,如第3段和第4段之间,又如第4段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

【二类文中】

评分    内容    表达    发展    总分

    16    18    7    41

拿好三本大书

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的发展离不开书籍的滋养,没有书籍,我们便离不开尘世的喧嚣;没有书籍,我们便打不开思维的大门;没有书籍,我们更得不到人生的指引。书籍贯穿人生,人生更离不开三本大书。

其一便是“有字之书”,这是我们最早接触到的一本大书。从幼儿园的儿童读物,到小学时期的课本教材,再到中学时的教辅资料……这一切,都是“有字之书”的子集。 “有字之书”是我们最早能接触到,并且也最容易理解的书。小孩子从中获取快乐,青少年从中汲取知识,成年人又在其中寻找着自己的另一个世界。

书籍最大的作用即是教育。北大保安队长甘相伟经历了多年苦读,终于在考入北大中文系时说:“是教育改变了我的命运。”知识改变命运,要想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请拿好自己的“有字之书”。

作为第二本被我们接触到的书——“无字之书”,“无字”二字就已平添了不少神秘感。就像《西游记》中菩提老祖手中的《七十二变真经》,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无字之书”并不是一本实实在在的书,虽不可见,却已得之。它是一种生活的经历,是一种处世的原则,更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缺乏“无字之书”的人也许暴躁无比,不能容于远近;也许郁郁寡欢,失去对生活的热情;也许自暴自弃,麻木于社会的黑暗……“无字之书”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南,教你在变幻莫测里保持自己的态度。若不想被社会所抛弃,请拿好自己的“无字之书”。

最后一本,也是最重要的书,名曰“心灵之书”。肌肉驱动着四肢,心脏驱动着肌肉,大脑支配着心脏,而大脑存在的意义便在于所包含的心灵。心灵驱动着一个人的全身,心灵的好坏便也决定了一个人品质的优劣。而“心灵之书”的作用便是教育心灵,指导自我。相似的,每个人都应该有一本“心灵之书”,它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深处的美好想象。如果说“无字之书”像一个规范者的话,“心灵之书”则更像是一个指引者。遵循自己的内心,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便是它正确的打开方式,要想在时代的洪流中不迷失自己,请拿好自己的“心灵之书”。

你用或不用,书永远都在那里,但人生的大起大落也就在这“用与不用”的一念间完成。愿你能用好这三本大书,带着它们远征星辰大海!

◇阅卷组意见:本文开头即误解了三本大书的概念。作者在开头阐述的都是“书籍"——有字之书,而在紧承“书籍贯穿人生”之后,却突然来了句“人生更离不开三本大书”,不但在瞬间脱离了原有概念另起炉灶,而且思维跳跃非常迅速,令阅卷者措手不及。

结尾处的语言过于优美诗化。不符合论述类文章的要求。“人生的大起大落也就在这‘用与不用’的一念间完成。”这句话说得过于绝对。

【三类文上】

评分    内容    表达    发展    总分

    15    16    6    37

修  身

这位作家所说的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即是“智慧之书”“品格之书”“道德之书”。

“智慧之书”即为“有字之书”。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这是一条从出生以来的必由之路,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这期间我们不知花了多少时间与精力,善学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善学的人则一无所知,为什么相处在同样一个环境中,差距会如此之大?我想这主要归根于内心的一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想要学好书就得下苦功夫,这不仅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更是为了内心的修养打下坚固的基础。

有了牢不可破的基础,“品格之书”也应运而生,由浅到深。慢慢从体内散发出来,给人带来一种优雅、端庄的感觉。这个肘候你已经在别人心里留下了一个好印象了。如果你是去相亲的诵,女方一定会想要深交下去,因为气质才是最重要的,此时此刻,“品格之书”

的大门已经向你徜开,而等待你的是新的、陌生而又熟悉的“道德之书”。

它在无形之中悄然诞生,又在一瞬间消失,当在学习这本书的时候,千万不能忘了前面的知谖,因为前两本书的出现正是为了第三本书能更好地施晨出它的才华,它能让你知道什么可以触碰什么不可以触碰。当然你可以在道德的边缘徘徊,一且越过便一发不可收拾。

我们没有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溜清涟而不妖”,也没有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更别说苏轼的“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我们有的只是“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没有说有人可以将这三本书学完,就连我们一直挂在嘴边的孔子都不足为道,在我看来他是自私的,他偏袒赞同他的弟子,一旦有不赞同他的,他就会用各种语言攻击他。但是这也是合乎情理的,七情六欲是难以控制的。

总的来说,学习  总是对自身有好处的,可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既修养身心,又能在亲朋好友面前炫耀,何乐而不为呢?

◇阅卷组意见:本文概念阐释错误,且未能将三者的辩证关系说出来。“‘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是‘智慧之书’‘品格之书’‘道德之书’。”文章开头的这一句话,表明作者根本没有理解这三本书的内涵,有歪曲、窄化这三个概念的嫌疑,这就无法保证他在后面的议论中有正确的思想。综上,本文被判为三类文上。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