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856阅读
  • 0回复

(速成素材)自古圣贤多为武术高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4-19


自古圣贤多为武术高手!





道家圣贤多习武



       古代的道家人物,大都是文武兼备的。只是多见于他们谈文不谈武,老子说过了“兵者,凶器也,故有道者不处”,不是不懂,不学,而是不依赖,不显耀。道家人身体很好,但是不会到处去参加健身比赛。老子本人显然是内家武功高手,懂行的人从五千言里自然看得出来这点。庄子也是武功高手,外篇的【说剑】一文,对于剑道和武道的原则说得非常到位。内篇中“至人之息以踵”,是内家武术练到高深之处才会懂得的境界。范蠡倡导的越女剑,大败吴国的高手,显见这位范大夫也是很懂武的人。


        中国人文精神的尚武传统,其实直到唐代依然如此。如李白等文人名士,都是佩剑而游的。颜真卿也并不只是“书法家”,他也尚武,安禄山叛乱的时候,他是唯一守住了自己城市的太守,让敌手都很意外。

孔子也是武术高手

        甚至儒家的祖师---孔子本人也是武林高手!

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孔子,类似我们电影中的老教师,瘦弱而微微驼背,和武林高手的形象更是毫不沾边。其实孔子父亲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数一数二的武林高手,力能托举千斤闸门,且不说遗传就说孔子教授的六艺中,除了诗书礼乐之外,还有,这不折不扣是当时的武术。

       射就是射箭,御是驾驭战车,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谓的射击技术和赛车技术。而且孔子也明确表达了对自己射御技术的高度自信。如果他不是武林高手,以他的谦虚性格,怎么会在包括子路这样的武林高手的众学生面前自诩高手!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史”的含义就是虚浮不实,华而不实之意。光会读书的话,基本上就是个呆子了,不可能当真正的“君子”。这是说身体的“质”和“文”要协调发展,阴阳互补。可后世却有人把读书人书呆子的傻样叫做“文质彬彬”,早已失了本义。


武是怎么被弱化了的?




追溯到先秦,实际上对“士”的要求都是文武双全,那时的士人也的确多是能文能武。即使是后来,文士和武士逐渐开始有分工,文士也往往兼为武士。

        
        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是武将出身,但是当国之后,却对武人深怀戒心。他认为武人往往是战乱的祸首,而要天下太平,就不能让武人有太高的地位权力。因此高调重文轻武,文人考中状元,可以披红戴花到街市上夸耀,而武将的地位却远远低于文官,即使一代名将狄青,也照样会被文官所轻视。

        宋代文人中也有武林高手,比如辛弃疾就是一个,他能够率领数百人杀入二十几万人的大营,而刺杀营中的叛徒。但是,他的命运也是被削去兵权。在这之后,文人“文”而不“武”的倾向逐步加强,最后才形成了我们现代中国人心目中的文人形象——像京剧小生那样文弱,娘娘腔而又胆小。遇到事情没有主张也没有胆魄。


         清雍正时期“禁武令”下达后,这种传统文化中“文武合一”的宗风不再,文人的虚浮之气,达到了高峰。而邻国日本至唐以来,一直到现在,把这种中国文化的优秀一面——传统精神一直很好的维护起来。他们得到的好处,我们看得实在是羡慕:在中国“城头变换大王旗”的纷乱中,无论贵族还是普通大众都在不断的灾难和王朝更替中遭遇巨大的苦难和不幸的同时,日本却在“天皇万世一系”的口号下,得到了稳定发展机会,而且整个民族一直都具有超强的竞争力。

日本对武术的态度


        日本自明治革新以来的现代化时代,真正的“武备”难道还需要“武士道”的刀吗?近四百年来的战争,因为火器的出现,已经宣告了冷兵器时代的终结,中国的明朝,就已经拥有成建制的火器部队“神机营”。特别是现代原子时代和导弹时代的到来,更是让打仗的时候在连“敌人”的影子都见不到的情况下作战。


        但是,为什么日本几百年来,一直到现在还在坚持练武的传统呢?日本国目前到处都是各种武道馆,有各种武道项目。在国内像太极拳,一位老师傅曾讲起远道来求学的日本人不像大部分没兴趣的吃瓜群众去调侃太极拳能打不能打等热门问题,更不诋毁,反而非常尊重和极其的把练太极拳当成一回事,相当的认真。其他呢?在我们有些国人把业余时间花在吃喝玩乐的时候,他们却把时间用在武道馆里认真练习各种武功和剑道,作为日本人的“娱乐项目”。练习传统留下来的各种武术。

        而且,日本常常举办各种地方的武道大赛,非常认真的参与。这些人,都不是我们大部分人印象中参与的“专业武术人士”,都是“业余爱好”者,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各个行业的。没几个人是靠练武谋生的,但是“武道”却是日本很重要的一个文化产业。欧美高层人士经常到日本修学武道,剑道等,因为他们的武道与文化是密切结合的。

        为什么这个民族如此“尚武”?难道在核时代的今天,日本人还想用武士刀来“侵略中国”和世界吗?当然不是。这仅仅是日本人自我训练和自我提高的一个手段而已。练武的目的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提高人的精神和个性品质。他们深深地懂得:只有“文武并进”,才是一个优秀的人,一个优秀的民族。日本一个小小的国家,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土,却成为富裕的国家,绝非“运气”所致,而是他们深深地懂得把“文化”和现实很好的结合起来。

       日本当年也有过面对世界的大变化,考虑过是否要丢掉自己从大唐学来的中华文化精髓,全盘西化的问题。但是他们的领导者聪明地发现了两者并不矛盾,他们在坚持自己文化的同时,可以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变化。他们学习古代的中国做得很好。他们近代学习德国,二战时却造出德国都造不来的全世界最先进的战斗机。他们现在学习美国,却在很多项目上把美国抛在后面。这跟日本人不断进取和完善自我的“武士道”精神相当有关系,西方的文化学者早就发现了这一点。

小结


        我们设想如果李白不习剑术,身体虚弱无力,我们还能想象他会有那种大鹏一般雄浑的气概吗?虽然心理上的勇气并不完全依赖于身体的强壮,但是,身体上的虚弱往往会减弱一个人精神上的气魄,减弱一个人的勇气和心理力量,这却是一个确定的倾向。京剧小生那样柔美的男性,可能会心细如发,但是在决断力上,一般的确是比较差的。读书本身,也许并不需要强壮的体魄,但是一个人要从事实务,却不能没有一个至少比较强健的身体。因此,文士们身体的虚弱化,总体上也必定导致了文士决策上越来越偏于怯懦化,导致了文士经略实务上越来越能力弱,或者说文士的行动力越来越弱。中华民族之积弱难振,也和这一点不无关系。

        贵州在明代出了个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王阳明自己善于射箭,在和军人比赛时,曾经以三箭都命中红心的成绩令士兵惊叹,王阳明的遗风,影响了曾国藩以及后来许多士人,成为了中国人的一个重要文化资源。

         心灵并非受限于身体,体弱者也可以有刚勇之气,正如珍贵植物的生长,不仅仅取决于土地,而更多取决于种子。身体毕竟是心灵的所寓,沃土必定适合培育良种,所以强健的身体必定对强大的精神有辅助作用。士人的身体强,则利于强其精神,士人的精神强,则利于强我种族,强国之梦,必从强民开始。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