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073阅读
  • 1回复

(阅卷标准)两篇江苏阅卷场高分作文对比及讨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2-07

对比两篇江苏阅卷场的文章,也许就知道了阅卷标准的差异。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自然就会出现不同的阅卷标准。特别是 对写作这样的东西。

忧与爱
江苏一考生

我深深地爱着你,千年不朽的中华文明;

我深深地忧虑着你,茫然无措的中华文明!

一把折扇,一袭长衫,践行着君子的温文尔雅,履行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公约。“礼仪之邦”真不愧是你!可鲁迅的笔尖则刺痛了你:几个青年围着一个空位作揖,却在突然开动的列车里齐齐摔倒。这一幕击中了你千年的旧疾!你的迂腐怎能不让我忧心?

八股精美,骈文华丽,那些艰涩生僻的字眼堆砌出一个拥有五千年语言文明的你!那些书生,满腹经纶,诗章词句信手拈来,怎一个“天朝大国”!学富五车的才子啊,视洋人为“异类”,对外来文化不屑一顾,终于,坚船利炮来到你家门口,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一条接一条,你的梦醒了吗?你的壅塞怎能不让我忧愁?

终于,你深吸一口气,东方雄狮将要觉醒,你敞开大门,誓要广纳外来文化——一座座城墙折毁了,一条条古巷湮灭,朱红色的木门倒塌在路边,精美的黑色瓦片摔碎在面前,巴洛克式的城堡平地而起,崛起的高楼玻璃幕墙上映出的是谁冰冷的眼?我亲爱的中华文明,你手中的“现代化蓝图”绘着的就是这样一幅画卷吗?

你仍心有不甘,丰富厚重的中华文明怎能不被世人知晓?曹操墓需要重建,刘备穴更待整改,诸葛亮得住进价值九亿的草庐!我亲爱的中华文明,你高举“文化建设”旗帜提倡的就是这样一些行动吗?

一种文化想要与时俱进,必须吐故纳新;一种文化想要流传千古,必得清楚地认识自我,坚守自我!

我知道你已经开始努力,当孔子雕像落户美国,我看见先贤文化传遍地球;当你为了千年古树不惜战略改道,我明白是文化尊重敦促着你;当世界文化遗产逐个申立,我知晓你的五千年博大精深必将迎来新的辉煌!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我要说,为什么我的心里满是忧愁,因为我对这文化爱得炙热

请让我以深重的忧虑关心着你的发展,请让我以纯粹的爱意注视着你的成长,我亲爱的中华文明!

【名师句评】

文章以中华文化为抒情对象,采用第二人称,从近代中国文化的封闭到开放,从开放到破坏,从破坏到盲目重建,表达了作者忧之深,爱之切,胸襟大气,立足高远。‍

【仿写点】恢宏大气 诗意语言

忧与爱
江苏一考生

一如既往地,一头扎进厨房中,弯着背,双手不停地在水池与锅铲间来回移动,见我过来,便习惯性地抛出一个微笑。

可我分明见到,在今日的微笑中,夹杂着些许特殊的神情。

那倦怠的眼神,仿佛向我透露出一个不眠的夜晚。那丝丝飘挂在耳边的凌乱的秀发,也似乎一直拨动着我的心弦。

兴许是因为今日与众不同,母亲往日里十分熟练的工作在今日看来却显得十分笨拙。

是因为紧张么?我竟不知,一向稳重平和的母亲会像这般忘东忘西。

连刷牙的功夫,母亲也不忘跑过去看一眼时间,死死地盯着那秒针,这时的母亲,像是一位监测员,不允许出现任何差池。

今日的交通,也像是母亲的心情一般,那样的急促,那样的忙乱。

我拿起书看看,可眼神却时常飘向母亲的脸庞。那几缕头发,依旧坚守着它们的阵地。

母亲眉间的距离越发窄了,直至出现了一条深深的沟壑,才肯作罢。

“今儿的车有点堵,不过没事儿,来得及。”母亲转过头,此时,我与母亲的眼神交汇了。那道深深的沟壑像是从未出现一般,猛地消失了,留下的,却是母亲那浅浅的微笑。

一辆大巴不守规矩,几次三番拦着道路,母亲看着时间,手不停地打着方向盘。

红灯亮起,车辆刹那间全部停止,我刚开口抱怨大巴司机的无礼,只见母亲拉开车门,径直冲到大巴司机的车门口,猛猛地敲着车窗,那人车窗紧闭,只听得母亲大吼:“你这人怎么这么不守规矩,我们家孩子急着去高考,要是迟到了你付得起责任么……”

到绿灯亮起,母亲才肯作罢回到了车上,远远望去,我依稀地看到,那是一个五大三粗的男人,我的母亲,一个平日里待人柔善的女人,是什么给了她这么大的勇气?

我笑了,夸母亲勇敢,可我分明感觉到一阵暖流正在汹涌地冲出我略微弯曲的眼睛,我打开车窗,望着窗外,尽量抑制着那阵暖流的汹涌气势。

丝丝的雨轻柔地打在我的脸上,我的视线变得模糊,是细雨模糊了我的视线么?我不得而知。

微风夹带着些许的寒意,可我却分明感觉到一阵温暖。

如今我伏案笔耕,我知道母亲的心全然在我这里。

母亲,这时的你是否在人群中探着头遥望着我?我仿佛又见到你那缕飘扬的秀发了……

【专组句解】

文章截取高考当天的生活情景,塑造了母亲鲜活可爱的形象,将生命的忧与爱,蕴含在动人的描写中,有着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其文采、生活、感悟均属上乘。‍

【仿写点】身边小事,母爱旧题

文章对比  

首先,如果要说这两篇文章的得分差不多,估计没有几个人相信。但这是事实。第一篇文章是优秀作文,第二篇文章是考场标杆作文。

其次,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江苏阅卷场出于历史原因,形成了对记叙文的偏爱,因为偏爱,自然得分上出现标尺的差异。有老师看了第二篇文章,认为跟初中生差不多。

最后,客观地看,第一篇文章的视野和语言,远远超出第一篇。如果换一个阅卷场,第二篇可能是45分,或以下。文化作文即便用记叙的方式表达,也希望在用词或句子上,留下文化的暗示,让场景或人物身上,体现一种文化喻意或形象。

当然,我们想表达的是:考场上,写作文化作文,得分更保险。特别是在文化成为时代潮流的环境下,文化作文已经开启了通杀模式。

特别是在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考场的环境下,文化作文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读与写的无缝衔接。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2-07

熊绍华

不敢苟同,第二篇更接地气,更富有生活气息,如果在重庆,应该都是高分作文,但如果要分个高下,我倒以为是第二篇。第一篇姑且算材料丰富吧,还有文辞华美,除了还能有什么更有分量的东西?

谭蘅君

江苏阅卷场,这两篇都是高分。第二篇如果从接地气的角度来看,倒有生活气息。但第一篇在材料丰富、有文采、有底蕴来看,强过第二篇有生活气息。

第二篇这种类型,在浙江阅卷场,曾引起来一些老师的反感,他们写文章发在网上,称这种文章是“小脚女人式”的所谓亲身生活,但却幼稚,只是迎合了对生活化的追求。而这种文章后来浙江放弃了。目前就只江苏保留。重庆写记叙文得高分的情况,可能也要看评分的老师的倾向性了。

从写作发展来看,第二篇应该是初中生的追求。第一篇更符合高中学生在思想、语言、意境、思辨等方面的素养。

熊绍华

记叙文在高考阅卷场是”弱势群体”,因为阅卷的客观条件,对议论文可以大致浏览,就可以给分。而对于记叙文就得仔细读完,而学生在高中阶段,记叙能力基本停留在初中水平,所以,能让阅卷老师读完的作文不多,所以记叙文平均得分没有议论文高。所以,记叙文是弱势群体。很多老师反复警告学生,考试作文,千万别写记叙文。

估计其他省市也大致类似吧。所以,能有第二篇那样耐读的记叙文,还是不多见的,如果说是“小脚女人”,说幼稚,估计这类老师不是语文老师。

谭蘅君

高手!

熊绍华

不是虐待,因为学生写记叙文能力不高,很难写出吸引眼球的作文,大都是流水账,语言缺乏文采,所以,120秒左右看完一篇作文的情况下,记叙文很难得高分。不是虐待,因为学生写记叙文能力不高,很难写出吸引眼球的作文,大都是流水账,语言缺乏文采,所以,120秒左右看完一篇作文的情况下,记叙文很难得高分。

谭蘅君

江苏阅卷场对记叙文的要求,为了提升到与初中的差异,特别提倡“诗家语”,就是记叙文的语言里,有现代诗的词味、境味、意味。也就是向现代作家小说的写作过渡。

其实,这种提倡是不错的。但往往很多老师无法实现指导。

高中提倡思想性,思辨性,这在记叙文里,体现起来有些难度。浙江阅卷场现在对思辨非常提倡。议论文几乎是全国通吃产品。

熊绍华

不过,真正作文能力恰恰体现在记叙文上,重庆这些年真正经得起推敲的满分作文,还更多是记叙文。

这样恐怕有点赶鸭子上架吧,任何东西,如果有了导向,有了硬性规定,给了作文之法,似乎有点黑色幽默。我不知道江苏是不是有这样的明确导向,群里有江苏老师吧,谁能证明一下。这样恐怕有点赶鸭子上架吧,任何东西,如果有了导向,有了硬性规定,给了作文之法,似乎有点黑色幽默。我不知道江苏是不是有这样的明确导向,群里有江苏老师吧,谁能证明一下。

谭蘅君

肯定不是硬性规定,但是一种导向。我听一个江苏老师讲过,作文没有诗家语,就是一个星星也没有。

熊绍华

我都看法是,议论文可以速成,记叙文才是真正的作文功底。

如果作文要有诗家语,那就是在刻意推进套版作文了

谭蘅君

你如果看过初中生的优秀记叙文,可能会有更多想法。不设立场的阅卷场,可以有。但不设立场的阅卷老师,几乎很少。

熊绍华

你们的文化作文,对套版效应是推波助澜哦。

谭蘅君

文化作文应考,确实可以根据阅卷场的倾向性,进行快速套版。但如果平时就进行各种文化底蕴类型的训练,应考时就很轻松。

熊绍华

本无作文之法,如果高考阅卷有导向,甚至要求诗家语,这是逼良为娼。

谭蘅君

呵呵,其实也不难理解。阅卷就90秒,要在短时间内让阅卷老师验明正身,总得给阅卷老师一点“我是优生”的证明材料。诗家语,就是证明材料而已民。

熊绍华

你这个话,应该这么说,如果速成,必然套版痕迹明显,如果长期训练,套版就可以羚羊挂角。

谭蘅君

还是少华兄高明。可见,你教书应考,没少用心思。

江苏阅卷场在全国来说,可能还有一些独特之处。另外一个奇葩的阅卷场,就是江西。

熊绍华

江西如何?

谭蘅君

江西每年阅卷场标杆作文和他们的优秀作文,估计是全国最差的。因为他们阅卷在理念上,把作文当成一道问答题来对待。

对于江西这样的文化大省来说,我到现在还想不通。

江苏阅卷曾经很长时间不允许出现历史人物,一旦出现,就必须是低分。这种武断,估计对北京阅卷场来说,就是针锋相对。因为北京卷每年的作文试题和阅卷标准,都最讲究文化底蕴。

2016年对全国阅卷场来说,也算是奇葩。因为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都成了问答题。乃至某省文学院教授看了当年 的作文与往年的差距后,非常生气地说了句名言:任务驱动可以成为一个流派,但不可以成为一种潮流。

从全国来看,还是有些做得好。比如四川阅卷场从05年到18年,都比较开放。感觉有高人主持。

荣维东

高考作文评价背后的“衡文标准”很值得研究!从语用功能看“诗家语”应该是有文体、目的、功效做前提的!比如文学类文章可以诗家语,可是学术论文,诗家语就有些不伦不类。因为两者遵循着不同的思维逻辑和言语规约。我国的高考作文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化存在,他的要害在于与生活应用脱节,而成为“为考场”的应试训练,而非“为生活”的应用训练。我国作文评价的文学情结根深蒂固,而任务驱动作文、思辨类作文评价为何和何为并没有搞清,其实仍然是文学表达标准作用下的怪胎。作文评价标准是说白了就是那个“好作文”的“好”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每个人心里都有,可大部分语文人是“文学取向”的,而非“实用取向”的,认为后者不高级!接下来就是思考我们社会需要培养什么样子的人才,如果认为应该是会说“诗家语”的人才,自然诗家语的多寡可以作为评分标准,如果不是,就会有另样情形。关键还在于我们要让未来公民具有什么样的“作文素养”问题。这个问题搞不清,讨论其他一切都枉然!而我们当今的时代趣味和国家战略是传统文化复归,再加上语文老师欣赏标准的惯性,故“文化作文”可能会有市场;但任务驱动,交际语境和思辨类作文其实在倡导另一种作文评价观,那是一种基于真实生活学习工作需要的真实写作素养标准,这一套东西大家意识朦胧、标准混乱,还缺乏共识!

谭蘅君

非常深刻!

文化作文也是多种类型,也包括思辨类,考场作文的所有类型都包容在内,即文学与学术。只是不包括问答题类的所谓为任务而驱动的模型。

目前也有一些学者在呼吁加强学术文章的文学性或文采。认为当前学术论文的模式是一个完全西方标准,不完全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中学老师普遍不喜欢读学术论文,跟论文的可读性还是有很大关系。目前来说,写论文的人比读论文的人还多。

马豫星

读懂学术论文,前提是学术理论积累和“与此相关”的实践体验,否则不易读。好的学术论文,有“浓缩着”“思”的快乐。

谭蘅君

确实。80年代读《新华文摘》和《读书》等文章时,没有积累,一篇文章反复读,有时一句话都要反复读好几遍。那种痛苦感,比站桩筑基还难受。

马豫星

情感类文章,易懂易感动易,但细想后能提高“思”的方为佳作。

谭蘅君

叙事类文章,我觉得不是文章本身内涵的思的高下,而是读的人思的高下。就象《风筝》,有人读出了反内战,反人性,甚至反革命的思考。因为文学是“曲”着的,这是中国的审美传统。有的东西不能直说,就只有暗示或喻说。

因为存在解说的多维,中国文学才有了从小读到老的“人生品读”的可能。

马豫星

好的叙事情感类,才多维了。

谭蘅君

但西式论文,必须含糊的地方,却含糊不了,就过不了那个坎,也就没有了《春秋》笔法的细想暗究。坦荡的文字,没有屏风的想象,裸着的思想,没有了回味。

马豫星读的取向不同了。

太含混太多维,不易传递思想

谭蘅君对的。但一些高人的思想,却在某种环境下,也就无法传递了。

马豫星

各类文章,均有存在的价值。随时空变迁,价值消长

谭蘅君

价值肯定有。但价值的民族属性,价值的高低等问题,涉及一个时代的文风。也就是一个时代的气质与精神内涵。我们这个时代,单以论文来看,还是没有站起来。还是一种跪着的姿式。

这种姿式,传递了百年。还是应该考虑改变,适应站的环境。

马豫星

文风,不能由为“文”者完全决定。学习,不能视为“跪”吧。有人言,汉字适用审美,弱于“精细化”思维。目前世界,相互学习各扬长处才好。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