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192阅读
  • 0回复

(获奖讲座)青岛63中葛雪梅:《让我们一起认识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1-25
— 本帖被 admin 从 高考作文 移动到本区(2018-01-26) —
在物理教学中融入中国古代科学家的
研究方法和中国智慧
——第12届全国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让我们一起认识力》赛后有感
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三中学   葛雪梅

   各位专家、老师,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青岛63中学的葛雪梅,2016年我有幸参加了在扬州举行的第12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并获特等奖。由衷地感谢谭老师、大会组委会和王㺸老师给我这个机会,能够和大家交流一下参赛感悟,荣幸之至。
   前面我们青岛初中物理团队的徐海虹、孙明、武文婷和金毅四位老师已经做了精彩的交流,也让我再一次细细品味了四节蕴含中国文化的物理课,收获颇丰。
   时隔一年多,自己的参赛过程仍然历历在目,令人难忘!因为通过这次比赛,帮我度过了教学的瓶颈期,为我的物理教学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将文化教学融入物理教学、将中国智慧融入物理教学。


    我参赛的课题是七年级的科学课程《让我们一起认识力》。



   一、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下赛前思考。
   《力》这个课题听过别人讲过好多遍,自己也讲过好多遍,是很有代表性的物理经典课题,所以,问题来了——一节经典的物理课,主要的内容大家都烂熟于心了,怎样讲出新意呢?特别是还要配合大赛主题,突出物理学科中的文化教学特点,这又是一个难题。而且一提到力,大家肯定首先想到那位被苹果砸到头的牛顿,牛顿三大定律是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西方的东西,我还想把这节课上出中国文化味道呢?

   怎么办呢?很快,我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确立模式→中国古代科学家方法的运用→中国故事等多种元素的融入
   青岛市初中物理教研员王㺸老师将二十多年潜心研究的几百种教学模式进行整理,写成5部教学模式专著是我解决问题的宝典。(前面介绍过:这五部专著分别为《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透镜式教学法》、《科学哲学与物理探究建模》、《中国古代科学家方法与物理探究建模》、《初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手册》。现在王老师正在进行心理学效应与物理探究建模的研究,第六本专著《心理学效应与物理探究建模》在写作中。)

当然一节理想的课不是那么容易出炉的,经过一个多月的备课→上课→磨课→细化→提升的反复,改了8稿之后,最终形成了上课稿。

   二、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这节课:
   (一)整体设计
    本节课在整体设计上采用了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同时也运用了“小循环多反馈、透镜式教学模式”——鲜明的青岛特色。

         通过----五环节教学模式建立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
         整:通过视频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分:本节课的内容分成4个小环节
         分1:力的定义、单位和作用效果
         分2: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分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分4:创造性解决问题,从而解释火箭如何升空?
       合:小结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回顾探究过程、科学方法。
      补:课堂留白,学生自己寻找缺漏,提交全班解决,教师引导。
      测:完成本堂课的课堂检测。

  (二)具体上课实施过程
   接下来我将就《让我们一起认识力》这节课的设计思路、环节和整节课所用到的古代科学家研究方法、融入的中国智慧向老师们一一介绍。
   1、整的环节:播放神州11号发射升空的视频
    师:看到火箭腾空,科技强国,作为中国人,自豪吧?那火箭是依靠什么力量升空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力,你会找到答案!借此引入课题。

  (视频背景:2016年10月17日神州11号发射升空,这是中国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总飞行时间长达33天。神舟11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个过渡,为中国建造载人空间站做准备,中国已经真正意义上的步入航天大国的行列。)
        设计意图:用这段视频开篇,寓德育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现场教学效果不错

   2、分
   (1)分1环节:力的定义、单位和作用效果
         1、提问:力在哪里呢?生活中到处都有力,比如打台球时(课件展示)。球杆 动了,就有力。

   下面大家小组合作,用盒子中的器材来创造一些力,并按照刚才的例子写下来,挑选你最满意的一条写到磁条上,贴到黑板上。注意小组之间不能重复,限时3分钟,开始!
        设计意图: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初一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器材中的气球、磁铁、橡皮泥等都是孩子们喜爱的实验器材。课堂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上黑板汇总实验结果,生怕被别的组抢了先。

  
   这一环节学生的实验很重要,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全都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归纳得出。在这里先后两次用到了比较-分类的方式分别得出力的定义和力的作用效果。
  
       这里用到的是“比较——分类”探究模式,其精髓是分类法。早在两千多年前,管仲研究土壤时,就采用过这种方法。管仲发现九州之土的土壤并不完全相同,于是他收集了各个地方的土壤,进行分析比较,按照颜色、肥力等将其分为三大等级,有助于农业生产,在《管子地员》中都有记载。

  在这一环节中,不得不说的亮点是:在得出了力的定义后,为了让学生对力的大小有具体的感性认识,
引入了上古神话《龙伯钓鳌》、西游记中的人物的兵器、学生感兴趣的花千骨以及一些与力有关的成语:扛鼎之力、一臂之力……,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息蕴含其中,学生的眼睛顿时亮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些配图都是很讲究的,如:九牛二虎之力配的是李存孝、扛鼎之力配的是项羽,俗话说:“将不过李,王不过霸”嘛,这都得感谢博览群书的王㺸老师的指导,实在是佩服王老师的学识!
       
   在反馈练习中,更是引用了《墨经》中的话,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科学家——墨子的伟大!

   (2)分2环节: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接着上一环节,话说管仲研究土壤时发现一个神秘的箱子……你有办法吗?(搬出箱子)

       1.(展示)问题解决一:如何开宝箱?
   学生们开始思考,当我拿出秘密武器——拴着绳的磁铁,学生们跃跃欲试。通过开宝箱,引导学生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也就是力的三要素。
       2.(展示)问题解决二:如何画出开宝箱的力?
   收集展示学生画的图(五花八门,很可爱),找出问题不统一,对应简化,得到力的示意图。
   总结这一环节我们运用的是“对应——简化”探究模式,其精髓是模型法!
带领学生再来穿越一下,以前中医如何诊治病人呢?当然是切脉,采用“三部九侯”的遍诊法,相当麻烦。王叔和通过对脉学的多年研究,找到了寸口与五脏六腑的对应关系,创造性提出“寸口取脉”法,方便了诊治。
   (3)分3环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刚才的研究对学生而言都是新的,接下来要学以致用,所以设置了问题解决三:如何吃核桃?(核桃就是刚才管仲宝箱里的)
   学生当堂吃核桃,收集各种吃核桃的方法,分析、归一,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这次,我们运用的是“方法——归一”探究模式,其精髓是归纳法!
   这次穿越到明代,明朝的方以智发现自然界中经常会有五彩色光出现,像云气、雨露、飞泉、喷雾、宝石、水晶等承日光照射时,皆成五色,与五行相对。他认为这些色散现象的道理都是相同的。这比牛顿发现光的色散要早哦!我国古代科学家很厉害呢!

   (4)分4环节:创造性解决问题,从而解释火箭如何升空?
   最后提升一下难度,看学生能不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创造性的解决一个问题,从而解释火箭升空。

           3、合:小结本节课的知识、方法、古代科学家

   知识的总结用了填空的形式,其实就是王㺸老师最新研究的运用心理学效应探究建模中的“留白-填补探究模式”
    简介一下:



    再回来,
  
        总结今天我们穿越古今,通过3个探究过程,运用了4种方法,获得了这些物理知识,这5个问题是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出的,这采用了战国时期庄子的“问题链——连续运转”探究模式。通俗点讲,就是我们熟悉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雀后面还有庄子呢!
    
        这些古代科学家智慧的光芒将继续照耀我们前行,实现我们的强国梦!

    (三)补:同学们,关于力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惑吗?(教师答疑解惑)
       (四)测:检测学生学习成效。

    (五)布置作业
    作业的设置也相当独特,因为是初一的科学课,所以更注重于探究和动手操作,分别是解释太极神功“鸟不飞”的奥妙和动手制作自己会跑的蜡笔小船。播放完视频,学生的兴趣不减,一下课,学生就围过来问其中的奥妙。

    至此,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全部完成。
        
   三、最后是赛后反思
       大赛已经过去一年多了,还是要表示深深的感谢。在备课过程中得到了王㺸老师、姜增红老师的悉心指导,得到了初中物理学科很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谭老师等大赛组织者给予的展示舞台。
在整个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中国古人的智慧所折服,原来咱们中国的墨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总结:“力,形之所以奋也”。课堂45分钟,孩子们既学到了物理知识,又穿越古今,感受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智慧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对这样的物理课感到新鲜,从他们的眼神和兴奋的状态,我知道他们非常地喜欢,这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在今后的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去实践!
       通过在物理教学中融入中国古代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中国智慧,自然而然的寓德育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仅对学生的世界观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对物理教学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那么多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发扬!让学生知道科技并不是只有西方强大,我们的祖国也越来越厉害,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刚刚过去的2017年,强国利器挺起中国脊梁!“墨子号”圆满实现目标、“天舟一号”完成多项应用、“悟空”发现反常电子信号、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可燃冰试采取得重大突破、“一箭双星”发射北斗三号、“复兴号”命名并投入运营、“造岛神器”“天鲲号”下水……
作为一名教师,担任着教育的重任,文化传承的重任。王㺸老师在《中国古代科学家方法与物理探究建模》一书中说:“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众多方法是一座丰厚的宝库。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就可以建构出一个个风格不同、思维过程不同的探究模式。通过经历这些不同的探究过程和思维过程,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运用这些模式,去继承我们先哲们的智慧,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激发我们的创造激情!”
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中国古代科学家探究方法进行探究教学是将中国智慧融入物理教学最好的方法,模式是一个骨架,在此基础上介绍中国古代科学家的贡献;再者,根据所教授的内容,以轻松幽默、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相关物理学史;最后充分发掘和授课内容有关的中国文化元素,如:神话故事、古诗、成语、中国功夫……等等,只要你想得到的!这对老师,特别是理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一项崭新的、巨大的挑战!将中国智慧融入物理教学,让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智慧继续指引我们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附:关于讲座过程中的两个问题的解答:
    问题一:课堂使用了很多的法,但老师更多地使用了归纳法教学,而没有提及演绎法?
        解答:对于为什么主要是归纳法而没有演绎法:首先,对初一孩子,演绎太抽象,应该以归纳为主。另外,在演绎、归纳之外(不要以为仅仅这两种推理!)还有类比、臻美推理,这四种推理是从必然到越来越或然,从思维闭合到越来越开放,本节课作为初一孩子,当然要以开放的思维培养为主。其实,除了几次运用归纳法之外,还用了更开放发散的类比、臻美法,例如在建构力的示意图模型时,就运用了相似类比进行对应简化,然后从美学角度进行臻美推理最终形成力的示意图模型。另外,演绎法也并不是没给学生培养,而是不用在探究中,只运用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中(这是符合初一学生思维的),例如在运用力的作用相互解释现象,其思维过程就是典型的演绎法。
   问题二:模式是有科学性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并且是有推广效果的。模式、方法和方式是各不同的。而且,其中的一些模式与传统的科学方法也不是一一对应的?
  解答:至于为什么有些方法的名称与常规科学方法没有一一对应:首先科学方法种类繁多,包括逻辑、系统、创造、科学美学、科学认识论并不仅仅只是咱们通常经常说的那几种!另外,若是作为探究模式的环节名称,就更不需要非和科学方法名称一致,因为探究模式是探究教学的环节步骤和方法策略,其中的每个环节名称应该以操作过程的作法表现出来,从而最终通过几个环节组成的几个名称串,让人家知道整个探究的过程该如何进行。所以各环节名称不必非要是科学方法的名字!当然,毎种探究模式其中都包含一种或多种科学方法,整个模式其实是科学方法的合理运用过程(所谓合理,又是另一个话题,简单说要符合逻辑,而这又分为归纳、演绎两种建模方式要说许多,在此不多说了),因此模式不完全等于就是方法!例如:王叔和:问题-繁琐-对应-简化-解决,这一探究过程或模式其实是首先运用缺点列举法,然后运用相似联想类比法、对应法(原理),简化法,以及不断运用臻美推理进行缺点列举法、逐渐逼近法(隐含)的过程,是上述多种科学方法综合运用的逻辑过程。
   谢谢大家!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