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
评分标准(试行)
全国作文大赛中,文化作文首家推出自己的作文评分标准。
文化作文独特的评分标准,在教材作文标准之外,提供了新的标准参照物,老师们可在对比中完善自己对作文标准的重构与认同。
作文标准的制定,必然依据一定的作文思想。在近代百多年来文脉与教脉的大变革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写作学的新理论,但评判新理论的标准主要有两点:一是对学生写作提升是否有实效;二是这种写作学理论能否连接历史与未来。
文化作文新理论,欢迎大家在实践中检验、指正、丰富、完善。
文化作文理论体系,构建在中国文化断层、世界文化融合及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与现实基石上。在大多数国人或教育人文化意识还很淡薄的时候,文化作文即用大赛形式开始了文化启蒙,呼吁在世界文化视野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良知与文化责任,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中国人。
在经历了百多年的文化低谷和中西文化碰撞,以及多年的传统文化迷失,并迎来文化复苏的文化环境下,基于中国文化的曲折历程和国家文化追求,文化作文运用文化思辨,提出了世界文化平台下中国写作学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构建了文化作文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系统。
文化作文上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相联,中与学生的人生成长相接,下与同学的中考高考相关。可以说上则仰望天空,中则平眺远方,下则脚踏实地。
纵贯天地间,立人一身魂。
文化作文出版了完整的教材,构建了“等级测试方案”,从小学到大学,完成“学士——雅士——国士”写作能力“三阶九段”测试,根据成绩,授予相应的文化作文写作能力等级证书。
在作文领域,文化作文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从课题科研到课堂模式,从教材使用到写作评估等立体构建。
对“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而言,初赛、复赛、决赛均是三个等级,因此可以按照四个等级来评分,前三个等级有奖,最后一个等级无奖。
总分100分。分四类评分:
一类(相当于一等奖):90---100分。
二类(相当于二等奖):80---89分。
三类(相当于三等奖):70---79分。
四类(相当于无奖类):70分以下。
文化作文评分总原则,是文章的文化性:从文章本身来讲,传承了中国和世界写作学的哪些元素?从文章内容来看,传承了中国和世界文化哪些价值观?从写作素材来说,运用了哪些史料和已知的认知领域的哪些智慧?等等。
根据文化作文的评价系统,可以从两个角度审视。
一、文化作文“四养”标准
谭蘅君老师提出文化作文的“四养”修炼,从四个角度判断文章高下:学养、辞养、识养、历养。
1、学养的深厚与否。可以从引用材料细节的广度、深度、陌生度等判断。即从古今中外四个向度,分别引用了哪些材料?这四个向度的材料中,是否有适量的正反素材呈现,以支撑古今思辨、中外思辨、正反思辨的思维需求。此即文化作文“正反四项八度”考据法。如能结合文化作文的“文脉溯源法”,则兼顾了学养的深度与宽度及向度,使考据更公正完备。
2、辞养的功底深浅。狭义地看,辞养单指语言素质。可以从语言风格的传承性、文章整体语言风格的一致性、语言表达的弹性、语言的雅性与俗性、语言的优美性和诗化性、语言的逻辑性等角度判断。广义地看,辞养也指文章系统本身。比如议论文,要从写作本质上去思考逻辑论证框架的建构,写作对象范围的确定,论证思路和方法的选择,写作风格与写作对象的适配等问题。即,传统所谓“诗内功夫”。
3、识养的高下之分。可以从立意格局上体现。识养是检验一篇文章思想深刻性的尺度,除了文章自身的立意格局外,还要审视支撑这种立意的各种分论点及思想出处。一个人如果全面了解某一话题在历史上哪些思想家有怎样的观点,就能根据当下现实,开出更有针对性的药方,因此见过哪些“识”,培养了怎样的思维力,共同组成一个人的识养素质。
4、历养的丰富与否。可以从作者耳闻目睹人、事、物、景的丰富性,地域游学的广阔性,人生经历的起伏性等判断。历养越丰富,风物人情越练达,越能增加文章的真情实感和视野格局。
文化作文希望打通考场作文与文学创作的通道,让文学为考场作文灌顶,以获取考场高分或满分。同时更希望考场作文为文学创作奠基,从一开始,就在写作的顶层设计上,体现出文学性。然后将考场作文与文学创作共同放到文化的平台上来整合,使文化成为两者共同的核心,实现学生作文与文学创作在学理与事理实践上的融通。
从教脉来看,科举考试并不影响士子们的文学创作。析其教理与学理,是因为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是千年教脉的天然使命。抓住文化,就抓住了作文与文学的灵魂,自然就能实现两者贯通的目标。
从教育写作学角度,文化作文进行这样的理论与实践,是对传统教脉精神的继承,希望有效避免学生作文与文学创作的异路,避免文化与文凭的错位等当下作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
“四养”修炼好了,考场作文也罢,文学创作也罢,都解决了。
“四养”理论,可以看成传统“义理”、“辞章”、“考据”在中小学写作上的继承,而增加的“历养”,则是当代地球村级化和中小学写作学狭义化背景下的发展。
二、文化作文通用化标准
也可以按照当前作文评价的通用模式,将文化作文独特的标准具体化为:
1、文化底蕴是否深厚。如文化材料的密度与广度,文化视野的宽度与深度等。如文章是否有文脉感,文脉是否有源点和继承等。
2、文化思辨是否合理。如基于文化史实的古今思辨、中外思辨等,让思辨思维在客观的文化视野上展开。相对于批判性思维或审辨性思维,文化作文更提倡基于文化材料和事理的逻辑推导。思辨、批判、审辨等,如果受制于个人学养,正反材料或文化史实材料搜集不公平,那么思维的结论一定会出偏差。相反,当我们拥有足够公平客观的文化史料,再来进行思辨也罢,批判也罢,审辨也罢,我们的结论才更接近真相。
古人说见识,见得多,识才广,认知才更正确。因此,文化作文大力提倡“文化思辨”概念,就是希望任何思维都能在文化材料客观公正的前提下进行。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学养要求,希望我们有更深厚的学养。
从思维推导去寻找材料,和由公平客观的材料进行逻辑推导,其实是人类写作思维的两种不同路径,作为强调文化传承与学养积淀的文化作文来说,我们更推崇后者。
3、文化材料是否新颖。如是否使用了相对陌生化的历史文化细节或人物或文献或典籍或文化生活,以及制度建筑艺术等领域的新颖材料。
4、文理气势是否连贯。传统写作学强调文以气为先,一气呵成的文章,往往让人一气读完,气理畅通。文理与文气兼有,从逻辑、气势、辞藻、境界、内容、材料、结构、思维等多个方面判断其高下。
5、文化语言是否有意蕴。语言是否有文采、有味道,是判断的核心。从风格来说,或者典雅中正,或者青春活泼,或者严谨缜密等。语言修炼是写作的第一关键,不能传承汉语文化在写作语言上的讲究与追求(如意蕴、节奏、韵律等),在白话语境下,很可能无法树立自己的语言形象。
6、文化立意是否有深度。大赛试题虽然立意不限,但如果对多项材料能综合思考,则其驾驭材料内涵的能力,必然体现其思维格局和行文气势。
7、故事是否有文化内涵。故事类文章,除了常规的情节、人物、环境外,特别强调故事本身和细节描写对突显文化内涵的意义:通过生活中的人景、物景、场景、事景,反映某一些文化在生活层面的呈现。作者通过生活故事及其文化内涵,感性地表达自己对材料或话题的看法,教师要对立意本身进行挖掘,并辨析其高下。
8、如有不合时宜的立意,只要自圆其说,则公正评价,不刻意打压。
各学校和地区,在初赛和复赛时,教研组或复赛评委小组,自行选择“四养”标准或”通用化“标准,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