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624阅读
  • 0回复

“五四”运动的历史镜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8-23
 

“五四”运动的历史镜像


 


  重要的历史事件是一面镜子,它聚焦了时代的主流映像,但是经常被人们遗忘、或者说是被人们不愿意看到的是,历史事件是一个双面的镜子,在它的背面,隐含着主流映像之外的元素,而那些被忽略的元素,是主流映像成像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背景环境。


  一直以来,因为要肯定和赞扬“五四”运动,就难免要痛斥镇压它的北洋军阀政府,带给我们的历史常识是:北洋军阀政府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除汪伪政府以外最坏的政府。通过教科书,“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这样的词汇进入了我们的常识判断。


  这样的社会背景的常识看起来和一场运动的爆发倒是合拍,问题是,“五四”运动发生的精神源流并不在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在于中国结束了满清封建制度之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而那时的新文化运动又是产生于什么样的社会土壤之上呢?


  在几本关于近代经济史的比较技术性的著作中,发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尤其是从1914年到1922年,虽然缺乏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经济增长速度一类的数据,但各行业、各年度的新增厂家数、新增资本数、新增利润数却有据可查,数字竟然高得惊人,类似于美国南北战争后的“镀金时代”,为中国历史上所绝无仅有。


但是在几乎所有广义的近代历史著作中,没有一本是不痛骂北洋军阀政府的,当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那个时期的中国经济状况的时候,虽然也仍然不得不说“资本主义有长足的发展”、“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期”等等,但也仅仅驻足于此,少有把当时的经济状况与国家体系和社会模式联系上的。


这带来了一种奇怪的感觉,就是当时的中国政府像是存在于现实之外的、专门用来嘲弄的卡通色彩的政府。


当时的农村虽然有破败的迹象,主要的原因,从各种文学的描述来看,也似乎是因为许多人跑到城里寻梦去了,也没有社会统计意义上的数据表明,农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大幅下降或者有成千上万的人饿死。


  根据“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标准,北洋军阀政府即使毫无作为甚至是不需要存在的政府,也应该算是中国历史到那时为止的最好的政府。


但北洋时期的社会景观还远不止是这一点。那时国民所享有的自由环境也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充分的,才得以形成各种学说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在社会上自由地流播并进行实验,科学文化事业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地繁荣。北洋军阀政府还给导致民气大振的新文化运动旗手蔡元培、鲁迅等人发着很高的工资。民气非常旺盛,就连“惟利是图”的资本家,也普遍地自愿组织成商会,动不动就发通电指摘北洋政府的举措。工人们不顾饿肚子的威胁罢工以支持学生运动,既表明了初生的中国工人阶级的觉悟,也得益于资本家对运动的同情和支持。


而这一切即使不是北洋军阀政府的英明领导的结果,至少也是它容忍的结果。即使是在“五四”运动发生之后,出现了过激行为,如火烧私人住宅,险些把运动弄向义和团,北洋军阀政府还是在压力下答应了学生的要求,北洋军阀政府的不敢蔑视民意,还是很清楚的。


  北洋军阀为什么不那么坏或不敢那么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得益于辛亥革命多少改变了政府与人民的观念,另一方面是得益于大一统的打破,使当时掌握权力的不同势力之间不能不发生竞争,尽管这种竞争还没有进化到采取真正民主选举的办法来确定执政者,但军阀们仍然能够意识到人心的向背对军事力量竞争的辅助作用。


纪念“五四”运动,看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那股朝气和蓬勃,似乎能够让人质疑一下北洋军阀政府坏的程度有多大。


回到历史镜像的正面,“五四”运动也相应地表现出了它的值得尊敬的一面:它并没有因为不满北洋军阀政府,就怀念大清的统一与强盛。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