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568阅读
  • 4回复

(高考解析)2017年全国9套高考作文试题文化点评及与文化作文之联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6-08
        注:有许多杂志或媒体欢呼押中2017年高考作文试题,在这里文化作文要提醒大家:如果一本杂志里面出现过跟试题相关的词,甚至相关的内容,就叫押中的话,那么这是一种忽悠。因为真正在一线教过书的老师懂得,真正的押中不是一篇文章的问题,而是这个材料或话题的专题深度问题。比如“车”,如果没有关于车文化的历史发展与相关细节,以及车文化的内涵揭示,那么学生读过一篇,甚至写过一次车试题,对他今年的高考没有多大意义。因为这个学生在本质上对车文化仍然不了解,对基于车文化的标准的高考满分或高分作文没有阅读过,考场上仍然不能写出满意的作品。
       文化作文备考,是指在试题材料或材料主旨及指向上,有相关文化的梳理与积淀,甚至有关于这方面的高考满分作文标杆作文的呈现,以及文学方式的呈现。考生才能基于对这种文化的认知,结合文学范文和考场范文,内化为自身潜质和水平状态下的融合,然后写出的作文,才是属于”这一个体“的优秀作文。




  一、【天津:重读长辈这部书】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分)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点评】:两代人或几代之间,是一种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长辈代表着传统,这一代意味着守固创新。重新读长辈,意味着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本朝为前朝修史,就是一种重读长辈这部书的文化诠释。可惜,很多人没有文化积淀,不懂得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思考两代人或几代人之间的关系,并从中获得写作的文化素材。

  二、【浙江 :人要读三本大书】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点评】:这是中国文化对读书人的一种修炼的阶梯性说法。我们总是从“有字之书”开始,去认识世界。但走出书斋,我们进入了“无字之书”的现实世界,这本书更精彩。不过,无论我们读有字或无字的书,最终要回归到心灵,内圣才能外王,没有心灵世界的修炼,只有外部世界的强大,同样不能实现梦想。
  该试题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深入文化内核这几年浙江卷的命题质量在提升,本题的文化含量也不低。在今年的作文试题中,处于一流水平。浙江卷原来跟随江苏卷,也曾偏离文化主流,现在能够回归宽广的文化视域,能够借助高考平台,从文化意义上引导浙江语文发展,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1938年3月15日,毛泽东同志就在抗大三大队毕业典礼上倡导多读“无字之书”。当时,他对新入学学员们说:社会也是学校,一切要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书也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无字天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他还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再往前追溯渊源,与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学也密切相关。这位先贤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与“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不过,试题更强调书本身,对行的强调不够。
     当然,《菜根谭》亦有相关论述: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书佳趣?


  三、【全国卷III (广西、云南、四川):我与高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包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点评】:试题切中中国的考试文化,但却俗到极致。毕竟,这个试题的视野和写作的视角,都限制了学生的发挥。全国卷3本来是针对全国较为偏远落后地区,但恰恰相反,这却是今年高考中,最不容易出彩的作文。如果能结合第12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主题金题“科举制度:中国第五大发明”,会有一定的厚度。但对中国考试文化的梳理,从一线备考的角度来看,却相对比较薄弱。广西、云南、四川三省参加过文化作文第12届大初赛的学校,也许会有异样的精彩。
        当然,换一个角度,从古人或名著人物的角度看高考,或者叙述历史与时代平台下的”我“的高考故事,可能会出彩。第11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原定的主题金题是”高考天问下中国考试文化“,并梳理了科举公平与公正的历史细节,可惜因敏感性放弃。但如果这个”我“是高考天问中的人物,那么这40年之后10多年来,高考的地域特权给青年一代设置的人为不公正,通过故事体现出来,也是一种异彩。只要阅卷老师不把政治正确作为唯一门槛。
       从这个角度看,也许命题者有更深的用意:高考正在由多省独立命题回归全国一张卷,是否会迎来全国高考的真正公平,分数全国由高到低录取,回归79年高考以后最初录取的公正公平。
       这也许是一种憧憬,也许是一种期盼,无论如何,该试题具有这样导向功能,说明命题人不是仅仅停留在高考这件事本身,而是高考的发展变化与时代的结合,以及国家民族的未来前途上,那么高考公平自然就是其中的选项。从这个意义上看,这道试题值得一赞。

  四、全国卷ⅠⅠ(适用地区: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内蒙古、新疆、陕西、重庆、海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点评】:不能不说文化作文实验基地学校这次赢得太容易了,《名句运用技法》正是这道试题的克星。第13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初赛高中组第2题,也是名句材料,只是那几句代表了儒道两家的核心理念,难度比高考大多了。不过实验学校使用教材的学生,平均得分提高5-8分,应该是极其容易。高考命题人有点学我们,这是一种进步,也是文化作文产生全国影响力的体现。谢谢。
  不妨看看今年的文化作文大赛试题,比较一下名句在内涵上的高下。同时大赛名句也是两两相对,与全国二卷的两三句为基础立意,完全一致,惊人的相同:
  2、(历史文化)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大学》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3)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道德经》
  (4)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五、【上海高考作文题:预测】
       写作70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点评】中国算命文化终于进入高考作文试题了,从现代角度看,叫大数据分析。可惜,很多考生无法将中国易理数术与大数据分析和时代预测结合起来,因为在教科书和课堂里,预测是一种封建迷信。这下上海的考生有点慌了哈。占卜、方士、阴阳家等等,包括对天下大事,军事指挥,战争结局,王朝命数等的预测,阅卷老师能接受么?
  换一个角度,预测既然可以不以为然,那么就是对未来所抱的一种态度: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就转换成理想与行动与结果三者关系的思考。可以放在个人视域,也可放在群体或国家视域来思考。那么这道试题的文化含量,相对来说,有点差。
  如果一定要选出最差试题,那么上海卷完全有理由上榜。

    六、【山东: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点评】:契合当代全民阅读的时代潮流,但在手机时代,这个试题本身有点假,即使它是真事,也不代表未来有持续性。虽然如此,你还得写。那就从热爱阅读,尊重阅读,敬畏知识,平等对待等不同角度进行构思,而这方面的历史文化素材实在是太丰富了。
          当然,与去年的背囊比起来,这个试题的文化含量还是太低了。因为它有一处致命错误:24小时书店理念本身是错误的。书店是有文化的地方,但24小时书店是缺文化的理念。这把生命放在第几位?这会对成长中的学生带来怎样的负面暗示?书店让流浪者或别的什么者进店,那是另一回事。但24小时书店理念对生命本身的摧残,是应该严格禁止的。
  24小时书店,与24小时游戏,在健康视角,是一样的本质。
  何况,人们根本不可能24小时都看书。这种荒唐能够成为网红本身,就说明这社会价值失序。
  山东卷作文抢了一个没文化的素材来演绎全民阅读或语文素养,有点可惜,山东是圣人故地,感觉有点对不起老祖宗。未来写高考作文命题史的人,估计不会放过这个细节。


  七、【江苏:题目和“车”有关】

       作文(70分)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点评】:幸好我们有的实验学校做过车文化的相关专题,还把中国古代的战车与西方战车及作战方式进行过比较,并在从中思辨了中西文化异同与先进性。有这样的基础,再来写车,就不完全是当下一种车,而是车文化下从古到今不同车世界下的时代文化及科技变迁,甚至生活方式的变化。这样才能写出文化作文。否则,就车谈车,那只是普通学校的学生不得而已的写作无奈。

  八、【全国卷Ⅰ(适用地区: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河南、河北、江西、山西、安徽):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关键词:共享单车,长城,京剧,中华美食,移动支付、食品安全、大熊猫、高铁…选择两到三个关键词,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邮寄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点评】:这一试题,与第13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山东省复赛试题非常接近。因为那也是读中国,且以一带一路为重心。而高铁文化,文化作文大赛第7届试题出现过,一带一路第11届出现过。因此,参加过文化作文大赛的学校,写这一试题,平均高出未参加学校5-8个平均分,很正常。看看山东省复赛试题的部分材料:
  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主持领导人圆桌峰会。带着对世界形势和人类命运的观察思考,同与会各方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共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画卷。他说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主席在发言中列举了丝路上的许多历史人物、文物和城市及古文明河流,展示了丝路上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和平的贸易精神。如:千年“鎏金铜蚕”、千年沉船“黑石号”;张骞、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郑和;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印度河和恒河、黄河和长江;酒泉、敦煌、吐鲁番、喀什、撒马尔罕、巴格达、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宁波、泉州、广州、北海、科伦坡、吉达、亚历山大等古港……
  不仅如此,长城来说,每年参加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北京总决赛的同学,游完长城马上由文化作文创建者谭蘅君先生上长城游后学,对长城文化进行了中国与世界范围的展示与思辨,并把长城文化与世界三级划分以及中国近代屈辱背景下的文化环境进行思辨。不仅如此,谭老师还展示了作家笔下的长城,传统诗人笔下的长城,当代诗人笔下的长城,散文家笔下的长城,高考满分作文以长城为意象的范文等等,对参加文化作文总决赛暨文化游学训练的同学来说,那是真正文化意义上的备考,平均分提升6-10分,非常正常。

  九、【2017年北京高考大作文题二选一】2017年北京高考大作文题目二选一:“说纽带”、“共和国,我为你拍照”。
  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根河之恋》里,鄂温克人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平凡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故事。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例子,叙述情节并作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
  ②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③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地亚哥之中选择一人,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


  大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纽带是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世界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点评】:文化发展和历史传承等,这个纽带,完全可以从文化的视角来写,写出厚度与深度,写出具有中国文化特征或中西文化思辨特色下的内涵。


  ②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会选择怎样的画面?
  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有记叙,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点评】文化作文大赛试题,每一届都有一道想象未来的试题,以促进学生基于今天对明天的憧憬。北京卷延续了文化作文大赛试题的这一创意。可以看看第11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高中组试题3:
   3.(文化憧憬)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李克强总理利用外交出访机会,在中东欧和非洲等,大力推销高铁,外界誉为“高铁推销员”。
以中国为圆心,向欧洲、美洲、南亚划出四条漂亮的弧线:欧亚高铁、中亚高铁、中俄加美高铁和泛亚高铁。其中有两条通向欧洲,这是中国梦的彩虹。
  如此,除澳洲之外,全球跨洲际高速铁路全部从中国出发,走向世界,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央之国”。
  这绝对是中华民族最美丽的梦想之一,并带来我们很多未来的猜想:随高铁带出去的,是中国制造还是中国创造,是中国产品还是中国文化呢?如果都有,你觉得那时会有哪些影响世界的中国产品和中国文化?这里面,会有你或你团队的专利么?如果有,那会是什么?
  请用文学的方式,任选一个点,把这个未来描述给大家。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鼓励创新。


  补充阅读:高铁战略
  中亚高铁:与古老的“丝绸之路”重合,取道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经过伊朗,再到土耳其,最后抵达德国。
  欧亚高铁:从伦敦出发,经巴黎、柏林、华沙、基辅,过莫斯科后分成两支,一支入哈萨克斯坦到中国新疆,另一支遥指远东的哈巴罗夫斯克,之后进入中国境内的满洲里。
  泛亚铁路:是覆盖东南亚地区的高铁网络。从昆明出发,途经越南、缅甸、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最后抵达新加坡。
  中俄加美高铁:从东北出发,经西伯利亚、白令海峡、阿拉斯加、加拿大,最后到达美国。
  四条高铁战略如果能够实施,将会变成以中国为圆心,向世界划出多条半径:中亚高铁可由伊朗,经伊拉克、叙利亚、埃及进入非洲大陆,从而连接未来的非洲高铁。中俄加美高铁可从美国经墨西哥、巴拿马,过中美洲进入哥伦比亚、秘鲁、巴西等南美洲国家,从而形成美洲高铁大通道。



  命制理由
  中国有影响世界的幻想小说,但没有优秀的科幻作品。高铁集成了当今最先进的技术,是中国向世界推出的高科技产品,我们希望本题能让同学们产生根植于科学真理的想象作品。
  当然,本题的意图与范围不仅仅如此。
  “文化作文”九大底蕴中,唯“科学底蕴”很少有优秀作品。希望本题能开启“文化作文”的另一扇窗户,那就是基于逻辑与科技的想象力,纠正大家对文化的偏差或窄视,同时再次提醒大家:“文化作文”是全学科文化素养的结果。
  所以千万不要用历史角落里窄化的几个名人或散落的几句名言,当成“文化作文”的全部。那仅仅是你当前低下的文化素养产生的落后的“文化作文”观。
  高铁是中国的名片。中国高铁的特色是技术领先(综合技术超越日德法)、成本低廉、运营丰富,这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三大利器。
  欧亚高铁是中国的机遇,欧洲很多铁路老化陈旧,需要更新,除了法国和德国以外,基本都落后中国。向欧洲成套输出高铁设备是我国的重要战略。在欧洲,德国和法国是中国高铁的竞争对手,不过这两个国家没有中国融资能力强,设备价格也比中国高铁贵。
  在南亚的竞争中,日本专家建议“即使零元中标也应该拿下订单”,表现了日企的忧虑与焦躁。其实中国企业的高铁建设成本仅相当于日本的一半,工期也短,且地理上与东亚直接相接。
  该题的命制,可上接2011年第八届大赛关于动车事件的文化思辨一题,感受我们的文化预见力和洞悉力,并开启我们关于文化高铁的想象大通道。

  再过20年,你们将领导这个世界,成为中华土地上的掌舵人。你们今天的想象,20年后再来印证:你们为未来的中国贡献了什么?20年后的今天,你还能再幻想新的20年后么?
  或者,你们会给那时的高中生,以新的20年的想象空间么?
  请把这份对国家未来的想象力,以20年为时段,不断地传递下去,中国的未来才能让每个人看到。注:这是文化作文试题的原创思路,每一届都有这样的命题,把一个民族对未来的想象力,从青年一代传递下去。)
  希望的曙光,正跳跃在高铁的减速玻璃窗和伸向四面八方的电缆臂上。
  无砟轨道,连接着未来。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6-08
全国卷2,里面有这一要求: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    

此处的合理引用,不是让你引用试题中的6句名句,而是你所写主题的名句。《名句运用技法》是按照主题来划分名句积累与运用。对于绝大多数学校来说,老师肯定很少进行专题名句的积累运用训练,结果自然就是害了学生,也害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6-08
去年全国2卷也是谈语文素养与文化自信,也特别强调文化走向。今年是名句养育,没有名句积累与运用技巧,只能说几句俗话,哪来雅语。考场上很多学生写的那个大白话呀,白话文只剩下白话,没有文了。

去年的语文素养,包括课堂有效教学,课外经典阅读,社会实践。其中的社会实践,就是包括文化作文的文化游学,及其全国独创的文化游学教学。没有想到,今年的长城,恰恰是文化作文每年决赛必去,且由谭先生亲自教学,并嗨翻全场的文化游学课。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7-06-08
任何备考,如果没有文化积累与内涵揭示,以及高分范本呈现,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备考。许多学校,学生写过相同作文,但高考最后的结果,仍然是原水平,而不是想象中的提升后的水平。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7-06-11
全国来看,最感觉可惜的是两个省:上海和江苏。一个被思辨挟持了很多年,一个被记叙文洗脑了很多年。作文或语文教学而言,思辨和记叙文都只是一个小点,把它们放大为作文教学的全部,这是教育犯罪!希望这两个省有新的改变的力量。

特别是江苏,希望新的高考阅卷作文组,能够回到多元文化与多元理论的怀抱。至于上海,可能还需要更多时间和力量来改变。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