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388阅读
  • 0回复

(民俗文化)试论《诗经》成语中的民俗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5-14
试论《诗经》成语中的民俗文化
                                    单海玥  大理学院文学院暨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摘  要】《诗经》是一部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成语是其文化与语言精粹出的文字艺术,除了具有丰富的文学和史学内容之外,并且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及民俗文化。本文从《诗经》成语的界定、体现的民间观念、社会组织民俗三方面着手展开讨论,举例分析《诗经》成语中较为典型的成语,从内容、思想内涵、社会价值几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再现历史的细节和真实,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周代统治者及百姓的社会习俗、伦理观念、道德信仰、价值取向等。进一步强化人们对《诗经》史料价值的认同和肯定,为综合探讨《诗经》成语的内在价值提供参考。
    【关键词】诗经  成语  民俗  伦理思想  礼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4-0182-04

    一 《诗经》成语的界定及民俗文化的含义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成语不但有深厚的内蕴,还具有意味深长的修辞价值,运用成语实际上就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含义深刻,运用得当,可以起到言简意赅、增强文势、丰富语言意蕴的作用。在深入探讨成语蕴涵的民俗文化之前,对《诗经》成语的界定和民俗文化的含义做以下说明。
    1.《诗经》成语的界定
    《诗经》成语是指首创于《诗经》之中和后人从《诗经》中加工提炼而成的成语。凡是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之一的即可判定为《诗经》成语。本文先以《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诗篇为原典,再参考目前国内收录成语数目最广泛的由刘洁修主编的《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来收录整理源于《诗经》的成语。根据整理筛选,出自《诗经》的成语共有343则,其中出自“国风”的成语共153则,出自“大雅”、“小雅”的成语共172则,出自“颂”的成语共20则。但经过仔细比对研究之后,发现其中有数则词语与《诗经》原句有所出入、后人对其进行添字、删字、换字等改动或其性质不符合成语的定义的情形。
    第一,《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中同时有“鸠居鹊巢”与“鹊巢鸠居”两则成语。该成语出自《召南•鹊巢》,原文为“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但翻阅许多文学典籍,可以明显发现前者较具有惯用性。现今成语字典多以“鸠居鹊巢”为主,因此“鹊巢鸠居”应删除。
    第二,经过后人锤炼加工后的成语。用抽选法构成的成语——抽选法是指后人直接从原文选取最能概括原文字句意思的词组成新的成语。如:凤鸣朝阳:《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第三,用换字法构成的成语——换字法是指在诗句原文中本来就存在某些四字结构,后人在使用时,特意用其他字代替原文中的某些字,整个四字结构改动后的意义与原文的意义基本一致。如:毕恭毕敬:《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该成语将“必恭敬止”中的“敬止”改为“毕敬”,改动后的词义保持不变,念起来更加顺口。
以上这些都属于《诗经》中的成语。
    2.《诗经》成语体现的民俗文化的含义及类别
    汉语演变的历史说明,成语是词汇中最富于稳定性的语言现象。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在语言发展内部规律的支配下,一般词汇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成语则大都沿用下来,古今成语一脉相承。这样,社会文化的深厚历史沉积和印记,也就残存在成语里。所以通过对成语词源的考察,能看到民俗文化的诸多方面。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的民众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涉及的内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疆域仍在不断拓展,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几大部分: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学、宗教及巫术、婚丧嫁娶等。
    例如,表现日常生活民俗方面的成语,“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赞美仲山甫相貌和善有威仪,办事谨慎守法则;“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称道他聪明而富有智慧,保全节操尽职责;“夙夜不懈”赞扬他白天黑夜不懈怠,勤奋忠君。均出自《大雅•烝民》。
    《诗经》成语中表现劳动生产民俗方面的成语也占有一定比例。成语“千仓万库”出自《小雅•莆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中国农业正处于奴隶制社会的繁荣时期,人们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增多,当时已种植黍、稷、稻、麦、菽、麻等各种谷物。成语“时和岁丰”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

    二 《诗经》成语体现的民间观念
    民间观念是指在民间社会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生活禁忌、伦理道德、万物哲理的观念。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禁忌、俗信、民间诸神、情恋婚姻观念、人生哲理、君臣之礼、长幼之礼。
    1.伦理思想
    农业社会是一种群居的生活形态,在这样的形态下,必定十分注重家庭内的伦理关系,《诗经》反映出的家庭关系,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产生。《诗经》对传统家庭伦理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于探究家庭思想的起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孟子曾提出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因此,本章节旨在由《诗经》成语,探究其中的伦理思想要点。
    第一,父子之伦理。在中国古代西周宗法制度之下,父权地位相当崇高,因此它也是孟子的“五纲”之首。但在《诗经》中,父亲与子女、母亲与子女的关系还尚平衡。并且,《诗经》中有诸多夫妇相提的诗篇,相当符合子女应由父母共同抚养、共同教育的实况。
    “寒泉之思”出自《诗经•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此诗以讽喻的方式说明人子孝亲之情。寒泉在浚之下,犹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子七人,却不能侍奉其母亲,为人子者当感到相当愧疚。可见《诗经》当时的思想即为人子女者,在父母有生之年,当尽其心力孝养之。
    “生我劬劳”出自《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依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全篇是一首苦于服役,悼念父母的诗。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沉痛悲怆,凄恻动人。
    从中看出子辈对父辈深深的孝顺之情。子女尽孝,一方面是根源于天生之血缘亲情。另一方面,是由于子女在成长过程之中,必须依赖父母付出心力给予照顾。在农业社会,父母抚养子女成了一种必要而自然的义务。
    第二,夫妇之伦理。夫妇之间的伦理包括周代基本施行专偶的一夫一妻制,恋爱结婚也不再是男女个人的事,而是和两姓之好。男女婚姻要遵守周礼所规定的婚姻规范,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人解释说,“媒合二姓之好,斟酌二姓日镯妁。”以及婚后男女相敬如宾、恩爱和睦的观念。
    成语“逃之夭夭”、“宜室宜家”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是一首婚礼赞美诗,用桃花鲜艳比喻新娘的貌美,用桃子的肥大、树叶茂盛来比喻给家族带来的人丁兴旺、家业隆盛,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新嫁娘的赞美并不止于外表,更重要的是她给家庭带来更多的幸福。
    周代社会男尊女卑,一家以男为长,这样的情况导致了女子在婚姻中时常处于被动地位,成为男人的附属品。成语“载笑载言”、“信誓旦旦”、“二三其德”、“夙兴夜寐”均出自《诗经•卫风•氓》。这首诗全方位地展示了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婚姻生活。女主人善良、勤劳、贤惠,没日没夜地操劳家务,希望能与丈夫白头偕老。男主人公貌似忠厚,开始“信誓旦旦”,骗取了女主人公一往情深的思恋和最终的以身相许,婚后却“二三其德”,负心,以致最后抛弃了女主人公。本诗肯定善良、勤劳、纯洁、忠贞的爱情观,斥责负心、喜新厌旧、不道德的婚姻观。这带给当时妇女相当大的痛苦,但是她们无力反抗,只能在内心独自哀泣。这些《诗经》成语从正面细述夫妻恩爱的和睦场面,对诗中女主人公对男子任意弃妻,另寻新欢的行径予以谴责,也从反面表现出反映出人们对“夫妻恩爱”的家庭伦理观念的崇尚。
    第三,兄弟之伦理。在《诗经》当时的宗法制度下,政治权利由宗族地位继承。这种地位和权利继承的关系,势必造成兄弟之间的争夺,因而引发彼此之间的一些矛盾。但由《诗经》成语中与兄弟之伦有关的几则,可以发现兄弟间的关系,最主要是互敬互爱。可见这种骨肉相连的血脉关系是千古不变的。
    成语“兄弟孔怀”,出自《诗经•小雅•常棣》“死丧之威,兄弟孔怀。”作者以典型的情境、常人难能的事情来表现兄弟间真挚厚重的情感。“如兄如弟”,出自《诗经•邶风•谷风》“宴尔新昬,如兄如弟。”此诗以兄弟间相爱怜比喻夫妇间新婚快乐之情,可见当时对手足骨肉之情,重于夫妇之情。
    成语“鹡鸰在原”,出自《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有永欢。”比喻兄弟流落在外,多指遇到危难而急待救援。现今形容十分宽裕,还有多余的。此句之意在言友好之兄弟,能够互助合作。相反,不友好之兄弟则会钩心斗角、互相陷害。也是说明兄弟之间友好互助的重要性。
    2.情恋观念
    《诗经》成语中约五分之一的部分是书写男女相思情恋和婚姻的。成语“君子好逑”、“梦寐以求”、“辗转反侧”、“左右采获”均出自 《诗经》的第一首《周南•关雎》。君子追求的对象是“窈窕淑女”,但并不容易,于是朝思暮想,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香,于是千方百计,用琴瑟、钟鼓取悦心上人。朴实地展示了一个男子的痴情、执著和纯真。
    虽然在礼治下婚姻有许多不幸之处,但挡不住男女热烈地追求向往自由的爱情。成语“一日三秋”,出自《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可见男子对女子一往情深,思念之深切,表现出来的态度显得相当大胆直率,毫不掩饰。
    “死靡它”,出自《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爱情的力量使少女的意志坚强,但是父母之命的压力却又不得不让她感到两人未来的渺茫。她的内心既悲怆又不满,因此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呼喊。在当时婚俗已受到礼教干预,言论已不容非礼的自由结合的社会环境下,仍表现出了忠贞不移的生死之恋,这样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分析上述成语不难发现,在西周时期,在礼教束缚较少的一些地区,男女间的婚恋是较为自由的。从这些恋歌中,我们也可知,美满的婚姻需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才能符合人性的需要。《诗经》中的婚恋诗篇,反映的正是如此互爱的婚配思想。

    三 《诗经》成语体现的社会组织民俗
    《诗经》的编纂是西周礼治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它是为服务于周代礼治而搜集编纂的,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承载了丰富的礼治文化内容。作为“六经”之一的《诗经》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礼教的内容,这些内容都可以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1.《诗经》成语中描述的礼乐活动
    《周礼•大宗伯》对“五礼”解释为:“吉礼:包括祭祀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社稷等十二个对象的典礼;凶礼:包括丧礼、荒礼、吊礼、恤礼、襘礼五种典礼;宾礼:包括朝、宗、觐、遇、会、同六种天子款待四方诸侯的典礼;军礼:包括大师、大均、大田、大役、大封五种典礼;嘉礼:包括饮食、冠婚、宾射、飨宴、贺庆六种典礼。”《诗经》成语内容并未涵盖周礼的所有部分,下面将对其中的封国礼、祭祀礼、宾礼、军礼四个部分详细说明。
    第一,封国礼。成语“骏极于天”,出自《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从这首诗可以看到周天子封建诸侯之礼的一些状况:一是周天子亲自册封诸侯,并为其选定疆土,赐予百姓;二是周天子亲自委派重臣为受册封的诸侯“定宅”、“彻田”,营建城邑寝庙,迁其家臣,并准备好就封途中所需要的一切;三是周天子赐予受封诸侯车马,并亲自为受封诸侯送别饯行。其目的是让申伯“式是南邦”、“南土是保”。
    周天子赐予受封诸侯车马、礼服,亲自委派重臣为受册封的诸侯“定宅”、“彻田”,营建城邑寝庙,迁其家臣,并准备好就封途中所需要的一切以及亲自为受封诸侯送别饯行。其目的是表达宗亲的亲密情感,显示恩典,团结宗亲诸侯,使他们从政治、宗法两方面亲附周天子,起到宗子维城的作用,这就是赐命册封之礼的礼治意义所在。
    第二,祭祀礼。关于“祭祀礼”的成语,主要集中在“颂”的部分。大致可分为几个类型:祭祀天、祖先、云、社稷、山川、农耕、农神田祖。
    成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自《诗经•大雅•荡》。纵观全诗,诗人哀伤万王无道、周室将亡,抱怨上天骄纵无道,借托文王指斥殷纣王的手法以刺万王,托古讽今的手法发挥到淋漓尽致。从中可以看出,周人祭祀上天祖先少了盲目地崇拜,多了理性的思考,对上帝的祭祀除了信仰之外,还夹杂着功利的需求。
    成语“绳其祖武”,出自《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从诗篇的内容来看,言武王能顺先祖之德,成其祖考之功,以成孝道,从而得上天保佑,故有万民仰慕顺孚,贤臣辅佐,享万年之福。可见,这类祭祖诗对于激发后代的光荣和自豪,激励后代子孙继承发扬先祖的光荣,学习先祖、建功立业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
    成语“济济跄跄”,出自《诗经•大雅•楚茨》“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这是一首周王祭祀祖先的乐歌。这种祭祀本身是向祖先报答保佑丰收之恩、祈求祖先赐福的。《诗经》里的祭祖诗在表达子孙后代对列祖列宗的孝心和感恩之情,祈求先祖赐予福佑的同时,可以激发祭祀活动参与者对祖源的自豪感,激励他们学习和发扬先祖美好的品德与美政,建功立业,使宗族成员感到同根而生、同根同源、同声同气,增强宗亲观念。另一方面,起到了强化上下尊卑的等级意识的作用。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周代人对祭礼的重视程度,祭祀天地祖先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反映,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第三,军礼。按照《周礼•春官•大宗伯》解释,以军礼“同邦国”,共包括大师、大均、大田、大役、大封等项目。在这项目中,大师之礼是天子或诸侯的征伐行动;大田之礼是天子或诸侯的定期狩猎;大均之礼是用武力在统治区内校比户口,厘定赋税;大役之礼是用武力无偿征用民工,来完成兴修城邑、开河造堤等重大工程;大封之礼是用武力来勘定国界、划分封地之间的疆界。
    “克奏肤功”,出自《诗经•小雅•六月》“四牡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肤公。”后来指能取得巨大的功绩,得以成就大功。全诗是按照边警、受命、出师、胜利、凯旋犒宴这个过程来记述的。着重点也是王师威武严明的浩大声威,对凯旋后的宴饮表现也较详细。
《诗经》不是礼书,不会详细地记录军礼的所有仪节。四字成语短小精悍,更是很难将复杂的礼仪叙述详细。上述成语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突出描写周师作为仁义之师、威武之师、严明之师的雄壮形象和无坚不摧的巨大声威。这些诗歌用于军礼,树立“大宗惟翰”、“宗子惟城”的大宗形象,对于提高军队士气、增强各诸侯国的信心和向心力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第四,宾礼。周代宾礼就是指那些被仪式化的外交活动,周王室对服从中央政权而来朝见的诸侯国,表示以宾客相待,所以称为宾礼。它可以看做是中央政权与诸侯国之间以及众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通过一定的仪式和典礼巩固王室的地位,使诸侯国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成语“优哉游哉”,出自《诗经•小雅•采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优哉游哉,亦是戾矣。”单从这几句只能略见皮毛,纵览全诗可以发现,诸侯行朝礼后有车马服饰之赐,也可以看做是朝礼后赐命之礼。因为国君待臣以礼,自然臣下必事君以忠。其次,诸侯来朝,根据自己的爵位准备好车马服饰,以待周王效劳。车马服饰是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以此来区别贵贱尊卑。诸侯来朝,自然会根据自爵位等级准备服饰车马,以明其身份爵位。
    成语“百两烂盈”,出自《诗经•大雅•韩奕》“韩侯迎止,于蹶之里。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不显其光。”按周礼,诸侯朝见周天子应当执玉。《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穀璧,男执蒲璧。”
    2.《诗经》成语中体现的礼治思想
    《诗经》作为宗周礼乐文明的载体和宗周礼治的工具,它包含着丰富的礼治思想内容,主要包括敬德保民、法天而治的思想、以别异立天下之序的思想、以亲亲致天下之和的思想、以自律求天下之安的思想。礼乐文化是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而形成的教化体系,它们的本义,就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法天而治、忧国思政、勤政为民。
    第一,以礼为教、法天而治的思想。“率由旧章”,出自《诗经•大雅•假乐》“干禄百福,子孙千亿。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旧章。”这是一首为周成王颂德祝福的诗。而本诗的主旨在颂扬周成王能遵循周族先辈杰出人物太王、王季、文王、武王制订的规章制度,平时处事严谨端庄。可见在那个时代,先王先祖的典章规范,非但不是过时的旧条,而是受到后人景仰的智慧结晶。
    成语“绳其祖武”,出自《诗经•大雅•下武》“昭茲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其主旨是在颂扬周武王能继承光大先祖的功业,为臣民和后继君主树立了可以效法的榜样,推进了王业的发展。由作者赞美周武王能继承祖德承上观点分析,可以发现当时对于祖先懿德是极为推崇的。
    总体来说,法天而治的思想体现在宗周礼制中,并在宗周礼治中得到了贯彻。这种思想作为礼制的一部分属于社会控制的手段。按照礼的规范和周“德”的要求去实施,从而保证统治者的行政行为切实保护和不损害被统治者的利益,保持百姓的对统治者的向心力,带有神道设教的色彩。这正是宗周法天而治思想的礼治学意义。
    第二,忧国思治、勤政为民的思想。《诗经》诗篇中有相当多描述大臣忧国思政。勤政为民的思想,这种思想尤其在《小雅》中最为常见。这种思想的产生,代表的是当时已由纯粹敬天逐渐发展到重人事的思想进步。
    成语“忧心如惔”,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句中明言诗人忧国忧民,乃其对太师尹氏的愤怨。太师在当时具有相当高的地位,但尹氏却荒废国事、任用小人,失去了民众的信任。而导致尹氏如此荒诞不经的根本,其实在于幽王的昏庸,其既不躬亲朝政,又不制止尹氏之乱政,终将使国家处于极为危殆的处境。
    成语“干戈载戢”,出自《诗经•周颂•时迈》“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此章写出周武王在结束武功之后,天下安定,诸侯在位,因此决定开始重用贤才,收起兵甲,施行文治。因为唯有识人唯才、施行德治,才能长久统治天下。由此反映了早在周代便已有了这种追求和平的政治思想。“纲纪四方”,出自《诗经•大雅•棫樸》“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这里在赞扬周文王能持续不断地培育人才,依赖他们的才能,有条有理地治理国家,并由此显露出他高贵的品德。因此唯有君王具有美德,不听信谗言,才能重用贤才,达到天下一统的境界。
    无论是勤政爱民或是以德感化四方,由成语所表现的《诗经》政治思想,都是周代统治阶层为了达到稳定政权目的的手段。也就是说,当时的统治阶层,已经意识到以民为本和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密不可分。在古代专制帝权的情形下,能有如此进步思想实属难得。

    参考文献
[1]瞿继勇.《诗经》成语的文化阐释[J].社科纵横,2011(12)
[2]李大农.成语与中国文化[J].南开学报,1994(6)
[3]蔡廷伟.《诗经》成语文化透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3)
[4]李新建.成语与谚语[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
[5]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刘鸿雁.燕赵典故成语的文化探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3(2)
[7]夏传才.诗经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5:7
[8]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陈澔.礼记集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唐旭东.《诗经》与周代礼治文化[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11]郑玄注.周礼[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
[12]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许志刚.《诗经》论略[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14]许俊杰.源于《诗经》成语探究[D].台中:逢甲大学,2010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