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3261阅读
  • 8回复

(语文争鸣)姜广平《我不是叶圣陶的孩子》引发的争议(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4-15
       姜广平《我并不是叶圣陶的孩子》,站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看法。谭老师认为这是新中国教育史上的大事件,它体现了作为语文教师的教育自觉和文化自觉,是对新中国语文教育的一种反思与重建,更是对语文教育切断文脉与教脉的一种痛心疾首与呼唤。当然,反对的声音也有。
  下面的某群内针对这个问题的发言。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仅作呈现,以供大家思考。

  山西大同伊富堂
  读了姜广平《我并不是叶圣陶的孩子》这篇长文,一个感觉是:肤浅与轻狂!
  首先,姜的文章偏离批评对象的核心问题。从姜的文章的题目看,出发点应该是表达自己庆幸没有成为叶圣陶语文教育体系的“受害者”。批评作为语文教育家的叶圣陶,本应该针对其语文教育体系上存在的问题,但他却抓住叶圣陶的文学才华不够、谈话记录里喜用文言、教材选编篇目政治化倾向等一些皮毛问题来批评,这就像与人打架,不捣其胸腹要害,只撕扯衣服等皮毛一样。这怎么能够动摇其60多年来作为语文教育主导体系的权威地位呢?
其次,作者没有自己完整而系统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拿什么作为“批判的武器”来进行“武器的批判”呢?你批判叶圣陶的语文教育体系(其实文章根本没有针对叶圣陶语文教育体系本身的批判),你应该拿出自己的体系来,通过比较优劣,显示自己体系的优势,这样才有说服力。
  第三,语文这门学科的性质定位,见仁见智,到现在为止,并不清晰。有理有据地抓住核心问题对其他定性观点进行批评,提出自己的观点,也算是一家之言,可是姜完全没有做到,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理论,所能看到的只是肤浅和轻狂,想以一言否定权威来炒作自己,更加显出自己的浅薄无知。比如用文学才华之高低、谈话稿用文言记录,这些与语文教育体系有何关系?对中小学语文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了吗?特定政治环境下的中小学教材选编篇目具有政治倾向的确存在,但这哪里是他能够主导得了?他能做到的就是能够让这些篇目适合于中小学语文能力训练就算不错了。事实是,针对中小学学生听读说写能力训练,这些基本篇目还是很恰当的。
  最后,也谈谈我对语文学科的一点认识。我认为,语文学科在学科目标上定位为工具性还是有道理的,就是说把语文当作一个理解语言、文本(思想内容、艺术表现形式),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人文性固然与语言、文本密不可分,但从中小学语文的功能上来说,人文性显然是次要的。人文性更多的是在社会生活和自我阅读中获得的,语文教学中主动地去培养培养人文性,效果是有限的。人文性的范围太广,课堂操作不易,操作过度,语文可能就不是语文了。
  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在于语文实践,即听读说写。主要靠学生自我体验和实践,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很好地组织这些实践活动,而不是自己替代学生这个活动主体。打个比方说,语文学习就像农民种田,学生是种田新手,老农是指导种田的“语文教师”。老农教给他的只能是耕地、下种、施肥、浇水、锄草、收割这些操作时机、过程和操作细节,农作物有没有收成,主要看这个学生是不是深入田间地头适时下工夫耕、种、施、浇、锄、收。
  即使没有老农指导,只要这个新手善于观察其他人如何种田,深入田间地头去劳作,用不了多久,他也许比老农种田种的更好。
  要说叶圣陶语文教育体系有不足,那就是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够,在贯彻实施其体系过程中,语文课堂过于偏重于教师的教这种倾向。于漪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最能体现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了。

  君哥哥
  批判上,还是有一些力量。叶圣陶语文体系是建议在远离传统教脉基础上,更接近苏式语文的一种带有媚外特征的学科系统。今天这几代人缺少传统文化根底,本质上是叶圣陶作为教育部领导,学科政治化的结果。在革命话语时代,切断与自己精神母体的联系,建立一个类苏式的移植学科,在文化上,是一种犯罪。姜广平的意思,不是要在体系上与叶圣陶比,而是不耻叶圣陶这种教育思想,不耻精神上弃母背祖的行为。
  我们这几代人,作为他这种缺少文化节操行为的受害者,不应该为叶圣陶辩护,而应该做一个文化上的拨乱反正者,主动远离叶氏语文,拥抱传统文化进校园和进教材,面向世界文化,在学科上研究已经式微的传统国文教学,重新成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教师”。而不是类苏式的教师。
  语文你把它当成工具,它就是工具。你把它当成人文,它就是人文。你还可以把它当成更多东西。作为国家文化层面的母语(区别于地方),它的特性绝不是一种或几种。所以纠缠于某种性,而忽略其他特征,都是不客观的行为。至于“听说读写”作为语文功能定位,居然没有一个语文老师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这是一种缺文化的乱说。传统国文完全不是如此。比如,兴、道、讽、诵、言、语,从夏商周就成为一种国家教育传统,这中间,没有“听”这项训练。因为听是一种不需要训练的人的本能属性,典型的案例就是普通百姓没有进过学校,但他们一样能听。至于“说”,如果降格为普通意义上的说话,那真是教育的悲剧,普通百姓不经教学训练,同样能“说”。因为传统文化里,“言”和“语”,是两种语言应对与陈述的技巧与能力。而“读”,就不仅仅是新中国语文的大一统式的普通话欧式诵读。传统吟诵教学法的断裂,责任也首在叶圣陶。因此,叶氏语文的“听”和“说”,是俗化和贱化国文教学后两种“莫须有”的功能。而“读”,则成为洋化功能的移植,这种洋化功能,没有考虑汉语与拉丁语的本质区别,更没有考虑中国传统诗词文赋在写作上的特征,它与西方文学提倡的戏剧和小说为主体的文化特征,完全不同。
      这方面,文化作文文化教学已经在弥补,并希望重建中国本土版的国文教学体系。比如:读方面,文化教学提倡双音阅读,即普通话阅读与地方音的吟诵结合,消除学生校园环境与成人后工作环境的语音差异,实现经典文化的地方和地域的母音化,将汉语字义与音义特征,通过双音教学,为学生终身成长服务。
  作为教师,要有历史观,知晓文脉与教脉断裂在何处,是何人所为。然后思辨。俄语(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的教育体系,没有吟诵,只有朗诵或剧场式的诵读,所以吟诵在那时,被视为封建教育垃圾而遗弃。知晓这些历史细节,我们才知道该如何对所谓的英雄人物或伟大人物进行盖棺定论,以伸张民族正气。并作为一位教师,重新定位自己作为文化传承者的责任和义务,在文化复兴的今天,做一些真正对文化和教育构建有意义的事。
  文脉断裂,闹很多笑话。比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这个在呤诵断裂的今天,把“作诗”与“吟诵”混为一谈,把“呤”也理解为“作诗”,甚至理解为读多了就会写。后人看我们今天的文化乱象,可能笑不出来。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4-16
  湖北罗相和
  叶圣陶文心中有老师要求吟诵。


  君哥哥
  要把民国时的叶圣陶,与新中国时的叶圣陶区分开来。民国时的叶圣陶所处的环境,是民国教育体系。他作为一个出版人,思想行为自然要受时代约束,他的国文读本也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他提倡吟诵,是民国40年代,《〈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一文出现比较多。毕竟,那时的教材,在蒋介石新生活运动下,传统文化选文比例还是相当高,可以用传统吟咏法教学。但作为新中国的叶圣陶,他设计语文概念的追求和学科体系,与民国是完全不同的。是政治异化后的叶圣陶。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4-16
  谭蘅君
  徐建顺教授对白话文的阅读作了追踪,它与古文的吟诵是两回事: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小学课本使用白话文,这是白话文教育之始。但是白话文要怎么读?谁也不知道,那时候白话文还没有写出多少呢。于是在教学大纲中出现了“两字一顿读法”的字样。到现在,很多学校诵读白话文,还是两字一顿的。当时有很多老师、学者撰文反对两字一顿读法,到1926年,“两字一顿读法”从教学大纲中被去掉了。但是白话文要怎么读?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于是,模仿欧洲重音语言诵读方式的“朗诵”逐渐兴起,直至今日的规模。白话文朗诵是对的,白话文两字一顿地读或一字一顿地读是不对的。一字一顿地读是从两字一顿地读那里发展过来的。不知道是谁发明的,也不知道是谁把这种读法用到了古诗文的诵读中。那是外国人读汉诗,而且是刚学汉语A级水平的外国人,话都不会说,才那样读汉诗,我们居然跟他们学,而抛弃我们自己传承了几千年的方式,这不是很荒谬吗?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7-04-16
  甲:叶圣陶缺少文化节操的行为是什么呢?举一两个例子,让我也判断一下。在一个信息化时代,接受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对于那种摇头晃脑的吟诵已经不觉得是一种美,而是一种可笑;那种方式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是最有效的方式吗?

  乙:不是现代人觉得摇头晃脑的吟诵不美,真相是:白话文已经不可能用吟诵法了。现在的朗读法,是引进欧洲两字一读法而形成的。传统三千年,没有这种读法。
  叶圣陶在新中国成立时,为了一切新,割断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取消国文,而代以语文,换一个名词成为新学科开创者,这是无视历史的私利行为。语文的目的,就是汉字拉丁化,顺应西方字母语言,认为那是未来汉字的发展方向。彻头彻尾的文化自卑。
  他有没有恶意我不知道。但他引进的是苏式教育,50年代是苏联人在指导中国的语文教学。这个你可以先百度,补充一下盲区。我没有主张回到文言文,这是你的猜想。五四时有文化大师们的文白并存论,这个可以延续着讨论。

  丙: 有点矫枉过正,叶圣陶并非一无是处!

  丁:叶圣陶肯定不是一无是处。他作为教育者、出版商、教育部领导,肯定有一些甚至绝大多数言论和行为是可取的。但我们不能因为秦桧发明了宋体字就可以否认他的卖国行为。我现在谈论的,是叶圣陶做错的事。并不是讨论他做正确的那些事。文化的拨乱反正,首先要确定事实,然后纠正错误。

  戊:叶圣陶在新中国成立时,强改“国文”为“语文”,引导汉字走向拉丁化方向,此一罪也。割裂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让几代人啃三聚氰氨课本,白白浪费几代人的生命,此二罪也。语文教材与教学政治化,此三罪也(这个有时代因素)。依照苏式教育建立语文学科体系,祖宗文化丢失贻尽,四罪也。语文教学由此长存带来少慢费差,五罪也。今天的几代人缺少传统文化底蕴,此叶圣陶五罪之结果也。或者,与此五罪有一定联系

  丙:叶一个人,怎么有这么大的能量?

  丁:一个的罪恶,可能跟时代有关,也可能跟个人权力和人品有关。49年后叶所处的时代,正是政治上全盘苏化,文化上求新去旧。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上可以完全推倒重来。叶的私心就在这里:为了成就自己的圣人形象,利用教育部长权力,强换“国文”为“语文”,以适应拉丁化追求和学科改造,使语文教学与传统割裂。作为一个文化人,让新中国近80年时间的所有学子,甚至教师,割裂文化母体,成为精神浪子。此种后果,想想心痛!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7-04-16
(改革呐喊)姜广平:“我并不是叶圣陶的孩子”|http://www.zw99999.com/read.php?tid=13695
此帖有姜广平原文,大家可以阅读。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7-04-16
甲:姜还是一个作家,如果真说到点子上了,肯定有人帮衬,或者有人跳起来反对。现在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出现。不像王朔批评鲁迅的文章,那么多人和王朔唱反调。

乙:不是没有说到点子上,而是姜广平的前瞻性,很多老师无法跟上。加上文化一词才热起来不到3年,语文界群体的文化成长,需要时间。能够从文化视角上审视叶圣陶犯下的罪恶,需要一个群体苏醒的过程。很多中国教师缺文化,看不到语文背后的真原因。姜看见了,所以他愤怒。现在很多人的文化积累,还处于课本水平,很难说,能够与姜一同对话。姜广平是跨界学者,正因为他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才有这样的文化自觉。

甲:在大时代的变化里肩负起维护中国历史文化的责任。语文老师谁能做到?既然都做不到,提之何用?

乙:我们的追求,就是尽力做到。而不是恰恰相反。叶圣陶的做法,就是相反。我们很多老师陷在语文一个学科的泥淖里,看不见语文以外的天空,自然很难站在语文外面来审视语文。

甲:相反在何处?

乙:他不是以中华正统身份去设计教育,而是以反中华的革命身份“去中国化”。从维护执政党在教统、文统、道统、正统等方面的地位来说,叶圣陶走了相反的路。虽然这有历史原因,但从主观来说,证明叶圣陶的文化取向是消极自卑;从个体来说,他希望成为一种新学科的开创者,夹带私货;从客观来说,他的行为造成新中国在教育上的合法性缺根,从国家层面自我放逐。

丙:毁灭民族从毁灭文化开始,毁灭文化从毁灭教育开始。从国文到语文,一字之别,定位天壤差异,却实现了文脉与教脉的割裂。这种客观事实,确实需要我们反思:谁应该为这场教育界的悲剧事件负责?有了这样的追问,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改革,无论是正名,还是定位。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7-04-17
甲:这么说吧,如果叶老能够轮回转世,有机会可以教我家孩子,我是绝对不会把自己的孩子给他教的。尽管扛着叶老门生的旗号,出去骗吃骗喝相对容易。尊敬这个人是一回事,衡量他的思想的价值,是另外一回事。

乙:不要把叶老神话了,不要捧杀。不要肆意贬低叶老,也不要别有用心夸大叶老。欺负人家已经作古。万千语文老师,哪个不是在扎扎实实的教育实践中前进的?

丙:我觉得这不是欺负,而是一个民族近80年时间,都被他欺负。你说的扎扎实实在教育实践中,其实不管你怎样实践,一定逃不脱叶氏语文界定的范围,因为课标和考试在那里。叶氏语文体系,是从理论,到课本,到教法,到结果,都有相应界定。这个界定,是把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全抹杀了。

丁:教改,在传统文化回归的今天,应该追溯语文史。一个语文老师不知道语文的原点和它造成的后果,就无法进行真正的教改。“语文”建立后,根本的改变是:选本教育取代经典教育,政治教育取代思想教育,应试教育取代人格教育,灌输教育取代体验教育等。

甲:您的“大语文观”,或者“大文化观”(我可以这样概括吗?)我个人并不反对,相反很期待。您对过去可能出现的过于欧化或俄化的反思,我也表示赞赏。

丁:不完全。文化教学,是基于中国文化断层提出的一种基于这种状态下的教学解决方案。缺文化或文化浅薄下,如何追求教学的文化性,以实现避免当下文化生态下的低文化含量教学。其实,文化教学放在语文学科,是希望有三个核心立足点:一是传承三千年优秀国文教学法,如兴、道、讽、诵、言、语的原点到两宋的教学精华。二是面向世界文化,补充中国传统教学的不足。三是纠正当下叶氏语文化存在的去中国化问题。去中国化,也是习主席反对的。

丙:叶氏有他的贡献,否则,他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影响。但他在新中国割裂文脉与教脉的罪恶,永远不可能得到一个民族的知识阶层的原谅。能够跳出叶圣陶去看叶圣陶的人,还真不多。能够把叶圣陶放在教育史轴和文化史轴来审视,就更少了。这两个视角,都需要积淀、视野、学养。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7-04-17
  甲:反叶圣陶者一般而言,对语文教育史缺乏全面了解。试举二例:反对者认为叶是教育部长,其实是副部长;叶将朱自清背影编入教材都遭到反对,叶该如何是好。再如语文的命名,早在叶之前就有一系列研讨。

  乙:叶是副部长,但语文却不归正部长管。换国文为语文,不是正部长做的事,是叶圣陶做的事。
  之前虽然有语文的讨论,但不等于这种讨论就能够成为一个新的学科,并取代国文。这肯定有别的原因。讨论叶圣陶的目的,是认清叶氏语文带来的灾难,从而思考如何纠正。并不是为反对而反对。寻找语文的原点,思考今天的结果,从而探究纠正错误的方案,提升国文教学的水平,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至于说叶推荐朱自清《背影》一文,有历史背景。因为该文在教材史上,本身存在争议。争议文章在那个政治化时代,遭到反对很正常。但这并不能说明割裂文脉教脉跟叶圣陶没有关系。

       甲:笑话。副部长不听部长的?部长管不了语文教育?也太高看叶老的能量了。在全国政治一盘棋的背景下,叶老能怎么样?建议反对者认认真真读读叶老的书。不必为反对叶老观点,自抬身价,将自己的观点说得那么高尚。因为批评叶老就来个宏大叙事。仿佛不批评叶老者就多么落后。


       乙:分工,这个是中国行政传统。部长与副部长之间有行政分工。不是为反叶同学而反叶同学,而是要找出中国语文少慢费差的那个罪犯,摸出那个根,为今天的语文学科重新定位定论,提升效率。这个过程,也不可能自抬身价,而是启蒙:很多人还迷失在叶氏语文里,供为宗师,却对语文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这种麻木,严重损害着中国语文的发展。这跟宏大叙事没有关系,而是实事求是,解决问题。



      丁:我们希望反对者能够证明:语文取代国文,在学科上没有割裂文脉与教脉,传统文化在几代人中的式微,跟语文无关。可以从教材上、教法上、考试上、结果上等学科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比较。然后以事实说话,推出结论。叶圣陶的书写得多好,你们评论。叶圣陶的思想多么先进,你们评论。叶圣陶教育多么辉煌,你们证明。但叶圣陶改语文一事,是他提出,他也承认,他是宗师。就基于这一点,你们来证明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今天我们几代人没文化,是拜他所赐,还是跟他无关?他指导下的语文课本,究竟比国文教材进步还是退步,你们来证明。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7-04-17
甲:关于语文取代国文,张心科先生《语文课程论》已有深入论述。如感兴趣,可以读读。

乙:这书是论证叶圣陶无罪,还是论证语文比国文进步?或者,就是一种材料呈现?我喜欢张毅关于语文的论述,他提出了国文不应该被抛弃。

甲:一句话:与叶老无关。了解中国当代历史的同志都知道:在我国,意识形态决定一切。叶老纵有三头六臂,也只能徒唤奈何。张心科先生的书,最好自己读,才能有比较妥当的完整的体会,别人转述走味。

乙:你这是为叶圣陶同学开脱吧?如果他不改国文为语文,以中国人名实相符的文化逻辑,我们能全盘去中国化?

甲:实事求是说,解放后的语文教学水平不如解放前。但这不是叶老的罪过。不了解语文命名经过的人,才会莫名其妙地将罪过定在叶老身上,才会以为换个名字就能拯救语文于火海。

乙:你就说我们不晓得的内容吧:命名跟叶圣陶无关的细节。如果真跟叶圣陶无关,那就把另一个罪犯抓出来。还叶老一个清白。我是真心的希望换一个罪犯,最好是没有名的。这样,我们重新纠正语文的问题,就更容易一些。我希望,你能以你的学养,帮我们换一个罪犯。这样,文化的拨乱反正更容易一些。我们纠正语文错误,更快捷一些。

甲:不厚诬前人,也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从文化变迁的角度,1949年以后,相当长时间内,处于圣化社会阶段,没办法。1949年民国阶段,叶老叶有诸多教育思想,建议您好好读读,再批判,也许更好。


乙:不是诬呀。政治的拨乱反正完成了,文化与教育的拨乱反正,从五四至今,还在一团混乱中,英雄人物与伪英雄并存,一个国家的价值体系没有从人物的盖棺定论中伸张,纠正这些问题和错误,难呀。他的书肯定不会有问题。现在有问题的,是他的行为。从政治角度看叶圣陶,从学术角度看叶圣陶,从学科角度看叶圣陶,从教育角度看叶圣陶等等。无论哪一个角度,我们都觉得,他应该为这一场文化清洗负一定的责。

丁:对于过去的人,他们毕竟死了,应该多找其优点,毕竟人都是有局限性的,历史也不是哪一个人书写的。恕,应该是一种态度。如果这种态度都没有,语文有什么用。

乙:如果他的错误,止于他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人再去翻出来,那是我们强求了。但如果他的错误,至今还在延续,并还在毒害着,那么找出来,就是为今天,为未来。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