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008阅读
  • 0回复

(学术媒体)《写作》杂志:浅谈本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途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3-21
  注:本文是第11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暨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作品,经组委会推荐,发表在中国写作学会会刊,中国写作学科核心期刊《写作》杂志2016然后第8期上。


浅谈本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途径
海南省海口市第七中学     邓垂换

  【摘 要】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将本地民俗文化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既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又可以传承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途径: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构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关键词】    本土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   途径

  我国的地方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从饮食习惯到节日礼俗、地方方言等这些都深刻地反映着当地的民俗文化,这些地方民俗文化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因此将地方民俗文化整合运用到日常语文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传承地方文化。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途径: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构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


  一、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构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
  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作家在营造他所关注的艺术世界时,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以文学的方式将他所体验过的民俗文化、感受过的民俗风情通过文本表达出来,描绘出作者心目中所期望的文本情境。教师可以借助本地民俗文化与文本中所涉及的民俗文化有关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由已知迁移到未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借助本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与民俗风情有关的篇目很多。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就集中选了鲁迅的《社戏》、沈从文《端午日》、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还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王建《十五夜望月》、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艾青《我的思念是圆的》)。
  笔者在教学鲁迅的《社戏》一文时,发现学生预习课文后学习兴致不高。学生觉得课文很长,还觉得鲁迅先生的语言表达与平常看的现代文也不太一样,读起来有些生涩,不好理解。于是,我先让学生结合注释了解了什么是社戏,再问学生“咱们海南有没有演‘社戏’的习俗”。学生们都开始思考起来,很快就有学生提到了海南的“公期戏”、“军坡戏”。“公期”和“军坡”是海南当地传统的节日,时间大多集中在每年的正月和二月。到了“公期”或“军坡”时,很多大的村子会由村民集资,请戏班来唱、演琼剧,这就是“公期戏”、“军坡戏”。提到自己熟悉的“公期戏”、“军坡戏”,学生们都迫不及待想看下文中的“社戏”与自己所见的“公期戏“、“军坡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自然也就热情地投入到文本阅读中。
  在《端午日》一课,笔者一开始就由海南端午节的习俗谈起,让学生谈谈自己看赛龙舟比赛的见闻感受,学生们都很兴奋,但说起来却无法描述那精彩的场面。有了这样的“悱”,自然在阅读《端午日》写赛龙舟的场面描写时,他们都很认真地揣摩起沈从文的写法。
  将本地民俗文化运用到阅读教学中,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借助本土文化资源,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而运用本土文化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拓展,往往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以前面提到的《社戏》一文的教学为例,学生们很多都觉得其实“公期戏”、“军坡戏”其实并不好看。因为琼剧大多用海南方言唱演,从小说普通话的学生们并不太能听懂;而琼剧剧情也多为才子佳人的故事,学生也不大感兴趣。之所以他们喜欢“公期戏”、“军坡戏”,其实是因为戏台旁常常有很多好玩的玩具、好吃的小吃,还有那些演员的妆容非常浓厚……这些给他们紧张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多趣味。对《社戏》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学生们很容易就能理解:其实“我”怀念的并不是“社戏”本身。
  又如在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我提到了苏轼与海南的渊源,提到了苏轼的“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讲到了苏轼在海南修建的东坡书院,学生们深深为苏轼留给海南人民的文化财富而震撼,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自称为“闲人”的苏轼那豁达的胸襟。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本地文化资源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构建了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让学生觉得文中的思想情感更真实可触。
  在讲到对联,讲到平仄相对时,我告诉学生说现代汉语的第一、二声为平声,而第三、四声为仄声。学生们对照书上的对联来理解,发现有些字并不符合平仄相对的规则。我再让他们用海南方言去读一读,他们一读,个个都惊叹“对了”,但又很疑惑。当他们知道海南方言中保留了很多古代的语音语调时,都觉得很神奇。这样一来,他们不仅加深了对联的知识的理解,也对自己所在的海南地区语言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中,初中的综合性学习是最有新意的设置,它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综合性学习以其综合性、幵放性、实践性、自主性等特征赋予了语文学习、语文教学新的生命力。开展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时,丰富多彩、触手可得的本地文化资源就是非常好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气象物候”专题时,我组织学生广泛搜集有关的民俗谚语。很多学生纷纷回家向老一辈亲人请教,将很多海南本地的和气象有关的谚语搜集记录下来。有一个学习小组还将其中的一些海南方言的谚语,合作翻译成普通话,并努力做到“信、达、雅”。这样一来,不仅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加了,搜集整理信息、综合探究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此外,我们从还可以开展一些有关本地文化的研究性学习。参加有关民俗风情活动后,写出有关感受,写出调查报告。也可以结合乡土教材实地考察,开展有益的民俗活动,举行民俗知识大赛等。这样的学习使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民俗风情,受到积极的熏陶和感染,以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强化学生的知识人格,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有一次,我要求学生们在参加完“军坡节”活动后,写出有关见闻和感受。课堂交流时,有一位同学在朗读了自己的习作,生动地描绘了他所见到的震憾人心的“穿杖”表演的场面描写,还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世上真的有神灵吗?他在“穿杖”表演现场看到,长达数米、粗如拇指的钢筋在众目睽睽之下,直接穿过一人或多人的腮帮,被穿者不叫痛,当场也不见流血,还听说过后也不留什么伤痕。他觉得太神奇了,仿佛真是神仙附身在了那些“穿杖”表演者身上。同学们一听就激烈地争论起来,后来又纷纷回家搜集资料,寻找科学的解释。就这样,一次融入本地文化的语文学习活动,同学们收获了知识,锻炼了文笔,更重要的是触发了对本地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判断和思考,也使思辨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老大难问题。我们常听到学生这样说:“我最怕写作文了,没什么东西写,也不知道要怎么写。”我认为,解决“没什么东西写”这个问题,就可以运用本地文化资源。本地文化就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运用本地文化资源,来拓展学生写作的素材,激发写作的兴趣,是极好极有效的途径。
  1、游山玩水,激发写作意愿。
  初中生喜欢玩,好奇心强,让他们在家乡游玩,自然心情舒畅。当他们看到好看的、好玩的东西,吃到独特的美味,听到有趣的故事,自然就有诉说的意望,特别是内心有所触动的事情,欲“一吐为快”,就有提笔书写的激情。
  例如参观名胜。各地都有许多风景名胜,像海南岛的五指山峻峭挺拔,直插云霄,形如五指,神奇有趣;万泉河形如弯月,“河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奇妙佳景;地形独特,风景绚丽的火山口公园;世人皆知的“天涯海角”等等。每个人看到优美景色,都自然会会升起“江山如此多娇”的感受。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游山玩水,探古寻幽,这样一来,当谈论起自己家乡时,他们的眼前就会浮现一幅幅秀美江山画,写起来自然不怕没话可说。
  2、收集整理资料,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游山玩水,探古寻幽,赶集赶庙会,是在体验生活。而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询问长辈、网络查找资料、图书馆借阅查询等等方式,也能积累到丰富的写作材料。例如前文提到的收集有关气象物候的谚语,还有对“穿杖”表演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过程,这些活动的资料、过程的点滴感受、思考等往往都会出现在学生的习作当中,成为他们独特而新颖的写作素材。可见,运用丰富的本地文化资源,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唤醒他们生命中的言语潜能,表现为爱说想写,激发写作的意愿,解决了“无米之炊”的困难。

  总之,笔者认为,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使本地文化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这无论是在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人文素养、拓展知识面、陶冶情操和审美情趣的方面,还是在了解地方风土人情,传承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实,本地文化资源,也就是我们身边的教学资源,既然如此方便,我们又何必“舍近求远”呢?只要我们能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就一定能为中学语文教学开辟出新的教学途径。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