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字的台湾读音有点土
丁启阵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的近三十年时间里,现代汉语共同语(够拗口的)“台湾腔”,一直被大陆许多年轻人认为是一种比较时尚洋气的语音,竞相模仿,有的人甚至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殊不知,台湾腔的有些字音,从来历上讲,不但说不上时尚洋气,简直可以说是土得掉渣,例如,“我和你”、“油和米”、“桌子和椅子”、“张大妈好李大婶”中的“和”字的被读成“han”去声(第四声)。
半个多世纪前,北京籍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1899—1958)先生认为,“和”字读han不是北京话正经读法,因此曾经告诫他的学生辈:“这个字是赵元任提出来的,你们别学这一套。”做过美国语言学会会长的华人语言学家赵元任(1892—1982)先生,江苏武进人,出生于天津,学习、研究过各地汉语方言,有超强的语言模仿能力,加上喜欢标新立异,他的语言不免有些混杂。据说,另一位北京籍语言大师、相声艺术家侯宝林(1917—1993)先生,也曾经讽刺过这个读音:“怎么焊?是气焊还是电焊?”可见,在语言修养深厚的老北京人眼里(更准确的说法是“耳朵里”),“和”字读han,并非正宗的北京语音。
那么,“和”字读han音,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生于天津、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北京的著名语言学家俞敏(1916—1995)先生在一篇题为《北京话劄记》的论文中提出了如下看法:“和”字读han音,来源于天津方言,本字不是“和”,而是“唤”。他的主要证据有两条:一、他一位生在天津、嫁在天津、死在天津的姨妈(如果活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应该有一百多岁)说过“他huang他,剪子huang铺陈”;二、1988年春天俞敏先生听见一个东北人说“甲huan乙,桌子huan板凳”,一打听,这人原籍唐山。此外还有一条佐证,俞先生一个同学的母亲,武清人,说“我hei你去”。他认为,其中的hei就是“会”。就是说,俞敏先生认为,汉语字音有如下两种平行的演变方式:huei(会)>hei,huan(g)(唤)>han。
写这篇小文章,只是想要告诉大家一个真相,给朋友们增添一点谈资,并非真的要在北京音和台湾腔之间有所褒贬。无论是天津方言,还是北京方言,都是汉语方言,都是中国话。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