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智慧融入物理教学中
——第12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参赛感悟
青岛第63中学 葛雪梅
2016年12月7至9日,我有幸到江苏扬州公道中学参加了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比赛。非常的开心,因为通过这次比赛,为我的物理教学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将文化教学融入物理教学、将中国智慧融入物理教学。
一提起文化教学,理科老师的反应就是:“那是文科老师的事情呀!”一提起科学文化(包括物理文化),人们总认为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照这样讲,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只需要把物理知识教好就行,但是总是觉得缺少点什么?每次学生开始学习物理的时候,我都喜欢让他们说说自己知道的科学家,可是得到的答案无非是:伽利略、牛顿、阿基米德等西方科学家的名字,能被说出的中国科学家寥若晨星。每到这个时候,我的心就被刺痛了,中国的科学发展,特别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是很强大的,可是似乎被遗忘了!
回眸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随之而来的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且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中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秦汉时期《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两晋南北朝时期,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创造了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基础理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农学的成熟。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丰富了中医学体系。葛洪在炼丹上的研究,对原始的化学做出了贡献,马钧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机械制造的水平。 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可是我们的学生居然对这些璀璨的中华文明知之甚少!我国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作为文化基础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相互渗透!所以,我要在物理教学中融入中国智慧!如何上好这样的物理课,又不至于喧宾夺主,文化味儿太浓,物理味儿不足呢?王㺸老师所著的《中国古代科学家方法与物理探究建模》一书,给了我莫大的启示和指导。 其实以前上物理课,也会有中国文化的渗入,比如介绍一下物理学史、物理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等。但是翻翻初中物理课本,声、光、热、电、力,涉及到的中国科学家——好像只有沈括!物理学史学生们也就听听罢了,离他们太遥远,学生们没有感觉到有用。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创造性的将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智慧融入了物理教学中,并运用古今中外的科学哲学方法进行物理探究建模,弘扬了我国古人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巨大贡献! 以我此次参赛的《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力》一课为例!一提到力,大家肯定首先想到牛顿,牛顿三大定律是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那如何把这节课上出中国文化味道呢?
首先,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中国古代科学家探究方法进行探究教学,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的同时,运用和介绍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探究方法。第一部分讲解“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环节,先是学生分组实验(物理以实验为基础,这个必须有),然后采用了管仲的“比较——分类”探究模式,引导学生两次对大量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类,自然而然得出结论。而两千多年前管仲将“九州之土”分为18类,从而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第二部分在讲解“力的示意图”时,先是学生各自画开宝箱的力,五花八门、形象生动,但是不够简单统一,这时便采用了魏晋时期王叔和的“对应——简化”探究模式,从“三部九侯”到“寸口取脉”,将复杂的问题进行对应简化,获得一种模型——力的示意图!而最后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采用了明末清初方以智的“方法——归一”探究模式,让学生从如何吃核桃入手,收集各种吃核桃的方法,分析原因,得到答案。方以智发现光的色散比牛顿要早很多年哦!
其次,中国故事的大量运用。让学生感知力的大小时,讲解了中国上古神话《龙伯钓鳌》的故事,力大无比的龙伯族人可以用大象做饵钓大鳌,可是正因为钓了三只大鳌,使得鳌背上的仙山不是沉没就是漂流,惹怒了天帝,惩罚他们的后代越变越小;还有花千骨的洪荒之力、李存孝的九牛二虎之力、项羽的扛鼎之力;《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也都是个个神力啊……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最后,中国功夫的神秘。本课布置的作业,让学生思考太极绝技“鸟不飞”的原理,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下课就围着老师探寻答案!45分钟,孩子们既学到了物理知识,又穿越古今,感受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智慧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对这样的物理课感到新鲜,非常地喜欢!
其实,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中国古人的智慧所折服,墨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总结:“力,形之所以奋也”。其所著的《墨经》中有8条论述了几何光学知识,它阐述了影、小孔成像、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还说明了焦距和物体成像的关系,这些比古希腊欧几里德(约公元前330~275)的光学记载早百余年。在力学方面的论说也是古代力学的代表作。对力的定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及物体沉浮、平衡和重心都有论述。而且这些论述大都来自实践。墨子实在是太伟大了! 此次大赛还以苏科版八上5.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为课题进行了同课异构。聆听了四位物理老师的课,受益匪浅,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四位教师深挖教材,课堂教学中都体现了文化教学。重庆江津田家炳中学李莉老师和山东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高萌老师都引用古诗《早发白帝城》。学生在物理课上吟诵古诗,然后深挖诗句中蕴藏的物理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主题内容进行教学。在教材内容基础上,以微课的形式增加了刻度尺及时间测量工具的古今中外演变过程。而青岛莱西市教研室王坤老师和擂主青岛7中徐海虹老师的课更加丰富:二人均采用了青岛市初中物理的“四层次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层层递进,构思巧妙。整堂课多次运用古代科学家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究教学,以刻度尺的建构为教学主线,连续多次采用缺点改进探究模式,引领学生穿越时空,博古论今,将长度的单位和刻度尺的发展等知识潜移默化的植入学生脑海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相应知识,并会发明创造,很好地呼应了核心素养中的要求!
综上,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中国古代科学家探究方法进行探究教学是将中国智慧融入物理教学最好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中国古代科学家的贡献;再者,根据所教授的内容,以轻松幽默、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相关物理学史;最后充分发掘和授课内容有关的中国文化元素,如:神话故事、古诗、成语、中国功夫……等等,只要你想得到的!这对老师,特别是理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一项崭新的、巨大的挑战!将中国智慧融入物理教学,让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智慧继续指引我们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