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诗人
——第12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观摩心得
江西省赣县第二中学 廖素平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是思想的花朵,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古至今,无数诗人通过其生花的妙笔,留下一首首优美的诗歌,给我们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享受和熏陶。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学生习惯了“诗歌除外”的写作文体,不会考也就不用学,不学自然也不会写。庆幸的是,我们还有大批教育工作者和一线语文教师,不放弃诗歌,仍把诗歌教学当成语文教育的一部分。 12月6日至9日,第12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盛大举行,我有幸和兄弟学校的同仁们享受了三天的文化盛宴,收获颇丰。我主要听的是诗歌组的课,我就从诗歌教学上谈个人的收获与心得。 一、 用心鼓励学生写诗 几十年来,中考和高考作文中都有明确的规定:文体不限(除诗歌外),这一导向,使得一线教师几乎没有引导过中学生写作诗歌。因此,现在的学生,不会写诗相当普遍。然而,我们的学生其实是很有写诗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只是他们还缺乏老师的引导。 在本次文化作文大赛中,我听了十来节以现代诗歌创作为内容的课,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高中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都能写出令人为之鼓掌的小诗。作为教师,我们就是要让孩子心里诗的琴弦响起来,打开他们创作的源泉。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诗歌是一种文化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要让学生学会写诗,首先要他们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本次诗歌组的参赛教师无一不是选择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景物进行教学,如闪闪的繁星、飞舞的蝴蝶、平静的湖面、水中的倒影、溪中的卵石、夕阳下的老人……这些生活中熟悉的景物都可以是诗中的意象。孙永芳老师说:“生活中从不缺少诗意,而是缺少发现诗意的眼睛”,“眼里有景(人、事、物),心中有思,笔下就有诗。” 三、精心选择教学范例 诗歌教学很难操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诗歌文体的不熟悉,因此,在诗歌教学课堂上很有必要呈现诗歌范例。参赛的教师们在这一点上似乎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充分地列举了不同的范例。大部分老师选择的是课本上的经典诗歌,比如重庆秀山县溶溪中学的李小平老师用了《再别康桥》,江西赣县第四中学的张声兰老师用了《天净沙·秋思》,扬州市氾水高级中学鲁加净老师用了《就是那一只蟋蟀》和《乡愁四韵》。也有的老师诗歌素养很高,他们本身就是诗人,所以他们用自己的诗歌作范例,比如成都武侯中学的陈默老师和安阳市第五中学的孙永芳老师,他们列举了自己大量的得意之作。通过赏析诗歌范例,学生对诗歌有了更直接的了解。 四、适时归纳作诗方法 为了让学生有具体方法可参照,参赛教师们都在赏析诗歌范例后,归纳了诗歌创作方法。有的老师从诗歌意象入手,讲解意象的含义、意象的作用、及如何选择意象;有的老师侧重语言的锤炼,给出诗歌的部分诗句,让学生填关键字词,完成整首诗;有的直接总结出诗歌的创作模式。如张欢老师归纳出的“哑铃式诉说”诗歌创作模式,好似数学公式,可直接照套,操作性很强,容易把握。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孙永芳老师的回环诗歌创作模式。这种模式并不生硬呆板,回环的形式“可词可语可句可节”“可辩证可直铺”。如他自己的作品“是奶奶倚着门/独自守望/还是门倚着奶奶/无限惆怅”,“要看透风景/抑或把风景看透”,“那存在的逝去/抑或逝去的存在”。这种回环有助于缠绵悠长的情愫和无尽的哲思。 五、重视课堂训练与修改 “光说不练假把式”,教师指导的方法是否具有操作性,课堂效果好差,最终需要通过学生的练习才能得到验证。所有的参赛教师都有让学生在课堂上练笔的环节,只是练笔的时间安排略有不同。他们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以训练作为检测教学效果的方式,安排在整节课的最后环节;以训练作为提升学生能力的方式,分布在整节课的不同阶段。不管哪种安排,在训练之后,老师都会作出相应的点评、给出合理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再创作,最后呈现出的作品也让人惊艳。如江苏徐州中学的陈兴丽老师在对范例进行简单分析后,立马让学生仿写,再根据仿写的情况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又出示经典诗歌,从而归纳这种诗歌的创作技巧及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在对比中逐渐明晰,最终呈现出让人惊艳的作品。 本届现代诗歌创作擂主封义珑老师说:“真正的诗人,应该是一个工于心计的收破烂者,能从一堆被世人遗弃的废物中,找出价值和意义……”我想说:真正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工于心计的心灵工程师,能从应试教育的体制中走出来,去培育学生内心的诗意和文化的情怀。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把诗歌教学纳入我的课堂中,让学生敢写诗、会写诗、爱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