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250阅读
  • 0回复

(12届年会)江海燕:现代诗歌创作组评委报告——诗情满溢,诗意盎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诗情满溢 诗意盎然
——第12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文化教学大赛现代诗歌创作组 
评委报告
广东湛江东海书院院长 江海燕



  2016年12月7日至9日,我有幸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大赛并担任现代诗歌创作教学组的评委。在一天半的时间里,我观看了来自四川、重庆、河南、广东、江苏、山东等省的十二位老师不同风格不同学科不同课题的课,再一次享用了一席文化大餐。十二节课里,有九节是现代诗歌创作课,另外三节分别是地理、音乐和历史。虽然学科不同,但都围绕着“文化”这个关键词选择教学的内容和设计教学的过程,尤其是三节非诗歌课,文化的渗透不露痕迹,很好地和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让观者体会到教学确实是在“探索民族文化轨迹,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下面我按照类别来对本次所观之课进行总评。
  一、 现代诗歌创作类教学。
  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现代诗歌的创作都是被人忽略的,一则考试不作要求,二则教师本身的诗歌素养还不够。从这个现象来看,这次挑战现代诗歌创作教学的九位老师勇气可嘉。不仅有勇气,他们还都很有才气,这个“才”,是“诗才”。诗歌创作很难教,可是九位老师各有妙招,各显身手,以自己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自己的创作经验引导着学生一步步迈向现代诗歌的瑰丽殿堂。纵观这九节课,有如下特点:
  诗歌基本功扎实。要教好现代诗歌创作,教师自己必须懂得创作的技巧。九位老师都注重技巧的传授,有的就是用自己创作的经验来引导学生领会诗歌创作的要领。比如四川成都武侯高级中学的陈默老师和河南安阳的孙永芳老师本身就是诗人,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他们有一颗敏感的心,有对文字的高度敏感,所以平凡的生活就可以在他们的笔下诗意呈现。此外,课堂上对学生创作的诗歌的即时点评和修改,也见出老师们对语言的把握和对诗歌创作的熟稔。这些都显示出九位老师扎实的基本功。
  教学理念先进。本次大赛是以“文化”为主题的大赛,但同时也是一次教学理念的展示。各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文化的熏陶。比如孙永芳老师开头的歌、诗、画的并用引入和李小平老师的清新小诗的引入都能很好地营造氛围。除了文化,老师们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基本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让学生呈现出他想要呈现的东西。比如在练习设计上陈默老师给出了四个题目,让学生自行选择。陈兴丽老师、张欢老师、孙永芳老师也都是这样,给学生的选择范围大,尊重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
  教学技巧娴熟。诗歌教学很难操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诗歌的不熟悉,有很多学生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很难。老师们几乎都选择了同样一种思路:以情景引之,以范例导之,以方法教之,以练习测之。这虽然是语文教学的一般思路,但在情景的设置、范例的选择、方法的归纳、练习的设计上,诗歌教学更显功夫。
  在情景的设置上,有多位老师不约而同用到了扬州的风光景物、风土人情,或是一幅画,或是一首诗,或是一支歌,让学生能够因熟悉而感觉亲切,容易入境。在所有的引入中,最欣赏孙永芳老师的构思。先是用一首抒情歌曲《烟花三月》营造氛围,然后配乐朗诵自己创作的有关扬州的诗歌,意境优美,引入正题;然后用了四组画面加叙述将学生带入不同的情景中。这就在本已荡漾在诗情画意中的学生的心得到了进一步的触动。心灵被触动,才能有诗情溢出。能够形成这种效果的还有段绍庆老师的课。从一个圆想一个东西,再想一句话,看两张图片,读一首小诗,让学生想象加了内容之后的画面,一步一步地引导着学生,让学生的情绪一点点涨起来,最后喷涌出诗情。
  在范例的选择上,有的是用经典诗歌,比如李小平老师用了《再别康桥》,张声兰老师用了《天净沙秋思》,鲁加净老师用了《就是那一只蟋蟀》和《乡愁四韵》;有的是用自己的诗歌,比如陈默老师和孙永芳老师;有的是在经典之上的再创作,比如陈兴丽老师,都很见用心。特别欣赏段绍庆老师选择的诗歌,充满童趣,非常适合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去理解;而且她还不是一下子就把整首诗呈现出来,是先呈现一节,引导学生把握之后再顺势引出另外一节。
  在方法的归纳上,有的抓住意象,有的从意境入手,有的侧重语言的锤炼,有的总结出诗歌的模式。我最欣赏的是陈兴丽老师的方法。看似简单的仿写,可是她精心挑选(创作)的两首诗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典范,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从对诗歌形式的粗浅认识逐渐提升为对诗歌形式与内容完美融合的理解,从而能在原来的诗歌创作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而张欢老师归纳出的“哑铃式诉说”诗歌创作模式操作性很强,容易把握。
  在练习的设计上,九位老师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以练习作为检测教学效果的方式,安排在整节课的最后环节;以练习作为提升学生能力的方式,分布在整节课的不同阶段。在九节课中,陈兴丽老师和段绍庆老师是采用后一种方式对练习进行设计的。陈老师在对示范诗歌进行简单分析之后,让学生进行仿写,根据仿写的情况分析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再对应着范例详细分析这种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注意的问题,从形式到内容,从情感到语言,从意境到手法,让学生在对比中逐渐明晰,达到豁然开朗的状态。而段绍庆老师引导学生从想象一个东西,再到想象一句话,想象一个场景,想象一个故事,将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得到发挥,所以最后呈现出的作品也让人惊艳。
  二、 非诗歌类教学
  我担任评委的这个组是诗歌组,但也插进了三节非诗歌课:初中地理、初中音乐、高中历史。这三节课不能按照诗歌教学的标准去评判,但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去评判。无疑,这三节课都是能够体现“文化”这个主题的,体现了教师对学科课堂对文化的渗透的理解。三位老师都很用心,在文化点的确定上,文化渗透的方式上,文化传承的引导上各有特色。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评点。
  文化点的确定。其实每一个学科都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关键在于我们对文化的认识、对学科的认识。地理学科中的人文景观就是文化,民俗民情是文化,建筑特色是文化,饮食习惯是文化,甚至语言的强调都是文化。历史学科更是离不开文化,可谓时时处处都是文化。郭玢老师就把文化首先定位在“文化人”上面,由对文化人身上的“文化”因子的理解去认识“文化”。胡川老师的《阿细跳月》就是源于阿细民族的传说,所以在这节舞蹈课上,我们看到了不同民族的舞蹈和音乐特色,了解了音乐和舞蹈背后的故事和传说。
  文化渗透的方式。如果为文化而添加文化的内容,那么文化在课堂的插入就会生硬,这三节课在文化渗透上都非常自然。地理课已经把文化当作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点,舞蹈课上教师对舞蹈要点解释时自然而然带出民族传说,历史课以郑板桥的文人修养所具备的文人情怀作为全课线索,文化的元素贯穿始终,又与教学内容相契相合。
  文化传承的引导。文化课上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文化的传承。在这三节课中,舞蹈课和历史课做得非常好。舞蹈课中老师对《诗经》中“歌之不足,舞之蹈之”引用,对基本舞步要领所体现出的意义的说明,对阿细跳月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的评价,对青少年传承文化的恳切要求,都体现老师对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文化的责任感。历史课上老师对“文人画”的分析和引申对“文化情怀”的理解,对学生有一种震撼心灵的触动,很好地传递了文化传承的责任。
  三、 两点思考。
  观看了十二节课,既有惊喜,有欣慰,也有一些遗憾。遗憾的是有一些课教师个人素质非常高,但教学的效果还不是很明显。这些课都是非常好的研究课例,有多节课引发了我对诗歌教学和文化教学的思考。
  首先说说我对诗歌教学的思考。这次的诗歌教学不同于纳入考试范围的古诗教学,也正因为这样,探索的人并不多,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上课。更何况,还不是诗歌阅读,是诗歌的创作,这个难度就更大。一节现代诗歌创作课怎样才算有效?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这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决定了教学的目标。有的老师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诗歌需要意境,意境由意象组合而成;要锤炼语言,要运用修辞;要注意韵律和节奏。是的,一首好的诗歌是需要意象、意境,有精炼而准确的语言,有节奏和韵律。可是,一节课,我们能够教学生多少?学生在你教之前对现代诗歌的掌握又有多少?这节课之后他对现代诗歌创作的认识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还是有所增长?一节课当然是不能让学生马上就学会写出高水平的诗歌,但是如果这节课你让学生掌握了一种方法(如何用字,如何精炼,如何排列内容,如何分节,用什么东西传达什么感情),能让他写出一首诗(哪怕是模仿),甚至只是在学生的内心激起了涟漪,让他有创作的欲望,那就是有效的,成功的。否则,你的方法再好,学生上完课后仍然懵懂无知,掌握不了这种方法,这节课还是没有效的。
  还有一点很多老师都忽略了,为什么要教学生创作现代诗歌?是为了应试吗?很多老师让学生进行仿写,给出范例,给出命题。我认为诗歌在所有文学样式中最适合表达感情,而诗歌的创作也应该是因情而生,学生的仿写固然能出优秀的作品,但大多是基于诗歌技巧的把握和诗歌语言的运用;而真正的触动心灵的佳作往往是发自内心由情生发借助诗的外形而呈现的自己的真切感受。诗情满溢,才能诗意盎然,否则,就只能给人无病呻吟之感。所以,在教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前,先让学生有情,而且这个情应该是你要在后面让他在诗中表现出的情。
  再说说文化教学。这些年参加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大赛活动,也开展一些文化培训,越来越觉得“文化”应该成为教育和教学的主流。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与教学紧密相连,文化自然与教学是不可分割的。而且,唯有渗透进文化的课堂,才是真正滋养学生的课堂。就像本次赛课中的《阿细跳月》和《中国古代艺术》,那已经不是简单的知识输入了,更有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影响。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教育有责任传承和发扬,而且有能力去传承和发扬。我们传统的观点就是:文化是语文课堂的内容,跟其他学科无关。而其实,音乐与舞蹈,体育与健康,物理和化学,地理和历史,每一个学科都有丰富的文化,都能够进行文化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让学生理解,让学生领会,让学生去传承,如此,文化形成文明!
  文化教学早就展开的跨学科,全文化融合的实践与探索,以及在大赛小组设置上,每年均有综合组,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学段和全学科教学,也是为了给学生立体的文化熏染。
  愿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文化的情怀,滋养自己,濡染他人,营造文化诗意的世界,享受幸福美好的人生。


  作者简介
  江海燕,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书院研究院院长,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名教师培养人才,湛江市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继续教育学会特约研究员,中国写作协会中小学写作委员会广东省分会秘书长。曾获徐闻县十大优秀青年、开发区十大优秀教师、巾帼建功先进个人、湛江市高考备考先进个人、全国教育创新先进个人等称号。先后获得湛江市高中课堂教学大赛第一名、广东省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大赛二等奖、开发区教学大赛文科组第一名、全国文化教学大赛一等奖。发表二十多篇论文,参编十七本全国发行的教辅资料,主编十二本校本教材,出版两本专著。坚持“生活即语文”理念,坚信:行者常至,为者常成。



图注:江海燕院长在大赛现场



——————————————————————————
  “文化作文”公众号:whzw99999



  一、“文化作文”终极理想
  提倡文化教学,打造文化课堂,
  建设文化校园,传承文化血脉,
  养育文化人格,抒写文化作文,
  尊重文化个性,创建文化中国。
  在全球文化背景下实现跨文化思辨与融合及创造,复兴中华文化,丰富人类文明。


  二、“文化作文”十大追求 
  浑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
  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
  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
  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
  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


  三、“文化教学”十大目标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
  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
  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
  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
  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四、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题词名人及内容
  1、挖掘课堂文化元素,培养学生文化人格!——祝“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与实践,青竹吐翠——节节高!
  ——刘堂江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未来教育家》杂志总编、教育部新闻宣传专家顾问组成员
  2、传文明火,植文化根,铸华夏魂,圆中国梦。
   ——郭永福 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顾问编审
  3、文化为根,教育之本。文化作文,大有可为;文化教学,前程似锦!
  ——韩其洲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副编审
  4、文化教学,促进中国教学文化的发展。
  ——郝志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5、文化承载了种族的精神密码,通过“文化作文”可建起学生传承和创新文化的操作平台。熟悉人类文化积淀,细心体验,辨别真伪,自主选择,确立认同,为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系统打下坚实基础。我以为,这是“文化作文”前瞻性的追求之一。
  ——储朝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
  6、文化现场的生动性、文化历史的厚重性、文化生活的新颖性、文化思辨的深刻性、文化基因的恒久性,让学生获取高分的同时,还拥有了一张与世界对话的文化名片。
  ——程方平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7、将文化RNR解压释放,经过积累内化,给学生的灵魂内置正版文化软件,随时还原中国文化现场,并将这种文化熏染的人格力量,通过文字抒发呈现,这就是“文化作文”。
  ——蒋 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编审
  8、“文化作文”,有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值得教育界思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是教育改革的一种积极探索。做文化型教师,培养文化型学生,宏扬祖国文化。
  ——孔庆东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9、让“文化作文”走进中学语文课堂!
  ——莫怀戚 著名作家、原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10、文化作文,大气做人。文化教学,学究天人。
   ——潘庆玉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高考改革方案起草者
  11、欣承文化任,谨修自我心。--观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有感。
  ——丁念金 上海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与咨询中心研究员,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12、文化教学是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的一次民族文化的觉醒和突围。
  ——刘加民  中国文联研究员
  13、文化作文,文化崛起!
  ——李彦宏 书法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主编
  14、做文化的继承者与开创者,在青春给生命奠基的时刻,不缺席文化献给人生的精神盛宴,做文化创新型人才。
  ——赫学颖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副总编
  15、“文化作文”及其教学是一场触及中国教育根脉的改革,它让学生的灵魂与民族的文化一同站立起来了,这样一种站立的姿势,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张 迅 《作文素材》主编
  16、着力于熏陶学生的文化人格与文化良知,把文化的衔接与修补放在课堂来进行,这标志着教育的文化自觉时代来临。
  ——唐 彬     原《高考金刊》《中考金刊》主编
  17、文化教学,让我们有理由坚信:千年后回眸,我们的目光会时时驻足在今天,感恩它开启了一个教育振兴的时代。
  ——张 颖 原《时文鲜读》副主编
  18、“文化作文”,带领当代中小学生进入中国文化现场,感受不同时期民族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左瑞林 原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南开中学研究员
  19、给中学生的成长铺上一层文化的底色,再没有比这更有用的东西了。教学中我坚持用“文化作文”来提高学生的分数与素质。“文化作文”对中国教育的贡献我以为历史老人的评价也许更高。
  ——王 君 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
  20、“文化作文”一直是我的教学追求。我认为“传承人类优秀文化,实现跨文化思辨与融合之‘文化作文’全球总决赛”这一行为本身,已经对“文化作文”作出了最好评价。
  ——杨忠信 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五、文化作文课题研究QQ群号:26639450
  文化作文大赛交流QQ群号:237040266


  六、12北京第一总决赛场:热烈祝贺第12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第一总决赛场首都北京圆满落幕,重庆二外邹璐蓼(指导老师王昌田)荣获特等奖,获得由《万象国学》杂志提供的5000元资金。重庆珊瑚中学甘津榕(指导老师王霞)、董源源(指导老师胡扬),重庆第11中黄靖雯(指导老师罗翔),江苏公道中学徐溪泽(指导老师房娅),吉林前郭五中李师秀(指导老师刘万春)并列荣获特等奖,分享由《万象国学》杂志提供的10000元奖金,每人各得2000元。

  七、12重庆第二总决赛场:热烈祝贺第12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第二总决赛场陪都重庆圆满落幕,广东阳江一中陈俊璋(指导老师张惠琳)和重庆珊瑚中学罗晗菲(指导老师沈晓玲)并列荣获特等奖,分享由《万象国学》杂志提供的5000元奖金,每人各得2500元。



  八、12届教师优质课大赛:第12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12月7、8、9日在江苏扬州公道中学圆满成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中国写作学会常务副会长邱飞廉、扬州市教育局周应华局长、邗江区教育局何云峰局长、《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主编李彦宏、《万象国学》杂志社编委会副主任王世忠等出席大会。本届大赛,山西康杰中学柴海军与重庆大足龙岗尹意芳摘取阅读组的“国文奖”,江苏宿迁中学张欢摘取现代诗创作组的“诗经奖”,重庆璧山中学王巧灵摘取作文组的“魁星奖”,山东青岛39中吴蕴玲摘取科学组的“墨子奖”。国内唯一国学类杂志——《万象国学》杂志社为每位选手提供2000元奖金。
  浙江绍兴鲁迅高级中学陈爱涓老师代表张长江校长,接过2017年举办旗,并致欢迎辞。四川成都武侯中学陈默校长接过2018年举办旗,并致欢迎辞。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