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440阅读
  • 0回复

(儒道释汇)罗锦堂:一位禅师逝后 反佛教的朱熹说了老实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6-01
【导言】2016年5月26日下午,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内,近三百名慕名而来的观众挤爆了中国书院博物馆报告厅。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正式启动后的首场名家讲座,从岳麓书院讲坛开始。本次主讲嘉宾,是美国夏威夷大学名誉教授、九十高龄的国学耆宿罗锦堂先生。为了全景呈现本期讲坛的盛况,分享国学智慧之真精神,凤凰网国学频道特整理出全程实录,以飨读者。
以下为第四节:美国夏威夷大学名誉教授罗锦堂先生谈南宋理学家朱熹的禅学背景,并归纳宋儒理学与禅宗的内在关系。

认真聆听的现场观众
最后讲到朱熹先生。
朱熹先生最早也曾经在这个讲坛(岳麓书院)上讲过学,还有张南轩(张栻)先生也是有名的大师。朱熹是唯一一个能够集大成的,他认为儒家古圣先贤的千言万语,说得天花乱坠,道理只有两个:明天理、灭人欲。天理是什么东西?也就是孟子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朱子认为,“凡得人心之正者为天理;得人心之偏者,是人欲。”天理是人的本然,人欲是情的泛滥。天理胜人欲,就是圣人;人欲胜天理,就是凡夫。人心合乎我刚刚提到的孟子讲的话,合乎这些就是天理;不合乎这些就是走上人欲的道路。人欲是人的情感的泛滥,乱用情感,不该用情感的地方用情感,情感就泛滥了,走上人欲的道路了。所以保持天理,去掉人欲,这是朱熹先生最所期望的。他说人欲胜过天理就是凡夫,天理胜过人欲就是圣人。所以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朱子以为,人之所以有人欲,人为什么要走上人欲的道路,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对自己心性的修养工夫不顾踏实,容易受到外界的引诱,而走上人欲的道路;二是对事理的认识都不透彻,容易受到外界的迷惑,而失去天理。
朱子把天理和人欲分得非常清楚,说如果要灭人欲,保守天理,就要“居敬”“穷理”四个字。“居敬”就是指道德的修养,你道德的修养高,就达到“居敬”的修养;“穷理”是属于知识的探讨,你对于一个事情的看法,追根见底懂得它的道理。一个道德的修养,一个知识的探讨,如果一个读书人能把这两件事做好,能走上这条道路,那就是你一生最大的成就。这是朱子治学的方法。
另外我们曾经讲过,朱子曾经反对佛教。我们知道朱子虽然反对佛教,但是对禅宗还是很向往。所以他曾经最喜欢的一个禅宗大师就是大慧宗。大慧宗杲的弟子叫道天禅师,朱熹经常请教道天禅师。道天禅师圆寂后,他觉得瞬间失去他的依靠,一时失去了主意,不知道怎么好,也就是说没有禅师指导,他失去了重心。他曾经写过一篇祭文,有下面这些话:
“下从长者,问所当务。皆告之言,要须顿悟。开悟之说,不出于禅。我于是时,则愿学焉。”
他又说:“始知平生,浪自苦心。去道日远,无所问津。”
他接着说:“师亦喜我,为说禅病。我亦感师,恨不远证。”
这些话都是朱子的肺腑之言,是他老实说的话,还能说他反对佛教吗?
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宋代理学,挂着儒家的招牌,其实是禅宗、道家、道教、佛教的混合产品。其中有先天太极图等,是道教分子;又谈心说性,是佛教留下的问题;也信灾异感应,是汉朝儒家的遗迹。”他说宋代的理学家表面上看起来是儒家,事实上都是从佛教来,吸取他们的灵感,吸取他们的学问,所以宋代的理学家是一个混合的产物。
总之一句话,宋代的理学家就像梁启超先生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说他们是“儒表佛里”,再明白一点说,就是“阳儒阴佛”。
综观以上,我们知道,宋代学术界的权威人士,像欧阳修,最先是反对佛教的,甚至于他修《新唐书》的时候,他不为玄奘立传,可见他反对佛教很厉害。但是晚年他又很尊崇佛教,还自号“六一居士”。所以梁启超、胡适先生这些人对禅宗的看法都是一样,也就是说宋明的理学,事实上就是这些学术的混合体。
另外朱熹先生在他的《朱子语类》里面有“理一分殊”之说,其中讲一理与万物的关系,以及一切与万物的关系。他这些理论,便是根据唐代永嘉大师《证道歌》中的第三十五首而来。永嘉大师是六祖惠能的五大弟子之一,原歌是这样的: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意思是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但是照到水里面有千千万万月亮,这千千万万月亮是由天上一个月亮而形成,也就是说天上的月亮是圆的,水里面的月亮不会是扁的,这是永嘉大师说的佛教的道理。可见朱子所涉猎的学问很广,不仅仅在儒家,对禅宗的学问也在经常不断的研究。
从这些零零碎碎的记录,我们明白了佛教跟儒家学问的关系,宋代理学家们与佛教是脱离不了关系的,他们表面上都是反对佛教,但实际上却不断向佛教取经。
综合以上我们所说的,儒家的目标是教人如何成圣,佛教的目标是教人如何成佛,道教的目标是教人如何成仙。他们各自所走的路线不同,方法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大同小异。因此,宋孝宗曾经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佛家讲究治心,道教讲究养生,打拳、吃东西、炼丹;儒家讲究治世,这三教各有不同,各有成就。
其实,早在晋代,孙绰就讲过一句话:“周孔即佛,佛即周孔。”他认为周公就是印度的“佛”,印度的“佛”就是我们中国的周公孔子。别人对这几句话没有看透,这是一针见血、惊天动地的名言!他竟然能说出这么惊天动地的话!事实上是一样的,宋代的司马光,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
“言为百世师,行为天下法。为贤为大圣,是名佛菩萨。”
可见他们的看法都是一样透彻合理。一个人所说的话,觉得自己说得对,你的行动能够让大家效法你,觉得很对,事实上,无论叫圣也好、贤也好,或者叫佛跟菩萨也好,谈来谈去,大家走的方法不一样,归根结底是一样的。
这是我今天讲的最后的结论,谢谢各位。
朱汉民:一流的大佬追佛学 却复兴了儒教中国
主持人(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朱汉民教授):
非常感谢罗老先生用两个小时的时间,为我们分享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从唐到宋,中华文化这么一个重大的发展阶段,就是由隋唐的佛学大师、禅学大师一直到宋代产生儒学、产生理学的过程。罗先生用非常充实的资料,娓娓道来,把这样一个思想史的转化、发展、演变的过程,特别是把佛道以及到宋代产生理学的经过梳理得非常清楚。最后罗老先生特别谈到儒佛道是相通的道理,这确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非常大的特点。
大家知道佛教在印度产生之后,它后来是沿几条不同道路在向外传播。一条道路是向东南亚传播,大家知道现在的东南亚基本上是佛教主导的国家,还有一条是藏族佛道,全是信佛道,第三条道路是所谓汉传佛教。
佛学到了中华本土,正如罗先生刚才谈到的,很快就和道家结合起来,后来很多人在回忆这个的时候,问有没有可能使得中国成为一个佛教发源地,到底在唐宋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佛教中国化。罗老先生今天讲到了这些问题。正如梁启超先生说的“六朝三唐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当时第一流的知识分子,第一流的大佬都去学佛学。大家担心中国会不会变成一个佛教化的国家,但是没有。包括刚才谈到宋代初期的范仲淹、欧阳修等大佬,他们做了一些事情,要求复兴儒学、回归到儒学。
罗先生谈到这些儒家士大夫,甚至在思想历程中都有一段出世的经历,也就是说他们曾经都有一段既不被佛学征服、但在方法上确实又深受其影响的经历。像刚才讲的宋代这些理学大师,一直到明代的王阳明,都有这样的经历。他们都经过出世之后,重新回归圣贤之道。但是他们重新回归的圣贤之道,已经不是孔子、孟子那个时候的儒学,而是融入了佛学的儒学。周敦颐、朱子朱熹等等都是这样,使得当时的思想文化重新复兴了儒学,另一方面,是佛教把一个非常优秀的、确实也是人类文化思想精华的佛学融入到中国来,复兴了儒学。所以中国没有成为一个佛教中国,而仍然是儒教中国。把佛教的精神营养吸收进来,实际上大大丰富了中国的文化。所以罗老先生谈到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他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来证明这些儒学大师当时的佛学修养非常高。
讲坛圆满结束,现场嘉宾和观众向罗锦堂先生鼓掌致敬

今年是岳麓书院1040年,今天又是我们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的第一场岳麓书院讲坛,罗老先生九十高龄不远万里来到长沙,开讲“从唐代禅宗看宋儒理学”这样一个重大问题,我们有缘份在这里听他讲禅学、讲理学,他的渊博学识更是让我们大开眼界,让我们一起向他老人家表示衷心的感谢!(编校:柳理)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