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218阅读
  • 0回复

(媒体报道)文化教学聚风雷:开启“文化教改”新理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4-11
  注:《教学考试》理念实践第3期,对第11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进行专题报道,栏目名称“典型报道”,发表了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永福的文章《教改的根源在文化》、课题组核心研究人员特级教师王洪的文章《文化教学聚风雷:开启“文化教改”新理念》、潘庆玉教授的文章《<背影>教学实录及点评》。现微信转载王洪老师的文章。《教学考试》P6-7.



文化教学聚风雷:开启“文化教改”新理念
——“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速写
重庆江津田家炳中学  王  洪

  在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考试的教育环境下,在习主席大力倡导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潮流下,如何促进文化与教育的融合及正向发展呢?19个省市700多位专家教授名师相聚重庆璧山,共同观摩和参与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课题组为学术指导,西南大学文学院、璧山区教育委员会、《万象国学》杂志社等联合举办的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暨“文化课堂”学术论坛,研讨和展示谭蘅君老师倡导的“推进教育文化化、培养中国文化人、重塑千古教育魂”的教改追求。也希望推广“文化教学”理念,开启“文化教改”的飞行模式,营建“文化课堂”,打造“文化校园”,养育“文化人格”,实现“文化中国”的强国目标。
  当然,基于同课异构的设想,希望教育界思考文化多元性与教学风格多样化问题,展示文化的宽度与个性的边界。


开幕式隆重而深刻
——“文化教学”源于文化自觉时代追求文化复兴的理想
  12月3日上午,“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育优质课大赛”在重庆市璧山中学校隆重开幕,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先生、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原副所长韩其洲先生、西南大学文学院王本朝院长、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徐辉院长、重庆市教育学会钟燕会长、重庆市教育学会刘小红副秘书长、璧山区委常委朱朝阳书记、璧山区教育委员会张忠主任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指导大赛工作。
  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韩军老师与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的教授以及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等莅临比赛现场。重庆市璧山区委常委朱朝阳书记对来自全国的参赛选手和观课老师表示欢迎,并对重庆市璧山区的教育发展进行介绍。大赛开幕式由璧山中学党委吴平书记主持,璧山中学常务副校长王晓明同志致欢迎辞。开幕式上,参赛代表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高考改革方案起草者潘庆玉教授谈到:“大学教育界与中小学教育界应该加强沟通和交流,只有立足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理论的创建者谭蘅君老师给与会嘉宾分享了一个关键词“文化自觉”,阐述了文化育人理念诞生的历史与时代背景。
  《万象国学》杂志社编委会副主任王世忠很幽默地说:“《万象国学》与谭老师的文化作文邂逅,是一次世界级的超级艳遇,请关注后续故事。”生动的比喻,形象表达了国学与文化作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师教育编辑部刘灿主任从学术角度对文化教学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关于文化教学,我想说它是课程意识和‘人’的意识的集成。文化教学提出了备课的七大史观,从教材史、文化史、教法史、考题史、活动史、发展史、地域史等方面深究教材,用课程的眼光审视文本,把教材知识点,放在宏大的文化背景下还原,形成立体的知识构建,然后根据学情需要,转变成教学内容,使教学在每一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文化性,从而完成“文化课堂”的打造,最终实现对学生的文化熏陶与文化人格的养育。”
  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先生从历史文化角度思考:“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也就无法实现“人”的现代化问题。因此,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才希望借助教育的平台来完成中国文化改造,在全球文化背景下,实现跨文化思辨与融合,复兴中华。这样宏大的教育描述,展示了当代教育人在文化自觉时代的梦想格局与高远视野。它让我们看到了教改的根源和路径,认识到作为中国人的责任与抱负。”并认为“这也是每年超过百万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的原因。今天来自全国19个省市的老师们聚集山城,内心深处的理由,也来自时代与未来的文化呼唤:文化复兴,是华夏子孙肩负的责任。文化教学,意识到了这个责任,并努力在完成这个使命。因此,今天老师们是为中国的未来而来,为文化的复兴而来,为完成教育人的追求而来。”会议大厅掌声雷动。
  开幕式后,韩军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堂富有文化气息的标杆课《背影》,还原语文课堂本质,再次证明,语文是文化课程,要旗帜鲜明地张扬谭蘅君老师提倡的“文化课堂”。


优质课大赛深刻而多元
——教育界首次大学教授与中学教师同台PK
  本届优质课大赛,开启中国教育界首次大学教授与中学教师同台PK的历史。3号下午开始,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50多位优秀教师展开激烈角逐,强强对决,精彩纷呈。大赛54节课,分为四个组。参与学科有语文、数学、物理、书法、音乐、美术等。语文学科内容分阅读和作文。阅读分两类,一是与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韩军进行初中组《背影》和高中组《雷雨》同课异构,二是选手自选初高中课文或课外阅读。多数阅读类选手采用“同课异构”张扬个体的文化解读与文化课堂呈现方式。韩军与来自广东、河南、山东、江苏、山西、河南、河北、四川、内蒙古等一线名师、教研员、大学教授以及特级教师同台竞技,这些专家、教授、名师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解读同一文本,使大赛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景。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潘庆玉立足中学语文课堂生态,以大家庭文化背景下父爱的艰难为核心,展示了朱自清父亲对三个儿子的精心培育和对孙子的关爱之情,令许多听课老师当场泪奔。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特聘教授王克强博士则站在时代高地,以五四自由思潮下一代人的赎罪为核心,围绕“叛逆”一词,揭示了朱自清个人青春期对父亲的反叛和他们那一代受自由思想影响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反叛,从而提炼出背影的文化意义:这是那一代人受西方文化思想影响,对自己的行为带给家庭和社会的伤害,向父辈们表达深深的忏悔,那些眼泪,不仅仅是亲情的感动,这只是教参上的低级表述,站在文化视域,那是中国文化最孱弱时代,中西文化碰撞下,年青一代自身受到的伤害和带给他人的伤害,当这种意识产生后,朱自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一个更高远的主题:自由主义在中国应该适可而止。这是他个人,也是他们这一代人用生命的痛换来的文化体验。这个背影,不仅仅是父亲的,也是他们这一代人逝去的青春的叛逆背影,眼泪所包含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那么简单。
  这样的解读如雷霆一击,让听课老师和评委当场惊呆。
  其实王克强博士与潘庆玉教授同样是站在当时中西文化价值观激烈碰撞的高度来审视《背影》的文化意义,只是视角不一。潘教授站在父亲的角度,展示父亲在儿子叛逆,远离家庭责任下的艰辛和爱子之情,以及香火续传的牵挂。王克强博士站在儿子的角度,展示儿子对家庭和社会的叛逆期后的自责与忏悔。这是同一事件的两个方面。潘教授更多揭示父爱的宽容与博大,厚重与付出,无奈与卑下。王博士更多通过儿子的自醒,揭示文化冲突带来的伤害与回归后的赎罪。立点相同,视角各异,结论自然不同。对学生成长的引导和思维视野的培养,也理所当然有差异。
  泰州学院的赵广志教授,立足父子矛盾冲突之下的血缘亲情,呈现了许多中国文化元素。如“小时候的朱自清因为前面两个哥哥过早夭折,父亲为他取乳名‘大囡’,是当做丫头片子养”。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这叫贱养。它的背后是习俗的力量,父亲的立意是希望借此力量让朱自清能够健康成长,这是中国式的亲情之爱。跟封建或迷信没有关系,是群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成的文化。
  因为如此,除了乳名“大囡”,正名取为朱自华,也暗示贱养。所以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原因很简单,因为父亲所取的名字也是贱养的部分,父亲担心改名后影响朱自清的健康,这在习俗的力量很强大的那个时代,父爱更是彰显无遗。“华”在古汉语里通“花”。如《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华”通“花”。华山,就是花山,状如莲花。朱自华,在那个时代,每个同学都知道它的含义:朱自花。十足的女孩名字,十足的习俗贱养。这对于小时的朱自清,自然只能接受。但对于叛逆期的朱自清,特别是自由思想的影响,改名以恢复一个男人的尊严,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
  当然,赵教授用地道的扬州话朗读文本,让地域文化渗透进来,课堂特色十分鲜明。
  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整个课堂张扬出文本背后的文化气息。经典的力量,如甘霖普降,春雨润物,中国式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文化课堂”的魅力得到完美显现。
  文化教改,是真正内涵式教育改革的正途。
  两天激烈的优质课比赛,得到由大学教授、特级教师、一线教研员、名校名师等构成的16位评委公正客观的评判,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潘庆玉教授、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特聘教授王克强博士、重庆一中曾照军、璧山中学汪飞四位选手,荣获大赛最高荣誉——“国文奖”,每位选手奖金一千元,由韩军个人出资。
  大赛公信力得到所有参会参赛选手的高度认同。


“文化课堂”论坛多元而深远
——引爆全学科“文化课堂”多模式探索
  韩军老师个性化解读让老师们看到了文本原点上的不同风景。《背影》的生命链解读,与潘教授呈现的香火续传,一个是西式表述,一个是中国式表达,两者的含义相同。这从一个侧面证明:站在文化高地,用文化的眼光审看文本,即使视角不一,但视野与内涵不会有太大偏差。
  比如《雷雨》。韩军老师这节课教学内容丰富而有深度,立足于曹禺先生自己诉说当初写作时是由于神秘力量的吸引这一点,逐渐深入解读文本,教师对预设的三个神秘点进行了有效的引导,然后由命与天自然过渡到对“周”和“萍”的解读,进而加深了大家对作品中人物的理解,学生能跟着老师的引导逐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整节课设计紧凑,学生思维发散,教学效果良好。  
  受韩军老师姓名文化学的影响,来自江津田家炳中学的杨芳老师教学构思十分新颖别致,她以《雷雨》中的人物姓名分析为主线,探究姓名的寓意与戏剧情节、人物性格命运之间的某种关系。师生重点探究了周朴园、梅侍萍、周萍等人姓名,并因名品文,进一步揭示标题“雷雨”的深刻含义。整堂课气氛热烈,脉络清晰,耳目一新,有女韩军上课之感。用姓名文化学来解读《雷雨》,其实并无牵强附会之嫌,只是因为传统文化缺失,大家对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已经无法辩认,才让许多姓名文化学盲区的人,产生生硬之感。杨芳的课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唤醒,虽然她带有模仿痕迹。
  论坛是对各学科“文化课堂”模式构建的交流。青岛普教科教研室教研员张颖老师作了《物理学科“文化课堂”教学建模》交流,让语文老师深受震撼。物理学科已经很好地借用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思维模式进行课堂建模,以思维训练为原点,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融合,让西方思维与东西思维碰撞,让古代科学家与当代科学家交合,课堂的文化气象高远而厚重。理科文化教学的探索,倒逼语文学科增强自身文化课堂的科学内涵。
  基于此,大赛组委会闭幕式上宣布下届大赛由四组同课异构组成,共同展示“文化课堂”的魅力:由韩军老师领衔阅读同课异构,展示文化解读的多元与层级;由《未来作家》杂志副主编、诗人、语文教研员封义珑领衔现代诗创作同课异构,传承中国诗教王国的文脉;由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理论创建者谭蘅君老师领衔作文同课异构,解决作文教学的深层问题;由青岛教研室领衔物理学科同课异构,引导全学科文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加上其他学科非同课异构展示,让“文化课堂”理论在各学科各教学点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新中国教育改革,仅课堂角度而言,经过规范课堂、技术课堂、人文课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等多种课堂形态,但都没有触及课堂改革的核心——文化。谭蘅君老师“文化课堂”的提出与十多年探索实践,使不同学科多元呈现,却共同以文化人,传承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中国人,复兴中华文化,这既是教改追求的长远目标,更触及当下教育的灵魂问题,意义重大。
  我们期待2016年扬州第12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暨“文化课堂”多元魅力高峰论坛,带来更多启示。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