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011阅读
  • 0回复

(全科文化)浅谈唐代马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0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3-17
 摘 要:中华马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从史前到现如今它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进步和发展。唐代马文化内容宽泛影响深远,它寄托和包含了人们的艺术欣赏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长期的历史积累和沉淀,把一件件精美的马艺术品的神情和内在风貌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马文化它不仅是具有代表性的吉祥符号,也是中国民族的精神象征,它弘扬和代表了中华民族蓬勃向上、马不停蹄、自强不息、勇于冒险,永远拼搏的民族精神,以及唐代马文化审美的主要核心价值包含了成功、激励、霸气、自由、祈福等象征意义。
  关键词:唐代艺术 马文化内涵

   从古至今中国劳动人民就崇尚马外形的自强不息雄壮威武,内涵的天马行空勇往直前。《说文解字》这样解释马:“马、怒也、武也。”在十二生肖中马排行老七又名神风,是民间敬奉的一种瑞兽,它雄壮无比,力大无穷,追逐日月,乘雨御风,昼夜不舍。古时《易经》中有记载:“乾为马”,马在古代是天的象征,是圣神不可侵犯的王权的代表,同时也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不同朝代的帝王对马的喜爱都情有独钟,古代君王爱马、骑马、养马,在不同的马文化体系中形成了马的政治文化,“马萧萧兮易水寒,将士一去兮不复还”“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马革裹尸的军事文化,以及“踏花归去马蹄香”“青梅竹马”等民间的马文化。所以中国马文化层出不穷丰富多彩,再加上艺术文化中的马文化在历代文人骚客颂扬和赞叹中,也对马文化的提炼和升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唐代马艺术文化更加炉火纯青。

   一、呼之欲出的马的绘画――鞍马题材
   马形象符号在绘画中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岩画艺术中我们可以看见马艺术的雏形;到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已经有了“马”的象形字;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周南・汉广》书中有云:“之子于归,言秣其马。”在很早以前马文化就已经出现在中国文字符号与诗书画当中,足以证明其追随人类已有数千年之久。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唐代专门以马为题材的绘画不断增多,马是唐代文化艺术中最常见的题材,以人物鞍马为题材的绘画发展至唐代已经十分成熟了。
   唐代的画马作品赫赫有名的有曹霸、韩 ,两者都生活于盛唐时期,韩 最初师学曹霸,后自成一派,现今曹霸画作均己失传,韩 流传至今较为出名的鞍马作品有《照夜白图》和《牧马图》。《照夜白图》作品构图生动、巧妙,画中“照夜白”系一木桩上,体态肥壮矫健,昂首嘶鸣吼叫,四蹄腾空而起,似要挣脱缰索,用笔简洁干练,线条强劲有力。另一作品《牧马图》绘有一奚官驾白马缓行,牵一黑马,马体态剽悍肥壮,精神饱满,壮健有神。韩 所画之马更多是表现了马的精神外溢的艺术情调,具有唐代的“雄强遒劲”鲜明的时代风格,意态雍容、气势张扬、线条流畅、跌宕起伏、圆润豪纵,完全打破了前人所创立的“瘦骨如柴”的绘画规范,马身体积感和肌肉感强,雄骏神态跃然纸上,反映了盛唐时期的审美观念充满盛唐艺术文化意蕴。
   另一位唐代画马名家为张萱,他的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虢国夫人与秦国夫人等人在春天踏春游玩的景象,画面的人与马安静悠闲自得,构图布局错落有致,画中共有九人八马,人物和马的动态平和,中间两匹乘骑并行,前后各三匹乘,前后呼应。画前段有三人单骑开道,依次分别为男装仕女乘坐黄色、黑色骏马。中间并列二骑,即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并辔而行,均骑浅黄色骏马。画中所画马匹大多体态俊美,其腿修长,马头上留着不同的发髻,鬃毛如瀑,长尾飘洒,走起路来悠然自得潇洒俊逸。
   《虢国夫人游春图》画中虽不是战马,但是实际上从侧面反映出来整个盛唐国力强盛,表现了当时人们对马的审美情趣,重视马的形体与神韵,与唐代之前展子虔、郑法士、陈闳等人所绘之马,均重画骨爱瘦马的审美截然相反,这种审美情趣与以胖为美的盛唐时期相切合,唐朝的绘画通过咏马、赞马或画马的命运,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来表现盛唐朝时期的深厚的国家底蕴,同时也大大丰富了以后绘画鞍马题材作品的表现力。

   二、立下汗马功劳的马雕塑――昭陵六骏
   在传统社会里,马之地位举足轻重,古人以“马牛羊鸡犬豕”为六畜,而马居其首,马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耕田、征战等实用范畴,而是升华到文化方面,具有更多重要意义。马是刚健、高昂、奔腾、昌盛、发达的代名词,马有崇高声望,相传三国时有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语,足见良马有与英雄并驾齐驱之资格。
   《拾遗记》中记载周穆王常巡游天下,相随有八匹骏马,名叫:绝地、翻羽、奔菁、超影、逾辉、超光、腾雾、挟翼,各个都身怀绝技,有能上天入地的工夫了,这八匹骏马一直伴随周穆王打天下,最后帮助周穆王匡扶大业,后人常用骏马来比喻本领非凡的贤良人才,辅助天子赢得天下大业。
   盛唐时期的马文化记载更多,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是由于北方人民崇尚武的精神,同时马又伴随唐朝皇帝开国打天下立下了功劳,对于王室来说马又是一种王权身份的象征。唐王李世民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再其取得政权后,为了追念跟随他征战四方、同生共死的六匹战马立碑树传,为自己的伟业歌功颂德,李世民让唐代名家阎立本画出昭陵六骏样本,命当时的能工巧匠在昭陵雕刻了“昭陵六骏”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随他的陵墓左右,这六匹马的雕塑通过对马的骁腾善驰、骁勇善战、可托生死、横行万里、所向披靡的画面,表现出了盛唐时期社会泱泱大国的大气蓬勃,同时也是唐太宗李世民借以言志,寄托情怀,表现了主人与它们同生共死、共同患难的深厚情感。
   “昭陵六骏”这是对马的气质、品格的刻画,品评之意,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能有这样纵横飞驰、勇往直前的马,是唐王李世民对未来前途的坚强信念,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对唐代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精美绝伦的马工艺――唐三彩
   唐三彩古代瓷器中的精品中国艺术的瑰宝,上至王室成员,中至士大夫阶级及下至平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作为陶器陪葬,由此可以看出唐朝政治经济昌盛繁荣,文化艺术发达,流行厚葬的风气,可谓是从多方面地折射出唐文化的绚丽光彩的另一文化特征。
   唐三彩一般以人物、动物塑像以及生活用具等为模型,其中最有吸引力的是骆驼和马,马的造型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其中以奔马俑、马上人俑比较具有代表性,其次是提腿马俑、马拉车俑、立马俑。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三彩是唐代的巅峰之作,其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马两耳刚刚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马的外在形象上都做的十分逼真,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马的头上顶着一个璎珞,身披攀胸和秋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马尾系花结。彩色釉陶色彩丰富,它们是以白、绿、赭三色釉为主,塑造了一匹极具情感的三彩马,马的形象有着十分强烈的视觉吸引力。
   这尊唐三彩是艺术家们运用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充分发挥了艺术家的丰富的想想力,整体线条圆润细劲,力量中透露着妩媚,让人回味无穷,使马的内在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反映了唐代人民对马的特殊喜爱有着密切关系,整个作品透露出了盛唐的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精神。

   四、盛唐神风的马竞技――马术运动
   马也是唐代人体育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于马术运动,在《元史》《金史》以及后汉曹植所作的《名都篇》《白马篇》都有记载和描述,由此可见马术运动在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中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汉代、唐代时马术运动就非常活跃。唐代时从民间到宫廷都喜爱打马球,唐玄宗李隆基就经常在宫院里同臣子一起打马球。马术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宫廷娱乐活动,在唐代最为盛行。舞马表演是皇帝寿辰必备的表演项目,舞马的表演阵势庞大,每次表演的参与马匹多达一百匹。唐玄宗通过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它们会随着音乐舞动身躯翩翩起舞,可说是“盛装舞步”的前身,唐代诗人李白也吟出了“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佳句。
   在古代马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时《论语》记载,孔子以“有马千驷”来形容齐景公的财富之多;《孟子》记载,孟子曾批评梁惠王“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来形容当时百姓生活的疾苦;古代还有著名的“千金买骨”“伯乐相马”等经典哲学故事,马在古代不仅是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是财富与实力的重要体现;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骑在马背上战天斗地,克服重重困难,征服广阔的大自然;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不再是一种人类使用的工具,而是上升为一种继承和发扬的文化,以马为题材的艺术品从古到今延续了几千年,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作品,深深博得了后人的青睐和赞美,所以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是文学还是马术,中华民族对马的热爱一直未减,马的精神与内涵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马文化的主要核心价值就是以“吉祥为主”,包含了成功、激励、霸气、自由、祈福等象征意义。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