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277阅读
  • 0回复

(12届初赛联播)黄岛一中分赛点快讯:传承华夏文化,展我一中风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6
传承华夏文化,展我一中风采
——喜讯:黄岛一中杨茂峰、李润芝等同学获
第12届文化作文大赛初赛一等奖
  传承华夏文化,展我齐鲁风采。乘第12届全国文化作文大赛东风,我校学生代表参加第12届作文大赛获得了巨大成功。
  我校1000多名选手在初赛中喜获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形式多样,主题丰富,彰显了对文化精神的独特思考,或议论深刻,或散发浓郁的生活气息,或展示朴素的文化情怀,或对历史文化人物极尽刻画,或对现实社会文化现象展开深入对比思索……
  通过本次文化作文大赛,同学们对文化中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文化人物有了更透彻的分析,对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精辟的见解;他们表示,今后要写更多的文化作文,让文章充满时代气息,彰显人文色彩,让思想更加睿智,让人生因文化而更加有意义!
  第12届全国中学生文化作文大赛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胶南一中赛区初赛,获奖54人,一等奖18人;二等奖18人;三等奖18人。小学段一等奖一人。

图注:大赛现场



优秀作品展播
三等奖摘选
中国人,请弯腰
青岛黄岛一中  张惠蓉  指导教师:韩晗

  中国人有“骨气”,所以我们不弯腰,我们不会在公交车上为老者“折枝”;中国人爱面子,所以我们不弯腰,我们不会俯首将地上的纸屑扔进垃圾桶;中国人讲尊严,所以我们不弯腰,我们不会看见国外随处的中文文明警示牌……
  当古时圣贤昂首阔步,义正辞严时,天地便宽了;而当今中国人如此“效仿”时,人格却矮了。
  我们可以在21世纪让中国风飞向世界,但我们不能否认飞向世界的航班上有中国人“愤怒”的身影;我们可以在国外旅游中一掷千金,但我们不能否认中国人位居“最不受欢迎”游客中第二名;我们无数的道德模范、榜样存在,但我们不能否认还有“小月月”类似事件的发生。当我们痛斥美国“排华条案”时,是否也在审视自己是不是做到了无懈可击?
  “文明的真正验证不是人口统计数字,不是城市规模,也不是农作物产量,而是一个国家能造就出怎样的人。”爱默生在《文明》中说。中国可谓当之无愧的文明古国,自古至今培养出无数当之无愧的文明之士。论文化,我们有屈原,有李杜,有宋四家,有明清八大山人;论修养,我们有孔孟的仁义,有文天祥的风骨,有季布的诚信;论发展,我们曾有祖冲之、有张衡、有毕昇,其发明引领世界数千年。历尽铅华,从泱泱历史中浮现出的文明典范,仍数不胜数,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到文明呢?
  中国的文明,如一颗树,自千年前植下,涤荡过春风,氤氲过细雨,如今已华盖满庭。而我们,不应让他在盛世中老去。弯下腰,为它浇一捧水;弯下腰,为它培一抔土,让它茁壮成长,香满华夏。
  胡适曾说:“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而是一点一滴的进化。”当天安门的刘玉珍老人弯腰刮下地面上的口香糖,文明的身躯便站直一尺;当扬大附中的徐寒砺弯腰在撞坏的宝马车上贴上联系方式,文明的脊柱便挺立一寸;当李相煜老人弯腰种下一颗义务树苗时,文明的头颅便昂高一分……当所有的中国人都弯一弯腰,中国便可继续以文明之姿,昂首阔步迈向世界舞台。
  美国的“排华条案”固然是不公正的,但只有当我们自己做到文明,才可有足够的力量与之抗争。否则,不足取信于人,自身也缺乏底气。正如雨果说:“把理想运用到真实的事物上,便有了文明。”将屈辱化为审视的镜子,将语言的不满变为行动的证明,才是我们该有的态度。
  “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礼之所在,举手投足间。弯下腰,拾起一片文明,撑起一片尊严。




我们的根
青岛黄岛一中 冯孝锟 指导教师:韩晗

  在明清之际,有“西学中源”的说法,这说法有些道理,从唐朝传出的造纸术、南宋传出的印刷术,到写满“文艺复兴”的书籍;从南宋传出的指南针,到来自新大陆的呐喊,从元朝传出的火药,再到遥远地平线炸开的炮响……西方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渗透这中国人的智慧。
  但话又说回来,或许要从明清倒流一二百年,学者“西学中源”才算趾高气扬,那时的中国才算是世界强国,虽然也称罗马帝国为大秦,以显示其与古时秦朝一般强盛,但宋元时的中国还是令其他国家侧目而视,而这时的中国善于外国贸易往来,商品经济极为繁荣;市民生活方面,南戏兴起,宋词传颂,是中华文化大丰富时代,在那几百年里,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深深扎进世界的土壤。
  就这样莺啼鸟转了一二百年,“农场主”认为自家的“农场”已好的不能再好,于是一声吆喝,关闭了“农场的大门”在四周建起了高高的栅栏,只留下一个小窗,刚好能从窗外看到农场的那些古树,好让外头的人羡慕农场内的风景。自此,天子独赏园中月,臣下独恋墙中花。渐渐地,火药演变成威力巨大的火炮,指南针更加精确……西方社会迅猛发展,我们的“农场主”还在悠然的锄地,画着墨色山水画,哼唱着京剧,武抢弄棍、弹瑟诵经、学儒修道,仍把自己当成富有、传统的世界至尊,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已经很久没有呼吸新鲜空气了“农场主”太过珍重它,所以把土壤踩实,踩了一遍又一遍。
  然而,安逸的日子结束了。火炮对准了“农场大门”,一声令下“大门”被炸的粉碎,那一炮吓醒了在“农场”最高处熟睡的“农夫”,震松了古树根部的泥土,在田地里掀起层层麦浪。“农场主”指着闯入者的鼻子骂他们是野蛮人,是怪物,而闯入者并不理会年老的“农场主”一边计算着地价,一边令人将那碍事的老树砍了去,“农场主”急忙抱住古树,生怕它倒下,因为那是他仅存的尊严,没有了古树,夏天哪有阴凉?谁来仰望他的高?闯入者掘着根,他支撑着树干。到那时,“农场主”才发现,闯入者用的东西自己也用,手里的抢自己曾用过打猎,只不过他们的更准;手里拿的书自己用作占卜,只不过他们在埋头研究……
  于是他们边喊“西学中源”边给自己鼓劲。不久古树倒了,“农场主”也被压死在树下。“根”躺在泥土上,重新沐浴了阳光、接受了雨露,但泛着一鼓腐朽的味道,或许是因为那沉重的树干、结实的土壤。许多根系散落在地上,有的又被埋进土里,有的被路过的飞鸟衔去筑巢,有的直接被扔到火堆里,剩下的和现在所看到的只是那庞大根系的一小部份。
  后来,闯入者不舍的离开,“农场主”的儿子们扶起古树,将父亲埋葬在远处的南山,他们知道这老树很难再长出新芽,也知道,其实他们什么都没有,于是拆掉了栅栏,让整个农场又重新沐浴在新空气中,放下了“西学东源”的自认高贵,只有平等开放的谦卑。
  现在的“农场”不同往日,那“老树”又现新绿,他更大,更丰富。京剧是国粹,汉字是载体,成语是内涵,航天是力量,素质是原则,发展是第一……我们的根深深扎进了世界的土壤里,因为我们的存在,世界不至于被时间那么快的冲刷殆尽。
  哪里有什么“西学中源”,我们的永远都是我们的。



图注:老师指导点评学生作品





二等奖摘选
民族平等才是发展之道
青岛黄岛一中  逄翔宇 指导教师:徐增才
  尽管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已飘扬了数个世纪,种族歧视仍是人们挥之不去的一片阴霾。那些自认为高贵的人应该认识到,民族平等才是民族自立的根本,民族平等才是发展之道。
  近日,旧金山街头再现排华涂鸦,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近几年的多起抗议黑人不平等待遇的示威,美国的种族歧视伤疤又一次被揭起。但不能忘却的是,正是林肯等先驱为民族平等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才让美国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民族平等才是国家的富强之策。
  说到黑人示威游行,就不能不谈马丁·路德·金。金博士,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带领黑人们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推动国会通过了《民权法》等,从法律上取消了种族隔离制度。美国的民主大门终于向少数族裔打开,美国抓住了又一个发展的契机,美国的经济实现了再一次的腾飞。而这,不得不归功于金博士所领导的民权运动,不得不归功于民族平等所带来的巨大动力。
  另有一片饱受种族歧视之痛的土地,她的名字叫南非,在这片土地上也孕育了一个伟大的斗士,他的名字叫曼德拉。
  “自由之路无坦途。”在南非这片种族歧视思想根深蒂固的土地上,民族平等仿佛遥不可及,但曼德拉及其领导的非国大却把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最初,曼德拉希望通过暴力推翻旧政府以获得自由。但数十年的牢狱生活让他懂得,民族平等才是发展之道,只有建立一个包容多民族的政府才能让国家走向富强。最终,南非实现了和平过渡,成为了非洲大地上的经济强国,成为新兴市场国家中举足轻重的一员。试想,如果南非是个黑人或白人一国独大的国家,她又怎会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可以看出,只有实现了民族平等,才会有强盛的国家。
  事物都有两面性,人类历史上既有为平等而战的斗士,也有顽固不化的种族主义者。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高呼雅利安人至上的希特勒上台,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奉行种族主义的纳粹,屠杀了大量的犹太人和其他族裔。逐渐,希特勒失去了民心,德国的战败成了不可挽回之势。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民族团结,而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认识不到这一点的执政者,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我们可以看到,非洲裔美国人奥巴马成功担任两届总统;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国会就《排华法案》表达的是“regret”(遗憾)而非“apology”(道歉),美国白人警察对少数族裔的暴力执法仍时有发生。可以看出,实现民族平等仍任重而道远。
  民族平等不是一句口号,它应该是扎根于每个人脑海中的一个基本认识。实现民族平等也不是执政者一个人的责任,而应是全社会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只有上下一心,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平等,才能为我们的脚下的这片大陆创造更灿烂的未来。
  金博士希望有一个不以肤色论高低的美国,我希望世界变成一个各民族平等的新天地,唯此,方能成就人类的明天。



人性须教而化之
青岛黄岛一中 于茂朔 指导教师:徐增才
  大学之道,在于使人“明明德”、“亲民”、“至于至善”从而达到天下至安的目标。其意在让人恢复纯真天性,不断革新自我,进而达到最完善的地步,共创大同世界。今之众人之性,其下圣人甚远,致当下社会喧嚣混乱,非教而化之而不可。
  人们每每感叹现在人心不古,社会风气不良,其实是缺少了正确的引导与教化,于是开始有人奔走呼唤人性中的美。北京一些政界军界退体人士成立了公益的“走进崇高研究院”,他们把人们各种应尽之责定义为崇高,研究宣扬崇高精神,为社会文明进步增砖添瓦。也许我们有不少人不理解他们的做法,但这正反映了一个事实——中国正处在道德文化的彷徨期,经历着结构的破碎与重建。
  TED演讲中曾有人肯定中国发展潜力,但说中国是专制国家,自身缺少更有效的监管。我们不难发现,现在不少落马官员,原本位卑却因“亮点”工程赢得官盛者青睐,最后青云直上,得势后不明职权,贪污腐败。而他们的作为与教科书中所写的政治理论相悖,他们是如何避开层层监察的?为何无人检举?他们如何将权力触角地各伸各处,让监管变得无用?他们为何如此专权?他们思想中,官职好象代表了无限权力。他们们好像不知道“为政以德”,“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道理。南京市玄武区住建局副调研陈爱平,因酒后要住宿宾馆,与前台工作人员发生冲突。陈爱平大打出手,掌掴服务员,腿扫保安,还不断高喊:“我是处长,我打你还敢还手?”如此的处长之吼,局长之吼又何其之多。他们把自己的人生底色染黑,他们的这些劣根性不应在教化中拔除吗?
  是谁教育出了这样的官员?当然是教育。我曾把历史书中新文化运动中学术自由的事例倒背如流,每每感慨那时自由的学术氛围。而如今,纵观中华大地,能引领学术发展,校园文化气息浓厚,百家争鸣之校园,自建国后又有多少,而何时再现那昔日盛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现在在中国,鲜有大师或哲学家。中国教育评定系统也许是其中的根源。有人投身科研,哪有时间为那额定数量的论文而浪费时间。有人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方法成熟却远没有那些粘贴论文,行走于职称评委之间的人职称高。让有才有志之士于清苦中科研、从教,而庸才于安乐中无所成就。有人说现在的高校只培养出了一批批富有知识但却冷冰冰的利己主义者,而不是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学者,这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教育为什么不更多指向为人之本的人性,为何要如此舍本逐末?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的教育思想、人格个性、行事风格,甚至道德修养都会极大地影响到一所学校。上世纪西南联大的校长梅贻琦,治校严谨,使上不悦服,学术上突飞猛进,让西南联大给不少国人的留下美好记忆,没有人能在当时西南联大混到文凭。他一生掌控巨额清华基金,在贪污成风的社会中,一生清苦,却从未顺手揩油。而在去年, 浙江永康十几名中小学校长侵吞学生生活补助金四百余万元,今年的新学期开学,安徽新华学院院长石秀和乘一辆黑色奥迪敞蓬车“检阅”新生。他们这是如何以身垂范的?真不知他们将把教育引向何处。社会常被污浊,教育应坚守住这块净土的阵地,而校长之责重于泰山。当教育者本身出现问题时,会影响到一代代的人。因为他们混浊的人生底色必将为下一代的人生打上同样颜色。
  凡此种种,说到底,教育难辞其责。我们有教育,但我们的理念必须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学记》有言:“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在于让人有良好的品性,让人有健全的人格。孟子主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育人从孝悌入手可谓抓住了教育的基础点。有仁爱之心,从爱家人开始,才能推而广之,至于大爱天下。孔子讲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就是这个道理。
  人性,需正教方能化之,让人真正恢复纯真天性,共创和谐社会,让我们一同努力!



一等奖摘选
探寻生命的底色
青岛黄岛一中  杨茂峰  指导教师:徐增才

  拿着万花筒,不经意间画个弧线,透过那狭小的孔洞,你会看到另一个世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红的艳丽,绿的幽静,黄的灿烂,蓝的柔和。那么,生命的底色是什么?
  你一定见过石缝里生长出的小草。小草拥有的顽强生命力,使之在恶劣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即便在悬崖峭壁上我们也能看到它的身影。冬天的萧索只能让它暂时潜伏,和煦的春风会让它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看,原来生命是绿色的。
  可是,生命只有绿色这一种颜色吗?不,不是的。也许生命还会有其他颜色。在秋天,百花凋零之时,唯有菊花独自绽开,让人们欣赏它那优美的姿态。看,有的含包欲放,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尽显雄姿,像威武的将军……看,这就是菊花的生命力。原来,生命还有黄色的。
  当然,生命的颜色也可以是可爱的粉,还可以是高贵的紫,也可能是绝望的黑。
  生命的颜色可以是多彩的,但生命的底色却是唯一的。 那么,在这一切绚丽的背影中,谁才是生命之底色?
  《菜根谭》中说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这是洪应明眼中生命的底色。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太白眼中生命的底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杜子美眼中生命的底色。
  释家有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由此来看,生命底色是无色。
  是的,生命在伪装之下,难见其底色。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我们唯有剥去浮华,才能见到生之底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且走且吟。官场黑暗,难以同流合污;质性自然,只愿躬耕南亩。陶渊明面对污浊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高吟《归去来兮辞》,辞官归故里。脱去锦衣丝袍,换上粗布麻衣,荷一杆铁锄,种一亩清菊,斟一杯浊酒,于南山之下,悠然种田,淡泊人生。南山的青翠,菊花的金黄,酒的透明,融合在一起,化为无色。他看清了生之底色。
  比大海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心。楚庄王宴请群臣之时,忽而一阵风将蜡烛吹灭。有人乘黑拉了楚庄王的爱姬许姬的手。许姬机智地将那人帽上的缨带拔下,让楚庄在点灯后严惩他。可楚庄王却在点灯前让各人自行把头上缨带除掉,就此饶恕那人。在楚庄王伐郑之时,有一猛将身先士卒,大败敌军。那勇将正是当年“绝缨宴”上的无礼之人,为报楚庄王宽恕之恩而浴血杀敌。其实是楚庄王的宽容助他赢得这场胜利。大音希声,大爱无言,懂得宽容的生命也是无色的。楚庄王懂得。
  在那美女如云的大观园中,我唯独不忘史湘云。同时园中之人,她没有王熙凤的势利,也没有薛宝钗的圆滑。同是寄人篱下,她不像林黛玉般多愁善感。她始终微笑着面对生活。她渴望翻越大观园的藩篱,她向往着自由,他看透了生命的底色。
  生命的底色,正因为没有抹上浓郁的色彩方显出它与众不同的轻盈,她就想一颗水晶,纯净透明,一尘不染,在阳光下折射出璀璨的耀眼的芒。






修一颗好心,赏无限风景
青岛黄岛一中  张璇  指导教师:徐增才

  《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即指要修心。惟修得一颗好心,方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看花开花落,望云卷云舒,赏无限风景。
  佛说:“人生如处荆棘丛中,心不动,则身不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修得一颗好心,不动不伤,方能达到苏东坡“万象皆空幻”、“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的境界,拥有“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胸怀,赏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自然境界。
  三毛曾说:“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无钱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修得一颗好心,方能坐拥整个世界,三毛一生颠沛流离,四处流浪,惟愿觅得一处天地,拥有一处“安心”之所,使心灵有个可以栖息的地方,她感叹:“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走到哪里都是在流浪。”修心如此之重要,那些拼命追求物质的享受而忽视心灵存在的人,岂不可悲吗?
  修成一颗好心,便能“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木心在《素履之往》中写道:在精神世界经历既久,物质世界的豪华威严实在无足惊异,凡为物质世界的豪华威严所震慑者,必是精神世界的陌路人。他虽出身官宦绅商之家,却立意要做一个纯粹的精神创造者,不为物质而牺牲精神,这一点与纳兰亦很相似。纳兰容若,出身权相之家,却“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独自修着一颗纯洁的心,竞不由引人发问:“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不论是木心还是纳兰,均不会以物质为转移。他们的心,只留意走心的事,留意心上的人,因此不会被外界的豪华威严所震慑,能赏得更多风景。
  漫画大师丰子恺极重修心,他说:“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意,不如释然。”他的思想高度,便由此可知了。因此,在动乱的年代,纵身居危险之中,亦不折不从,不为片刻的安全而牺牲自己的心灵,任许多军阀多次上门讨要也不出卖自己的画作。修心至深,情怀便达观,意志亦更加坚定,若没有一颗好心,谁又能够在乱世中处之安然,谁又能做到不乱于心,不用于情呢?
  红尘滚滚,俗世匆匆,惟有修得一颗好心,守得一颗好心,方得以赏无限风景,内心安如止水,无波无澜,正如林徽因所言: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可寂静安然。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