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251阅读
  • 0回复

(文化王者)2015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二与文化作文大赛题目高度相似,且远逊于文化作文试题的内涵品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6-07
— 本帖被 长河 执行加亮操作(2017-03-29) —
2015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二与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题目高度相似


      2015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二与第九届(2012年)、第八届(2011年)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题目高度相似,这说明北京高考作文命题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文化作文通过全国大赛形式,已经达到一定的宣传推广效果。但比较中,可窥见文化作文大赛题目远远超越高考作文水平的慧力与学养。

一、北京高考作文试题②呈现
    《说起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热爱为什么能深入你的灵魂?
  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
        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二、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题目
3(文化情感)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说到中国的文化,每个人想到的内容都不一样。有人想到唐诗宋词,有人想到敦煌丝路,有人想到戏曲汉服,有人想到文房四宝,有人想到四大发明,有人想到太极长城,有人想到古乐舞狮,有人想到松竹民居……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方面也说明每个人接触文化的内容不一样,成长中形成了对不同文化的情感深浅不一。这也是文化情怀的养育过程,是形成每个人不同的文化气质的重要因素。
  你在成长中也一定有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也许是一个小物件,也许是一处古迹,也许是花树草木,也许是建筑服饰……不管是什么,那种情感根植于你内心,已经成为你生命的部分。你热爱它原因背后,也许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也许还没有意识它的文化意义,但随着你阅历的增加和学养的积累,你会突然发现它们背后的文化气质与文化魅力,那时,你的情感会升级,你爱的理由会更深厚丰富……面对你自己的生活,你可以跟大家分享你的情感世界。
  根据以上材料,任选一个角度,任选散文、小说、诗歌、戏剧、记叙文、实用文体等不同的体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命制理由:
  如何才能培养高尚的情怀?如何让自己的情感更深厚绵长?将普通的生活爱好转变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认知,这样的情怀养育,才能让人走向崇高,承担责任,学会保护,懂得传承。
  文化一直在生活层面活跃,每个人都在它的拥抱中。有人从小学习书法,临摹名帖,便走进历史,走进艺术殿堂,慢慢培养了一种对书法艺术的爱好。有人热爱家乡的建筑或特产,一样会走进它们的历史和精神世界,从而潜墨移化自己的兴趣与追求……
  本命题在于让学生远离低级趣味,在生活与历史,精神与物质之间,寻找生命的原点。
  文化来自生活,“文化作文”的根,一头来自历史--昨天的生活;一头来自生活--明天的历史。而生活的主体,是自己和群体。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以最快捷的方式,掌握“文化作文”的内涵,养育自己的文化人格。


三、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题目
3文化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竹,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曾出土而先自有节;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孤直凌风又虚怀若谷。“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所以就有了清代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歌咏;所以就有了明代陈良规的“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的赞叹;所以就有了宋代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誓言。
  竹品观人品,梅兰竹菊便成四君子,你喜欢四君子之一么?或者在你的生活中,你更喜欢四君子以外的。世界万物均可对应人品,选择一种,放在桌案,作自励物吧。
  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不少于600

四、文化作文试题的格局远远领先高考作文
  仅仅通过以上试题的呈现对比,即可看出高下:文化作文大赛试题对“物”的引导,是透过“物”的表象,让学生走进“物”背后的文化内核,了解这种风物的文化内涵与文化表现,从而在内心深处自然生成一种文化行为与文化情感,并与自己的精神追求吻合,培养一种古典的借物达志的雅致的生活状态。
  参加过文化作文大赛的同学,会因为这样的引导,在面对高考作文试题时,自然产生对“物”的文化立意与文化品位的抒发,同时将自己的文化情感,自然渗透在字里行间,使其作文无论是语言、情感、思想、境界、视野、内涵都远远高于没有学习过文化作文的普通考生。
  随着中华民族文化自觉时代的来临,文化作文已经和必然成为今天和未来作文教学的王者。这是所有语文老师、国文老师都必须高度重视的时代趋势,我们希望你的文化素养,带动你的学生成为文化型学生。


五、文化作文承接了科举文脉的优点

  科举考试是对一个人的学养,史料史识史见,时政艺术管理等各方面的综合考试,远远超越当今高考语文试卷对学生的部分知识能力的检测。对比科举,我们的文科教育是一场没有底线的堕落甚至文化坍塌。不妨从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试题来对比。
       1904年7月4日清晨,在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名贡士,从中左门进入保和殿,历经点名、散卷、赞律、行礼等种种仪式礼节,准备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主考的殿试。
     (一)会试题
  第一场史论五篇(目的:以古鉴今)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目的:文化思辨)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目的:以文化人)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二)殿试策题(目的:解决当今国家实际问题)
  1.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以振策之。
  2.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
  3.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
  4.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礼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论者或病其清议标榜,果定评欤?唐初文学最盛。中叶以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着,其道何之从?

  (三)优秀作文对比
  每年的高考优秀作文已经让大家读得熟悉到骨子,现在我们来读一下科举考试的文化作文,对比一下,就知道今天我们在文科教育上的厚颜无耻了。
状元殿试卷
刘春霖

  臣对:臣闻王者不吝改过,故盛世有直言极谏之科;学者义取匡时,故贞士有尽忠竭愚之志。昔汉文帝除诽谤之法,而后贾山、贾谊争致其忠谠之谟;武帝崇尚儒术,诏举贤良,而后董仲舒、严安、徐乐之徒群集于阙下;宋仁宗复制举诸科,除越职言事之禁,而后苏轼、苏辙对策极言时政阙失。其于任官治兵之要,裕财正俗之方,类能指陈利害,上广人主聪听,下系四海安危,非仅在词章之末也。夫殷忧所以启圣,多难所以兴邦,势有必然,理无或爽。
  钦为皇帝陛下,践阼以来,勤求治道,惟日孜孜者,三十年矣。然而,治效未彰,外患日亟,意者因时宜之道或有未尽欤?乃者临轩试士,冀得嘉谟,举察吏、治军、理财、励士诸大政,进臣等于廷而策之。臣愚陋,何能与此。顾自幼学以来,亦尝究心于治忽之原,考求乎中外之故,怀欲陈之而来有路,兹承大对,谕旨勉以直方无隐,何敢饰辞颂美而不竭其款款之愚?
  伏读制策有曰:君人之道,子育为心,而因求简贤辅治之法。此诚安民之急务也。臣惟民间疾苦,惟守令知之最真,故欲平治天下,必自重守令始。昔汉以六条察二千石,而以察禽之权寄之于守,此与今制用意相同。然汉代循良之吏,后先相望,而今治效不古若者,岂非粉饰欺蔽之习有所未除乎?欲杜粉饰欺蔽之习,在通上下之情。长官勤求民隐,不敢自尊,则属吏清慎自持,不敢作伪,自然之理也。且夫今之守令,其任较前世为尤重,其事较古时为更繁,何也?世局日变,万政待兴,举凡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是在长官加意陶成,俾咸具溥通之知识,而后委之以任而不惑,责之以事而不迷,纲举目张,不劳而理。今各省虽设馆课吏,多属具文,岁月一试,不过较文字之工而已。政绩何由而成,循声何由而著耶?汉制,县邑丞尉多以本郡人为之,利弊其所夙悉,故治效易彰,此《周官》遗意,其法似可仿行。果能博采公论,慎选贤绅,于治必有裨补,不必过为疑也。皇上澄清吏治,必先通上下之情,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一也。
  制策又以三代之制,寓兵于农,因详究历代兵制这得失。臣谨案:井田沟洫之法废,遂专用征兵。汉高祖设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秋后讲肄课试,各随其地之所宜。唐初置府兵,中叶以后,专用征兵。宋韩琦之议养兵,苏轼之言定军制,练军实,皆深切著明。今日环球列邦,多以尚武立国,知兵之选遍于士夫,体育之规基童稚。夫兵凶战危,自古为戒。故孔子以军旅未学辞;卫灵公诚以穷兵不已,终至于乱。左氏亦言:“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然自有国家以来,必不可一日去兵,此非第羽翼爪牙之说也。如人身然,血肉既具,必有气力以贯注之,而后足以发挥其精神,以生存于万类竞争之世。人身之气力不足,则血肉有壅滞溃败之忧,而精神亦无所附丽。是以,由唐虞三代以至于宋明数千年来,无不以兵制为急务。乃世之论者,动是古而非今,辄谓人民岁输千万之资财,以养此坐食骄惰之兵,固不如古者兵于农之善。不知天下之事,皆日趋于变。况以今日群雄角逐,战术之变幻,器械之精利,虽日召其兵而教练之,犹未必胜人,而谓集氓隶于行间,驱之以临占阵,庸有幸乎!然则,兵者固必教之于平时,而又既精且多,然后可并立于群雄之间,所谓气力充而精神焕矣。皇上整军经武,士卒以知学为先,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二也。
  制策又曰:《周礼*太宰》以九式均节财用,而因求节流之法。臣谨案:职内掌邦之赋出,此即近世各国所谓之豫算、决算也。昔苏轼之策理财,谓天下之费,有去之甚易而无损,存之甚难而无益。曾巩之议经费,谓浮者,必求其所以浮之自而杜之;约者,必本其所以约之由而从之。皆扼要之论。然臣谓理财于今日,节流不如开源之尤要。盖之通商以来,利源外溢,虽百计节省,而无救于贫。开源之道,在振兴实业。中国神皋沃壤,幅员纵横廖廓,且地处温带之下,百物皆宜,则当讲求农事。人民四百兆,善耐劳苦,而且心思聪敏,中外交通以后,闽粤濒海之人,类能仿选洋货,果其加意提倡,不难日出新制,则宜振兴工艺。欧西以商业之胜衰为国力之强弱,轮帆交错,以争海外权利。中国商业不兴,漏卮日钜,欲图抵制之道,则宜扩充商务。如此则野无旷土,市无游民,精华日呈,然后利权可挽。皇上慎乃俭德,而尤必广辟利源,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三也。
  制策又以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因欲范围多士,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此今日学界之要图也。臣惟古者司徒修明理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而不免清议标榜之病。唐初文字最盛,中叶而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已与温卷之名,而士习大坏。宋世名儒辈出,各有师承,至于崇廉耻,敦气节,流风所被,迄有明而未衰。虽其人能自树立,亦以教学相勉,师道立而善人多也。夫大道载于六经,而伦理先乎百行。今日浮荡之士未窥西学,己先有毁裂名教之心,故欲正人心,端士习,必以明伦为先。欲明伦理,必以尊经为首。此即国粹保存之义。皇上倡明文教,必以经学正其趋,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四也。
  凡此四者,皆保世之闳规,救时之要务。荀子曰:“法后王。”董仲舒曰:“为政不调,甚者更张。”乃可为理,夫使时移势异,而犹拘守成法,此《吕氏春秋》所讥“病变而药不变者也”。自古有治人无治法,故孔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臣尤伏愿皇上,懋学修身,以为出治之原,然后用人行政,天下可以安坐而理也。故有汤武而后有伊吕之臣,有尧舜而且有勋华之业。由是以课官,而官无不职;以治兵,而兵无不精;以理财,而度支无匮乏之忧;以励学,而士林作忠贞之气,则我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基此矣。
  臣未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慄陨越之至。臣谨对。

  (五)人格节操展示
        当今高考状元们的未来究竟如何,不得而知,可留给大家去观察思考。但清末最后一次考试的状元,他的人生轨迹可以完整呈现,供大家参考。
  刘春霖:(一八七二年——一九四四年),字润琴;号石云,清同统十一年(一八七二年)正月初三生于直隶河间府肃宁(今河北省肃宁县)。北石宝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光绪十六年(一八九0年)二月考中秀才,入保定莲池书院学习十载。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乙酉科拔贡生(即省学政选拔参加朝考者称拔贡)。光绪二十八年(一九0二年)以优贡生中式顺天府乡试举人。光绪三十年(一九0四年)三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在礼部贡院举行会试。三场会考结束,刘春霖榜上有名,第一名的桂冠被广东朱汝珍夺得。
  五月二十一日殿试在皇宫保和殿举行,一般仅考策问一场,时间一天,刘春霖与众贡生清晨入场,黄昏交卷,各房阅卷官经过两天审阅,“读卷官”评阅试卷,挑出十份最好的卷子,排定第一至第十名的名次。二十四日晨,由皇帝主持(光绪时由慈禧主持),听“读卷官”讲读前十名卷子后,又将试卷呈送慈禧太后,这位独揽大权的西太后,对殿试文字重尚楷法,尤喜疏淡而恶乌方,她以自己的好恶定优劣。第一份试卷是朱汝珍的。试卷之字圆润浑厚、稳重饱满,只是用笔太重。慈禧看了,连连摇头,再看姓名,心头猛震。因为他名字中有个“珍”字,顿时联想到被害死的“珍妃,而“朱”又是被清朝消灭的王朝统治者的姓,很是厌恶。再看籍贯是广东,又联想到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搅得大清江山不稳,她决不会再让一个广东人做状元来添乱。
  于是,翻开第二份刘春霖的试卷,慈禧一看其字疏淡娟秀,先有几分喜欢,便仔细端详起来,并自言自语道:“刘春霖,春霖,春霖。”若有所思。当时正值大旱,举国焦虑。刘春霖的名字使她想到“春风化雨,普降甘霖”,认为这是吉祥之兆,面露喜色。看到刘春霖的籍贯是直隶肃宁时,连连说道:“肃宁,肃宁,肃靖安宁。”这正符合她刚刚饱尝八国联军之苦后渴盼肃靖安宁的心态。于是,她停止阅卷,拿定了让此人做状元的主意。按大清的典制,状元是要由皇帝御笔亲点的。慈禧为了避免众议,便下令送光绪皇帝点状元。光绪当时已被她软禁瀛台,只能揣摸慈禧意图办事,由他点状元不过是走走过场,便点了放在最上面的试卷——刘春霖。这样,刘春霖被钦定甲辰科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即状元。就在刘春霖金榜题名后的次年(一九0五年),清廷宣布“停止科考,推广学校”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出身农家的刘春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他因此戏称自己为“第一人中最后人”。
  中状元后,刘春霖被授翰林院修撰,次年派到日本东京政法大学留学。归国后,历任资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高等学堂提调和直隶女子师范学校监督等职。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二四年,历任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和曹锟等总统府内使(相当于秘书长),并兼任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等职。一九二0年、一九二一年曾两次代表大总统徐世昌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主祭,名噪一时,一九二八年退隐寓居北平。一九三四年四月,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以溥仪的名义邀请刘春霖前往,许以伪满教育部部长之职,遭到刘春霖严词拒绝。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日军占领北平,大汉奸王揖堂想借刘春霖状元之名作招牌,邀请他出任北平市市长。刘春霖又拒绝了王辑唐等日伪政权的邀请。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