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
东京城林业局第一中学 徐佳彤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在中华民族的各种美德中〝孝〞是核心,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成年的时候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长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子路想要翻过几座山到亲戚家借点米,就可以满足父母了。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惫。后来子路深得孔子的器重,,在孔子的弟子中以孝闻名。
子路的行为是可贵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不要说我们现在为父母做不了什么,其实我们可以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他们。
在中国的历史上,上至开国元勋,下至黎民百姓,孝顺子弟总是为人敬重的。
陈毅,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他从小就受到了中华民族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陈毅的母亲在年老时大小便失禁。一次,陈毅进家门时,母亲刚要像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来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他赶紧示意旁边的人。可这个细节被陈毅看见了,他问母亲,母亲只好告诉他。陈毅听了,忙说:“忍受,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他脏衣服都拿出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身为元帅的陈毅可以为了母亲洗尿裤,为什我们不能为父母分担家务,做做力所能及的事呢?父母为我们做的实在太多了!他们的恩德是我们一生也难以报达的。
所以〝百善孝为先〞!
在国外老人们大都在敬老院里孤独的度过余生,也许他们也期盼亲人的陪伴,然而陪伴他们的大多是寂寞孤独,我想他们也一定非常想念、挂念他们的儿女,但是多数子女并不会时常看望他们。他们没有如我国如此深厚的孝的传统。
在中国提倡〝孝〞,老人们大多与子女一起生活,共享天伦。可也会出现子女不孝父母的情况,有些人也仿效西方把父母扔到养老院就全然不顾了!没有办法照顾父母送到养老院有情可缘但是应该经常探望父母,关心父母。如今传统文化的影响已经日渐衰微。
林语堂说过〝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然爱他的父母。〞
我们应该多陪陪父母,为父母洗洗脚,帮父母做做家务,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事。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长。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所以我们要孝敬他们。〝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尊敬那么谁还会尊敬他呢?融合——现代的传统中国
陈士远
悠悠华夏五千载,文明古国屹东方。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明,酝酿了数不尽的醇香——传统文化。
《清明上河图》、《兰亭序》,古代中国艺术与文学的巅峰代表,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功力深厚的道道笔迹,流动着传统的气息,描写着古朴的印迹;《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古中国智慧的流淌。只手指挥千军万马,妙计窥透内心所思,它们现于遥远的过去,被如今烙上传统的标识;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圣贤们提出的做人道理,凝聚着智慧的结晶,贯穿着每个炎黄子孙的方方面面。
《蒙娜丽莎》、《命运交响曲》,如今的国人没有一个不知道他们的存在。逼真的肖像,叩人内心的旋律,西方艺术家们所自豪的作品;工业革命,轰响着的蒸汽机,推动着整个世界高速前进;马克斯、爱因斯坦,他们大脑的神奇运转,摩擦出了智慧的火花——共产主义,广义、狭义相对论,为那曾在黑暗中找不到前路的国人指明了方向,也为整个世界对于自然的探索,宇宙的揭秘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量。
西方文化,多个领域的全面“入侵”,仿佛在向传统文化宣战。但我们不能抛下传统,也不能全盘拒绝现代的西方文化。所以,只有融合,我们才可以既保持自身的特点,又不会被世界的脚步赶超。
就像是京剧,元朝出现的戏剧经过百年沧桑历程,没有被磨灭,而是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出来,还成为了国粹。如今,更是与西方文化巧妙的融合,服装虽然还是保留着传统气息,但演员所展现的内容不再拘泥于古板的历史剧。全新的舞台,科技的力量被应用于这传统文化的展现之上,它也有着华丽的灯光,极佳的视觉效果,立体的音影设备,这都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但依旧可以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相适应,使传统文化得到了升华。
东方与西方无异,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也不是相互敌对,它们是可以交融、可以共存的。处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不仅要去学习西方文化,更要去了解、学习、领悟与传承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可只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对古代的传统文化一知半解,如今的中国,现代的中国,我们要留念传统,铭记传统,发扬传统,与西方文化相融合。这样,一个全新的中国——现代的传统中国才会更完美的屹立在东方,屹立在世界。
传统不可弃,现代的西方文化不可丢。
融合——现代的传统中国。正在消逝的文化标志
东林一中 初二(三)陈思凝
随着时代不断地变化,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改变。创造新的,拥有高科技现代化城市,舍弃旧的古老事物。一些古代建筑被人非法拆除,我认为我们应该保护这些文化标志,保护着遗留的文化价值。
环顾北京已经形成卫星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已达到了很高程度,但它身为首都,一切政治交流的中心,却没有保护好历史。时代变化证明:四合院是以前老一辈人生活的地方,有着老辈人特殊的感情,他们在四合院里出生,工作、学习、生活……那里凝聚着老辈的喜怒哀乐,它见证着历史,见证着时代的发展,也见证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历史。是时代变化的一个标志。现在四合院的数量已所剩无几,有些人将它买下了进行改造,但其中的古典韵味以截然不同了,还有些人对它进行拆除,创建新的住所,这种行为在人们眼中已是屡见不鲜,可是这些行为在热爱文化的人们眼中确是可耻的。
北京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多种文化交流的地方,四合院是北京具有特色的建筑。在四合院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大家的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其乐融融: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他们是老北京居民最想回忆的存在。可是这种回忆面临着最大的危险——拆除。而这个词不就太具有毁灭的意义了吗?在四合院的身上写上一个大大的拆字,不就伤了太多人的心了吗?古人有云:人去景依旧。而我们如今发展成故人归西,余楼不留的险境中了!我们无法留住故人的生命,但是我们能保留承载着文化、名望、繁华的标志。还有我们以现在的身份,现在的年龄,无法参透的那些看不见的宝贵财富。
四合院它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不是只有一大会址,这种神圣的地方才称得上文化。四合院它也是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文化的变革,历经了沧桑,历经了风雨的洗涤才留下来的,不是吗?如果再不制止这种摧毁历史,文化的行为,将会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悲剧。历史也就只能是历史,并会被后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这样的结果不就是我们的无知,以及其他的愚蠢的行为所制造的吗?所以我们应建立起保护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保护这正在消逝的文化标志。树立起让家园更美的信念,这样才能让那些承载着历史的事物永久保存,就可以挺起胸膛说中国的文化标志是永恒的存在。
诚实与守信
高毓聪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国有无数名人志士因守诚信而被后人多加称赞。诚信既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驱动世界文明的一大步。
一天下午,司马光捡来很多核桃和姐姐一起剥掉,无论姐姐用什么方式都无济于事,司马光苦恼的坐在地上。一个仆人走过来询问,便把司马光带进屋子里,用开水一烫,小刀一刮就开了。见姐姐走过来,司马光得意地说:”是我想办法剥掉的。”姐姐知道弟弟聪颖过人,就没再多问。坐在窗前的父亲看的一清二楚,走过来严肃的问司马光真的是你自己剥的吗?”司马光红了脸,和父亲说了真实情况,父亲很满意:"我希望我的儿子不仅聪明而且诚实。"司马光受益匪浅,即使在皇权面前也直言不讳,对他人坦诚相待。的确,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只有诚实,人生才会得以绚烂。
而建立在诚实之上的,是守信用。诚实,是为人的根本,而守信,让我们受人尊敬。
韩信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吃剩菜剩饭。他每天白天干活晚上学习,刻薄的嫂嫂非常讨厌他读书把他赶出家门。韩信只好流落街头,每天都食不果腹。一位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他对老人说:”等我长大了一定报答您。"几年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仍惦记着那位帮助过他的老人。他找她后把他带到自己的宫殿像对母亲一样对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一定要遵守承诺,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努力去完成。”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传统美德。可是在有些人眼里,诚信是微不足道的。韩信条件艰苦还不忘给过他帮助的老人,在现在美好的生活里,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失信于他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中国人必备的德行。有时候,身边一件小小的事是诚信;一句简单的话是诚信;一个淡淡的微笑是诚信。每个人都守住心底的那份诚信,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中国的传统文化更会得到世界的认可!
传统文化孝当先
东京城林业局第一中学 苗馨月
各式各样的传统文化,像诗词歌赋,宋词元曲。亦或是礼仪文明,典故文献,构成了中国五千年的古文化。在这些古代传统文化之中,我最最觉得应当重视的,便是那个“孝”字了。
为人儿女,晚辈的我们一代,最应注意的便是那个孝字。咿呀学语的我们,不正因这些长辈,才一步步变成了今天的大姑娘、小伙子了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孝敬这些帮助我们成长的人们呢?
古人们就很注重孝。重朝从汉文帝倡导以孝治国以来,“举孝廉是可以做官的,即使是皇帝以孝为溢号,来彰显皇帝的功德,汉王朝绵延四百多年。孟郊的《游子吟》中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现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报答得了长辈们的恩情。“孝”不是只用嘴说就可以了,古代人还有“棉入母衣,稻草自身”的故事,那个将自己衣服中棉花尽数放入母亲衣中,却把自己衣服中塞满稻草的男孩,不正是我们的好榜样吗?
当今社会也很提倡孝道。“寻找最美孝心少年”中,那个用板车带爷爷奶奶和瘫痪的父亲去县城看病的十一岁女孩,着实令人心疼,而一个十一岁的女孩理解得如此透彻的孝道。身为初中生的我们难道不如她吗?不是的!如果我们从现在做起,我们人人都是孝子贤孙。
当然,我们不可能穷到早晚只吃一锅粥,或是只有一件有棉花的单棉衣去让给母亲。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学习,为长辈分忧;可以多做家务,让他们有更多休息时间。你难道能否认这也是一种孝吗?也许,你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你放学了,学了一天,很累,亦或是作业太多,可父母们不也上了一天的班了吗?不也辛苦工作一天了吗?如果我们主动提出用一些休息时间做些无需太多时间去做的小事,那么父母会有多么快乐和欣慰呢?
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传统文化进入中高考”,我也十分赞同。当今有许多孩子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应该的、必须的,但谁规定了父母一定要这样做呢?作为孩子学习做人道理、理论知识、并是孩子一日中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学校有必要让孩子了解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和其它五千年来中国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美德。
“以孝为荣,以不孝为耻”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共识。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重视的,而那个“孝”字,也是承载了中国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所以,我觉得孝是最应该重视的。你觉得呢?传统文化——中华美德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我们国家也不例外。而中华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我们都是中国人,自然要理所当然的继承我们祖先给予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礼物。就像我们是中国人,就要说中国话一样,和谐的社会需要中华美德来构建,来填充这个空虚的世界,否则我们的生活就变得枯燥无味。这正是中华美德给予我们的一颗中国心!
“孔融让梨”等典故无不体现了中华美德,但是中华美德就在今天仿佛早已被人们忘却,人们对它不管不顾,正所谓:此道今人弃如土。
想想这句名言吧: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如果你真的对中华美德弃而不管,你就等背叛了中华民族的祖先,虽然当今是一个愈发进步的社会,但不是因为进步了,就可以把中华美德像垃圾一样遗弃。然后再去盲目的追求外国文化,而自己家的文化却遭到了冷漠呢?那么,你到底还是不是炎黄子孙?是不是龙的传人?是不是一条地地道道的中国龙?如果是的话,你又怎能甘心天天推崇外国的文化,做一只“外国驴”呢?
啊!让我们保持一颗纯正的中国心,并且是一颗有着中华美德的中国人!你要永远的记住,你是中国人,你的姓名是炎黄!你应该学习中国文化,更应该学习中华美德!
雷锋叔叔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因为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中华美德。中华美德人人都可以拥有,关键是看你想不想拥有。团结同学,你便拥有的中华美德;谦虚好学,你便拥有了中华美德;为爸爸妈妈洗一次脚,做一次饭,你便拥有了中华美德。中华美德不一定非得在大事情上可以体现,一件件简单的的小事也可以使你拥有中华美德,只有你用心去做才能发现它。
弘扬中华美德,势在必行。这是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行动,让我们保护好那一颗中国心,不要再让它没了日积月累的风采,让我们保护好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不要再让它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原有的光泽。不要只展望未来而忘记过去,过去依旧有一片风景——中华美德!
时光·旗袍
初中组 东林一中 张思睿
行走在芳菲的流年里,身着旗袍的女子,永远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标题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沉淀了许多美的形式,而旗袍属于其中一种美的最好倾诉,他表现了东方女性的美丽与知性,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瑰宝。
记得最早的印象,是来自电影电视剧中。上海滩。百乐门也夜夜笙歌,像朵朵盛开极致的樱栗花般的女子身穿着旗袍穿梭在人群中,那是对旗袍的印象,是妖媚的,新奋的带着风月彩色。仿佛哪个女子与旗袍有染,便点染了许多风尘的味道。
后来读的书多了,对历史的了解渐丰,才慢慢对旗袍有了新的认知。
在戴望舒的《雨港》里,那撑着油伞的姑娘,穿着素雅的旗袍,细细碎碎地脚步踩着淡淡的忧伤。那款摇曳的旗袍,应该淡紫色的或淡蓝色的,又或是天青色的;素洁,清雅,发散着丁香花的芳香,那女子静默地走来,宛如初夏的清晨笼罩着的烟雾中乍醒的青莲,也就是这一次,完全领悟了,旗袍,它应是纯净的,圣洁的,像一个盛在晶莹剔透的玻璃瓶中的梦,品可远远观看,不可亵玩。
后来电影《花样年华》中,我有领略了对旗袍的另一种风韵,成熟,典雅,矜持,卓韵,忧郁,她浸润了女子万千心事,千种风情。她涟漪着深润女子寂寞长夜不眠的梦,这个时候旗袍点染了古典的诗韵,寂寞惆怅人诉?她湿润,柔软成枚清次,长满了细细密密青苔般的相思。
我认为,旗袍是婉约的,雅致的,细致的,华丽的,也可以是洒脱的,她不崇高、他不沉于井,他很挑剔,不仅需要精致的容颜,凹凸的有致的曼妙身姿,更需要能经得起岁月磨练得兰心慧智,只有这样,才能诠释出旗袍的无限风云,
旗袍,其独特具有传统韵味和时尚之美是不容忽视的,她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有引领新潮流的新时代,旗袍本身就是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就是一种东方文化的蕴意和传承。形容旗袍,我说不准自己内心想要的感觉和惊艳,只是一心想要发表那种感情,对此,我只能用席幕写过的一句话,“我已无诗。”世间也再飞花,无细雨。来表现我对旗袍的神往眷恋。朋友,倾耳以听,你能听懂谨年之时旗袍沉淀出一种独一无二的美吗?
文化与发展
付雨辰
中国走到了新的世纪,经济已经得到了长足发展,各项文化事业:电影、电视、报纸、杂志、戏曲……不可谓不繁荣,然而,我们在目不暇接之余是否感觉少了点儿什么?回想前段时间《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各类闯关节目的热播,欣喜,欢笑之余不免有些悲哀。一些简单的道理,在我们生活中好长时间没有人提起。唱歌、闯关游戏虽然好,但毕竟不是主流,盲目追星也不是什么崇高的表现。这其实可以认为是一种寻找,大家都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寻找心灵的寄托,经历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经历了对文化人和文化本身的否定与重构之后,我们又回归了。
我们是一个奔跑的民族,一直在奔跑啊!奔跑的脱下了马褂,换上了洋装。我们越跑越快,越跑越快,却发现丢掉的东西越来越多,终于迷失了方向。对于一个行动过于迟缓的人来说,我们总是急不可待的让他先跑起来。怒其不争啊!恨不得快马在加一鞭,然而,最初的万众一心,热火朝天如今却已经动摇了,开始徘徊起来。一个真正的十字路口一个必经的十字路口!我们需要一次回归,一次破蛹成蝶。于是我们钻进了历史长卷中寻找我们未来的方向,我们的文化沉淀如此深厚,常常让我们引以为豪。一个民族的历史决定了未来,但这种决定并非绝对他会根据文化风向的转移而变化。这并不是可以按图索骥的,而是来自心底的牵引。每当我们彷徨、迷茫的时候,我们总喜欢回顾历史。我们深深地检讨自己的过去,希望照亮前面的路程。
一个奔跑赶路的人,时时的,停下来检视自己的来路。明确方向是必要的,当今的中国,普罗大众在改革后,面临深深迷茫:钱越来越多,人们却活的越来越累;GDP增长越来越快,环境危机却越来越严重;生活乐趣越来越丰富,精神却越来越空虚。这些都是时代的特征,这是到了我们不能再盲目追求的时代了。
《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曾经在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一个民族的追求对这个民族而言,既是财富也是包袱。只有对自我否定、甚至于毁灭才能促进自我的发展与完善。”回望民国时的大师们,不管是保皇的还是革命的;不管是立宪的还是共和的,之所以现在看起来还璀璨夺目,回味悠长,是因为他们对民族都有深深的反思,有着为国家强盛繁荣的理念与追求,放眼当今中国,正是缺少这样的气氛,不要怪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大师,起码我们除了堕落还在挣扎,当我们每个人都开始有导向力的时候,我们自己就是大师!
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的! 传统文化
东京城林业局第一中学 初三七班 关博文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民间工艺陶瓷,民族艺术戏剧,国画,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不过最值得提一提的就是民间艺术剪纸和彩绘瓷灯了。 民间艺术——剪纸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鸟,虫,鱼,兽,花,草,树,木的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喜’‘寿’等字贴在窗户上,门上表示祝贺。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有趣呀!一只穿着彩衣的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着四面八方,生怕被人发现它在偷灯油,可是老天像和它作对似的葫芦里的灯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从灯台上跳下来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剑似的舌头贪婪的舔着地上的灯油,那滑稽的样子真是逗人喜爱。 剪纸艺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的来夸赞,十二生肖被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
民间作品——彩绘瓷灯
彩绘瓷灯,民间的工艺作品,给人以敦实的印象,然而瓷灯的主体——灯罩给人以不同的感觉。
可以想象,一个瓷灯能透出灯光,该有多薄!薄如纸便是他的一个特点。灯罩高二十几厘米,如同上下开口的罐子。可是你看到它的厚度,一定会惊叫:“这是瓷的吗?怎么这么薄?”是的,它厚仅一两厘米,甚至更薄,约莫能从这边看到那边的彩绘图画。
再掂量一下这个灯罩,有一种拿空鸡蛋壳的感觉,如果打开灯,透出的灯光是乳白色的,亮度很强,如果你用指甲盖儿轻轻谈一下灯罩,那声音像敲击了铜器一样优美,微微带着一点儿回声。有人说这是“声如馨”。
灯罩的色彩,光泽极好,像无瑕的玉石,便有“白如玉,明如镜”的说法。瓷质好是这个灯罩漂亮的重要原因。
灯罩上的彩绘更是巧夺天工,栩栩如生,看那里山清水秀,小河流淌,山泉飞溅,村庄遮映,青石井台,古庙幽幽,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的境界,真叫人心旷神怡呀!
景德镇制瓷工业历史悠久,早在北宋景德年间,景德镇——当时的昌南镇,就以生产这种瓷器而名扬天下了。它的名字是影青瓷,属于薄胎瓷,有记载形容它“薄如蝉翼,轻若浮云。”
历史沧桑,影青瓷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得到发展,到了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时以盛行于世。彩绘瓷灯整体的美令人叫绝。我们不能不为我国有这样的一个瓷器之都而骄傲。
这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传承下去。
姓名:邓洪鑫 学校:东林一中 组别:初三七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