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211阅读
  • 0回复

(11届初赛联播)长沙片区北雅中学分赛点快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平
 

发帖
15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5-25

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一个伟大的国度,拥有浩瀚的疆土,几千年以来,孕育了多少才识过人的军事家,才华横溢的诗人,目光长远的君王,天马行空的艺术家,他们,在自己祖国的领土上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奇迹!
    例如:“万里长城”,“兵马俑”,“莫高窟”,《离骚》,《史记》… …而创造这些奇迹所需要的精神,便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熔铸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它,有的在宏伟壮观的建筑上传递,有的在包含情感的字里行间中流溢,还有的在苍劲如龙的笔墨里婉转… …这些丰富的文化遗迹在飘荡的历史长河中仍然是保留了下来,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独一无二的财富!
    如今,在我的脑海里,却清晰地记得在小时候参加的一次游行,在那次的游行中,有一种叫做“飘色”的绝妙艺术无不吸引着我的眼球,那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中国的文化,第一次体会到了它的博大精深,也是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浓厚气息,每每回忆起这次的经历,心中总不由得涌起一种炎黄子孙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飘色“又名”抬阁“,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民间大型造型舞蹈,是中原地区民间春节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传承至今的中原"抬阁"被誉为"华夏一奇",被外国人认为是”中国隐蔽的文化“在中华民俗和中国民间艺术领域影响甚广。
    “飘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能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的感受,还能给我们带来一种来源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自信与骄傲,这种文化遗产难道不让人重视与珍惜吗?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却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淡忘了往日辉煌的文化成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于现在文化以及科技创新的事业中,忠心与历史文化的人却是越来越少,对此,我不禁感到了一丝紧张。作为一位中国人,我们难道不应该去深入了解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吗?难道就不应该传承这几千年下来的宝贵文化吗?我们绝不能让如此众多珍奇的文化遗产泯然于滔滔的历史长河中!为此,我对于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考场表示赞成,因为这样便能人为地督促我们学好语文,更好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北雅中学1412班    周琦凯
指导老师:李琨

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与对现代科学的接受
长沙市北雅中学 C1409 丁楚钧

    科学是使世界走出无知的唯一途径,它能够给予世界以希望,给予求索者以精神追求。它使人类有别于其它物种,能为自己的信仰而奋斗。现代科学是东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但仍有别与东西方传统文化。谓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结于水而寒于水。
东方文化与现代科学

    东方文化在现代科学的形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给予了现代科学以形式以中华文化为例:直至公元1500年,即明朝以前,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在此之间,中国的许多科技成就甚至对现今社会有着巨大影响。四大发明的出现更是直接促进了现代工业与航海业的兴起。但这一切不可磨灭的贡献却未使中华文化在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中占据主导地位。明朝政府为避免外国商人损害其利益,下令闭关锁国,从此中华走向了衰落。即便在明朝之前,科学也并未成为中国人精神信仰的一部分——人们大多数时候依靠经验,科学理论未建立。
     应当说宗教是传统东方人信仰所在,它建立了传统东方人基本的思想观和世界观,使他们的思想显得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宗教也以此主宰了东方人的社会数千年,利用东方人的思想构建了一套庞大而完善的神学世界。
                西方文化与现代科学
    西方是神灵的圣地,是哲学的天空,是科学的灵魂。在多年以前,西方还是各种宗教流行之地,就已出现多个哲学流派。它们极力解释宇宙的来源,相互争论,相互取缔,相互学习,相互改进······在一次次的质疑之中,在一次次的实验与观测之中,逐渐产生了现代科学的雏形。的确,宗教的保守势力极大地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但却从未阻挡过人们心中对真理的追求。自哥白尼的日心说到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自牛顿的万有引力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自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到海森博的不确定性原理······无不显示出人们蓬勃的思维与对传统观念的质疑。
    西方在过去的历史中虽未留下过多的技术成就,但其一次次建立了科学的理论,数学的植入使科学成为了一门精确的学科。应当说,辩证与质疑的科学精神是西方文化所带给科学的。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世界上已知有确切文字记载的东西方最早的交流是在中国的元朝。那时的中原大地是被蒙古统治,这一个英勇善战的民族不断学习着其他民族的优点,用铁骑踏出自己的江山,日益强大。在那时,马可·波罗,这名来自意大利的旅行者首次到达元的都城与宫廷,惊讶于元的繁荣与文化成就。可当其回到本国向他人讲叙自己的故事时,却被人们当成疯子。
    清是闻名于世界的国家,它那时是强盛的象征。当英吉利的使团从大清回国后,西方多国已不再将清放在眼里。东方的清已明显落后与西方。1840年,英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击败清军,使东方的清沦为半殖民封建的国家,从此拉开了列强侵略的序幕。
                    
现代科学在世界与在中国的发展

    自工业革命开始,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两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军事与工业的现代化进程。由核裂变的观测与链式反应的提出,出现了一系列核军备的竞争。此后的冷战期竞争加速了现代科学的发展。然而,中华大地上,汉族人的传统宗教观念却仍然保持着,对现代科学的传播有着不利影响。现代科学的进步是一种趋势,但在中国的普及却仍有困难,如若中国大部分民众仍保留着极传统的保守宗教思想,就没有一片能够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土地。
清明时节雨

                                 长沙市北雅中学1302班谭歆榕
指导老师:朱素琴

   细雨纷纷,夹杂着几丝泥土和草叶的清新,又是一个清明。我行走在田间的小路上,穿过一片野草,远远就看到了外公的坟山。
  随着鞭炮声响,火焰在钱纸上跳动,烟与水雾般的雨交融在一起,大人们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和外公交谈,我却在沉默。印象中,清明节就是去除坟边杂草,烧些纸钱,燃几根线香红烛,除此之外我一无所知。“为什么要过清明节呢?”“为了表达对祖先的追忆与思念。”“那为什么要烧纸钱呢?”“当然是希望外公在另一个世界有钱用。”“可是现在有人认为这样做会污染环境,而改用网上点红烛送素花的方式来寄托哀思。”这算不算清明文化的消亡呢?我想到了我们经常做的语文考试题,上面有不少关于文化的题,有些传统文化正在日渐消亡,甚至被指责为迷信活动。因为现实生活的快节奏,只有少数农村还保持着古镇的风貌,继承着传统文化,而在一些大都市,人们所过的传统节日愈来愈少,对于传统文化的内涵更是知之甚少,反倒热衷于过西方节日,而漠视中国的传统节日了。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关于传统文化我又知道些什么呢?无非就是皮毛,有些节日连时间都搞不清,如果不是为了考试,情况会更糟糕。学校没有举办过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教科书上也没有类似介绍,再加上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区又同中有异,大多数人都只知一鳞半爪。几十年后当我们的父辈都已逝去,估计了解的人会更少,只会在考试时上网搜搜罢了。
  年轻一代只喜欢流行的东西,戏剧看不懂,古典音乐听不懂,国画品不出,就连几首古诗也读不出韵味,学个文言文还得需要帮助,能勉强看懂古白话之类的明清小说就谢天谢地了,繁体字不会认更不会写,毛笔字连毛笔都不会握,写出的字更是东倒西歪,钢笔字都经常写错,倒是电子产品大都无师自通,还能给爸爸妈妈当老师,我们还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吗?当老人偶尔翻古时,我们还嘲笑他们是老古董,不懂时髦,跟不上潮流,终究会被扔入历史的垃圾堆。时间滚滚向前,科技日新月异,我们在忙着追赶潮流的时候能不能多听听老人们翻翻古,摘掉厚厚的“玻璃瓶盖”多去参加一些民俗活动呢?能不能不让那些风俗只停留在舞台,保存在故纸堆中?当我们在和外国人一起过圣诞节、情人节的时候能不能顺带介绍一下我们的春节、七夕节和端午节呢?
     又回到了现实……
     清明时节雨纷纷,
     纷纷雨时清明节。
                          正在消逝的清明
长沙市北雅中学  1309班段灵婧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古代,清明节的活动是非常丰富的。除了现代人们常在清明节进行的扫墓、踏青之外,古人还有荡秋千、插柳、射柳、举办蚕花会等活动。扫墓是清明节的一项主要活动,也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活动。
    每年清明节回乡扫墓, 都会细心的扎好裤脚,撑一把伞,动动鼻子嗅着雨水的味道,然后跳进雨幕里。
    今年没有回乡。早晨出门,空气中夹杂着细密的雨丝,扑到我的脸上,刺激着我的感官。嗅了嗅,不再是那般味道了。我有些惆怅的抬头望了望天,老天那张阴沉的面孔被座座高楼切割成了方形。其实雨水哪有什么味呢?可每次扫墓,看着那轻细的银线从天上落下来,不在地上溅出一点儿声响,或是打在池塘里如莲花般优雅的荡开,就觉得这雨美极了,还有点清寂的味道。
    这个时候,亲戚们已经备好了祭祀的用品,一行人向山顶的墓地出发。一路上没有任何人多言,只有鞋子踩在泥土断枝上的沙沙声和淅淅沥沥的雨声。山路在雨水的冲刷下变得更加泥泞,有时脚下一滑,差点便要投进大地的怀抱。登上了山头,眼前赫然是一片坟丘。有的坟包上已经长了野草,墓碑或残缺或较崭新。大人们挥舞着镰刀开始清理杂草,孩子们便纷纷开始往坟包上插冥花。整理完之后,长辈们开始带着子孙一一上香,祈求祖先的保佑。
    一阵忙活下来,身上已经微微出了点汗,雨丝斜斜,冰凉凉的黏在脸上,一股寒意直往身上窜。姨妈们此时便下山去了,而剩下的人,还要做完最后一件事——放鞭炮。许是为了让逝者也热闹热闹,这也不算扰了他们清净吧。几位伯伯把那些冗长的红色鞭炮拉开,一列列摊在地上。孩子们都捂着耳朵,离得远远的不敢靠近,却又一脸兴奋的样子。
    我离了山头的喧嚣,迫不及待的一路跑到山下的小院里。提前回来的人已经准备好了午饭,摆好了桌,空气里弥漫着饭菜的香味。其实这趟清明节回乡,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这顿饭吧。农家的饭菜都是用柴火烧的,城里那些用电饭煲、电磁炉做出来的东西,没有这个味儿。一帮亲戚祭完祖回来,立刻便入席。再天涯相隔的人,此时的距离,也不过一张餐桌而已。
    我继续走着,雨已经停了,冷风吹过,冰凉凉的。
    在现代,清明节已经远没有古时候那般隆重了。人们不断地简化着活动的方式,而颗咏怀逝者的心,似乎也在渐渐的淡漠。
    偶然听到父亲讲电话,说今年家族里许多人都有事,不能回乡祭祖。还有些不能回乡的人,为了表心意,干脆花钱请人祭祖。清明节是为了缅怀死者,如今他们听不到喧嚣声也听不到鞭炮声,只有雨水带着刺骨的寒意浸透厚厚的土层传过来。他们的坟墓孤零零的立在山丘上。他们是不是也会害怕自己被遗忘了?
    没有人记得死了的东西,没有人记得的东西就跟死了一样。
      指导老师:郝芳
花开时节又逢君
                   1218李婕妤  

   你身着汉服,一袭丝绸从时光深处缓缓而来。
  你有着如唐诗的整洁,似昆曲的风雅,眉目颦蹙中,有几分孔子的儒雅,帝王的淡然。你有些慢,但举手投足间都风度翩翩,温吞的你有点追不上我的脚步。
  我和你相伴五千年,如同姐妹一般有深深羁绊,都是国人高超智慧的体现——我叫中国,你叫文化。
  我记得你当年的很多模样。
  公元713年,彼时的你还年轻,我也处于蓬勃生长的时期——我为唐,你是我大唐青青柳色里路人吟诵的诗。你意气风发,一袭华衣驰骋在繁华的街道上,鲜衣怒马,恣意潇洒。而你也和画家把酒临风,纵歌天涯,国人亦如众星拱月般待你,你在他们身边,明媚生长。
  宋,我有些烦恼,毕竟我有动荡,好在你愈发完美与多元。你出没在词人的帷幕之下,化作一曲曲或清香或哀怨或豪迈的词,与亡国的臣子推杯问盏,纵情天涯。你也浪迹在民舍之间,瓦肆之中,三分不羁,丝丝婉转。你亲民而高雅,在动荡山水中,给了国人精神上的寄托,与之不离不弃。
  我本以为我会依旧傲视群雄,你也会凌驾于蛮夷之上,但时代在改变。
  我被西洋兵器打得七零八落,你也被洋人的巧克力,万花筒,望远镜鄙夷。你颤抖着,看着蒙尘的画绢,丝丝悲切。国人都离你而去,轰的一声,他们关上了你的门,将曾经的热情倾注给西洋。你伤心,却无能无力。再后来,国人完全忘了你的美,举起“打倒孔家庙”的招牌,我却护不了你。你被禁锢了,而一场文革,彻底让你绝望。你望着被撕毁的诗稿,摔碎的琴与萧,被扯坏的戏服,决心归隐。
  我没被抛弃,而是迅速的发展起来,忙着壮大自己,却没有时间来找你,然后一晃,匆匆几十年。也许国人曾经也忘却了你,他们埋头于手机与互联网,研究国外的诗歌,哲学,名著,靠各类洋节的噱头普天同庆,却忘了你曾经才是这方面的王者,你才是最有才气的那一个。我很心痛,却无能为力。
  我多希望你回来。
  再后来,有一部分人忆起你,他们奔走相告,呼唤你,寻找你,在你彻底消逝之前,愿你还能出现。于是你的名字再重现,你的画作又被摆上墙,你的戏服被人重新穿起,你的丝丝哀怨被人感悟。
  也许我曾抛弃过你,让你孤独一人;
  也许我曾使你失望,让你觉得世间再无你立足之地;
  也许我走的太快,让你疲于追逐我脚步。
  可是现在,我愿意等你,听你弹琴唱戏,看你作画写诗。我很乐意,我知道国人也是。只希望多年冷落没有激怒你,一切是否还来得及?
  恍惚之中,只见你在桃花中微微一笑,温暖的不像话。你说“你好,我的姐姐,你好,我的子孙。”
  原来你从未离开。
  
  
杯中诗赋醉千年
    诗赋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一个独有的剪影。它用稀疏几字,却将万物囊括。若问中华文化何为瑰宝之首,古典诗词可谓在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然而,在这典雅而有魅力的文化之中,有一个特别靓丽的存在。他的诗,是古典诗词里一抹最动人的光辉。
    清新飘逸,满怀豪情。年少时的他有着一身文人难得的少年狂气,他就如罗隐所说一般“今朝有酒今朝醉”,他爱在酒中感慨,爱在酒后抒怀。他向往脱尘却又身于朝廷的思绪在一壶浊酒中渐渐缠绵。那时的他,喜欢酒,他会在觥筹交错之间发出“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的感叹;亦会在杯光月影之中叹出“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豪情。
    年轻时,酒于他而言,是甜的。
    壮志难酬,狂放激昂。中年时的他对于腐朽的统治深恶痛疾,于是决心处江湖之远,辞官远游,做一个真正的漫游者。那时的他,热爱酒,他会在独自一人时,与月为友,唱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会在遇阻时,桀骜不驯的道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中年时,酒于他而言,是涩的。
    洒脱不羁,高洁傲岸。晚年时的他早已心绪淡然,超凡脱俗,做了一位隐士,感受这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他将一切已经抛下,只剩几丝愁绪缭绕于身旁。那时的他,深爱酒,他会在月下小酌时,偶然露出“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的感情;他会在与友相迎时,抒发出“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的美好愿望。
    晚年时,酒于他而言,是淡的。
    莲花一吐,莞尔半个盛唐。李白,他用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浪子情怀,浪荡了整个天涯,影响了千万春秋。无论前人还是后人,都无人可与之媲美。他的一身仙气,沉淀在香醇浓郁的美酒里,又醉了多少人。
    一轮春秋又一轮,有许多文化早已湮灭在时光里,可我坚信,李白的诗赋不会消散。他的诗赋,会在每条小街小巷的酒香里,传递给一代又一代,沉醉了一个又一个。他,就是中华诗赋的一个不会抹去的里程碑。一丝一缕的空气里,都是他高傲的灵魂。
    他从诗赋里走来,又走入到美酒里去。
                     正在消逝的戏曲

        孩时你是否听见过那古旧收音机里喑哑空灵的声音?
        我还存留着一些孩时的记忆,在我的脑海里,这些声音总是在我沉迷于现今流行音乐之际时不断提醒着我它的存在,那震耳欲聋的鼓声也宣示着它从未消失过.好像无论是我的外公还是我的奶奶,那个年代的人对于戏曲有着那么一份执着.
        与它初见,有些特别.那是我的外公病重的一年,他终日卧床看着哪部老旧的电视机,电视机里每天放着不同的戏曲,曲终又循环,就这样,我陪着这部电视机和满耳的花鼓戏在家呆了一年之久,相同的篇目都早已倒背如流,那是我惊讶外公竟毫无生厌,如今才知那是老一代人对戏曲的痴念,他们无比深爱着这个被历史遗忘的艺术,如今,不知过了多少个年月,外公离世,那些戏曲如往事随烟雨飘散,毫无保留,花鼓戏如今于我稍有交集,我的耳边充斥着现代流行音乐,我的每一首珍藏在手机里的也是流行音乐,我每走一步,转身即可听到身边的人哼唱着流行音乐,这个时代,戏曲早已无迹可寻.
        我还记得我心底那些华丽的衣饰,那些穿戴着这些饰品的人画着浓厚的妆容,他们对唱着词,有时抽泣,有时低吟,又或是豪迈大笑极其自然,他们将角色演的淋漓尽致,他们把故事述说得栩栩如生,有时挥着棍,有时叉着腰,有时上演着一场胆战心惊的武打之剧,似乎这些城市的喧嚣浮躁和车水马龙,又甚是灯红酒绿早已如浮云消散,无可弥留,这些看故事的人沉迷于讲故事的人的声音中,自己如身临其境,有时欢呼,有时紧张,又或是为剧中人哭泣痛骂,直到剧终,曲终人散后,才晃神离开,留恋不舍.
        如今,看一场坐在台下的戏已极属不易,那些曾经演戏的人们因为被遗忘而离开,看戏的人少有,演戏的人也少有了.如今再调一調手中的遥控器,鲜少再有那么一个台放着这熟悉的唱腔了,曾经的中国戏剧的台也不见踪影,这些沉淀了千年历史的文化啊,你就这样消逝吗?我再也没能看到这样一个棚子下人满为贯,耳边又重现当年的声音,难道这样一个用着歌舞演绎故事的表演在这条岁月的大河里迷失方向?难道一个经过时间沧桑打磨由低级到高级的表演在岁月这条大河里沉于万丈悬崖?难道这个给予后人了解历史的工具早已生锈?难道这个由各项行业贯穿的表演艺术已经消失殆尽吗?
         它种类繁多,传统剧目数以千计;它多年沉淀,为后世带来影响;它曾经耀眼,如今却暗淡无光;它是一棵树,枝桠茂密,贯穿着不同的行业;它是一座基石,铺垫了现代流行却自己无光暗淡,如今这样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坐标,早已不见踪影.
          人们开始抛弃它,捡拾起现代表演,它渐渐退却曾经的荣耀,在人们的记忆里毫无印象,他曾经是一片蓝空,放任着我们自由飞翔,如今却是黑夜茫茫,毫无存在的意义,他在时代的变迁里沦陷,那些曾经建筑的骨架一席之间全部崩塌,最后了无痕迹,也毫无印象,如过手烟云.
         中国的历史就这样在一点点被新的骨架替换,人们选择的丝毫不珍惜,我们无法再在一个幽深的古巷子里找到那卖着糖的老人,也无法再在舞台找到戏曲的痕迹,再也没有了古旧的收音机,还要靠着天线接着那模糊不清的歌曲;一切在时过境迁里卷入岁月这个无底洞,只要懂得失去,才会知道珍惜,我们是否该找找它们的踪迹了,在这个世界里.
        它是沙漏,就把它摆平,终结它的流逝;它是文化,我们就传承,终结它的过眼烟云;它是戏曲,我们就录下音,偶尔哼上几句;如果有一天,它被这个世界而埋没,请你把它找出来,放在你的心里,至少别让他在失去.
      
塔村

                                             1218鲁博宇
    夕阳在破败的小村里,村子金灿灿的,塔也金灿灿的,它们在享受这温暖的阳光,直到夕阳一点点沉沦在大山中。
    小村地处偏僻,离最近的镇子都隔着老远。村子很穷,年轻人迫不及待地跳出大山,搭上开往城市的火车。小村缺少了活力,又因为偏僻,根本无法发展,村里的人口一天天少去,去享受舒适的现代生活,小村也越发破败了。只有少数中年人和对村子割不断感情的老年人毅然留在了小村。说起村里的文化遗产,就恐怕只有一座塔了。塔在村子的西北角,连村里最老的老人也说不清它的来历,只流传它在唐朝时便有,一直留到了现在。有时村里人只要走出了家门,看看耸立在西北的塔,顿时就生出一种无法明说的自豪感。
    有时觉得村里很好,虽然贫穷,但是有一种恬静,自然的感觉。随便走到一处屋檐下,热情的村里人把我扯过来闲聊。聊着聊着,话题就不自觉扯到塔上来。我充满疑问的说“既然塔已经那么悠久,为什么还没被保护?”他们停住了讨论,眼神中跟我一样充斥着疑惑。不,他们的疑惑比我还要重一些。
    几年前,泥泞的乡道闪来了一辆车,车上的人七手八脚地将各种设备拿下车,径直往塔走去。村民们围在村口看热闹,跟着他们。那群人中的胖子笑嘻嘻的和旁边一个人不知讨论什么。最后,那胖子先走了,一个标语牌立在了塔的旁边“省级文化遗产”。这故事,是他们说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塔没人来保护,只有一个村民自愿地当起了塔的看护人。太阳徐徐落下,我默默地退出了他们的圈子,朝着村子的西北角走去。一路上总有老人搬出凳子坐在家门口,朝着塔望去,他们在等待夕阳落下照到塔的那一刻,等待他真正被保护的那一刻。
    我走近塔,塔映衬着夕阳很美。我走在塔下,我这才发现塔已经腐朽的很严重了,但这没有掩盖塔的精巧。精美的装饰还是若隐若现地呈现在厚厚的灰尘中。我向塔顶走去,到处都是蜘蛛网和灰尘,竟然还有一些青苔触目惊心地贴在墙上。塔顶有一扇窗户,我望向小村,被夕阳浸泡的村庄很美,但是没有能力保护塔。我一直在塔顶。直到被看守的人找了下来。离开塔时,那块标语牌静静地躺在荒草中,和小村一样破败。
    仰望塔顶,塔依旧巍然,让人想起几十年前,村里人还进塔避过地震,估计现在没人敢进塔避震。这存在千年的塔在最近几年腐朽了。我最后看了塔一眼,总觉得有一天,塔会倒在小村里,地区里,中国里,倒在全国人的眼里,心中和布满天空的夕阳中。
娱乐文化节目的导向                                               

    现在越来越多的娱乐节目席卷而来,大众不需要审美的判断和理性的分析,只需投入视觉和听觉,看一场游戏和听一首歌,便可体会愉悦和自由自在。
    观众希望通过大众交流的媒介去满足对外在世界的求知欲,从而获得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能量。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在最后指出了观众对大众交流媒介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需求:娱乐需求。现在的电视节目在极大的迎合受众欣赏品味的同时,也注意到调动受众的参与意识,与观众产生互动效果。旧时的综艺节目冗长的群舞,生硬造作的串场,唱过就忘的歌曲,以及各个频道都能看得到的熟悉乏味的明星,已经无法充分满足观众的娱乐要求。现今,大众化、娱乐化的电视节目面向的就是广大的、普通的电视观众,它们让观众平等的参与,真实的感受,面对面的聆听。节目的主角不再是明星,而是普通的观众自己,明星的作用只是助兴。始于湖南卫视,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花的选秀类节目更是将观众的参与意识充分的挖掘出来,创造了可供老百姓表现个性的空间,节目追求过程的真诚和生动,把判断权交给老百姓。这既符合电视纪实美学的要求,也是现代传播的理念。
    可是也出现了过分追求娱乐化的大问题,这容易造成节目肤浅、粗制滥造。当今受众对我国电视节目质量的一个普遍反映就是:品味低下,没有深度。这一点在娱乐节目中尤为突出。一哄而上的短视导致电视娱乐节目的欲速而不达,直接造成电视娱乐节目质量不高和观众怨声载道的现象电视娱乐节目也被贬为:低俗、没有文化、没有创意。虽然,当前娱乐节目异常火暴,但能使观众留下印象,值得回味的不多,让人觉得低级趣味的倒是不少。
通过上述对电视节目娱乐化浅显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电视节目一味的追求娱乐化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过分的娱乐化对电视行业本身良性发展和对受众思想的健康引导均无益处。
   所以我觉得,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应向健康的方向引导,提高知识含量,提高文化品位,将是今后的肩负在电视人身上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寓教于乐才是中国电视节目发展的方向,为观众带去欢乐的同时,将知识、文化、传统融入节目中去,使观众在笑过的同时留有一丝启迪、些许思索,不要再将那些无意义的节目继续下去。
                                                    
忘本
1307 刘聪

    花样的青春,本应是五彩缤纷,可敏感的我,眼里却看到了一种事物的没落,另一种事物的升起:许多人大骂韩国人窃中国文化的行为,在国内却为自己改编的杜甫形象而沾沾自喜……我的眼里始终能够看见一缕缕凄凉的灰色。
    公元前3000年,美洲大陆上出现了“玛雅文明”,可那只是昙花一现。公元10世纪,它突然之间就消失了。公元前2500年,亚洲大陆上出现了“华夏文明”,也就此诞生了汉语这一与我们华夏民族息息相关的语言,可是,它却也像“玛雅文明”一样,即将逝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唐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宋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是元曲……汉语曾经是那么的丰富多彩,它在华夏大地上找到了它的一片栖身之地。可是,曾经终究是曾经,曾经的许多经典现在正日渐消逝……
    记得前不久,国内某媒体记者拿着一幅《春日雪景图》去到一所学校去做调查,当记者问道这是什么节日时,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圣诞节”,这直让人心惊:我们是怎么了?我们怎么会成了现在这般模样?!
    其实说来我也自惭形秽。记得小学时的一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无聊地用遥控器翻着台。偶然之间我看了下《汉语桥》,听到里面讲了一个很简短的故事。具体内容我已记不清了,大致内容讲的就是一中国人和一英国人比赛汉语,结果那个中国人全盘皆输,于是他们又比英语,可那中国人还是输了。那时我蹙起眉头,对此感到很不解:同为我的同胞,为何他与别人比,自己的母语、他人的母语都比不过呢?但当时我对此只是稍有印象,心想这又不关我的事,管那么多干嘛?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时隔几年,我几乎都不记得了。现在想起这件事来,惊觉我的文化意识也是十分的薄弱,同别人并无大的差异。那疑惑我想我也能解开了: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好好保护、传承它,又怎会发生这般令我们同胞羞辱的事呢?
    我们总是在说自己注重“文物”,注重青铜和瓷器,说“我们保护了文化遗产”,然而我们却忽略了“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几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韩国申报的端午节纳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端午节”已正式成为了韩国的国有节日。在网上,我们的国人不乏有对节日遗失的激动、遗憾和愤怒之情,但是,鲜有人冷静下来思考这一问题。仔细想想,如果我们能好好保护它,本应属于我们的东西又怎会沦为拜金主义者和商家的一种赚钱手法呢?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说别人!
    请想想,你还能说出的成语、谚语有多少呢?很少吧。然而,这也罢了,一些稀奇古怪的网络语言也频频出现在学生的习作中。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忽视甚至抵触对我们本应记背的经典的唐诗、宋词、元曲、古文,却不知这是一个中国人文化素养和气质的养成和提升的简单方式。每当我发现我身边的同学会有这种行为时,我总感到不解,更感到一阵悲凉。他们说我傻,这么认真地记那些没用的文章干嘛,根本就没有一点用处。我气愤不已:作为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语言文字都轻视,配做中国人吗?
    记得牛汉说过:人不能忘本。可现在很多年轻的一代却不知道什么是“本”。我想:我们中国人的本在于传统文化精华。我所了解的还不到冰山一角,但我知道:了解、爱护、传承、发展我们优秀的文化,就是守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是提升我们自己。
长沙市北雅中学1312班班李倩
指导老师:申晓丽
当今的文化导向

    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不仅是时代的跨越,也是科技的转变。近些年来,许多娱乐、综艺节目都一个个映上荧屏,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不要说地方台的“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天天向上”等节目,就连中央电视台也不惜占用相当大的资源搞起了“黄金100秒”、“开门大吉”等节目。
    就拿几个典型的来说。当下最火的,莫过于湖南卫视播出的《我是歌手3》。经过前两季的积淀,《我是歌手》的第三季无疑更吸引人,同时也让许多追捧这档节目的观众看出它背后的巨额利润。尽管《我是歌手》标上的是“大型娱乐文化节目”的标签,但说白了,文化搭台的目的,是经济唱戏,赚足眼球,赚足金钱。许多网友评论:第三季请来这么多巨星,第四季还怎么做了?其实不然,只是单单一个第三季,就能让节目制作人赚的盆满钵溢,第四季的出现也变得没有必要,更何况三季播完后,许多观众也想看新节目了。
    相比《我是歌手》,央视的《黄金100秒》显然更直白,介绍里就直接用巨额奖励吸引选手报名参加,吸引大众关注。在这样的奖励下,节目也丧失了它的本质,本是一个竞技进步的平台,变成了选手们去争夺最后的终极大奖。节目的目的变成了提高收视率从而赚钱,制作人处心积虑的用黄金大奖来吸引、诱惑选手,来取悦大众。
    这样的娱乐、综艺节目还有很多很多,其中大部分都已脱离了“文化”这两字蕴含的深刻含义,从而变成了娱乐大众的小丑、吸引大众兴趣的以利益为目的的节目。这些节目,很容易给观众一个误导:只要把歌唱好,把游戏做好,就能又出名又大把赚钞票。
    而事实告诉我们,这样的手段即使赚钱,却并没有实现它所标榜的“文化”的真实含义。真正的文化节目,是应带给观众启示,给他们一个导向: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应是这样,是淳朴的,淳朴中透着它的古老,它的精深,它的博大,而不应是现在这种披着华丽外表,却是以赚钱为根本目的的节目。
    近期电视台播出的一款名为《舌尖上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美食节目,才是让我真真感受到了它的淳朴。没有什么华丽的讲说,没有什么华丽的场景,只是以最简单的方式为观众介绍着中国传统美食的精深。它的语言并不幽默,没有什么哗众取宠的行为,却让我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了它的真实与淳朴,感受到了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节目,才是现在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才是现在的媒体应做出的节目。不以赚钱为目的,只是一个单纯的文化节目,能让人们体验到传统文化的节目。
    我希望在未来,能随意换台便能看到这些淳朴的、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能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
北雅中学1412班 邱婧
指导老师:李琨
                               遗失的文化
                  北雅中学1401班    周若煊                                  

    中国不但历史悠久,还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经无数王朝:夏商、西周、东周......和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我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这五千多年留给我们无数珍贵遗产,北有长城、故宫,西有敦煌莫高窟、西安兵马俑,南有京杭大运河,远有诗经离骚、诸子百家,近有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是我中华文明长河中的璀璨珍宝。
    祖国母亲带着她的儿女们在辛勤劳动,建设自己的家园。突然一群强盗闯进来,伤害她的孩子,抢走她的财产,霸占她的家园,这就是近代中国被帝国主义长达一百年的侵略。帝国主义的入侵让我们失去了大量文化遗产,比如莫高窟有十几幅壁画被盗,莫高窟代表着西传佛教文化的最高水准,它被盗走的东西更是无比珍贵,而一个莫高窟就如此了,更让人伤心是那园明园!园明园!中国的奇迹之园,其中有无数奇珍异宝被掠夺,比如“十二生肖铜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华的奇迹被英法联军烧得一干二净,只留下几根石柱在吐诉着当年那痛苦的回忆。
    中国的精神文化也无可避免遭到摧残。有一句歌词“梦回大唐可看见,遗留的诗篇”非常形象地形容了唐诗的繁荣昌盛,唐朝当初有多少首诗,无法统计,而如今又遗留下来多少呢?又比如“天下第一书圣——王羲之”,他练书法的墨汁可填满一个池塘了,而现在人们开始广泛地用电脑打字,中国传承悠久的书法也陷入低谷。还有戏曲,戏曲是中华一大特色,有京剧、昆剧、豫剧、越剧、花鼓戏、川戏等等,这些戏曲吸收了中国表演艺术的精华,独具匠心地表现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现在有多少年青人热衷于这些戏曲?太少了,他们即使在电视上看到了戏曲节目,也会迫不及待地更换频道,为什么?因为我们不重视,对诗词、书法、戏曲不屑一顾。我们注重地是电影、明星、时尚节目......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可现在浪漫的是法兰西人,坚强的是德意志人,中国,早已不再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中国人啊!我们是龙的传人,举起你的手,伸出你的腿,我们需要找回自己,找回中国原来的自豪和骄傲,不要让中国蒙尘。
指导老师:田蜜



2015年上学期七年级文化作文获奖情况汇总
等地姓名获奖文章指导老师
一等奖夏诗涵正在消逝的侗乡文化田蜜
一等奖李贺飞凡正在消逝的棉花音田蜜
一等奖陈与时娱乐至死方顺
一等奖文榕正在消逝的礼仪方顺
一等奖向咏樯我看传统文化李琨
一等奖舒羽琪正在消逝的糖人李琨
一等奖丁若彤  红砂纸中的传承郭亮峰
一等奖唐维恒正在消逝的皮影戏郭亮峰
一等奖肖乐阳正在消逝的“中国式农村”胡露
一等奖周明远正在消逝的乡村唐小寅
一等奖周凯婷古诗文伴我成长范梦姣
一等奖齐珂浒正在消逝的洞庭文化范梦姣
一等奖黄奕轩匆匆那“年”---------致那正在逝去的年味王倩倩
一等奖方蕾婷中华传统文化——皮影戏王倩倩
二等奖凌强峰正在消逝的茶香田蜜
二等奖蒋妮走进唐诗田蜜
二等奖刘嘉怡在读诗赏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田蜜
二等奖文语正在消逝的年味方顺
二等奖覃瑜正在消逝的土家文化方顺
二等奖范维论中国综艺节目《天天向上》方顺
二等奖崔婧雯正在消逝的文化遗产李琨
二等奖刘璐中国传统文化——春节李琨
二等奖唐家河正在消逝的古迹李琨
二等奖周琦凯传统文化之我见李琨
二等奖袁萱萱寻找遗失的美好郭亮峰
二等奖陈湘辉正在消逝的米塑郭亮峰
二等奖魏  蔚正在消逝的中国民俗郭亮峰
二等奖王君宇中国文化——中国画郭亮峰
二等奖赵梓妤忆传统文化胡露
二等奖丁楚钧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与对现代科学的接受胡露
二等奖刘妍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唐小寅
二等奖冯苡铭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唐小寅
二等奖刘卓煜正在消逝的中华香味范梦姣
二等奖王恕没落的京剧范梦姣
二等奖余轩饶正在消逝的山城吊脚楼范梦姣
二等奖陈晨愿再次欢聚一堂王倩倩
二等奖王安妮 韵味,让我陶醉王倩倩
二等奖易泽川正在消失的古巷王倩倩
三等奖刘小知正在消逝的文字田蜜
三等奖唐可欣正在消逝的乡村田蜜
三等奖周若煊遗失的文化田蜜
三等奖黄娉妤正在消逝的古村落田蜜
三等奖陈天翊正在消逝的乡村田蜜
三等奖郭沐芊消遣的文化方顺
三等奖金浩男正在消逝的温柔方顺
三等奖李宛容中国传统文化方顺
三等奖包汉轩如果传统文化消失方顺
三等奖郑嘉怡综艺与中国方顺
三等奖李善武正在消逝的古文化李琨
三等奖罗马正在消逝的长城李琨
三等奖邱婧当今文化导向李琨
三等奖朱志豪正在消逝的汉字李琨
三等奖谢文迪正在消逝的技艺郭亮峰
三等奖陈家瑜正在消逝的小巷郭亮峰
三等奖王宇翔民族的血脉郭亮峰
三等奖邓  皓正在消逝的官窑郭亮峰
三等奖肖嘉弋娱乐时代的严肃思考胡露
三等奖曾阳璇我看“娱乐文化”胡露
三等奖于婧一正在逝去的远方唐小寅
三等奖李咏彧正在消逝的时间唐小寅
三等奖刘柏舟正在消逝的民俗文化唐小寅
三等奖罗颜彤孝道正在消失范梦姣
三等奖王九重正在消逝的古国文化范梦姣
三等奖周哲勋如何挽救你?逝去的文化范梦姣
三等奖彭俊嘉 寻找逝去的年味王倩倩
三等奖黄奕铭 心系传统文化王倩倩
三等奖唐铭松正在消失的传统古村落王倩倩
三等奖周雨恬在传承中发展王倩倩
三等奖袁靖翕正在消逝的文化瑰宝王倩倩


2015年八年级文化作文大赛获奖名单
作文题目姓名获奖等级指导老师
正在消逝的衡东剪纸许嘉仪一等奖朱素琴
永恒的风景熊梓珺一等奖朱素琴
《让娱乐节目沐浴在阳光下》 黎宇乔一等奖李莉娟
《传统文化?中华精神?中国梦!》宋彦颉一等奖李莉娟
正在消逝的古韵之地刘阳一等奖余雅淇
忆文化危枫一等奖余雅淇
记忆里的小时光王雅倩一等奖胡波
正在消逝的方言张帅一等奖胡波
正在消逝的阡陌李浩然一等奖郝芳
《飘香的翡翠——故乡的艾叶粑粑》单益凡一等奖申晓丽
正在消逝的糖艺文化黎雅青一等奖胡文俭
被误解的传统文化周天雨一等奖胡文俭
冷与热黎子暄一等奖汪琼
说好的传统文化呢隋心语一等奖汪琼
正在消逝的古街古巷宋可欣一等奖付媛
书法之恋茅珈宁一等奖付媛
正在消逝的梆声刘婉怡一等奖郝芳
正在消逝的音符柳亦婷二等奖朱素琴
清明节所感文楚鲲二等奖朱素琴
清明时节雨谭歆榕二等奖朱素琴
《“传统文化进校园”切勿舍本逐末》吴玉琀 二等奖李莉娟
《正在消逝的名人故居》 欧阳莹嘉 二等奖李莉娟
《正在消逝的文化》 肖逸二等奖李莉娟
文化的目光梁婷二等奖余雅淇
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欧阳菁玟二等奖余雅淇
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廖芷悦二等奖胡波
正在消逝的端午文化黎珈吟二等奖胡波
正在消逝的一棵树邓卓宜二等奖胡波
正在消逝的清明段灵婧二等奖郝芳
《童年的糖画》邱傲涛二等奖申晓丽
《正在消逝的中华传统节日》陈晨二等奖申晓丽
正在消逝的推车文化颜子卿二等奖胡文俭
正在消逝的文字谭家舟二等奖胡文俭
文化并非只有文字方沁怡二等奖胡文俭
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田楠楠二等奖汪琼
传统文化——诗的提醒袁溢伦二等奖汪琼
正在消逝的苗家吊脚楼张芷宁二等奖汪琼
文化搭台,为的应是弘扬传统文化尹罗勇二等奖付媛
正在消逝的龙舟何子阳二等奖付媛
永恒闪耀的光芒黄宁远三等奖朱素琴
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周涵晰三等奖朱素琴
正在消逝的古迹熊啸峰三等奖朱素琴
正在消逝的乡村文化周子耶三等奖朱素琴
《正在消逝的年味》 杨睿琪三等奖李莉娟
《正在消逝的溪流》 冯晓婷三等奖李莉娟
传统文化,你是否还能传承王凇三等奖余雅淇
消逝的春联肖贝贝三等奖余雅淇
娱乐文化节目的导向刘聪三等奖胡波
正在消逝的京剧欧阳莹三等奖胡波
正在消逝的端午甘之怡三等奖胡波
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粟阳三等奖胡波
正在消逝的传统手工艺术封骅航三等奖胡波
《不忘本》李倩三等奖申晓丽
《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汤钰婷三等奖申晓丽
《最可怕的消亡》朱奕铭三等奖申晓丽
正在消逝的老街姚可馨三等奖胡文俭
正在消逝的瑶族长鼓舞周弘璇子三等奖胡文俭
我看传统文化进校园黄健三等奖胡文俭
正在消失的年味钟成熙三等奖汪琼
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汤奥林三等奖汪琼
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汤天云三等奖汪琼
正在消逝的竹林陈文东三等奖汪琼
正在消逝的武冈斜塔贺文轩三等奖汪琼
正在消逝的脚步王冉三等奖付媛


2015年九年级文化作文大赛获奖名单
作文题目姓名获奖等级指导老师
江南的赤色瞳孔佘珂一等奖谭嘉慧
水鼓舞胡远志一等奖谭嘉慧
红豆树贺宇怡一等奖谭嘉慧
此心安处是吾乡谢明宇一等奖谭嘉慧
梅花桩上的狮舞唐润卓一等奖谭嘉慧
龙在阁楼邹佳玥一等奖谭嘉慧
米香中的年味陈驰二等奖谭嘉慧
追寻罗雨婧二等奖谭嘉慧
正在消逝的视界刘思喆二等奖谭嘉慧
落幕张孝涵二等奖谭嘉慧
花开时节又逢君李婕妤二等奖谭嘉慧
杯中诗赋醉千年刘云璐二等奖谭嘉慧
祖厝的四月马可欣二等奖谭嘉慧
红楼一醉,琴瑟和鸣唐铭杰二等奖谭嘉慧
正在消逝的青砖黛瓦王灏洲二等奖谭嘉慧
正在消逝的年味陈思敏三等奖谭嘉慧
蜷缩在角落里的糖画陈宜濯 三等奖谭嘉慧
故乡的春节孙艺珂三等奖谭嘉慧
正在消逝的湘军故宅曾腾三等奖谭嘉慧
正在消逝的端午唐昊三等奖谭嘉慧
正在消逝的戏曲任嘉妮三等奖谭嘉慧
塔村鲁博宇三等奖谭嘉慧
正在消逝的龙舞罗萱三等奖谭嘉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