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209阅读
  • 0回复

(11届初赛联播)河南片区安阳大市庄中学分赛点快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平
 

发帖
15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5-25
河南安阳大市庄中学分赛点获奖作品
                                 传统节日    
    河南省安阳市大市庄中学七一班  张豪

    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清明节,端午节,春节等,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直到现在,我们依然保留着这些传统节日,现在,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关于我们中华名族著名的节日——春节的诗句。有一个传说,说“年”是一种凶梦可怕的猛兽,每到每年的最后一天晚上就出来作恶,有一个聪明的人发现,年兽怕声音,怕光,怕红色,所以每到这天,家家户户炮声不断。春节又俗称过大年,意思是吓走年兽,从此,这个风俗便流传到了现在。
                            端午节  
   端午节和春节一样、背后都有一个传说。楚国的屈原,是一个大才子,可却怀才不遇,不被皇帝重用,便创作了《离骚》。屈原被迫害,无奈中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了汨罗江,后人为了纪念屈原,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赛龙舟,吃粽子,还往汨罗江里仍粽子,倒雄黄洒,让江里的小鱼、小虾和蛟龙不去吃屈原的尸体,这就是我们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  
                          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清明节。清明节是一个庄严又严肃的节日,每到这一天,我们都要祭奠我们的祖先,以求平安。这一天,每一个人都非常忙,都急于去祭奠祖先,一刻也不空闲,清明节还可以去踏青。  
这些节日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的几个,我们还有好多的传统节日,下回再一一介绍给给你吧。  

醉在诗文中
河南省安阳市大市庄中学七一班  袁知乐

    中华上下五千年来,我们的民族有很多的传统文化,还有一些老规矩。现在有的人记着这些前辈留下的传统,而有一些人却而忽视这些传统文化。  
    《红楼梦》里塑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如,叛逆的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王熙凤,这些人物形象在曹雪芹的笔下写得惟妙惟肖。《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名:在他们笔下的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生动逼真。好书如同良师,有个这样的良师,人生的道路就会走得踏实,稳健得多。这些传统文化会使我们关注内心世界,充实精神生活:让我们踏上铺满阳光的道路,迎接人生的春天。  
    读一首唐诗宋词,就如饮一杯陈年佳酿。苏轼是宋代的杰出诗人,他着重表达豪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他写的诗气势豪迈,雄健奔放,特别是他写的《赤壁怀古》摄人心魄。每当我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风流人物故垒西边……”这首诗时,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赤壁之战的壮观画面,那真是太震撼了!  
   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她写的诗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口语,清新自然。她的主要作品有《如梦令》、《渔家傲》。李清照在一首词里描写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见到陌生人的情景:“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臭。”她的作品大都惨透了忧伤的情感,也有一些满含忧国之情。  
  我国传统文化都是我们民族的传承,们应该牢牢记在心中。
  
我爱古筝
河南省安阳市大市庄中学七一班  曹婉琪
    人们,特别是孩子们,大都喜欢听流行音乐,听某个乱糟糟乐队,在舞台上有一句没一句地“唱”,在台上满台乱蹦,而我却比较喜欢古典音乐。于是我学习了我国古典乐器——古筝。
    我是在妈妈的鼓舞下才开始学习古筝的.当时并不是因为我喜欢古筝,而是因为我家正好有架古筝。刚开始学时,我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因为那时我只是练一个个的单音,而且是一个手指头,从第一根弦,练到最后一根弦来回五六遍才算一组,每个手指要练三组,很枯燥,也没有一点旋律,练了两天就不想练了。
    在第二周上课时,老师交给我一首儿歌是《小兔子乖乖》,我看着老师在琴上一遍遍地弹,又一句一句地不断更改,我听着听着,忽然觉得很好玩。回到家之后,我立刻坐在琴前开练,一边弹,一边唱,等到我全部弹下来时,我很开心,于是让爸爸给我录了一遍。我听了听感觉和平时唱的小兔子乖乖并不一样,这个更为安静,更符合我的风格。安静,却又不失淘气,调皮的孩子气。从那时起,我就发现,我喜欢上了古筝,喜欢上了古典音乐。
    六年级暑假时,老师教给我们《忐忑》这个人听人怕的魔鬼一般的歌儿,我们当时就汗毛竖起来了了。当弹起来之后,我们才发现,其实没有那么难听,而且也没有什么技巧类的东西。于是越练越起劲,越练越开心,等到后来加速时,就更好玩儿了。在一次练习时,老师又帮我们录了下来。我听到的《忐忑》,和原版《忐忑》有点像,却又不太像,调子像,却没有原版《忐忑》乱,多了一份干净,很好听,我也更加喜欢古筝和它所发出的喜欢了。
这就是我和古筝的故事,也是我最喜欢音乐。
正在消失的吹糖人文化
   安阳市大市庄中学七年级二班李梦园
    吹糖人是中国传统的古老民间手艺,从古至今就有传男不传女的习俗,现在会这项绝技的多为老人,导致民间传统艺术濒临失传。
    吹糖人是庙会上必不可少的民间传统文化,可是我发现,购买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人只是看个热闹。虽然民间传统艺术正在被人们逐渐淡忘,但是从祖辈手里学到独特技艺的传统艺术家们,他们还在坚持着。
    李大爷是一位吹糖人的艺人,平时都是走街串巷卖糖人,只见他从加热到一定温度的糖料中揪下一团,快速揉成圆球,用食指压一个深坑,收紧外口并快速拉伸,在拉到如细管大小时,猛地折断糖棒,并立即用嘴吹气造型。李大爷吹出的小动物栩栩如生,吸引了很多人。
    他说自己的手艺是跟家里老一辈人学会的,到他这已经传到第四代了。但是因为这个手艺制作复杂又没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愿意学的人很少。
    据了解,吹糖人有600多年的历史,糖人本身,可以说是一种食品,但这种食品的意义更在于一种把玩和制作工艺。在糖人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溶入着代代糖人艺术家的创作心血,糖人艺术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和演变至今。虽然现在糖人只能作为欣赏为主的民间玩具,并逐步减少,但是依然具有其非常独特的意义。
    吹糖人,是八十年代小孩子们最喜欢的东西,吹糖人在庙会上,集市上,节庆会上,都会有卖的。小贩们用熬制的饴糖通过吹捏制成各种人物、动物、花鸟鱼虫等,走乡串村。孩子们争着抢着买。但糖人保持不了太长的时间,放久了就会变黑也自然就坏了。
    糖人在以前是几块钱一个,现在十块钱。
    现在吹糖人的手艺人的身影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里,小时候期待如今也变成了再添一下糖人的愿望。目前,大多数人都已忘记了吹糖人,因为有了更好的,但我相信还有人记得吹糖人这个文化。
正在消失的民族手艺
安阳市大市庄中学    七(2)班   梁家豪
     我爱吃烧饼,妈妈以前经常给我打烧饼,但现在变成买了,不再打烧饼了,我不解,决定探个究竟。
    就先里我们村最近的黎元村开始吧。我们村没有打烧饼的,从来没有。记得小时候个妈妈一块儿去黎元打烧饼,运气好的话只要一小时左右,但运气差的话就只有排队等一下午了,或者回家明天来取。
    现在我要黎元去调查,发现原来的两家都关闭了——理由是做那个不挣钱。还有一家变成看蛋糕房。
    我又去了临近的郭村。他们那的打烧饼的每一户,全都在大街上改成了蛋糕房,理由是打烧饼已经赶不上顾客的需求了。蛋糕房老板又对我说:“你若是想买烧饼,村西头儿有一家卖烧饼的,但是手艺却没有以前好了。我说了“谢谢”后走了。
    现在总结出两点,打烧饼的都不打了,一是因为打烧饼已经赶不上经济,也就是不好挣钱了,所以关闭了。第二点就是时代在变迁,高科技纷纷涌出,打烧饼就“落伍”了,所以就改成了蛋糕房。
    如今;打烧饼已经寥寥无几了,但我还是希望有顾着国家的人去学这门手艺,他需要传承下去
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文化
安阳市大市庄中学  七年级(2)班    付艳强
    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我们突然间发现很多中华传统的民俗文化,已被文化大革命的群众运动破坏殆尽,很多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让我们倍感惋惜,尤其是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大陆民众的生存环境逐渐改善、生活逐渐富裕,意识形态逐渐宽松,精神生活逐渐丰富的今天,不但痛感文化大革命运动危害的多面性,而且对目前大陆同胞中大多数人逐渐淡化的民族传统保护意识感到悲哀,同时,也呼吁大陆的各级干部要改变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念和态度,不要把民间的民俗活动,习惯性的按从事封建迷信活动加以限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在已经到了拯救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时候了。
    一、文革期间的大量拆庙使大陆的佛教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再随着经济发展和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大陆的寺庙数量更是有减无增,使得汉民族基本上已经成了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共产党执政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陆很多寺庙遭到毁灭性地拆除和破坏,大量从事佛教的和尚尼姑被强制还俗,让影响了世界几千年的中华佛教文化基本上已经残缺不全,或者可以说目前中国大陆的佛教文化已经面目全非,完全无法找到原汁原味的佛事佛法了,而且想要全面恢复的难度很大,需要再次派遣唐僧去取经。因此,建议有识之士应重视这个问题,尽快安排佛教专业人员到台湾或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地考察,逐渐修复受到文化大革命致命破坏的中华佛学文化,并实现断点续传。
    二、“年节民俗文化”已经基本消失,春节期间的民俗内容难以完整呈现。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恢复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国家也逐渐顺应民众呼声,除了春节、元旦节日外,又增加了清明、端午等民俗气味更浓的公众假日,但问题是“破四旧”已经让大陆的年俗文化支离破碎,内容更是残缺不全,目前,大陆的年轻一代基本上已经不了解中华年俗文化的内容及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已经面临严峻的失传可能。因此,建议有关权威部门重新整理和定位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存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它从封建迷信的思维定式中解脱出来,加强中华民俗文化的教育,并把它列入小学生基础教育的内容,让大家了解或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
    三、祭祀文化内容和程式已经残缺不全。近年来,祭祀活动作为带动旅游产业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具有历史名人或历史名城的地方,都在推出名目繁多的祭祀活动。但是,民间的祭祀活动仍然不敢大大方方和明目张胆的进行,尤其是中共党员更是受到了纪律的限制,把民间的祭祀活动政治化的结果就是让传承几千年来的中华传统民俗文化逐渐萎缩而不能发扬光大。现在,随着那些熟知民间习俗或风俗习惯老人的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更是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已出现了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的断层问题。就连清明节、端午节、春节这样重要节日都无法完整演示民间或家庭祭祀的全部流程。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有可能会在近百年内消失。
     四、要正确评估中华占卜、相术、风水、周易传统文化的科学依据,要知道,存在了几千年的东西总归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因此,要科学地看待过去一直视为封建迷信的东西,去其糟粕,存其精华。
    总之,我们有责任把中华传统中好的民俗文化继承和传承下去,不能让祖宗传给我们的东西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消失。
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文化
                                                                                安阳市大市庄中学   七年级二班    张旭冉
    有多少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有多少事多少人在岁月长河中慢慢流逝,有多少不能忘的忘记从此陌路。
    有多少绝迹的灿烂需要我们去追寻,有多少种文化迫切需要我们关爱,挽留。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追溯这些历史沉淀积累下的传统文化有些鲜为人知的灭绝。
    我们所熟知的传统太少,文化需要我们传承,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先辈们创造的文明就这样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的成立无疑是对中国文化源自传统的珍惜,但是我华夏地大物博,传统文化少说也有几万,甚至几十万种,真正能留给后人的有多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科技逐渐替代了传统工艺,这些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正处于频临灭绝的边缘,作为华夏的传人我们该积极响应号召,努力继承祖先文化。
    剪花样艺人在旧社会被称为“卖花婆”的剪纸艺人,从事剪纸艺术在漫长的岁月中,为剪纸艺术倾注了无数心血,为了满足玉环人民的需求,剪出了成千上万的刺绣花样,散遍每个角落,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这就是献给人民的宝贵财富,郭沫若先生赞美民间剪纸“美在人间永不朽”,用这句话来赞美剪花样艺人,我想并不为过吧!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西汉。当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武帝思念不已,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像,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  
    剪纸到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在明、清以后广为流传,遍及大江南北。特别是在农村,人们以剪纸来表达吉祥如意的心愿。在春节、结婚时,便把各种寓意祥瑞的剪纸贴在窗格上,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气氛。有的地方,剪纸还曾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是人们用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古老的剪纸以剪刀绞出为主要手法,趣味浑朴天然,后来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为精巧。作品取材于生活周围的风土人情,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传统的窗花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翎花花卉、草虫鱼兽,以及一些吉详谐音的物象,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剪纸艺术,相传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了。艺术家们继承和吸收了木板水印窗花,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和刀刻刺绣化样等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创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品种,经过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剪纸艺术,深深地扎根在劳动人民之中。它的作者多是不知名的农民,他们自画、自刻、自染,农忙务农,农闲刻窗花,通过他们灵巧的双手,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朴实情感,美好的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倾注在自己的艺术品上,反映了作者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使剪纸艺术获得了永不衰竭的艺术生命。在漫长的年月里,经过无数不知名的农民作者的千锤百炼,创造了大量日臻完美的优秀作品,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民间艺术家。剪纸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以“阴刻”为主和“色彩点染”上。它的构图朴实、饱满,造型生动、优美,色彩对比强烈,作品贴在纸窗上,透过户外的阳光照射,艳丽夺目,表现出一种特有的艺术效果。
    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正在消失的美好
八四班 黄坤辉
    在岁月的长河中,花开花落,日月交替,可随着时间的消逝,许多的美好却正在消逝。
    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元宵节。在我的家乡有一个习俗,小孩子在五岁以前,过元宵节时,舅舅要买灯笼给外甥。这天是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一天。早晨,舅舅会过来给我们送一天的玩伴——-灯笼。这些灯笼或许是栩栩如生的生肖动物;或许是浓妆淡抹的古代美人;又或许是雅致宁静的墨水画。我高兴极了,整天拿在手里,爱下释手,不肯吃饭,气得爸爸暴跳如雷。到了晚上,我们召集三五好友,跑到人群最密集的灯市,互相炫耀自己的灯笼,周围根本没有路灯,有的只是我们的灯笼照亮了整条街,照亮了每个人脸上的笑容。最激动的时刻,便是放烟花了。那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在天空中绽放,成为了黑色天空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我们一群人在灯市里猜灯谜,买糖葫芦,自己做灯笼,玩得不亦乐乎,笑的比烟花更灿烂。
    而现在,每到元宵节,外边卖灯笼的几乎都见不着了,小孩子连灯笼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了。到了晚上,外面比家里还要安静。人人都躲在家里上网,打游戏,忙着赚钱,外面的灯市无人问津,放的烟花根本没有人看,灯谜根本就没有人猜,人们忙碌着生活,忙碌着工作,却慢慢地遗失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当我们沉迷于日韩风,欧美范儿的时候,却脱离了中国的文化。
    当看到韩国将中医,端午申遗,马来西亚将灯谜申遗,并且都获得了成功。中国人,你们为什么不生气,为什么不奋起保护?当中国没有了中医,端午节,灯谜,那么中国人离愚昧无知还有多远。中国离灭亡又有多远?中国人,请不要再沉睡了。不要让更多的美好逐渐消失。

正在消逝的皮影戏
                                                               八三班  叶心艺
       在元朝,中国曾经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而在唐朝,她又曾是世界上国力最强盛的国家。这样的大国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然而,随着世界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外国文化和其他先进的文化的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受到漠视,渐渐消逝,甚至将被国人遗忘。

    就拿皮影戏来说,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唐晋。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但是皮影戏的现状不容乐观。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都已年逾百岁,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就要失传。而当今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得皮影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追求的是潮流的生活,享受的是“娱乐的文化”,传统文化经逐渐被人们跑到脑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被我们渐渐遗忘,已经渐渐消逝。现在许多西方的学者到中国寻找中华文化的根源,来学习中华文化,作为国人的我们,却把这些遗忘,这应该是件很可笑的事情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希望有一天人们能够重视即将被遗忘中华文化,让消逝的中国文化从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中华文化续写灿烂美好的未来。
正在消逝的年味儿
八四班  裴凡淇
    对于我们来说,最渴望的就是放假。我们虽然有很多假期,但我们要的不是短假期,而是长假!说到这个,就数暑假跟寒假了,相比起来,我最喜欢寒假了。
    怎么说呢,暑假虽然是假期,但我们需要上辅导班,而且很多,一提到就会头疼,整个暑假都不会好过的!而寒假就不同了,我们不用上课,作业少,最主要的是过年!为什么呢?过年有过年的气氛,会感染到你,让你轻松和快乐。 可,这是我对过年以前的理解。而自从那一晚过后,我对过年的概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想想,过年最美的景色就是看烟花,它已经成为中国人过年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自己家的烟花放完了,还没尽兴,那我们可以去别人家看烟花。也就是说,看烟花可以让我们与自己的街坊、邻居更加熟络,增进彼此的感情。这种方式也许是离家很久的人唯一与街坊们亲近的方式吧!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颁布了“严禁燃烧烟花爆竹”的严酷命令。那,最美的景色没了,还过什么年啊! 我还记得,去年的正月十五晚上,我呆呆的坐在庭院里,抬头仰望着天空,看着那不再响亮的天空,看着那不再明亮的夜晚,瞬间想哭。那是,我静静地对着天空发呆,不知不觉中,眼角划过一滴眼泪......那一晚,可以说整个田田野都是寂静的,漆黑的,跟往常的夜晚没什么两样。如果不是我看日历,我真的不敢相信,这是元宵节,我甚至觉得那天是清明节!那一夜,我守了一个晚上。它不是热闹充满欢乐的,而是冷清充满孤独。回家是为了热闹,过年就是热闹。可,如今却变成了冷清,这不是过年的气氛!没有了年气,这年过的没有什么意义,还有什么劲呢? 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呢?我们现在失去了很多,很多东西从我们身边消逝,过年的年气在消逝,有很多小时候的记忆都渐渐消逝。现在,我们消逝的是年气。那将来,消逝的又是什么呢?我只想说,我们正在消逝的是年气,是我们的记忆,更多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我们正在消逝的还有很多.,面对这些,我们该做些什么了。
正在消失的瑰宝

                                                               八三班 路怡文
    毫无疑问,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定是源远流长。历史的长河无法抹灭中国的文化,而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被追求潮流的新一代人类所深深遗忘。人类文化的瑰宝正日渐远离我们。

传统文化是随处可见的,你所书写的汉字,你所食用的中药,连餐餐可见的筷子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独特的载体。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不仅只是一种文化,更像是一种工具,它也推动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影响了你我的生活。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如果要把它分为几个方面的话,不过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伦理六个方面。软笔书法、篆刻印章、皮影、珠算,昆曲武术……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瑰丽而又是逐渐萎缩的东西。以书法为例。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汉字的发展过了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发展演变。伟大的书法家也多如繁星,如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米芾……
    人称“书圣”的王羲之,著作《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不少外国游客不远千里来到北京博物院只为一睹《兰亭序》的摹本,可见书法文化对于国外乃至世界影响之深远。书法文化像历史长河里翻滚的波浪,是中国人的瑰宝。听我爷爷说,他们小时读书,有专门的书法课程,老师一笔一划的教,学生一笔一划的写。每次看着老师用朱红的笔圈出的写的很成功的字,心里总是美滋滋的。直到现在,每逢春节,我们家的对联都是爷爷亲自书写,从来不买。他说,写字的过程让他觉得宁静,让他感受深邃。虽然我不怎么能体会,但是却深深的感受到了爷爷对毛笔字的喜爱之情。反观现在的学校,有多少人能写一笔流畅的具有个人魅力的毛笔字呢?不仅是我们学生,老师中能提笔的或许也是寥若晨星吧。
    所以我时常想:如果我们的学校能专门开一节书法课,如果我们的老师能陪伴我们在墨香里畅游,那么我们所提高的就不仅仅是汉字的书写能力,或许会很多很多。我们欣喜的看到,政府现在也日益重视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经举行好几届的汉字书写大会”掀起一股传统文化的复兴浪潮。科技在发展,外来文化在入侵我们的生活,在这个键盘滴答响时代,“提笔忘字”不仅预示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对母语的疏离,更意味着我们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文化见证了时代的更替,事物的兴衰,它从千年前向我们款款走来,带着书卷的香气,引起我们对文化的渴求。

    行动起来吧,尽我们所能去了解那些传统文化的世界吧,竭尽全力去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吧!

正在消逝的庙会
八三班  田营营

    我幼时极爱村里的庙会,这种庙会上也并不见的能买到些什么新奇玩意,只不过总有小孩子喜欢看的:泥咕咕,吹糖人,女孩子喜欢的红绒花,戴在头上别是一番美景。
    我每次都偷偷跑出家门去看,家庭的束缚并未让我失去了童真。我躲在那些正在游行的人们的身后,贪婪的看着所能看到的一切。尽管很多时候我一样东西都不买。庙会上,我尤为喜欢看踩高跷。那些踩高跷的人有许多小孩子,踩得如此非常娴熟,我非常钦佩他们。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那些东西的热情渐渐下降了。没有了小时候的渴望,多的只是眉宇之间那抹不知名的深沉......渐渐地,庙会这些活动已经被广场舞替代,心中又不免有些不舍。后来,在一次踏青的时候,一个老师提议去庙里看。我起初是拒绝的,因为家中的信仰不允许,但最终,我的好奇心战胜了我的理智。
   进去之后便是一棵极大的树,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庄严,只是有一些破旧。后来,我也不知道我看了些什么,听到些什么,直到走出门,我都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渐渐的沉静下来之后,我想到一个问题:庙宇和庙会之间是不是有着某种联系?于是我上网查了资料,终于明白,庙和庙会有着多么久远的历史,承载着多么深厚的中国文化!于是对日渐失去魅力的庙会及庙会上的种种喜悦,又格外的怀念起来。
    是啊, 随着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好多好多的东西已经渐渐被遗忘,被丢弃,一些新奇的东西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为现代生活的必须。我个人以为,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生活如何丰富,老祖宗的一些东西是万万不能丢掉的。如糖人,泥咕咕,如手工窗花,奶奶的鞋样……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流光溢彩,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去传承。
    庙会正在消失,还有许许多多的传统正在被我们说摒弃,想想,真是心痛。要知道,有些东西一旦失传,就很难再现,损失不可估量啊!现如今,在我们那个极小极小的村庄,除了偶尔一次的广场舞,再也没有其他活动,不能不说这是我们背叛传统文化的一种恶果。
    我真的希望有一天,我能再看见踩高跷背阁抬阁,能再听到泥咕咕特有的纯音,能再吃到那糊香味十足形态各异的糖人...
流淌在血液里的
八四班  赵梦宇
    从小就爱躺在奶奶的怀里,听奶奶讲述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的戏剧片段,领略秦皇汉武的英雄气概。聆听孟姜女哭长城的悲歌......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烙在我的心里,流淌在我的血液里。
    不知道从何时起,这些和我生命与共的东西,渐渐的退让到了我触摸不到的地方。如今,我更多是沉迷于“诺亚方舟”、“潘多拉魔盒”的神秘刺激,更享受rock、pop的动感十足…..在某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在我们麻木无知的时候,古老的传统文化,伤感的搁浅了。回过神来才蓦然发现:在我们欣喜的崇拜着外来文化无穷魅力时,渐渐丢失了东方文化深沉的韵味。
    那一日,我们嘻嘻哈哈的准备吃粽子,纪念那位逝去的伟人,我才猛然想起了那条流淌了千百年的汨罗江,才想起了那个为理想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屈原。在灯火通明的夜晚,我们听着电脑播放器中风格各异的歌曲,才想起来,有多久我们没有了月下撒欢的纯真了。那秉烛夜读的坚毅,那墨香悠远的书法作品,那望闻问切的中医要术……我们竟然都远离了好久好久,好远好远。那是融入在血液里的精华,是滋养心灵的仙露。丢弃它,不只是我个人的悲剧,更是我们这个时代一种倒退。
    圣诞节的张灯结彩,情人节的温馨烂漫,麦当劳肯德基的诱人美食……不知谁还记得那鹊桥上的牛女,端午节的艾蒿雄黄,还有西子湖畔那美丽的蛇仙。面对这些,我相信,伤感的不止是我一人,奋起保护的更不会只是我一人。经历漫长岁月洗礼,到现在依然绽放熠熠光辉的,是人类真正的瑰宝。也是能涵养我们心灵的唯一的一片净土。
    生生不息五千年的民族,勤劳善良任劳任怨的民族,为这个世界,为整个人类留下了多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们是我们的血液,是我们生命的根。善待它们,我们的民族才会继续强大的延续,传承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灿烂无比。作为还在成长中的我们,肩负起传承和发扬的大任,义不容辞。建安风骨的开阔硬朗,两汉赋文的恣肆汪洋,初唐四杰的清新雄奇,唐宋文坛的群星璀璨,明清小说的深邃奇特……这些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宝贝,给予了我们成长的动力。请相信,有他们,我们的未来会更加的厚重和美好。
    珍惜那些永远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美好的一切!
                         做电视节目的主人
大市庄中学 九四班 任冉冉

亲爱的弟弟:
    我正在寂静无声的夜里给你写这封信。
    周末,我回家,听到了你爽朗的笑声,本来觉得没什么,但是你不停的“傻笑”,以至于我忍不住跑到你的身旁,询问你正在“乐呵”什么。哦,原来是“奔跑吧兄弟”。我转身回到房间后,思绪万千。
    你本来就不擅长语文,经常“提拎”着作业向我求助,那双好奇的大眼微微瞪着,让人忍不住拒绝。不得不说,我的心里有一丝莫名的欢喜,这欢喜或是因为自己被需要,亦或是因为弟弟天性好学。它是怎样产生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吸收“新鲜”的知识就足够了。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变得有点懒了,不再拿着练习册东奔西跑,求人给你答疑解惑,你开始喜欢呆在屋子里,和电视为伴,准确地说是和那些各色各异的综艺节目为伴。
    这些综艺节目固然有好的方面,如:它能使人愉悦身心,缓解疲劳情绪,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坏毛病”,使人产生这样一个错误观念“只要唱好歌,我就能……”这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于祖国更好的发展。这对你来说尚且还算遥远,你不懂那么多的大道理,可我至少敢断定,你书包里装的书不再被常常光顾,或许还会导致你的成绩下降,惹来老妈的一阵教育。
    或许你已经懂得我想表达什么了。
    前阵子,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文化节目相继播出,虽然你并不太懂得那些含义深远的成语或词语,但是不可否认的的是,你的良好记忆力确实使你记住了一些成语,这或许对你今后的成长大有裨益。
    你喜欢看电视节目,现如今的电视节目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而是鱼龙混杂,你不知道怎样去分辨它们,更不知道该从那里学到什么。
    或许我对你的要求有些高,但是我却认为你应该具备这种能力,能够从零乱之中清楚地分辨什么有用,什么无用。因为一个好的电视节目对你的成长确实有不可置疑的助力作用。
    你对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开始渴望了解更多,好的文化节目就可以满足你的这项需求。它能为你打开一扇窗,透过窗子,你能观赏到更加新鲜的事物,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这是一件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也是一个乐趣无穷的过程。好的文化节目对你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使你在不知不觉的走向未来。
愿你能早日学会这项“技能”,更健康地成长。
    祝学习顺利。
                                                                  你的姐姐
                                                                  5月19日


正在消逝的红灯笼
大市庄中学 九四班 刘方圆

    脑海中一直闪烁着一个画面,一座乡村被浓浓的年味儿环绕,一家大门口高高的挂着两个红灯笼,两个小孩子在灯笼下玩的不亦乐乎。
    每家每户门前都挂着两个红彤彤的大灯笼,把小道照的亮堂堂的,一家三口漫步在小道上。
    “爸爸妈妈你们看,那像不像一颗大大的樱桃?”小女孩仰起小脸,指着灯笼。
    “你呀,就是一个小馋猫!”
    “呵呵!”
    灯光洒在一家人笑呵呵的脸上。
    这是我记忆中的年,家家户户都会挂上两个红灯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家家户户都搬进了楼房之中,乡间小道变成了柏油大马路,马路旁边有高高的路灯,不需要过年也会亮堂堂的,但我却想念那被灯笼照亮的乡间小道。
    去年过年我和爸爸妈妈出去散步,走在街上我都禁不住怀疑这真的是过年吗?为什么一点年味也没有!
    爸妈也在回想他们小时候的年,过腊八除夕团圆饭守岁逛庙会正月十五闹元宵,中间还有孩子们喜欢的,总而言之那是一个热闹和喜庆。
    而我的脑海中仅有那两个红彤彤的灯笼。我上初三,也是个大孩子了,但对中国最传统的节日春节,也仅仅存着两个红灯笼的记忆,那些比我还小的呢?春节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别的,而是一个月的寒假。
    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我们竟对自己民族的传统知之甚少,谈何民族复兴!
    春节中消逝的只是几个红灯笼,但实际上消逝的是中华文化,我们日日念,天天说的中华文化。它或许就这样的消逝了。
    我们不能仅仅说,而应该体现在行动上,用我们的行动去保护中华文化,让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家家户户门口!
传统文化的魅力
大市庄中学 九四班 张世泽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里,诞生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无论是从“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春节,到“火树银花触目红,揭无鼓吹闹春风”的元宵节,这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节,到“节分端午为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的端午节,或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中秋节,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重阳节,都有着不止一种的民间传说,无不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国的古典诗词是具有独特魅力的。秦砖汉瓦,唐风宋雨,古人在诗词的浩瀚海洋中给我们留下了一批批优秀传统诗词。同样是送别,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太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子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同样是写黄昏日落,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毛泽东则“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同样是咏梅,陆游“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王安石“遥知不是血,为有暗香来。”同是惜时,李太白“生者为过客,死者未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曹孟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回苦多。”这些诗词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不同情感,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我国的对联是具有独特魅力的。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著名的对联有“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初次见到这幅对联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我们是中国人,对联是我们的国宝,我们有责任与有义务学好它,运用它。像这样的还有一些有趣的对联“狗啃河上骨,水漂东坡诗。”相传是东坡与佛印在河上乘船游玩时,东坡看到河边有只狗在啃骨头,便出了上联“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听罢立即将东坡的诗稿往河里一丢,说“水漂东坡诗”,我们在叹服两人的智慧的同时,也会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认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渊远流长;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让我们用全部的智慧和生命热血来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我们祖国的辉煌!
我们的传统文化去哪了?
大市庄中学 九四班 贺龙

    大千世界,科技创新不断。自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网络覆盖了我们的世界,传统文化正一天天淡去……
    “快过年啦,快过年啦!”弟弟不知道从哪冒出来,兴高采烈地冲着我就奔过来。
    “嗯,对呀,快过年了。可这大街上冷冷清清的,一点气氛都没有,这不?爸爸妈妈在忙着盖房子呢!”正在写作业的我,停下笔尖对着下巴尖,漫不经心的说到。
    “可你不是说你们以前过年挺热闹的吗?还说连过年前好几个星期,空气中都弥漫着过年那独特的味道。”弟弟低下头,转身走了,我拿好笔,做着写作业的姿势,若有所思。

    话说过年前不是都要做年糕、打扫房屋、祭祖先、买桂圆软枣等水果,做腊肠腊肉等腌制美食物,忙的那可谓是不亦乐乎!随处可见小孩子东跑西窜帮着大人们买东西的,有时还会边走边吃……
    唉,算了不想了,还是安心写作业吧。开始动起笔来,可心中还是像打翻了五味瓶,有种异样感觉牵引着我的思绪,久久不能逝去。我们的传统文化去哪了?
呼─明天就是大年初一了,今天可算有了点年味,家家贴对联,蒸年糕的,小孩子们也都忙活起来了,这里“啪”一声,那里“轰”一下,嬉戏喧闹声此起彼伏。
    心中顿感舒适,舒服了好多。
    “这里是春节联欢晚会……”春晚主持人在高亢激昂地读着,虽听了几十遍却每当听到时心中还是不自觉激起一阵涟漪。
    “我也是醉了!”这个网络红词,被春晚主持人说了出来,网络红词好像不属于传统文化吧。
    春晚还算好点。
    电视荧屏上最近又多了好几档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往往都给人一种错觉。只要把歌唱好,把舞跳好,游戏做好,你就能成为万众瞩目的人。殊不知,却疏忽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身为零零后的我们,虽然现在传统文化不怎么繁荣昌盛,正在凋谢当中,在我们的青年时代,一定要齐心协力培育好这朵世界大花园中的璀璨奇葩!
又听《牧民新歌》
九年级(2)班     高梦佳
辅导教师:张俊霞

    一首悠扬、悦耳、空灵的乐曲,能洗涤心灵的尘俗,带来如泉水般清冽的感受。
                                                   --------题记
   我的手指在书架上一个个书脊跳跃着,搜寻着,在找着一本期待已久的书籍。突然,眼前一亮,我如获至宝般地想急忙从书架上抽出那本书----《狼图腾》,书店却在这时,响起了那首我最熟悉不过的草原民歌---《牧民新歌》
    思绪翻涌,往事如烟,如同一张张没有收好的纸,散落一地,那些往昔的幕幕情景像过电影一般纷至沓来。
    小学毕业那年,我随父母来到了内蒙古大草原,在这里结识了一个女孩儿,聆听到这首〈牧民新歌〉
    那天黄昏,我正在草原上散步,听见从远处传来了悠扬的牧笛声。我循声而去,在草丛掩映中,一个女孩儿站立在那里,吹着长笛,听着长笛悠扬悦耳的声音,我不禁闭上了眼睛,陶醉其中。我感觉到阳光是那样温暖、和煦、广阔无垠的草原,一望无际的碧绿,远处若隐若现的山脉,这一切是多么和谐。天空蓝得干净,透明,蓝得纯粹。我轻轻地呼吸,唯恐一说话,这片平静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云朵悠闲地在天空飘荡,无拘无束,自由洒脱。草原上,一群群牛羊在低头吃着草,三两匹骏马在草原上飞奔,没有马蹄声,只有草儿被风吹拂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与奔驰的马儿一起,谱写成了一首美妙的华章。远处的牧民,似乎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拿起鞭子,响亮地喊上两嗓子,就着清风,和着草色,高亢的歌声时而缓慢,时而欢快,我就那样站着,在伟大的自然万物中是那样渺小,任凭风吹着头发,任由时光一时年轻,一时年老。
    我睁开眼睛,看着小女孩的背影,那一定是一个可爱的女生吧!我走到她身边,问了她这首曲子的名字,她显然没有料到我的到来,惊惶地答道:“《牧民新歌》”。声音甜美,却小心翼翼。
    “你这么美,为什么 不跟着曲子跳一支舞呢?”我羡慕地问着。
    她却陷入了沉默。唯有风吹动草儿的声音,沙沙沙沙。
    原来她因为小时候发高烧未能及时医治而导致了小儿麻痹症,留下了后遗症走路都只能慢慢地移动,更不要说跳舞了。
    “我也很羡慕那些在草原上翩翩起舞的女孩,我多么希望我也能像她们那样,可是我做不到,便只能一遍又一遍吹奏着那支曲子,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和着曲子,跳一支舞。”说到这里,她声音有些哽咽,沉默衣久,后来,她说她想看看书中的大草原,她说她想成为一个作家,每天写着草原的美景,草原的琐事。我于是答应她回去后给她送一本《狼图腾》,让她感悟书中的草原。
    临走前,她又给我吹奏了一曲《牧民新歌》,祝我归程愉快,一路顺风。
    此后,我便爱上了这首民歌,爱上了听曲子时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悠然。
    一曲终了,我回过神来,似乎看到了小女孩,在青葱草丛中和着《牧民新歌》,独舞一曲,笑靥如花。
又听《牧民新歌》
九年级(2)班    黄丽芳
辅导教师:张俊霞

    上周作文课上,老师让我们聆听一首曲子,听老师说,歌曲的名字叫《牧民新歌》。初听《牧民新歌》心里装满了无限的期待,果然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它的确是一首精彩的乐曲。
    悠扬的笛声,欢快的旋律。极像一篇优秀的文章,时而写景,时而抒情。
    我不禁 陶醉其中,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熟悉的画面。
    那是一次学校举行的春游,我们来到了云梦山风景区,那里也有神奇的大草原。在山的最高地带,我们意外发现了大草原,漂亮的蒙古包,宽阔的马场,热情好客的牧民,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遨游在梦境。
    耳边传 来一曲悠扬的民歌,换上一身蒙古服,载上独具特色的帽子,小心翼翼地行走在草原之中,仿佛自己就是一个蒙古人。来到牧民的身旁,仔细聆听牧民口中雄浑的歌声,来到蒙古包里,好奇地听着牧民讲述这里的每一件事物,来到马场上,认真地学习牧民的骑马技术,饮一口马奶酒,好一片美丽的天地,好一片广阔的大草原,好一个热情好客的牧民。
    当然,来到这里并不只是为了骑马,和着那饱含蒙古气息的民歌,我的思绪就像一匹脱缰的马儿,心中的热血汹涌澎湃。
    昨晚,陪妈妈去广场,偶然间又听到这首《牧民新歌》,我不由停下了脚步,再次感受这首民歌的奇妙,领略蒙古的“风骚”,体会牧民的豪迈。
    中国民歌多种多样,每一种都各有千秋,给人的感触亦是不同。我想:能流传这么久的,也一定是经典的。
    让我们一起屏气凝神,聆听中国民歌的多姿多彩。

正在消逝的乡土文化
安阳市大市庄中学九三班    晁琳琳                                                
    时光一如当初,像是沙漏里的沙子,被埋没得悄无声息。有些东西被无数次地遗弃,却又被无数次地唤醒......  
    小时候,最爱看那些“文化下乡”的戏班子。每次听见街里有什么“风吹草动”,灵敏的我便知道,一定是戏班子又来了,这时我就拽着爷爷的手,告诉爷爷戏班子来了,我想去看。那时的我是多么天真,眼睛里总是闪着一种神采奕奕的光,使爷爷不忍拒绝。  
    也不知道为什么小时候对戏剧情有独钟,也可能是那时的娱乐活动太少的缘故。每在台下,看那些穿着花花绿绿的戏服的阿姨真美!便萌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长大后,我也要像她们一样在台上唱戏!我也曾渴望能像那些变脸的叔叔一样,拥有说变就变的魔法,想到这些,我的嘴角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微微翘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
    时间加快了步伐,我在后面紧追不舍。    
    随着年龄的增加,我被越来越多“作业君”缠身,想脱身也不行,每次听到下班子唱戏的声音,总是会无奈的摇摇头。再也没听到过街里戏班子那热闹的声音了。  
    想到这里,我不禁有些黯然,没了戏班子,就连小伙伴在一块玩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小时候上学的路上,总是能经过一座土庙,庙门口经常能看到闪闪烁烁的烛光,嗅到浓浓的香火味。土庙的外面,经常会有一位善良的老婆婆出来晒太阳。
    终于有一天,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好奇,就问那位老婆婆:“奶奶,那庙里都是什么人呀?”老婆婆眯着眼睛,一脸慈祥地对我讲述:“那里面都是好心的神仙!只要你进去拜拜他们,他们就会让你考试顺利!”听了老婆婆的话,我果真进去拜了神仙。  
    现在,我几乎要把这事忘了,哪还记得什么神仙.....  
    生活节奏加快了,我们也更现实了,却总会忽略了那些精神上的文明。我现在是如此希望那些东西能重新回到我们身边,为我们添加快乐,使生活更和谐,就让我们来轻声唤醒它们吧.....                                        
正在消逝的年味儿
安阳市大市庄中学九三班    尹雪燕                                          
    年味儿,从二十三就开始酝酿,环绕着忙碌的人群,不急不缓地发酵着,越来越浓,越发诱人,惹得人总是停下手中的活计,猛地嗅上两嗅,像是好酒之人等待着亲手酿的绝世琼浆出窖一般,每等上一秒就多了一份欣喜和期待。
    三十儿晚上,震天的鞭炮声从家家户户中传出,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成了新年的序幕拉开前最强的音符。孩子们被炮声激得上蹿下跳,在父母的再三催促下才钻进被窝,平日里有些惧怕的冰冷的被窝,此时却丝毫无法冷却孩子们雀跃的心。
    大年初一,天上还有点点星光,人们就起身忙碌起来,爷爷踩着高凳细细地将蘸了糨子的新对联粘平,我在下面偷着抿一口冷糨糊,却粘住了嘴。奶奶抱着早准备好的苍绿的柏枝在院子中央堆成一堆,点了火,多油的柏枝立刻哗哗剥剥的响了起来,袅袅的烟也随之而起,在夜幕下,分辨不出颜色,火光点点,火苗跳跃着,随风飘摇着,小小的院中充斥着柏枝浓郁的奇香。                                      
    奶奶拿来衣裳,在火堆上烤了一遍,又招呼大家来烤手,我们围成一团,奶奶口中不住的念,问她念的什么,她却不屑于讲给我。之后奶奶就在火堆的照映下,上香,拜各路神通,再将驮了硬币的刺猬馍,含了枣的鱼儿馍,从东屋赶到西屋,从南屋赶到北屋,说是招财招福。这一切,在深蓝而冰冷的天空下,显得庄重神秘,成为我心中抹不去的痕迹......
    没错,这只是我心中的痕迹罢了,再鲜明生动也只是回忆。如今的年,被高档的团圆宴,飞满祝福语的朋友圈占据了,只是那奢侈的酒窝,到底是苦是甜?那转发群发的祝福,到底有几分真心?新年中包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对劳动的赞美和犒劳,又留下多少?
    当韩国将端午节作为本国的节日申遗时,我感到中华文化正在被一只手窃取,抑或说正大光明的拿取。追其根源,不过是这只手的主人珍爱它,重视它,而我们——真正的主人却对它不屑一顾。若文化不在了,中华精神也不在了,炎黄子孙之称又是从何而来?
    我们,还是给自己的文化留片净土吧,切莫让这人类的瑰宝在我们的眼中,渐行渐远。                                                                                                                                                                                        
古诗词——华夏的骄傲
                                                                                            安阳市大市庄中学九三班    王玉丰
    
    古诗词,是华夏的骄傲,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象征和积淀。
    每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抑或皓月在黑夜中独舞,我总会捧起一本带着浓郁香气的书,伴随着朗朗的诵读声,穿越时间与古代的诗人对话,体会他们内心的波动。
    公元前202年的一天,乌江水一如既往地流着。远方,阵阵的马蹄声传来,注定了今日不会太平。一位身长八尺的男子,胯下一匹黑马,身后跟随着一些战士,匆忙地跑着。他们的身后是成千上万的大军。那男子见到浩浩荡荡的乌江,不由长叹一声“天要亡我啊!”这时一位老翁走上跟前,劝那男子渡过乌江,回到江东,卷土重来。敌人的千军万马追了上来,老翁再次劝阻男子,男子谢绝了他的好意,他知道,他无颜面对江东的父老。男子握紧了手中的霸王枪,率领手底下的28位兄弟,向敌方冲杀而去。他们这几人虽然英勇,却不是那千万人的对手。28位战士一个接一个地倒下,男子所挚爱的虞姬也倒了。他一枪将面前的敌人斩杀,抱着虞姬的尸体,退到了乌江。男子看着身边跟随自己多年的兄弟的尸体以及怀里的虞姬,勾起了他的回忆。当年,他率领江东八千子弟兵,所向无敌,威震天下。而如今......男子不由发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的感慨。捡起一把长剑,在自己脖子上一划,倒在了乌江中,血染红了乌江水……  
    夜晚,皓月当空,一位中年人却难以入眠。自古明月代表思念,他又开始想她了。遥想当年,十六岁的她嫁给了十九岁的他,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深明事理。可惜天公不作美,她在二十七岁便与她阴阳相隔了。她逝去后的十年间,他又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事务繁忙,他虽不常想起她,却也并非忘却。今夜,皎洁的月又勾起了他的思念,看着明媚的月,不禁大手一挥,留下了第一首悼亡妻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被后世传为佳话。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日生残夜。江春如旧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九千多年的历史中,一首首精妙绝伦的诗作被创作出来,让我们华夏的文化也随着这些故事流传下来。
    古诗词,不愧为我华夏的骄傲。

正在消逝的春节文化
安阳市大市庄中学九三班    冯昆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那些深刻的思想如一幅幅壮丽的景象,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逐渐提升,并且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祖先留下来的精神财富,被无数人遗弃,被深深地掩埋。
    春节历史悠久,是一个家人团聚,交流亲情,回首过去,筹划未来,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节日,春节的各种交流活动,蕴藏着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
    春节可谓是一年中最重要、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还记得小时候,总是期盼着它的到来。现在的我们,难道还会像以前那样,对春节有着别样的渴望吗?我们早已经厌倦了每年都要重复去做的事情,每个人都会好奇于外面的世界。我们早已来不及细细咀嚼品味春节文化内涵,而是更喜欢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圣诞节、情人节的狂欢。逐渐淡忘自己国家的传统。刚刚过去几个年头,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想而知,中国文化遗产消逝的速度是何等之快。
    假如我们的春节文化已经消失。
    假如,没有春节,我们必定会好久不见,毕竟电话代替不了相见;假如,没有春节,我们也不会因为买不到回家的车票而倍感着急,不会急切回家;假如,没有春节,天长地久般友谊的相聚怕也遥遥无期;假如,没有春节,我们不会常和父母在一起,更不会发现父母满脸沟壑和两鬓斑白。
    春节历史悠久,我们不能将其抛弃,忘记。要去细细品味其中的独特的魅力与内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化还没有完全消逝前,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我们共同的财产。不能让年味变淡。                    

红红中国结,深深爱国情
                                                                                                                   九年级一班  庞艳红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来了个美术老师,上手工课时,她拿起几根红线,叫我们编织中国结,那时只因为感兴趣,但对它没有过多的了解。
   还清楚的记得,老师在教我们编织时认真和细致,她细心的编织着,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可是她却注入了大片的心思。老师告诉我们,她对中国结情有独钟。因为她十八岁那年,她曾前往瑞士,走时妈妈送了她一个中国结,她随时带在身边,她说,那包含着她对祖国妈妈的深深思念。
   现在,几乎各处都能见到红红的的中国结,比如回国的自发苍苍的老华侨行李箱中,在国外的中国餐馆里,处处都活跃着它的身影。
   中国结是艺术人的杰作,一根根红线,经过他们的三缠两绕,就成了一个个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最后,他们在上面加一些饰物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了。它象征着幸福,或隐喻着友情,还有的轰托着欢乐,燃烧着热情,代表着我们对未来的憧憬。
    中国结还有一层很深的含义。由于年代久远,其历史贯穿于人类始终,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底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而绳就像婉婉的龙,中国结将众多绳子凝聚在一起,表现了中国人民特有的品质------团结。中国结,表现着中国心,包含着中国情。
   中国结是由一根红线盘绕而成的,不管这根红线扯得再远,最后也回到了起点,这个起点就是祖国、家乡、故土,中国结也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
于是,闲暇时,拿起自己珍藏已久的红色绳子,仔细回忆着老师教过的步骤,一个人安静的编织,也是一大享受。
    现在想起那位老师,当初她教我们的时候,那么认真,每一个动作都很仔细,却被底下的同学认为是手拙。一个游子,漂泊在异国他乡,没有家人的陪伴,是多么的冷寂,唯有那中国结能够在她孤独时给她温暖。中国结像是炽热的火焰,点燃这希望,它象征着中国心就像五星红旗一样,到哪里都会被国人记挂在心上。
如果有朋友出国旅行,送他一个中国结吧,代表着你对他的祝愿,如果你有同学出国留学,送他一个中国结吧,代表着祖国对他的牵挂,希望他早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中国结点缀着我们的生活,也编织着真诚的友谊和美好的憧憬。我们是新一代的接班人,让我们把中国结的含义发扬光大,让中国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流。
                                
  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
                                                                                                                   九年级一班  柴柏寒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承了千年的中华文化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不可估量的价值。
    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是最悠久的文化之一,也是唯一保存至今的古代文化,从传说的皇帝到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从千年前的甲骨文到今天多彩的汉字,从一间间茅屋到不朽的万里长城,无不是先人知识的精华,无不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无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魅力。
     千年来,中华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耀眼的光辉,闪耀在世界文化之林,然而在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华文化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和冷落。
    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觉间放弃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忘却了传统文化的美。中国戏曲活化石“秦腔”“昆曲”现在很少再有人去听了,取而代之的是各色的娱乐场所,灯火彻夜不绝。茶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现在却闻名于日本,而中国人却在一味追求西方的咖啡,以彰显时尚。再拿传统节日来说,现在,七夕节火不过情人节,端午节被韩国申请版权,就连规模最大的春节知名度也不如圣诞节。甚至,我们最基本的文化汉字,能正确书写的人少之又少,懂得书法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一些国人写的汉字连自己也看不懂。这一切,无不在暗示着中华传统文化正在消逝,重振传统已刻不容缓。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义务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精华,升华其内涵,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继承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从思想上接受它,在行动上践行它,在心中牢记它。
     中华文化已传承千年,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让我们以此为豪,用实际行动弘扬光大。
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
                                                                                                                             九年级一班  王琰
    中国,一个令人惊叹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是当之无愧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中,自然少不了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我国的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以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历代先人们经过不断努力创造出的宝贵财富,有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成就。
    中国传统文化有多种,首推的便是唐诗、宋词、元曲;它们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必须学习的内容。李白、杜甫、苏轼、白居易,这一个个大作家一生命运坎坷,但是他们创作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并且流传至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作者充满信心的和展望世界的梦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这些诗词读得多了,越觉博大精深。古代才子的才情是我们现代人所无法比拟的。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你深入理解感悟,你的心灵便会跟随作者一样,飘入那些字里 感受当时的情感。
    而现在,人们在越来越不重视传统文化。大街上到处可见错别字,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更是常事。中国的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怎么会变成这样,变得这么地不堪,而身为中国人的我们竟然还是没有觉悟。他们只顾自己,从来不想这样做的后果。
    还有中国的文字独一无二,并且本该字体工整的我们,却写字歪歪扭扭,不忍直视。中国的形象都被这些字体损害了,曾经的楷书、草书、行书都到哪里去了?另外,我们经常有新闻报道有景点刻字,外国人对此事也是看法多样 ,难道中国一个泱泱大国就要这样给毁了吗?不行,绝对不行,我们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消除那些不良影响。
    前段中央电视台举办了«汉字听写大赛»«中华好诗词»等节目,来鼓励更多的人去更好的书写汉字,更多的积累诗词。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我们身上,我们要去用行动来影响全世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地展示于人间,用文化的魅力使他们折服,这将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