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瑙学校七、八年级举行现场文化作文比赛
简 报
在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的组织下,为了培养学生文化写作兴趣,提高学生文化作文水平,激活学生文化的良知,促进学生承担文化责任,5月5日下午2点——3点30分,我校七、八年级举行了“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初赛。
本次比赛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大屏幕滚动播出的标语,各班教室氛围的营造,让本次比赛显得格外隆重。本次比赛是七、八年级全体学生参与,5日下午,300名左右参赛学生在各班教室进行现场比赛。比赛题目是三选一,比赛时间为90分钟。在比赛过程中,学生们沉着思考,认真写作,经过紧张的比赛和语文老师认真评选,比赛最终评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11名。各年级组对获奖学生进行了表扬。 传统文化,国之精粹
七年级 文恩德
五千年源远流长、代代相传,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才使得中华民族屹立,挺拔在世界之巅。传统文化,是指在节目、习俗、艺术、技艺等方面所表现的精神与物质的内涵。
我国有许多传统文化,如:戏剧、传统节日、书法,水墨画以及、古诗词等。这些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先辈们流传而来。但是,近些年我国的环境驱使下,传统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退出我们的眼界,从此沉沦于此。这是多么令人心痛啊!科技与创新是一个方面,但是,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是否还密切关注着呢?我们其实应当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习俗及文化内涵等。
滚铁环其便是一个传统的游戏。它以简单的工具——圆环及手杆,便可以使铁环滚动起来。小时,爷爷便给我做了一个铁环。并悉心地教我。我一下便被既简单又好玩的东西吸引住了,天天逛街便一路滚着铁环,周围的人便说道,这是什么东西?其中不乏也有些上了些岁数的人认出,随即,说:“太久没见过这铁环了,这都是我们小时玩过的啊……是啊,在爷爷小时,是兵荒马乱的时代,科技最为落后,但是,先辈用他们的智慧造出了他们那个年代所能够适用的玩物,可见,智慧不可小觑!
其实在生活中,传统文化处处都有,只是,到我们这一辈,正在逐渐消逝罢了。幸好,现在又开始重视传统文化了,并广泛地把传统文化引进考场。以无声细雨般又开始把传统文化融入我们的生活。我相信,最后我们将在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开始珍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当是国之精粹!我们身为炎黄子孙,流淌这华夏民族的血液,现在,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落在了我们的身上,华夏民族的发展,不仅仅是依靠科技的发展就可以。我们还必须保持那原滋原味的纯。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无论是那宣纸上的篆、隶、草、行、楷,还是琴弦上的宫、商、角、徽、羽;无论是舞台上的唱、念、做、打,还是水墨上的勾、擦、染、点。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
传统文化,乃是中华国之精粹!
一路有你
八年级 曾修燕
落日的马头墙,残阳把它拉的很长很长,仿佛如我对你的眷念般,你不会陪我走过一世春秋,但一路有你,便足矣!
你说说,两百多个国家里,我一眼相中了你----中国;多元素的传统文化,我一发的爱上了你,这难道不是上天刻意的安排吗? 小小的我,坐在小小的板凳上,托着腮,看着电视中正吟诗作赋的大姐姐,心生向往,只见她美得令人心碎,亲启红唇:“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自嘲;“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控诉流于我耳畔。哦,我竟固执的认为这个大姐姐是来自江南的啊,于是小小的我,对江南这个陌生的地方产生了想要去看看的欲望。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我怀揣着内心的梦,背着小书包,来到了这个令我魂牵梦想的江南水乡。穿行在灰砖白墙之间,踩着青色石板,闻着江南特别的幽香,徜徉在小桥流水之间,颇有归隐之意。顺着小巷,一直走,一直走,摸着这已有几百年年份的石墙,它经受住了岁月对它的考验,仍屹立在这里。紧紧地贴在它的身上,聆听着它的心跳声,听着它内心的潮起潮落,澎湃!激情!消寂!站在白石桥上,眺望着远方,迷蒙的天空,如梦如幻似烟似雾的雨丝,飘撒在湖中,荡起点点涟漪,惊醒了正在湖中睡觉的浮虫。走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撑着一把油纸伞别有一番味道。小巷的墙并不高,若是长得比较高的孩子轻轻一跳就可以看到对面的风景了。墙上面长着深深浅浅的苔藓,远远望去,如一块绿盈盈的翡翠,墙角长着不知名的花草,走到小巷尽头,似乎已经没有路了,推开一扇门,庭院正中搭建着舞台,女子穿着华丽的衣裳,脸上画着精致的妆容,嘴里咿咿呀呀的唱着,那唱腔悠远绵长,仿佛一端就勾着历史过往。巷陌深深,总有转折之处,一个转身,眼前已是大片繁华。流行音乐,市井之声响彻耳畔;大幅广告,彩灯霓虹充斥眼前。回首小巷,静谧,深远,犹如一个黑洞,只有走进去的人才知道,那里面是豁然开朗的桃花源。 幸好有你,多情的江南,历史的江南,文化的江南。我爱你的那种清雅,爱你的那份诗意,爱你的那抹古韵。 一路有你,此生足矣! 正在消逝的大足石刻
七年级 汪静文
大足石刻坐落在重庆市大足县境。他始凿于唐朝初年,但主要开凿于晚唐至南宋。他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内容丰富,具有民族化,生活化的特色和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大足石刻被誉为“东方明珠”。这里的许多造像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大足石刻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历史地位,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我来告诉你们吧,因为这些造像雕刻的栩栩如生,而且反映的社会生活情趣也极其广泛,有放牛的,牵马的,养鸡的等,犹如一座民间风俗画廊。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牧牛耳语》这一造像,这个造像生动形象的将牧牛郎机灵,活泼的性格特点,也是我陷入了想象:一个天真活泼的牧牛孩童,坐在牛背上,嘴中时而唱着一些民间歌谣,那样自由,欢乐……我想我生活在那个时代该多好啊,无忧无虑……而在大足石刻中还有一个我很敬佩的—大足千手观音。千手观音是常见的一种佛教造像。她的手一般只造几十只,其余便采取以虚代实的形式来表现。而在南宋年间的大足千手观音却实实在在有近千只手,实属罕见!他的身前有六只手,头上有两只手,其余的手在身后呈孔雀开屏状。这些手细而圆润,或正,或侧,或屈,或伸,千姿百态,无一雷同,且没有一只手在雕刻中损坏。千手观音手中握有各种法器,如宝塔,文房四宝,瓜果,每只手的手心都有一只眼睛,这些特征都点出了观音的法力无边,智慧无穷。当看到这样的图片,不自觉地眼花缭乱,让我叹为观止。
当我看到这些资料时,我的心一动,一定要不惜代价去看真正的大足石刻。便央求爸爸带我去,我一会给爸爸按肩,捶背,一会给爸爸端茶倒水后,爸爸终于答应我这个周末就去看,时间感觉过得好慢,我心急如焚,每天想着大足石刻雄伟的身姿。终于,这一天到了,爸爸如约带我去大足石刻去。我参观了很久,看了很多造像却总是断裂的,粉化的。终于找到了《牧牛耳语》和千手观音,我的心一下沉了下去,说道:“原来这就是千手观音和《牧牛耳语》啊,为什么这些造像都损坏了很多,千手观音的手怎么只剩这些了,就算是自然灾害,也不至于这样吧?”爸爸说:“如果是自然灾害当然也不至于,肯定还有人为的呗,这些人也太不道德了吧,这些是文物哎,他们怎么能这样呢?他们不知道这是我们中华名族的瑰宝吗?”爸爸的这一席话引起了我的深思,“这些是文物,也不仅仅是文物,因为它们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这些艺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些也具有民族化,生活化的特色,这也更是我们中国的艺术啊!中国艺术是不容侵犯的,我们要好好保护啊!”
中国艺术,博大精深,这些艺术更要我们好好的去研究,探讨,所以请人们好好的保护它们,不要让他们消失吧!
正在消逝的古文化
八年级 吕梦琳
生是家园人,死是家园魂。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家园,每一个家园里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人都竭力保护着自己的家园但更应该保护家园里的文化。而现在,一些外界因素和人为因素正悄然侵蚀着家园里的文化,让家园只剩一副空壳。人们记忆中的古老文化没有了,记忆中的风情没有了,记忆中的老街没有了,记忆中的童年没有了。这一切的源头又是什么呢?
就拿云南的丽江古镇和腾冲古镇来说吧!
丽江古镇,从名字上来看,原本应该是一座秀丽的风景和平缓的江水共存的古色古香的老镇。但事实却与之不符。这座古镇,在经历了一次地震和一次火灾的“洗礼”后,翻修的房屋,翻修的街道,与原本的丽江古镇没有半点差别,但却缺少了其中的古色古香与地域人情,有着陈旧颜色的房屋却给人以崭新的感觉。古镇里的一条条街道里到处充斥着叫卖声:“冰糖葫芦两块钱一串嘞,这位小哥儿来一串不。”“银饰二十五一串儿。”“正宗少数名族服饰,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这样此起彼伏的声音却夹杂着不同口音,来自各个地方的人们操着不同口音在这样一个应具有名族风情的地方吆喝。狭窄的街道上堆满了拥挤的游客,他们大声叫嚷着,不知这是否会给你一种“古”的感觉?不知这样一来古镇还能否称作古镇,改为“集市”不是更好?
相反,我在腾冲古镇更能感受到一种古文化的底蕴。在腾冲古镇的老街上我更能感受到这样一句话:“古镇里的每一家店,每一条路,每一片瓦,都是一个故事。”肃穆的古镇气氛使稀疏的游客压低了嗓子说话。但我也能看到一些古老民房里的老人们,操着当地口音,围聚在一起笑谈,笑容洋溢在那些早已被年份爬满皱纹的老人的脸上。黝黑的皮肤,特殊的服饰,这难道不是一种古文化吗?我能尝到用存置的桂花做成的桂花糕,在嘴里慢慢散开的滋味,能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味道,并不是碳酸饮料,糖葫芦等能够媲美的。我还能看到荷花池上,荷花开得正艳,池边一叶竹排更有一种“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意境。这浓郁的异域风情,独特的美食文化,美丽的风光景色,难道不是一种古文化吗? 丽江古镇与腾冲古镇的对比已足以让我们探究出正在消逝的古文化,到底原因在何。在于人们一味以古镇的名义大肆宣传,而不会去保护他的古文化特色,以至于流失先辈们流传下来的古文化。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古文化的大量流失更多的是人为因素,适当的减少观光人数也许你会发现古镇里的另一种美。我们的古文化会变成什么样,我们不能再去揣测,而是应该正确的保护,合理的参观。
将文化交付给阳光中一路奔腾的河水,从过往而来,想未来而去,我们一路守护,别再让古文化继续流失,继续消逝。
正在消逝的汉字“手写体”
八年级 廖艺璇
紧急!紧急!汉字“手写体”正面临巨大消亡危机,文化进入休克模式。赶快!赶快!开启拯救模式……
——题记
忙于深夜加班的人,乐于熬夜游戏的人,苦于长夜失眠的人,你们那深沉的、浓烈的、黑魆魆的夜,正在消逝;街上的晨跑者,蹦蹦跳跳上学的孩子,笑逐颜开、边走边聊的早班人,以及黄昏时的遛弯族,如果你不是他们中的一员,那么,一份安稳有节律的生活,正在消逝……因为我们的沉迷、因为我们的错失,我们消逝了多少美好?其中就包括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 不久前,徐静蕾导演的电影《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在影视圈掀起了热潮。而我想说:有一种文化,我们最先知道——汉字。“仓颉造字”的故事家喻户晓,时间的车轮滚滚转动,几经演变,汉字日趋完美,它每一次改革都和古代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社会文化发展和繁荣的一面镜子。它经过历代文字学家的改造,经过历代书法家的创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字体繁多,风格万千,成为古代文化的典型代表,可谓“翰墨垂青史,光彩照中华”。汉字书写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软笔、硬笔两种,软笔修身养性,硬笔纤细有力。不论如何,汉字“手写体”都需要每个中华儿女传承。可如今,这种文化正随着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逐渐消逝。
除了在校学生以及各种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者外,无数人(如,白领、北漂者、愤青……)天天触手可及的生活“伴侣”就是手机和电脑——需要写邮件?没问题,打字。方便!需要交报告?没问题,打字。快捷!打字,打字,打字……处处少不了打字。有句广告语我仍记得:别让键盘隔绝开了亲情。我想,键盘所隔绝的不仅仅是情感吧——它是否也在我们与“汉字文化”间划开了一条沟壑?拼音输入、五笔打字用多了,也就出现了提笔忘字的现象。至于说错字、别字,那更是家常便饭了。看看身边,瞧瞧周围,还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写得一手好字?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些熟悉的字的正确书写笔顺?还有多少人不忘在空闲的时候铺开一张宣纸、提上一瓶墨汁、攥起一支狼毫练练书法?如此看来,我们的汉字“手写体”真的面临危机。
无论物质文明也罢,非物质文明也罢,作为传统文化精华,都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汉字,更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智慧。让我们开启文化拯救模式,让汉字的一撇一捺在新时代重现活力,让汉字“手写体”不再消逝。
正在消逝的回忆
八年级 刘妍
小贩的叫卖穿过巷子,夕阳染红了半边天,蜜蜂蝴蝶托着疲倦的身子匆匆飞回了家。巷子里,孩子们嬉戏的话语渐渐散开,风一吹,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回忆着初次与你相遇,脑海中的画面却是朦胧一片。
小时候因着一些原因,曾到北京的胡同巷子里住过一段日子。说起北京,那最为著名的就是故宫,故宫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一处文化遗产。都说去了北京,不去故宫瞧瞧就太不值了,我却不以为然。人们总是把那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故宫最高位,认为是北京最具有代表性的标志,而他们却忘记了那最耐人寻味的胡同巷子。如今,北京的交通越来越发达,拆了有修建的事物数不胜数,不知道那是我曾停留过的胡同巷子是否还在?
在我最爱的巷子里,两只小脚丫跑到巷子的各个角落追逐打闹。第一次与她相遇是在一个夏日的早晨。空气中带有一丝丝的寒气,早晨的风轻轻拂过,穿着碎花布裙的我感到阵阵寒意,不禁打了个冷颤。我的母亲牵着我的手,走过巷子里的寸寸土地,越过户户人家。最终,我们的脚步停留在一扇门前。母亲敲了敲门,不久,屋里穿来一阵脚步声。开门的是一个中年女子,看见我们后,又欣喜又热情的把我们迎进了屋子。一进门,映入帘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看着这种满瓜菜蔬果和花草的院子,眼里流露出的喜爱与惊喜一时之间收不回来。因着母亲要与别人谈一些事,先前开门的婶婶就让她的孩子陪我在院子里玩玩。她的孩子比我大一两岁,母亲便让我唤她一声姐姐。开始我与她并不熟,做什么事都拘束着,说话也显得轻声细语。她见我如此,或是知道我害羞,便拉着我的小手去参观她家的院子。指着一株株花草为我详细介绍着,偶尔给我讲讲巷子里的趣事:哪家的孩子淘气砸破了别人家的玻璃,哪家的孩子得了一件新奇的玩意儿,又是哪家的孩子买了一本连环画、一些味道好的吃食。就这样原本羞涩的我慢慢与她熟络起来,姐姐,姐姐的唤着她。
在那天的相处后,我住在她家的那段日子里,她总是拉着我去巷子里和其他孩子们玩玩丢手绢,跳房子之类的游戏。那是夕阳将要落下的一天。她见我闷闷不乐的,一个人坐在院前望着天空发呆,便跑过来问我怎么了,我并没有与她细说,她却一语道破,问我是不是想家了,我点了点头。她看了看坐在椅子上的我,掉头回了屋子。出来时手里拿着不知从那儿来的风筝。拉着我走出院子,来到一块空旷的地方,对着我说:“把你的想念全放在这风筝上,让它走你的思念。”我欣然的答应。过了好久,风筝飞起来了,越飞越高,越飞越高。我和她笑靥如花的面容也渐渐模糊,那黄鹂般的笑声也逐渐远去。
再次回到那个巷弄,依稀还能听见那时的欢声笑语,还能看见儿时的我们在玩笑嬉戏。看着两个孩子手拉手从我身旁走过,心中泛起涟漪。越走越远,越走越远,但似乎还能听见她们的谈话,看见她们笑颜如花的样子。在我最爱的巷弄,你牵着我的手,那时候时光悠悠夕阳重重。当我唤你姐姐的时候,你的笑容总为我绽放。而如今的巷弄怕是早已不复当年的充实,热闹。剩下的只有破旧,凄清。在这四面都围绕着的高楼建筑中显得格格不入,寂寞孤单。
欢欢喜喜过元宵
七年级 尹倩
元宵前夕,我九岁那次我们学校每个班举行“庆祝元宵” 的活动,每个班老师和学生一起做汤圆、饺子,每个班统一发一袋面粉、糯米粉。消息刚一发出,学校像疯了似的狂欢起来,那是我第一次接触“传统文化”。
“啊,啊,老师,食材来了”一个同学喊道。老师笑得合不拢嘴,笑着说:“快把它搬进来。”一眨眼时间,位置啊,很快就排好了,大家都跃跃欲试,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回到了座位上,每个人都围着一个“大盆”坐着,一会儿,脸上、衣服上、头发上都有白粉的踪影,手里捧着刚和好的面粉,揉啊!还一边讨论着,还因此闹出了矛盾,老师的“狮子吼”就此发作了“安静,安静”,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千奇百怪的汤圆一个一个整齐的排列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那洁白的颜色如珍珠一般,圆鼓鼓的那样丰满,预示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健康、生活美好。
汤圆好了,饺子该登场了。第一步就是擀饺子皮,大家先是扯了一小团面粉在手心里揉成一个小圆球,然后用棍子慢慢擀、轻轻擀,到最后包上自己喜欢吃的馅,把饺子皮合拢,就像一个活生生的金元宝,一排一排的、一列一列的、预示着“发光发财”。
“oh,该煮汤圆饺子了!”老师像一个部落的首领,用筷子挤赶着鸭子似的饺子下锅,只见它们在水面上漂浮着,咕噜咕噜作响,看着还没成熟的饺子,不禁咽了咽包在嘴里的口水眼睛竟变成了心形目不转睛的死盯着,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快好吧,怎么那么慢啊!”有时也会焦急的跺着脚,咬着手指头不耐烦的等着。十分钟过去了汤圆和饺子盛上了盘,那香味直勾着我,想马上咬一口。“啊,忍不住了,忍不住了,”别人常说“劳动最光荣”,好像是这么一回事……
汤圆幸福美好健康团圆,饺子发光发财,吃汤圆饺子,一直伴随着我们的传统习俗,那么多的传统习俗,祖宗只希望我们后代幸福健康美满的生活,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那一次,我第一次接触传统文化,不仅让我明白其中的寓意的美、希望的美、期盼的美,还让我明白劳动光荣的美丽……
拿什么拯救你,我们的文化
八年级 徐思洋
中国,一个在世界不断发展壮大的东方王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造就了我们现在的祖国江山,人文地理。有人说我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这种传统,而应该打开思路,向科技向未来向现代化迈步。于是出现了电视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电视台,继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在给观众带来欢笑的同时,难道没人思考这些节目腐蚀了我们的传统,入侵了我们的文化吗?
上次,去大表哥家里做客。他家的电视上正播放着时下最受欢迎的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向我介绍这是某某某,有什么性格;那是谁谁谁,有什么称号。我看着电视里那群人在一栋大楼里玩什么“撕名牌”的游戏,心里不禁冒出一个想法:你们一群人在电视里把游戏做好了就能拿钱,观众怎么还傻乎乎地跟着看啊?看到大表哥一边目不转睛盯着电视,一边为其中一名明星“名牌”被撕感到惋惜,我问他:“表哥,你一般除了看这个节目,还看什么啊?”“像什么‘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花样姐姐’之类的,我都爱看。”“你不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或者是‘汉字英雄’之类的增添文学底蕴的节目吗?”“切,谁看那些啊,天天在学校被老师听写来听写去,早就烦了,谁会在休息时间看这种无聊节目?”听到这里,我引发了深思:这些娱乐节目固然是有趣的,是可以缓解压力,但它们也无时不刻不在吞掉我们的灵魂。那些神州大地原有的五彩斑斓的传统文化,早就被现代人抛在九霄云外了。我爸爸经常对我说:“让电视里那些综艺节目主持人来认字,来考考他们的中国文化,答得起的又有几个呢?”现在是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地改变。过去的传统难道就该被抛弃吗?或许表哥是走在我前面的人,亦或许是我落后了这个飞速改变的时代,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在家守着看娱乐节目,忘了工作,忘了家庭,忘了友情,忘了我们国家在西方国家眼里是有浓厚底蕴的东方之国呢?
我所能希望的是大家在观看这些无意义的娱乐节目的同时,也要学会分析,要懂得理性,不要让灵魂被吞没。同时我也希望大家能多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没有任何理由不学习不了解。有一首歌唱到:“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你们的爱人是谁我不知道,但我的爱人是文化,我能拯救她振兴她,你们又何尝不可以呢?
奶奶的粽子
七年级 张雨欣
以前,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现在,传统文化的踪影早已无处可见。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我最喜欢的就是奶奶亲手包粽子了。先是采来清香的粽叶,浸泡在水中,将米泡一晚,此刻的米像是喝足了水似的,一粒粒变得晶莹饱满,一切准备好后,我就看着奶奶包粽子,把粽叶卷成漏斗,再把水装进粽叶里,加上几颗红枣,麻利地包好缠上线,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我去尝试了一下包粽子,不包呀,米四处散落,与奶奶相比,我包的粽子小多了。锅里的水响了,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锅中,粽子的清香弥漫着,我等在锅旁,迫不及待地想开锅,粽子熟后,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奶奶的粽子清香、糯而甜。其次,小时候,乡村也会举行划龙舟比赛,我都会去看,去加油,就图看个热闹,好玩。
如今,离开老家,每一个端午节,父母都会买上各种口味的粽子,可再也不像奶奶做的那样好吃,现在的端午节,人们因为各种原因,都很少吃粽子,龙舟比赛也都看不到了,缺少了那份热闹,缺少了那粽子原有的清香。
时间带走太多,带走了奶奶的清香、甜糯的粽子,带走了龙舟比赛的热闹,带走了许多的传统文化。为了避免更多的文化的缺失,从现在起,继续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吧!
正在消逝的端午节 七年级 刘桂利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每到这时,人们都会包粽子,吃粽子,划龙舟。我想,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吧!而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端午节。 小时候,我总是盼着端午节的到来,因为这样,就可以吃到奶奶包的粽子,奶奶包的粽子叶绿得发亮,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子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粽子煮好后,上面微微染了青绿,叶的清香,米的甜糯,轻柔地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现在,端午的时候,我已经看不见粽子的踪影了。我多么希望能再看见划龙舟比赛啊!那个场景,十分地宏伟,壮观,几十只龙舟在同一时间划了出去,一时,河流上充斥着人们的呐喊声和敲鼓声。我站在堤坝上观看,激动得满脸通红,大叫着“加油” 今年,端午悄悄地来临了,我偷偷观察着家人的行动,很是奇怪,为什么今年都没有动静呢?往年不是已经开始热火朝天地准备了嘛》我还纠结着原因。妈妈告诉我“因为奶奶不在家,所以,今年就不过端午了,粽子没有准备,太麻烦了,我们还要、、、、”我听了妈妈的一番话,心里十分不是滋味,眼里一片失望。我一直闷闷不乐,仿佛心里堵了一口气,不行,我要吃上粽子,过上端午节,我的死缠烂打,软磨硬泡之后,妈妈终于答应了我,“妈妈你真好,我们家快要消失的端午节终于又找回来了。” 奶奶做的粽子真是绝妙啊,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深深迷恋。我一边吃着粽子,一边哼着端午的歌谣。 我希望延续这种中华传统文化,端午节也是其中一部分,它是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们要把这种文化延续下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感受传统文化的奥秘与美好,让我们认真对待传统文化,迎来民族文化的甘露琼浆,生命的底座印上了民族文化的胎记。 正在消逝的古典音乐
八年级 蒋雯婕
中国的古典音乐在世界上十分出名,一些传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乐器也深受人们喜爱。可如今,我们一些中国人却特别地崇拜西方的音乐和乐器,一些家长也热衷于让他们的孩子去学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而他们却忘了自己老祖宗留下的音乐文化,渐渐地一些传统的乐器、音乐被人们淡忘。
我却是一个中国古典音乐迷,对于中国传统的古典音乐不说无所不知,但可以说是了解很多的,平时我喜欢在网上了解、欣赏我们的古典乐器、音乐,还有音乐课上老师的介绍让我对古典音乐又有了很多的了解。 中国传统的古典乐器有:二胡﹑琵琶﹑箜篌﹑笛子﹑萧﹑古琴等。琴在汉文化中地位最高,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又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文化的代表。伯牙﹑子期因“高山流水”而成知音,大量的诗词歌赋中也有琴的身影。但在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古琴。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传统的拨弦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是汉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汉文化的瑰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代表。古琴造型优美﹑琴音透澈,古代名琴有:大圣遗音﹑九霄佩环等。古琴有十四个琴式,其中以神农式﹑伏羲式最为常见。在《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 琴名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变得优美而富有诗意。著名的古琴曲有:《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秋江夜泊》﹑《广陵散》﹑《离骚》等。 我在电视节目上曾经看到一位身着白衣的女子弹古琴的情形,古琴的声音有些小,只要观众有一点说话声就可能听不见,所以听众们都很安静的听着那悠扬的古琴声。我觉得那琴声像那位害羞的少女,温柔的倾诉着,这温柔﹑细小的琴声进入了人们的心里,温暖着人们的心灵,赶走心中的阴霾。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我们的国人不太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有的外国人却很感兴趣,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现在的人们喜欢那些没有一丝“营养”的流行音乐?为什么不能在工作﹑学习之余多去关注一些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古典音乐呢?其实,我觉得中国的琴声没有西方的钢琴声那样的生硬﹑没有小提琴声那样尖锐,更多的是一种温柔,听起来会让人感到很舒服,让疲惫的心灵得到放松。但这种如此美妙的感觉正在慢慢的消逝,肤浅的人们追逐名利﹑崇洋美外,可悲啊,在他们追逐这些东西的同时,我们老祖先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化却正在慢慢的消逝啊! 最后,我想说,让我们喜欢上古典音乐,把古典音乐永远传承下去吧! 正在消逝的汉字文化
七年级 曾欣荣
“汉字“作为世界唯一的表意文字,它传承着中华文化。形成汉字的每一个结构,都表达着自己的意思,存在着书写的审美。俗话说”见字如见人“,正是如此。当我们见到苍劲有力的字迹,会感受到书写者刚毅的性格,见到舒展悠扬的笔画,能感受到作者不拘一格的个性。 我国汉字起源很早,从最原始的甲骨文,金,篆、隶、草、楷、行五书,到现代化文字,其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但无论在那一时期的文字,都无一是最精彩的。 如今的汉字文化更是站在了世界的顶峰,可许多人却只注意到了它的光辉战绩,却没有发现最原始的汉字文化正在悄然无声的流逝着。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正在退化,在没有键盘输入的时代,用笔写字可以强化人的记忆,而如今的键盘输入让人们可以在多个候选的编码中选择所需要的字,这样就导致出现了许多“提笔忘字“的情况。总结下来,电子产品就是汉字文化流逝的第一大罪魁祸首。然而,”危害者“远远不止者一个,另一个”危害者“就是人们的内心。人们的心中再已没有了对知识的强烈求知欲,也没有了古人的”凿壁借光“、”三尺悬梁“,有的只是如”方仲永“一般不喜欢学习的人。对于这些危险我们怎么解决呢?让人们不在接触电子产品?强行让人们学习?不,这些都是不可能的。所以,能够拯救汉字文化的方式只有一个——让全国人民从心底知道汉字的重要性,发自内心的热爱汉字文化,然而,这个方法是没有途径可寻的,所以,这又需要许多人来呼吁大家热爱汉文化,宣传汉文化。 那如果除开这个方法,我们又来想想,有一天,汉字突然从世界上消失了,我们又该怎么办?我们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哪里来?汉字没了,当我们国家遭受侵害时又该如何抵抗呢?整个国家都会陷入一种没有文化的下层阶段。反之,我们再来想想,有一天,汉字文化越发昌盛,闻名世界,每个中国人都掌握了一手熟练的汉字文化,走出中国,江不用再受其它国家的鄙夷,每个外国人都对汉文化感到崇敬,这会是一件多么骄傲的事情啊!正如日前火热播放的《汉语桥》这个节目,节目中,参赛选手全是来自除中国以外的国家,他们的表演淋漓尽致,把汉字文化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真是让我顿生一种“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感觉。 汉字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让我们从现在做起,重视汉字文化,努力学习汉字文化,争取让汉字文化发扬成世界上的“东方之珠”。 正在消逝的礼仪文化
八年级 彭渝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历过许多次的改朝换代,文化积累丰富。或许有些王朝的更替使文字的书写发生改变,生活娱乐方式有了不同,但它们都以各种文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唐宋元明清五代人们耳熟能详,或许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着变化,但其中礼仪文化都铭刻在人们心中,毫无争议的流传了下来。 在民国之前,人们绝大多数有着浓厚的礼仪意识。人们在遇见长辈、师长时必定行礼,这也是判断人的品德的标准之一。在饭桌上,孩子不得提前吃饭,无论如何也要等待最年长的长辈夹菜后才能吃。在长辈或师长给予物品时需要双手接物以表感谢和尊重。子女每天需向父母请安,甚至父母去世还要守孝。这些礼仪就算是五、六岁的小孩也必定每时每刻都做到,有时如果没做到,还将受到父母的责罚。 而如今的人们,经过近代历史上几次曲折的文化改革思想转变,这些礼仪已经被淡忘,正在消逝。有的人看见长辈或许会问候,但行礼是不可能的。孩子在接物的时候可能连谢谢都没有说,怎么可能注意双手接物的细节呢?饭桌上,甚至在参加酒席时,饭菜刚一上桌就被孩子拥上,何曾想过长辈考虑过他人的感受。现在常常会看见一些子女为去世的父母办追悼会,可是在追悼会上至始至终都心中充满沉痛与悲伤的人有多少呢。许多来访亲人好友在牌桌上又欢声笑语,似乎忘了这令人悲哀的事情。小孩无知,不知道这些礼仪,但有的人成年后依然对自己的礼仪毫不在意。 礼仪不是人们在不经意间忘记,而是人们对这项文化根本没有重视过,甚至完全没将它看作我们应延续下去的文化。没有礼仪令一个人的素质降低,没有礼仪文化的社会水平将降一个档次。让我们注意礼仪,将礼仪文化发扬起来,延续下去。 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初赛获奖名单
学校:重庆市南岸区玛瑙学校 联系人:苏元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