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061阅读
  • 0回复

(11届初赛联播)重庆片区江津广兴学校分赛点快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平
 

发帖
15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5-07

第11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江津广兴学校分赛点
简    报

    4月15日广兴学校组织7-8年级全体学生参加了“全国第十一届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活动。在大赛以前,学校通过校园LED大屏幕展示、校园广播等营造氛围,并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希望借此次活动培养学生文化写作兴趣,砥砺学生文化思维,引领作文升级换代,同时也希望能促进各中小学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激活文化良知,承担文化责任。




二等奖作品
正在消逝的年味
              江津区广兴学校7年级2班   李馨爻

    “又要过年了,可始终没感觉到过年的气氛”“现在也只有鞭炮声才能添点年味,如果没有它还真不知道这年过成什么样?”在路上,在车中,大街上总会听到人们发出这样的感慨。曾几何时,对于过年,人们总是那样的期盼。但似乎现在的新年过得让人无聊,让人担心……
    是啊,如今也只能在新闻报道的“春运”、“返乡高峰”、“春晚”,各地张灯结彩以及那不时鞭炮声中才能稍微感觉到一点年味了。
    每当听到这些话时,外婆便会说:“如今的生活真是太好了呀!现在的孩子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没有吃过苦,天天都像过年一样。哪像我们那个时候,对新年总是充满期待:能穿新衣、能得压岁钱、能吃到平时没有办法吃到的美味佳肴……那时候的人们总希望过年。”

    的确,那时候的新年过得更有意义,而现在呢?党的政策好了,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在平时也能享受到原来过年才可能得到的一切。这虽然是件值得海内外华人举杯同庆的事,但谁又想过呢,这样一来,新年岂不是变得“平淡”。
    现在过年,想来想去,只有鞭炮声才能让年来吸引人们。但是,各大城市却在这极为缺少年气的“危急”情况下,又颁布了“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一下子又让这几乎是唯一的年气渐渐消失,诚然,每年过年因燃放烟花爆竹死伤的人不少,燃放烟花爆竹也会造成环境污染。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无情的“赶”走了这个年气,我们可以想一个既让鞭炮声长存,又不会伤人破坏环境的好办法。这正是体现中华儿女智慧的时候啊,大家群策群力一定会想到好办法的。
    虽然过年除了放炮外,各地还有自己独特的民俗。但这些民俗毕竟在大城市无法进行,这样一来,大城市的人过年岂不很平凡呢?近年来,部分城市放宽了“严禁燃放烟花爆竹”要求。但我们仍应该注意,不要再让它“上市”,取而代之的应是更好、更适当的规定。
   春节,俗称过年,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春节中放鞭炮是不可或缺的习俗,且有相当长的历史。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一次偶然的事件,人们发现凶残的“年”对炮的响声和红色十分畏惧,于是每年除夕,人们穿上红衣服,挂上红灯笼,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驱赶“年”兽。
    我们中国已经有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消失了。如果不远的将来,这个“鞭炮传统”也被人们逼走了,那我们中国还留住了什么?我们中国人的新年还会那么吸引人吗?
    科技的进步是不可缺少的!但我们也应该留住一些传统、留住历史、留住回忆,也应该留住这新年中不可缺少的年味!

传统节日,你在哪里?
                   江津区广兴学校7.2班  王先凤

    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我们许多同学都洋化了 ,他们头发染得千奇百怪,耳里听着英文歌,嘴里吃着麦当劳,动不动就“verygood”,张口闭口“我的上帝”,他们视洋文化为时尚。
    愚人节,那漫天飞舞的“彩带”,五彩缤纷的“亮片”,美丽冻人的 “飞雪”是否喷到你的头发上;那包装精美的礼品盒里是否会有“机关”,那“笑容满面”的同学是否“暗藏杀机”。你被骗了吗?你被捉弄了吗?
    与我们不相关的情人节,又有多少学生置身节外? 又有多少学生秘密的送着鲜花,送着卡片啊!
    圣诞节,同学们互送圣诞老人的礼物,互赠卡片,互相祝福.有很多同学还开聚会,热闹非凡 ……
    洋人节过得如此天翻地覆,而我们的传统节日似乎不关我们学生的事.
    传统节日,我们的瑰宝,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儿女想念你!
    前几天,学校宣布清明节放三天假,同学们觉得好奇怪,清明节与我们学生有什么关系啊?甚至有同学在日记里问老师:踏青是什么意思?挂亲.只是被迫跟着大人去上上坟,扫扫墓,哪会有什么“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感觉啊!
    端午节的粽子,只是大人买,我们吃.什么“屈原投江”只是遥远的传说罢了.
    中秋节,我们不解“明月千里寄相思”,不懂“每逢佳节倍思亲”,“嫦娥奔月”只是天上的故事,最多只是生活的点缀罢了.
    春节更是大人们的节日,让人心烦的请客吃饭,迎来送往.只是念念不忘压岁钱罢了.
    我们在狂欢,有些人就担忧起来了,几十年后,几百年后,清明节的行人依旧会断魂吗?端午节的龙舟依旧会划吗?中秋节的明月依旧寄托着相思吗?春节的狮灯龙灯依旧在舞吗?其实不光传统节日如此,西装盖过了唐装,肯德鸡盖过了北京烤鸭,韩剧盖过了京剧……
    诚然,外来的东西新潮时尚,但我们不能不加辨别统统接受,不好的东西我们要把他扫地出门.祖先留下的精华的东西,我们也不能丢了啊!我们喜欢情人节的温馨,但也不能忘了中秋节的思念啊!我们喜欢愚人节的轻松,但也不能忘了清明节的断魂啊!我们喜欢圣诞节的礼物,但也不能忘了过年的红包啊!
    传统节日,我们的瑰宝,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儿女想念你!
    我们在这里深情地呼唤:
    传—统—节— 日---你---在----哪----里
   传统节日回答:
    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里,
    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里,
    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里,
    在“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里 ……
    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
    我要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在一起,在一起!
正在消逝的中华瑰宝
江津区广兴学校7.1班  赵悦

    巍巍中华,传承了五千年的悠久的历史文化,令别国无不羡慕,无不敬仰,无数人都在感慨你的风采,你的飒爽英姿,可又有多少中国人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正走向消亡呢?
    小学的时候,我便知道四书五经,初中的时候,我又听说了《资治通鉴》。可又有多少人真正地花时间去品味过的,或许你很熟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不知又会笑煞多少旁人。我不禁苦涩: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这样被抛弃,祖宗几千年的基业就这样被我们搞垮。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字艺术源远流长,书法是我国最为自豪的创造,一会儿蚕头燕尾,一会儿行云流水,一会儿刚劲有力,一会儿笔锋婉转。古有“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一篇<<兰亭序>>,古诗四贴就价值连城,可如今有多少人再拾起毛笔,挥洒自如?如今的人只一味追求简单,便捷,圆珠笔,中性笔,签字笔,什么便捷用什么,电脑问世了更是如此.又有多少人会在闲暇时间品品茶,读读诗,临摹书法,画画国画?现在的人,闲暇时间不是抱着手机玩游戏,看小说,刷微博,发微信,就是上淘宝,购,购,购, 足不出户,吃喝拉撒样样都能在网上搞定.可这样真的好吗?言归正传,行楷草隶四大书法艺术恐怕就只有楷书能被世人所识,所接纳吧!
    前几日,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报道:有人写了一幅<<出塞>>可众人一看多数字不认识,只看上去笔锋有力,收笔婉转,看起来不错,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看到这里,我不禁失声笑道:假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摆在你面前,或许你也不认识,或许还会嫌它太潦草了.而之后,幸亏有大师在旁讲解才让众人心服口服.看完这篇报道,我觉得又可悲又可笑,可悲的众人竟不认识书法,可笑的是众人在大师点评后却极尽赞美,让人不知是赞美字写得好还是赞美大师点评得好.
    京剧亦然,现如今多少人都不愿听京剧,众所周知京剧可是国粹,连外国人都赞叹不已,可我们身为中国人却不爱自己国家的国粹那还有什么资格做中国人呢?多少人不爱听京剧却痴迷于外国歌曲,这番举动多让人心寒啊!如果是优秀的学来倒好,无聊时能否看看听听国粹之精华?当今社会的人以自己知道外国知名人物而沾沾自喜,比如著名歌手泰勒史密斯夫特,碧昂丝,著名作家克里斯蒂安娜.滕格尔.而别人也会感觉此人通晓古今中外,不由生出一种敬佩之情.可是又有多少人知晓中国的书法家,文学家,京剧表演艺术家呢?自己家门的人都不知道,不了解,可对别人家门的人物无不知晓,真是可悲可笑.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可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什么艺术还停留在原处呢?我认为其一是因为世界大门敞开后,很多人都一味地去追逐新潮流,新时尚,从而忽略了保持自己民族的特色,要知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二字意义深远,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艺术.可如今却只是一个代名词,其意义早已不为人知,我们应当知晓这不仅是一个代名词,更是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肩膀上应当承担的责任.


正在消逝的你们
广兴学校   八年级二班    邹玲玉

    有多少事多少人在岁月长河中慢慢流逝,有多少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追溯这些历史沉淀积累下的传统文化正在悄然失传,频临灭绝。
正在消逝的传统食物

    在我遥远的记忆中,吃饺子是春节最高兴的事情了。而现如今,这一食物慢慢地走入平时,它以慢慢的走出了春节的餐桌。记忆中粽子便是我们端午节最显著的标志了,而现如今,小孩不爱吃,大人不会包,让粽子退出了端午节的舞台。端午节过后,中秋节悄然而至,美味的月饼变会受到大多数人们热情的追捧。而现如今,月饼以成为多数食物的手下败将,即使在中秋节也依然如此。像饺子、粽子、月饼……传统文化的代表食物还有很多很多,而它们都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一步一步走向消逝。
正在消逝的传统艺术

    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人们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灯花等。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美丽鲜艳的剪纸便将节日的气氛烘托得更加热烈。在过去,剪纸几乎可以说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而现如今,它却从一种生活技巧变成了一种文化遗产。草编,是利用各种柔韧草本植物为原料加工编制的工艺品。易得易作,既经济实用,又美观大方,故草编工艺在中国民间十分普及。而现如今,这种民间艺术也登上了大雅之堂,且美其名曰“非物质文化遗产”。像剪纸、草编这样的古老艺术也正走在消逝的路上。
正在消逝的的传统工具

    说到传统工具,我们不得不提到为我们记载下中华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笔、墨、纸、砚。他们被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而现在的他们呢?笔,已从传统的软笔毛笔被今天的硬笔签字笔所取代。墨中的传统的墨块现在的市场上已很难找到了,而仅存的少数墨汁出场的几率也很小很小。纸,毛边纸、宣纸则有自己专门的去处,因为它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无用武之地的。而四宝中的砚,以不被在我们有些中学生所认识,小学生知道、认识的可能屈指可数了。这些传播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文化用品,在时间的长河正慢慢消逝着!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们已经退隐到文化传播后台了。
同学们,随着时间的流逝,传统文化慢慢的消逝,我们现在还可对它进行回忆,表明惋惜。恐怕明天的我们回忆和惋惜都没有资格了。所以,弘扬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书信的悲歌
广兴学校     八年级二班    邹锦渝


    书信,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亲友如同面聚,因此,自古以来信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唐代大诗人杜甫因安史之乱而身陷长安,在《春望》诗中,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表明了书信的重要。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礼仪之邦。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动方式来进行。书信是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重要工具。它在人类的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信,一可以通过信中文字述说事情原委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亲笔给亲戚朋友写信,不仅可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能给收信人以“见字如面”的亲切感。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曾几何时,和朋友道别,一句“写信给我”常挂嘴边。如今,人们说这句话的频率越来越低,取而代之的是“有空打电话”或是“QQ联系”。从电话到E-mail,从短信到彩信,从语音到视频,几乎每天都有新东西需要人们去了解和使用。各种通讯工具风起云涌,惟有往日作为情感依托、记录历史变更的传统书信悄然淡出。
    现在坚持手写书信的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认为,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写在信笺上,仅是形式已经让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再读其中内容,亲人之间的教诲和亲情都跃然纸上。而这些坚持使用书信的人们,因为各种的原因也在慢慢地减少使用书信的频率和次数。而大多数的年轻人,其中也包括以我为首的绝大多数中学生都没有使用过书信,甚至不会写一封标准的书信。
    同学们,书信延续了几千你文明史、传承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它包含着丰富的礼仪内容,具有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色彩。如果失去它,就太可惜了。所以,我在此向同学们提出倡议:行动起来!抢救散落在民间的书信,抢救我们的传统文化。

三等奖作品
传统文化的忧思
江津区广兴学校7.2     陈娅萍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亡。
       我们在不断努力着,努力探寻着那正在消逝的中华古文化。如众所知,世界的四大文明:古中华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有的早已被滚滚黄沙吞没,遗失在了黄沙之中;有的已失传于那纷飞的汹汹战火中,留剩一片狼藉,只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饱经五千年的风霜还能屹立于世,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当古代文人的峨冠零落成泥后,一杆竹管笔的涂画,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让人从心底发出震撼。这不得不表明:它是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任何悠久的文化都无法取代的。上下五千年,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努力,中华文化终得以延绵于世。梦回大唐,大唐无边,可见那遗留的韵美诗篇。纵横九千里,大爱无边,拨动心弦可听见,那绚烂的词言。这就是繁荣昌盛的大唐文化,能驾驭如此瑰丽色彩的中华古文化,能让人每一寸筋骨都为之翻腾的文化。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一个时代,也总有过这样一个文明昌盛的时代。
      终于有些灰黯了,天空中有了些灰蒙。郁孤台边,只有辛弃疾在挑灯看剑,美妙的歌声已稍显孤独。苏轼和陶渊明相呼应。大宋国土正走向下坡的颓废。被程朱处理学的层云笼罩,但仍不发清丽,只是文化已经少见浑厚的气势与风格。色彩中也再难寻到明丽的文化,应该是明清的,天空完全被乌云所密布。封建儒家思想空前强大,君臣父子的严格封建制度和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束缚的人民的思想,扼杀了创新发展的萌芽,为今后的发展画上了句号。
华夏文化还驰骋在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在康乾盛世下的文化,却更显凄迷。五四战争后,随着共和国的成立与改革开放,在商品经济和物质丰富的潮流下,我们的文化更显黯淡,像被利用过的废品被我们遗忘在铺满灰尘的角落,那样渺小,被人们漠视。在这个时候,有一群人打着发扬传统文化的旗号,终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将学术娱乐化、庸俗化。有人曾讽刺说:“书店里销量最好的是<<品三国>>和<<论语心得>>,而<<三国>>和<<论语>>却无人问津,早已在我们的脑后淡化。
      这是一种悲哀,但有一天,连<<品三国>>都无人看时,那岂不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种巨大悲哀?
     曾经数人称赞的中华古文化,在现在科技发达的时代看来,无非只是乏味儿的文言文,可他们可曾记得如今的纸、指南针、火药、印刷术,若不是有文言文一步步的指导,那怎会有今天的成就?
       中华古文化是值得让我们赞扬的、骄傲的,而不是让它随波逐流,我们应该传承这悠久的文化历史,让它发扬光大。
     夕阳西下,中华古文化像远处的红霞愈发红艳,那是民族的荣耀也是明天的希望!
古风建筑忧思录
            江津区广兴学校7.2班  彭阳阳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人们的住房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茅草屋,木板房,大瓦房,小洋楼,大别墅,这些都是值得举国欢庆的好事,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具有传统风格的雕梁画栋的翘角楼等古风建筑却“惨遭毒手”,对此我感到十分惋惜,那些毕竟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如若就此销声匿迹,岂不是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的罪过,,岂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巨大损失?
    我们中国是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而那些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便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在那样没有机械的年代,祖先们用双手创造出一个一个奇迹,彰显着中国人的智慧!可如今,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物被捣毁,试问一下,这其中有多少是被中国人自己所坏?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让国人愤怒,声讨,显示着中国人的血性,爱憎分明,可我们自己人所犯下的罪行,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制止?这些高贵的建筑被埋于肮脏的尘土之下,你们可否嗅到丝丝忧哀,这是他们发出的声声叹息啊!
    试想一下,如果这些古建筑将在世上灭绝,那会是怎样的一种结果啊!满国的洋房,只嗅到油漆和石灰粉的味道却嗅不到飘在空气中缕缕檀香味,这对鼻子到底是多大的折磨,这对先祖是怎样的一种心灵打击,自己的精心之作竟这样被子孙践踏!
    江南水乡周庄,那个古色古香的地方,蓝天绿水,古风建筑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深沉神秘,人们坐在水边,阳光透过树枝上的繁叶投下丝丝光影,这是多么宁静幽美的一幅画面啊!在这个古老的小镇,古老的建筑显得愈发沉静,透着历史的幽光。许多人都来这个小镇旅游,为的就是这份宁静和安逸。有些外地人还要在这里买房,古建筑就这样沦落为金钱的交易品,失去了它本身不凡的价值,还有不少人因为这里的舒适的环境准备买下这些建筑物改造成现代旅店,如若这些行为再不加以制止,那我国仅剩不多的古风建筑将再次面临灭绝的境地。
    是中国人都不能忘记我国那段黑暗的历史,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还抢走了我国不少的珍宝,那把熊熊大火烧毁的不仅是一座精美绝伦的艺术殿堂,还烧毁了我们中国人的尊严,那熊熊大火仿佛在我眼前升腾,在大火中挣扎的是可是先辈的灵魂!那天空中冒着的黑烟便是她无奈的叹息和痛苦的哀鸣吧,那融进地里的一粒粒尘埃都预示着古风建筑消逝的命运。
    资料显示,日本完好无缺的保存着仿唐朝时期的古建筑,而我国大部分古建筑被各种原因损毁,我们上千年的古建筑文化是否将毁于一旦?先辈的心血是否会付之东流?我不知道!我只想知道:割断了社会的历史文脉,长此以往会不会带来一个名族文化的弱化?
    琼楼玉宇,天上人间,那些檀木香味是否还能在人间飘荡?清冷的月光洒在冰冷的大地上,仅存的古建筑幽幽的闪着神秘的光。

正在消逝的“ 脸谱”
江津区广兴学校7.2班 吴文静
    “那一天爷爷领我去把京戏看, 看见那舞台上面好多大花脸,红白黄绿蓝颜色油的脸 ,一边唱一边喊: 哇呀呀呀呀,好象炸雷其实大家就像在耳边…… 蓝脸的窦尔礅盗御马,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喳喳哇……紫色的天王托宝塔,绿色的魔鬼斗夜叉 ,金色的猴王银色的妖怪,灰色的精灵笑哈哈…… 好哇哇……多美的精彩艺术,中华瑰宝 ,就连外国人也拍手叫好 ,一个劲的来称赞……”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是人们曾经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曲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是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
    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据统计,全国现有的 戏曲剧种约有360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很多剧种都有其独特的演变过程。如大家都知道的京剧,就是由安徽的徽调和湖北的汉调及昆曲秦腔糅合发展而来的;东北的吉剧是由民间说唱艺术二人转衍化而来的……
    中国的戏曲和西方的戏剧不同,她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演体系。比如我们经常在戏里看见的大花脸,那就是戏曲中的一个行当,戏曲剧中人物由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行当来充任。表演上也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的写意特点,比如用几个龙套演员就代表千军万马,舞台上开门关门等也往往用虚拟的动作来表现。
    平时,大多数同学喜爱流行的影视文化,很少接触戏曲,因此,以至于现在都没有多少人学习戏曲。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一尝。所以我建议大家都亲身体验一下戏曲,可以观看戏曲表演,亲身感受一下戏曲艺术的魅力。也可以去剧场或者露天舞台欣赏剧团的演出;还可以观看有关的戏曲影碟和电视中的《梨园风景线》,《曲苑杂谈》和《戏曲欣赏》等节目。
    现在,中国的戏曲知道的已经不多了,现在的人们都偏爱影视作品,很少有人把时间花在戏曲节目上。
    中央电视台CCTV-3频道和天津卫视正在播放有关戏曲的节目《叮咯咙咚呛》和《国色天香》,前者是十位明星兵分三路分别去学习越剧、川剧和京剧。在那里,他们会亲身体验到戏曲的魅力和不凡,而《国色天香》是很多明星由一位导师教授后进行比赛,还有很多类似于这样的节目。我觉得办这些节目的有两方面:一是为了吸引人们让广大的群众来观看戏曲,学习戏曲,让中国的戏曲文化继续发扬下去;二是因为学习戏曲十分的辛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习的过程就是为了锻炼人们的意志,学习戏曲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电视中经常可以看到以前的人们特别喜欢听戏、看戏。那简直就是他们那时唯一的精神食粮,而现在科技发达,娱乐工具多,娱乐节目多,影视作品多,替代了戏曲,因此,戏曲不为广大群众喜欢,但是我觉得戏曲是十分有韵味的,从一些著名的表演艺术家的戏曲唱段或念白的唱腔中就可以略见一斑。
戏曲表演者在台上演唱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没有吸引到你呢?
    你瞧,那“一幅幅鲜明的鸳鸯瓦,一群群生动的活菩萨,一地地钩描,一点点夸大 ,一张张脸谱,美佳佳……哇哈哈”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中,去感受她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她悠长的韵味吧!

第十一届文化作文大赛获奖名单
姓名名次作品指导老师
唐果一等奖致飘荡千年历史长河的精灵熊鹰
詹维桓一等奖传统文化是什么 熊鹰
龙梦吉一等奖正在消逝的记忆王凤
邹玲玉二等奖正在消逝的你们王凤
邹锦渝二等奖书信的悲歌王凤
李馨爻二等奖正在消逝的年味熊鹰
王先凤二等奖传统节日,你在哪里熊鹰
赵悦二等奖正在消逝的中华瑰宝熊鹰
陈娅萍三等奖传统文化的忧思熊鹰
彭阳阳三等奖古风建筑忧思录熊鹰
吴文静三等奖正在消逝的脸谱熊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