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041阅读
  • 0回复

(11届初赛联播)重庆片区江津永兴初级中学分赛点快讯(初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平
 

发帖
15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5-01

写文化情思篇   做文化传承人
——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江津区永兴中学简报

    为砥砺学生文化思维,培养学生文化人格,永兴中学于4月15日组织全校近千名学生参加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学校文化作文大赛评审小组对所有上交作品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阅,其中四十八篇优秀文章脱颖而出,分获学校一二三等奖。
    在此次活动中,学生通过“叙写文化生活,抒发文化情思”,丰富了自身文化底蕴,净化了自己的人格心灵;这次活动的开展,使身处文化传承阵地最前沿的我校教师,进一步明确了肩负传承文化的责任。
   此次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大大激发了我校广大师生传承文化的热情,为更好的做好我校的文化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诗意盎然                                                                                                        
                    江津区永兴中学   15级1班胡喜裕  指导教师 赵晓英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在文化的底座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诗是文苑奇葩,采撷一朵别在文章的衣襟边,很别致,很浪漫。                          
    孩提时代,当我第一次翻开《唐诗三百首》时,我的世界便有了色彩,精美的图画,曼妙的文字令我流连不前。对我而言虽显得稚嫩,但语言的雅致也初露端倪。        
    在这过程中,我欣赏了王勃“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豁达,爽朗。初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就有一股惆怅,落寞之意向我袭来。岑参奇特美妙的联想成就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古名句。我亦从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感受到早春气息。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渐渐地迈进诗的王国。在老师口中第一次听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时,只觉得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后来与李贺相逢,多了几分“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的悲壮与紧张。在他的带领下,与李白相遇,一起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几天”的壮观风景;与刘禹锡见面,一起追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感悟;与文天祥畅谈,一起吟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歌。在我的心里,那些诗意盎然的篇章,勃发的正是我们中国人美好的文化情怀。
    可曾误入藕花深处,惊起过那一滩鸥鹭?可曾在东篱把酒黄昏后,让暗香盈袖?
耳边,再次回荡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读书声,依旧那么传神,生动。
我喜欢诗,古典的精华,它总会让我的情绪生发涟漪,不断波动。诗就像一颗石子,而我的心像一片湖面。它既能使我激起千层浪,也能让我微波荡漾。当然,有时它也能让我平静下来,在那清澈的镜子一样的湖面,去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还记得艾青诗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也会用全身力气去传承故事经典,承载满腔中国情。


                        正在消逝的年味
                  
                     永兴中学    15级1班   杨钦晨    指导教师 赵晓英

    “啪,啪,啪!”一阵刺耳的响声传入了我的耳中.这是什么呢?我还没有反应过来.没错—今天过年了!小时候我一听到过年了心中就激动的不得了.因为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什么呢?当然,那意味着—我要得红包啦!吃饺子,给别人敬杯酒,鞠个躬,看春晚,一家人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欢笑声中,享受着家庭与亲情的温暖.

       那令我最难忘的,莫过于和家人一起吃汤圆.妈妈在包汤圆的时候会放一个硬币在里面.每次看见汤圆端上来后.我眼里总是冒着金光,不断寻找那个包了硬币的汤圆.可是终极没有找到.吃汤圆时妈妈的脸上总是微微一笑.只剩下最后一个汤圆的时候,我心中更是激动不已,因为那意味着里面肯定会有硬币.我和老爸相对一笑,筷子“嗖”的一声就夹住了汤圆.没想到老爸也不甘示弱啊,他也夹住了一半.我用力的拽,可是他也没有放弃,硬是要和我抢.最终因用力过大.汤圆被夹成了两半,而里面并没有放硬币.我和老爸的目光瞬加投向了妈妈,妈妈不好意思的说了一句:我忘记放了.
    小时候,年味总是那么浓,里面充满了乐趣.而如今,时光带走了以前的年味,让人感到冷漠……
    现在过年,莫过于大家一起吃个饭,到处走亲访友一下,晚上放一下烟花,看一下春晚,就完了……呵呵!现在街上总是冷冷清清地,一个人也没有,大人都去打牌了了,孩子们呢?则去打游戏了.现在没有太多鞭炮声,那些偶尔的鞭炮声全都是人们为了完成任务放的罢了!我无比怀念小时候的鞭炮声,无比怀念!
    现代化的魔爪正在一步一步的吞噬传统文化.一些人想去阻止,可是这点人够吗?当然,不够.我们要一起重温传统文化,一起感受年味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一起将年味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后代感受我们人类祖先智慧的结晶!
    街上空荡荡的,人们没有了知觉,好像不知道今天因该做什么.他们麻木沉迷!他们忘记了传统文化,似乎有一双魔爪真正勾引他们的思想一步步跳下深渊!年味一年比一年淡了,淡了!它真正消逝,消逝……

正在消逝的古巷


              江津区永兴中学  15级1班 周雨露   指导教师  赵晓英

    夕阳在发黄的天边残留一抹绚烂,光一点点消散,正如那条古巷在一点点消逝。                        

                                                    --题记
   曾经是我成长的沃土,如今只剩下一堆古迹。
   曾经是我童年的摇篮,如今只剩下被水泥覆盖的骨架没有了他自己的血与肉。
   曾经是我生活的乐园,如今没有往日的欢声笑语,留下的只有车流驶过的轰隆声。
    十几年后的今天,站在古巷中,我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是好,呆呆地在那站着,极力地去触碰着古巷残损的肌肤。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有道道泪痕。侧目而视,古巷两旁的古墙借青苔之手一笔一笔地写下了思恋。眼前渐渐浮现出十年前的景象。
    晴天的古巷,是我赤脚踏青石板的舞曲。童年的我,叫上几个好伙伴,奔跑于古巷之中,我们开心地跳着,唱着,从古巷的这头跑向那头,又从古巷的那头跑向这头,我们的笑声随着风儿飘啊飘,飘到了古巷的人家房中,钻进了煮饭的灶膛里,随着柴火的燃烧,又化作缕缕炊烟,久聚而不散,投向了天空的怀抱,飘荡到了外太空里去。
     雨天的古巷是我细数珠帘的浅唱。下雨天,因家里穷买不起多余的雨伞,我不得不独自坐在檐下。叮咚叮咚,那是雨敲打木盆的声音。淅淅沥沥,那是雨推打门窗的声音。一会儿过后,不知从哪肥来了讨人喜欢的蝇虫,也就是爷爷奶奶那辈口中所说的“涨水娃”。于是,许多小孩忘记了大人们的嘱咐,从房门中涌了出来。光着脚丫不停地踏动着,激起了朵朵水花,溅到了身上,湿了衣服,笑红了脸。
     梦回古巷,我还记得远去的童年,还听得到欢乐的笑声,还嗅得到古巷中花朵的芬芳。
     如今,这里变了。原来的古巷正在消逝,新起的高楼整展望着明天。
     如今,这里变了。原来勤劳天真的人们没有了,好吃懒做的青年正在慢慢增加。
     天空之剩下夕阳淡淡的余晖冰凉,夕阳西下,为正在消逝的古巷添上最后一抹哀伤。
     懂得改过,伸手去留住那点余温,那一抹绚烂。
正在消逝的江津文化
——爬杆杆,翻五台

                
                   江津永兴中学 16级1班 陈红 指导教师 唐兴华

    
    每一种文化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中都会逐渐消失其辉煌,一个民族长久的集体记忆也会淡淡而去,而江津文化也正在逐渐消失。可能有人会问:江津有文化吗?答案是肯定有的,那在以前家喻户晓的“齐天大圣爬杆杆、翻五台”难道不是吗?可是现在它却逐渐走向历史的烟雨朦胧中。
    我所了解的,江津的齐天大圣爬杆杆,便是由一根笔直的十多米高的楠竹,直立在一张八仙桌上,顶端由三根细绳,成六十度角,下拉到地上固定住。竹竿上还有横竿,圆环之类的道具。
    我看到最精彩的那一幕便是:表演者穿着齐天大圣的服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上了那溜光圆滑的竹竿顶端,将四个圆环环在腰部,整个人头朝地,然后,在眨眼的瞬间身体脱落四个圆环,从高空坠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敏捷的抓住了第五个圆环,而没有掉落到地上。当这一幕发生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天哪,他是怎么做到的!没有保险绳,赤手空拳在那竿尖上舞蹈!台下顿时掌声轰鸣,无数人发出肺腑的感叹。当然还有,如:表演者头顶杆尖,倒立在空中,在上方旋转……每个动作都惊险无比,看到的人都心惊肉跳。每当表演危险动作时,台下一片寂静,唯楼高百尺,恐惊天上人!
    竿尖上的舞蹈惊心动魄,翻五台表演也令人叫绝。
    翻五台,就是用农村的四方桌,五张八张的单张往上叠,看起来摇摇欲坠。两个美猴王,或者四个大男人舞耍的雄狮,就在那一桌空间上下翻飞。
    我想,那么多桌子,单个的往上叠,能叠稳当吗?最上面的那张桌子,四脚朝天,大狮子还在那桌子脚腿上舞动,那桌子脚底面,有多大啊?!
    可是,如今却很少有人表演了。这个原因有很多。首先是这技艺很难练成。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项表演一定是要从小练习。可这么危险,谁会让自己的孩子冒险?其次,受当代影视文化冲击。如今,电影、电视各类娱乐节目那么受欢迎,谁会看你这表演?因此,只有一些中老年人愿意看。最后,这份工作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计。所以,那些会这门绝技的人,也另寻别业了。以致,这个代表江津的文化也逐渐消失了。
    舌尖上的舞蹈,是美食家;刀剑上的舞蹈,是杀猪匠;而竹尖上的舞蹈,是爬杆杆。爬杆杆,翻五台,代表了我们江津的原始文化,象征着我们江津人民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因此,如何让江津杆杆永不倒,江津五台更牢固,让江津的古老文化焕发青春活力,不仅是家族传承人的事,更是我们这一代学生的事。
  
正在消逝的“桃源”

                       江津区永兴中学 15级5班 肖荔月  指导教师 罗永贵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当我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相遇时,我便爱上了它。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伴着美丽的夕阳,归巢的鸟儿,我满怀着憧憬回到了记忆中的桃源。
    站在楼顶,看见一轮红日一头埋进西山,余霞久久不散。整个人化作一团飘飞的云彩,与晚霞共舞,与归鸟齐飞……

    思绪飞远。记忆中,宁静的小山村,夕阳下,原野里,鸡鸣犬吠。我,我的小伙伴们嬉戏飞奔,田间劳作归来的农夫相视而笑,风起稻苗频频点头……
    不知昔日的美好是否延续。
    曾记得,妈妈说过这里原有一座祠堂。这座祠堂里有一座宽大的戏台,青石铺在戏台上,周围雕着精美的花卉人物,精雕细琢的柱子立在四周,飞起的屋檐像昂首的凤凰,镂空的门窗、厚重的大门、带着花纹的桌椅……可惜如今我都找不到它们了,只有在几块布满青苔的石板上找到了已模糊的雕刻图案。那精美古林建筑的一角。它哪去了?“早拆了”。一个苍老的声音在耳畔响过。我的心充满无限的寒意,一股莫名的哀伤涌上心头。
    物非人在否?
如今小镇的商铺好热闹啊!木制的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物品,不宽的屋子里放了一张四方的桌子,四个人姿势各异地坐着,手中握着纸牌,周围还有几个观看的人散坐在四周。一声高过一声的叫喊直冲云霄。附近,几个年轻人拿着手机、或低头玩着游戏、或仰头喝着啤酒、或与旁人高声谈论其衣着发型……我心中陡然生出一阵厌恶,想做点什么,我能做点什么?只有摇摇头离开。
    物非人亦非,有谁在坚守?
    阳光明媚,撒落山崖,石壁上折射出了星星点点的光。山崖上,一间小庙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轻轻擦拭着庙里泥塑的神像,细细整理庙里的红布,慢慢扫去地上的灰尘,捡拾路人丢弃的塑料袋……一位虔诚的礼佛人,她一直守护着这座小庙。不觉黄昏依依,老妇人直起腰,庄重地跪拜过庙里的每一座神像。老人在儿女的再三要求下,黯然地收拾好东西,也不舍地离开了这座曾给无数人心灵带来慰藉的小庙。微风拂过山崖,拂过小庙,拂过我惆怅的心。
    几十年时过境迁,昔日的精美建筑已不复存在,历史的见证在消逝。
    几十年时过境迁,昔日的淳朴乡音已不复存在,勤劳的人们在改变。
    几十年时过境迁,昔日的其乐融融已不复存在,浓浓的思念在增长。
    敢问昔日的“桃源”何在?敢问今日还有多少“桃源”正在消逝?
梦里寻他千百度,遂迷,不得复路。


第11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初赛获奖名单


学校:江津区永兴初级中学校  联系人:周贵云  
姓名
作文题目
名次
指导教师
熊艺
正在枯萎的这朵花
一等奖
吴洪
唐椰欣
传统文化三部曲
一等奖
黄晓丽
胡岚
夜未央,庭燎之光
一等奖
罗永贵
刁浩洋
品味诗歌,与传统对话
一等奖
罗永贵
周杨
正在消逝的“糖画儿”
一等奖
唐兴华
刁媛楸
正在消逝的琴音
一等奖
罗永贵
彭强
暮鼓晨钟,诗音远扬
一等奖
罗永贵
钟竺秀
我记得的传统文化
一等奖
周贵云
罗妍
和文化博弈
一等奖
唐永
刘勐竹
“醉翁之意不在酒”
一等奖
周贵云
胡喜裕
诗意盎然
二等奖
赵晓英
杨钦晨
正在消失的年味
二等奖
赵晓英
周雨露
正在消失的古巷
二等奖
赵晓英
陈红
正在消失的江津文化-爬杆杆,翻五台
二等奖
唐兴华
肖荔月
正在消逝的“桃源”
二等奖
罗永贵
程云霞
正在消失的中秋
二等奖
赵晓英
王红
正在消失的戏曲
二等奖
黄晓丽
唐思媛
正在消失的春节文化
二等奖
周贵云
黄运科
让文化之花洁白绽放
二等奖
罗永贵
王亮
正在消失的文化—划龙舟
二等奖
唐兴华
刘展秋
那亘古不变的魅力
二等奖
周方全
张星
正在消失的戏曲
二等奖
周丽娜
徐玉婷
传统文化
二等奖
吴 洪
朱娉婷
茶的思,茶的愁
二等奖
唐 永
李春晓
正在消失的“陈中村”
二等奖
黄晓丽
龚晓平
正在消失的年俗
三等奖
唐兴华
王巍
正在消失的汉文化
三等奖
罗永贵
胡小凤
传统文化
三等奖
周方全
邹宛
正在消失的“记忆”
三等奖
李 丹
罗明宏
正在消失的信念
三等奖
赵晓英
杨秋雨
传统文化
三等奖
周贵云
马家敏
正在消失的文字
三等奖
赵晓英
潘西洋
文化历史之源
三等奖
周方全
朱丽莎
正在消失的她
三等奖
周方全
陈林
文化就是根
三等奖
罗永贵
林俊飞
穿越千年,牵出警世之花
三等奖
罗永贵
舒元敏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三等奖
王 燕
杨悦
彩蛋的制作
三等奖
唐 永
庞洁
中国“好文化”
三等奖
唐 永
吴小凤
《你好,汉字》
三等奖
赵晓英
张联奕
正在消逝的文化
三等奖
周方全
金珍宇
文化,不走
三等奖
周方全
肖泰平
心的方向
三等奖
周贵云
张露月
正在消失的文化
三等奖
李 丹
龙凤洁
找回传统文化
三等奖
周方全
汪顺利
正在消失的文化
三等奖
王 燕
吴俊俊
正在消失的灵魂
三等奖
周方全
袁洪
正在消失的文字
三等奖
周贵云
肖俊璐
正在消失的钥匙(文化)
三等奖
李 丹
彭玲
璀璨的奇葩-中华传统文化
三等奖
周方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