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格”读写一体化训练教程
刘德福
新理念
关注语文课程和教材开发,直接面对中考高考小考辅导
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都是将读和写结合起来。“仿格作文”是刘德福老师总结十多年一线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作文教学新理念,“‘仿格作文’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获得浙江省2008年度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仿格作文”的思路是精选范文、审美意蕴写作技巧赏析、归纳“范文之格”、教师下水作文、指导学生写作、讲评写作并升格指导。如果将所选范文和高考古诗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文化类现代文阅读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高考语文120分、中考语文80分、小考阅读和写作40分的实实在在的训练。提供一个综合的涵盖语文高考五种能力测试的训练平台,反对那种学生厌烦、收效甚微的单纯反复“推磨”式的复习方法。以增加阅读量为突破口,以读写结合训练为重点,带动学生语文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整体提升。打通高考各内容模块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不断品尝综合性复习带来的乐趣和收益。“仿格“读写一体化训练教程理念先进、符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直接面对中考高考、训练,扎实效果显著。
开辟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途径,启动语文教学新改革
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根源在于语文教材的内容过于庞杂,进入课堂的材料不能紧紧扣住“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教师和学生大多数时间进行的是“伪语文”教学。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路子是经典言语作品阅读记诵进而审美熏陶最后形成读写能力,“仿格“读写一体化训练教程结合十多年的一线课堂实践,根据中学生语言接受能力的层级,精选古诗词、古文和文学作品,形成系列化的阅读系列,阅读直指写作,或者说,为写作而阅读,读得精要,写得舒心,让学生沐浴在中国汉语的魅力中,在熏染中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使用这个教程,可以颠覆以往语文教学的乏味和芜杂,让教师和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读写训练中共同成长。
以“格”贯穿整个训练过程,遵循“阅读之格”向“写作之格”迁移的规律
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在训练过程上表现为,缺乏一条明晰有效立竿见影的训练线索,“仿格”读写一体化训练教程做到了以阅读作品的“言语之格”作为选择阅读材料的标准,在得到阅读技巧训练的同时,又为后面的写作提供摇动学生写作心灵的原料,在训练过程中既有各类诗文阅读技巧的归纳,又有阅读之格和写作之格的归纳,使人们一直认为无法明晰化的阅读和写作过程明晰化,让学生看到自己阅读和写作能力成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程具体操作方法:
1、每个平台由“仿格读写一体化”理念统领的4篇左右的古今诗文及相关读写练习构成。这些文章是开放的、多元的,它们虽有相同或相近的“母题”,但具体文章的内涵和想象途径各不相同。这就形成了一种现成的、学生一读就能体会到的可比较性,这将是一种强大的思维冲击力。
2、教师要变着花样地反复地多角度地把学生浸泡在一组组渐次展开的、充盈着人文关怀的锦绣文字当中,如置学生于一个又一个思维冲击场中,学生可以自主的解读文章,确立富有个性的写作立意,简言之,用现成的可比性冲击学生的思维定势,在多样的可能性中激活学生的个性。
3、每个平台里至少有两篇紧扣高考中考考点的古诗文及文学作品、文化类现代文阅读鉴赏能力训练的示例,供学生把玩借鉴。要求学生选用平台的其它文章,模仿示例自己设计编制阅读鉴赏练习。
4、用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为突破口,促进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把语言的练习揉进文章阅读写作的练习,打通这三者的联系。
5、每个读写平台内的文章,使学生接受大量有效的信息刺激,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升学生对该专题的思想认识水平,开拓其眼界,激活其思维,充实其思想,触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激发起比较强烈地写作欲望,逐步实现由“要我写”到“我要写”的理想境界。每个平台的写作训练,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搭造从内容到形式均多样化的写作训练阶梯。摸索每个平台的写作训练内在的小逻辑体系,多个小平台相辅相成形成语文读写练结合的大体系。
体例
【专题解读】
一 【对联、精短古韵文、现代散文诗“读仿赏”】
二 【古文阅读】
【练习】
【赏析】
【归纳范文之格】
【归纳古文阅读规律和知识】
三 【古诗词阅读】
【练习】
【赏析】
【归纳范文之格】
【归纳古诗词阅读规律和知识】
四 【文学作品阅读】
【练习】
【赏析】
【归纳范文之格】
【归纳文学作品阅读规律和知识】
五 写作训练
【训练文题】
【教师下水作文】
[教师下水感悟]
【归纳范文之格】
【写作导引】
【学生作品】
样张
“仿格”读写一体化训练教程之七
“房屋”题材诗文阅读和“房屋”题材散文写作
刘德福
【专题解读】
房屋是人类栖息肉体的处所,又是人类凝聚精神的物象。一栋屋舍可以是一个家族历史的丰碑,也可以是一个家庭温馨的摇篮。房子是有生命的,房子是人的创造物,又有生命在浩瀚时空中留下的痕迹。人生很容易被人遗忘,而有了房子,就有了一种纪念,有了一种储存生命情感的容器。
走远的游子,梦中怀念少年时代的老屋;儒雅的文人,心灵中总割舍不断对书斋的倾情和向往。谁的生活里不想有一栋房子安放肉体,没有房子的人是流浪者,他们失去了物质生活?谁的心中不想有一间自己的密室,安放灵魂,没有心灵密室的人,是孤寂的漂泊者!
阅读训练
【对联欣赏】
酒阑兴倦事往情迁祗不忘游过名山别来旧友;
春去仍归人老难复更休诧殿前起草海外题诗。
——费西墉京兆(锡章)自撰书室联
数千里外经商,风餐露宿,来来往往生涯。日升月落,全凭信义真诚,招财进宝,中堂巨贾荣祁县;
三百余间住室,斗拱飞檐,喜喜深深庭院。石刻砖雕,鲜活虫鱼花鸟,富丽壮观,民建明珠媲故宫。
——题乔家大院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郑板桥
【古文阅读】
【中考古文阅读训练】
1.
虞庆为屋
【战国】韩非
虞庆将为屋,匠人曰:“材生而涂濡,夫材生则挠,涂濡则重,今虽成,久必坏。”虞庆曰:“材干则直,涂干则轻,今诚得干,日以轻直,虽久必不坏。”
匠人诎,作之,成。有间,屋果坏。
2.
室坏不修
【明】刘基
北郭氏之老卒僮仆争政,室坏不修,且压。乃召工谋之。请粟,曰:“未间,汝姑自食。”役人告饥,涖事者弗白而求贿,弗与,卒不白。于是众工皆惫恚,执斧凿而坐。
会天大雨霖,步廊之柱折。两庑既圮,次及于其堂。乃用其人之言,出粟,具饔饩以集工曰:“惟所欲而与,弗靳。”工人至,视其室不可支,则皆辞。其一曰:“向也吾饥,请粟而弗得,今吾饱矣!”其二曰:“子之饔,餲矣,弗可食矣!”其三曰:“子之室腐矣,吾无所用其力矣!”则相率而逝。室遂不葺而圮。
郁离子曰:“北郭氏之先以信义得人力,至富甲天下,至其后世一室不保,何其忽也!家政不修,权归下隶,贿赂公行,以失人心,非不幸矣!”
【练习】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2.翻译划线句:
3.这两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高考古文阅读训练】
苦斋记
【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处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溪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栉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洼)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藉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练习】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
A.野蜂巢其间 巢:筑巢,名词活用作动词
B.能已积热 已:停止,治疗
C.燕坐于华堂之上 燕:通“宴”,安闲
D. 一旦运穷福艾 艾:埋怨,如“自怨自艾”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剑溪之水出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则拊石而和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也
C.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 人而无知,与木何异
D.食之可以清酒 夫差以酣酒亡
3.下列各组句子能分别说明“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的一组是 ( )
A.①植物之苦者,亦乐生焉 ②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
B.①井以甘竭,李以苦存 ②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
C.①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②夫差以酣酒亡
D.①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 ②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处而臼中。 (3分)
(2)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洼地)而室焉。(3分)
(3)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3分)
5.这一文章的构思很有特点,请你加以简析。(4分)
【参考答案】
1.D (艾,停止)
2.A(A均为兼词“于之”;B表承接,表转折;C表转折,表假设;D表目的,表原因)
3.C (“苦之为乐”即以苦为乐A②句不能说明“苦生于乐”,B①“井以甘竭”不能说明“苦之为乐”,D①不能说明“苦之为乐”。)
4.(1)山的四面陡峭突起,山崖都是苍石,这里的地势周围高中间低。
(2)而跟随他的人大多觉得早晚往来很劳累,所以就选择山中低洼的地方搭房子住在那儿。
(3)人们只知道优越是快乐,却不知道艰苦也是快乐;人们只知道享受自己的快乐,却不知道痛苦也是由快乐带来的。
4.文章通篇紧扣一个“苦”字,环境是苦,物产是苦,人甘吃苦,故斋名苦,议论言谈亦不离苦,即使写乐谈乐,仍由一个“苦”字生发出来;苦斋生活之乐,则由苦而来,膏粱之子之乐,则由乐而生苦;所举例证典籍,亦心与苦相关;最后说明写作原由,也点出一个“苦”字。全文以“苦”字起笔发端,又以“苦”字收结终章,一个“苦”字,贯串始终,前后勾连,互为呼应,脉络分明,中心突出。
【参考译文】
苦斋,是章溢先生隐居的住所。房屋有十二间,用茅草覆盖,坐落在匡山顶上。匡山在处州龙泉县西南二百里的地方,有条剑溪从山下流出。山的四面陡峭突起,山崖都是苍石,这里的地势周围高中间低。山下多白云,山上多北风。风从北面来的地方(生长的东西)大多不能带甜味其味很苦。所以植物生长在这座山中,它们的味道都是苦的。而苦味的植物往往乐于生长。于是栀子、黄柏、苦楝、扁柏一类的树,黄连,苦杕(dì)、亭历、苦参、钩夭一类的草,地黄、游冬、葴(zhēn)、芑(qǐ)一类的菜,槠(zhū)、栎(lì)、草斗一类的果实和苦竹笋,同类的植物莫不到处分布,罗列生长。野蜂的巢就筑在这些植物中间,(野蜂)采花粉酿成蜜,味道也是苦的,山里的人方言称这种蜜为“黄杜”,开始吃的时候觉得极苦涩难于下咽,时间久了就更觉得它甘甜,它能治暑热,消除燥热心烦的疾病。这里的槚(jiǎ)茶也比平常的茶叶苦。这里的溪水都是从石缝中穿出来的,水源处翻腾滚涌,发出汩汩的声音,疾流曲折,注进大山谷。水中有一种带斑纹的小鱼,形状就像吹沙鱼,味道苦而且稍微有些辣,但吃了可以醒酒。
匡山离人们的住处较远,只有章溢先生喜欢到山上游玩,跟从他的人感到早晚来往很劳累,所以,他们就选择低洼的地方搭建房子居住在那儿。(章先生)带着几个僮仆,扫除落下的笋壳,种植一些豆类,吃一些草木的嫩芽和果实。有空就或是登上山崖,倚靠着修长的大树引吭高歌,或是下山临溪。遇着从山林中出来的樵夫唱歌,就击打着石块和唱,一般人没有谁了解他的快乐。
章溢先生说:“乐与苦,是相互依托着的。人们只知道优越是快乐,却不知道艰苦(也)是快乐;人们只知道享受自己的快乐,却不知道痛苦也是由快乐带来的。实际上乐与苦,距离又有多远呢!现在的富贵子弟,他们安坐在华美的房屋中,口里尝不到苦菜的味道,身体不经受农作的劳苦,睡觉一定盖着双层被褥,吃的是珍馐美味,进出都由仆人抬着。他们(这样的经历)正是人们所说的快乐吧。可是一旦他们的好运到头,福气停止,跌倒在生活困顿中的时候,却不知道他们的醉于醇酒,饱于肥肉的肠子已不可以充填粗劣的食物;他们早已习惯温暖柔软被子的躯体,早已不可以使用蓬草编织的铺盖。虽然他们也想效仿普通人过那种曲屈不安,像草木一样苟且偷生的生活也做不到,这岂不是由于过去的享乐造成了今日的痛苦吗?所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你们认为的苦,往往是我的乐;你们认为的乐,往往是我的苦。我们听说水井因为水的甘甜而干涸,李子因为味苦而能存留在树上,夫差因为酒色而亡国,勾践因为能尝胆而兴邦,无一不是这样的道理啊!”
我听到这些话语出了许多道理,就把他的居室命为“苦斋”,写了这篇《苦斋记》。
【赏析】
斋为何而苦?不是斋苦,而是人的精神之苦。
作者先写苦斋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中强调这里的苦:地势逼仄,风不甜而苦,植物苦,“黄杜”初尝苦而后甜能治病,水养之鱼虽苦却能醒酒。然后写人。先写章先生的独特情趣,跟随的人因为攀爬之苦而在低洼处建屋而章先生却带僮仆攀登高处。接着谈章先生对苦乐的理解,再联系到人世间那些因国度享乐而误国误事的人。至此,我们才明白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劝告世人要懂得快乐是从苦中来的道理,不要过分追求沉湎于快乐之中,要知道苦是乐的先导。
【归纳范文之格】
文题: 苦斋记
作者阐述道理:
【古诗词阅读】
山居即事
【唐】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
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归纳范文之格】
文题:山居即事
作者表达的情感:
【归纳古诗词阅读规律和知识】
(教师讲授,学生自己整理)
【文学作品阅读】
妙文1——
我的小小山屋
●张炜
我居住的这座都市,东西南三个方向都是丛丛高山,它们笼罩在雾气下的神秘诱惑我,甚至是召唤我。我每次走进大山深处时,心境都为之一变,有时甚至会为这样的情绪所惊喜,在心底自问一句:多么奇怪啊,仅仅是半天不到的时间就来到了这里,而此地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啊。寂静的山谷,树的谛听和注视,还有鸟儿问答。山石裸露,云母、石英的闪光。黄昏时刻,一种低沉的山之咏叹开始了,它感动我们,我们却找不出它的源头。这是一种无所不在的、若有若无的声音。大山的早晨也有这种咏叹,但那又是另一种色调和意味。
山中绝少人烟,只偶尔看到几处遗下的小小山屋。它们如今完全被丢弃了,主人是谁又为何离去,这已经是个谜了。大约仅仅是几十年前,这些山屋还被人兴致勃勃地打造,而今打造者却弃它而去,再无踪影。人的兴致真是奇怪的东西,它总是忽东忽西没有确定,变化无常。但我可以想象其中的原因:山下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热闹了,山上的人于是再也呆不住了。
小屋里的人不是和尚,他们是守山人,林场工人,或其他什么人。他们下山寻找新的日子,于是把原来的工作连同心情一块儿丢下了。我稍稍有些不解的是,难道现在的山上就不需要那些工作了?比如说大山不需守、林木不需护,连同其他一些山里的营生,在现代都可以一并省略?
不管怎么说,一个个挺好的小屋就这样被遗留山上,它们空空的,静静的,黑黝黝的。屋里有一种烟火气还隐约可闻,但这需要用心去嗅。我长时间在山中徘徊,寻访了许多山屋:也就在这样的时刻,我竟然私心大发。我在盘算一些事情。因为我发现这些小屋比最好的帐篷还要坚固,而且就扎在了帐篷应该扎的地方。这真是饕餮之徒眼中的美馐。我目不转睛看过了一个个山屋,心里正打谱在某一天搬进其中的一座。因为一个渐渐走近中年的男人有些惧怕了,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一只被尘嚣围追堵截的狼。逃离之心人皆有,有缘遁迹几人能?多么奢侈的思想和行为,多么繁华的简朴。
我和家人,又约上三俩好友进山,挑选了一幢山屋认真打扫整理一番,又搬进一些吃物和用具。剩下的事情就是把手头的工作如数移来,就是享受另一种幸福。果然,这儿的山屋让我有了清新的思绪,活泼的想念,愉快的心情,更有了安定的志趣。奇怪的是深夜寂山并不使我害怕,听了猫头鹰的长号也安之若素。百鸟作歌,林兽和鸣,溪水在山侧回响。这样的时刻多么适合回忆,回忆青春年少时光,回忆无拘无束的日子。我正在开始的工作效率极高,仿佛不知疲倦,常常日夜劳作而不觉困顿,不愿停下。
偶尔有好友来访,他们总不忘捎来一些吃和用的东西。这样的白天或夜晚啊,是多么愉快的时刻,好像整个的友谊都变得簇新了。大家一块儿从拥挤中、从无边的繁琐中挣扎出来,这时大大地舒出一口。山下,凡是不好的消息都不愿提起,暂且让我们与他方隔绝。这里有树林山泉和鸟兽,有久违的一切,于是什么都不缺了。朋友当中的大多数没有长时间离城的条件,他们只好匆匆地来,恋恋不舍地去。我从他们的身影联想起自己,想这几十年的光阴,想那些消磨和耗损,想每一个人究竟会被什么拖累、拖累一生?这样直想到许久,想到头疼。
我有一个聪慧的朋友说过:人与物质的关系不是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更不是役使和被役使的关系,而应该加以调整,调整为崭新的关系。究竟怎样调整?没有说。不过我深深理解这种渴望和想象。是的,人在物质世界中要获得一点点自由,大概离不开这种调整。人的烦恼在许多时候的确来自这种不正常的关系。可怕的、没有尽头的物质欲望把我们自己淹死了,可我们仍旧在一刻不停地往这浑浊的污潭中加水,一直弄到彻底的灭顶之灾。
我在山屋中愉快而真实地生活,高效率地劳动,日常生活用品却消耗甚少。我这会儿真地感受了美国梭罗的自得,也真地认为一个人并不需要那么多。同时我也进一步明白了,简朴的生活并不等于简陋的生活,更不等于难以为计的尴尬,不是无米之炊。简朴生活是一种自由,一种浪漫,一种心安理得和一种和谐自如。两年的时间里,我前后换了两个山屋,但几乎没有在城里长时间生活过。一切正常,收获甚丰。没有那么多电话电传和呼叫的催逼,没有因为争夺生存空间而招致的可怕倾轧,没有呛鼻的煤烟和汽车尾气,没有一天二十四小时的马达轰鸣。
这里没有了时髦信息网络消息快报慢报,没有了铺天盖地的报刊杂志,更没有花男绿女和荧屏把戏。我宁可做一个背时的无知之人,一个当代懵懂。可是我并没有因此而真正缺失什么,没有耽搁任何要紧的事情。相反,我提高了工作效率,把握了劳动时间,还赢得了双倍的安宁和健康。
【练习】
1.开头对山中景色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第2、3、4段中,作者不厌其详地介绍小小山屋的主人以及他们的行为做法,有什么用意?
3.将题目改成“小小山屋”可不可以?为什么?
【参考答案】
【归纳范文之格】
文题:我的小小山屋
作者表达的情感:对山中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表达途径: 通过对山中小屋的环境、来往人员的描写记述以及和城市生活的对比
(一所屋舍就是蕴含哲理寄托情感的富矿:借物写情,一线贯穿,细节传神,虚实结合。)
妙文2——
小屋
●费墨
落日黄昏,是极惹人愁思的时刻,而这一刻,百鸟归巢,群鸦返林。墙的一角时而传来频频之音,夜显得异常的深邃和静谧。我的小屋就坐落在城市的边缘,没有霓虹灯,没有喧嚣。每到夜晚,谛听着万籁之乐韵,感悟着往事今生。
我为自己的小屋起名叫“藏珍阁”。因平生无他好,痴迷书画,惯写山水题画诗以自娱。虽不是什么名家之作,但每一幅画,每一首诗均带着几分感悟,几分闲适。对于自己是一种修养,一种阅历,是他人无法涉足的抒发自我情感的仙境;是人生和心灵感触相互碰撞的火花。是自己难得的“珍品”,便倍加珍惜。再加上爱人的名字里也有一个“珍”字,既包含着对妻子的一份珍爱,也融注着对小屋的眷恋之情。
当寂寞和忧烦之时,有诗有画相伴,有妻子的鼓励,便会忧烦顿消。明盏之下,品着清清的香茗,静静的聆听着弯弯的流泉之声,思尘尽涤。便使低落的情绪得以振作。握一卷线装古书,读几行诗,虽神仙不知其中乐趣,唯自己方解其中深蕴……
静观每一幅书画,静赏每一首诗都是在营造着一个氛围,酿造着一种情调。就像一部部人生轨迹之乐章在撩拨心弦,悠长的情绪绕梁三日。那种忘我的情思,好像步入仙境一般,是对心灵的慰籍;是对人生的参透彻悟。
当小屋成为自己生活乃至生命中一重要部分的时候,容天地之精华,才能进入超越一切的精神创造的自由王国之中。面对四壁的山山水水,便会唤醒你藏在心灵深处的诗意。阵阵微风吹来,柳条轻拂,飞絮萦回。窗外有绿竹万竿,垂翠欲滴,树上禽鸟相向,双畅啼鸣。鸟儿不时伸头探脑窥视着屋里的主人,似乎在聆听着主人在吟咏。“一轮明月窥书轩,攒露千滴把墨研。夜夜借竹描翠影,几行春燕不南迁。”(自作诗《借月》)这就是我的小屋,一位能够吐露真情的朋友。
多少回,我曾想,只要有陋室一间,借月光涌读诗书,日日与圣贤晤语。与家人、朋友分享这种快乐是何等的幸福,再以书以画相伴,此生足矣!
【归纳范文之格】
文题:小屋
作者表达的情感:对自己居室珍惜喜爱满足之情
表达途径: 通过对小屋中生活学习情景的描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一所屋舍就是蕴含哲理寄托情感的富矿:借物写情,一线贯穿,细节传神,虚实结合。)
妙文3——
老屋
●李汉荣
老屋已经很老了,它确切的年龄已不可考,它至少已有一百五十多岁了。修筑它的时候,遥远的京城皇宫里还住着君临天下的皇帝,文武百官们照例在早朝的时候,一律跪在天子的面前,霞光映红了一排排掀起的屁股,万岁万万岁的喊声惊动了早起的麻雀和刚刚入睡的蝙蝠。就在这个时候,万里之外的穷乡僻壤的一户人家,在鸡鸣鸟叫声里点燃鞭炮,举行重修祖宅的奠基仪式。坐北朝南,负阴抱阳,风水先生根据祖传的智慧和神秘的数据,断定这必是一座吉宅。匠人们来了,泥匠、瓦匠、木匠、漆匠;劳工们来了,挑土的、和泥的、劈柴的、做饭的。妇人们穿上压在箱底的花衣服,在这个劳碌的、热闹的日子里,舒展一下尘封已久的对生活的渴望;孩子们在不认识的身影里奔来跑去,在紧张、辛劳的人群里抛洒不谙世事的喊声笑声,感受劳动和建筑,感受一座房子是怎样一寸一寸地成形,他们觉出了一种快感,还有一种神秘的意味;村子里的狗们都聚集到这里,它们是冲着灶火的香味来的,也是应着鞭炮声和孩子们欢快的声音来的。它们,也是这奠基仪式的参加者,也许,在更古的时候,它们已确立了这个身份。它们含蓄、文雅地立于檐下或卧于墙角桌下,偶尔吐出垂涎的舌头,又很快地收回去了,它们文质彬彬地等待着喜庆的高潮。哦,土地的节日,一座房屋站起来,炊烟升起,许多记忆也围绕着这座房子开始生长。
我坐在这百年老屋里,想那破土动工的清晨,那天大的吉日,已是一个永不可考的日子。想那些媳妇们、孩子们、匠人们、劳工们,他们把汗水、技艺、手纹、呼吸、目光都筑进这墙壁,都存放进这柱、这禄、这窗、这门上,都深埋在这地基地板里,我坐在老屋里,其实是坐在他们的身影里,坐在他们交织的手势和动作里。
我想起我的先人们,他们在这屋里走出走进,劳作、生育、做梦、谈话、生病、吃药;我尤其想起那些曾经出入于这座房屋的妇人们,她们有的是从这屋里嫁出去,有的是从远方娶进来,成为这屋子的"内人",生儿育女、养老送终、纺织、缝补、洗菜……她们以一代代青春延续了一个古老的家族,正是她们那渐渐变得苍老的手,细心地捡拾柴薪,拨亮灶火,扶起了那不绝如缕的炊烟。我的血脉里,不正流淌着她们身上的潮音?我的手掌上,不正保存着她们的手纹?我确信,我手指上那些"箩箩""筐筐",也曾经长在她们的手指上,她们是否也想象过:以后,会是一双什么手,拿去她们的"箩箩""筐筐"?
我坐在老屋里就这么想着、想着,抬起头来,我看见门外浮动着远山的落日,像一枚硕大、熟透的椅子,缓缓地垂落、垂落。
我的一代代先人们,也曾经坐在我这个位置上,从这扇向旷野敞开的门口,目送同一轮落日。
暮色笼罩了四野,暮色灌满了老屋。
星光下,我遥看这老屋,心里升起一种深长的敬畏——它像一座静穆的庙宇,寄存着岁月、生命、血脉流转的故事……
【练习】
1.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①我坐在老屋里,其实是坐在他们的身影里,坐在他们交织的手势和动作里。
②我看见门外浮动着远山的落日,像一枚硕大、熟透的椅子,缓缓地垂落、垂落。
2.怎样理解老屋的“老”字?文章依次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老”这一主旨的?
3. 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赏析】
一般来说,
【归纳文学作品阅读规律和知识】
(教师讲授,学生自己整理)
写作训练
借物写事(情、理),一线贯穿,细节传神,虚实结合
【理念导引】
略
【文题1】 2007高考湖南卷作文题:诗意地生活 结合自己的经历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题材要求:记叙文或者议论文。
【教师下水作文】
诗意地生活
■ 刘德福
我有一间书房。
不太大,有10个平方。
这是在买房的时候,我和妻子在资金不宽裕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的。要让我那些随我漂泊了好几个学校的书有一个安稳的家。
屋顶是我特意买的羊皮灯,上面有抄录《陋室铭》的书法。四壁和书架都是精装修,地板是上等的,这当然不是陋室。我想,刘禹锡的书房也不是陋室,这是文人的一种情怀,暂且就叫“诗意”的情怀吧!
略
[教师下水感悟]
写“诗意地生活”,要首先找到一种能够寄托“诗意”的活动,因为这里的“生活“是动词,这个活动又要有一个相关的事物来容纳寄寓中心,这个事物还能成为串联材料的线索。根据自己的特点,我写了“读书”,进而找到了事物——书房,用书房融会材料,用书房贯穿材料,融汇了两篇文章的构思特点,开头和骨架借鉴《小屋》,结尾仿照李乐薇《我空中楼阁》的结尾。
[文题2]
2007年广东高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
请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教师下水作文】
老屋
■刘德福
老屋已经很老了,如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夕阳下,静静地坐着。时间是静止的,而它的思绪仿佛还在流淌。时间给了老屋许多故事,可这些故事对于成长的年轻人又有多大的用途?
老屋是祖上的产业,存留着往昔家族繁盛的痕迹。雕梁画栋,飞檐斗拱,让人产生如对迟暮美人一样的感慨。这些东西也许传递着一种沧桑感受,也许留存着一个家族辉煌的历史,而这些,和这块地皮的经济价值相比,如同秀才遇上了野蛮的强盗,任你说破大天,也难以挽回被拆除的命运。
[教师下水感悟]
李汉荣的《老屋》里含有“传递”的意思,这正好是仿写的基础,《项脊轩志》中的祖母的形象让我构思出了文章的“奶奶”,而老屋,作为传递“祖先曾经的勤奋和荣耀、辛酸和执著,以及诗书传统”的工具,于是,就有了上面的文章。
【学生习作】
生活因诗意而精彩
方丹虹
我没有所谓的正规的书房。
小小的房间,大大的书架,上面摆满了许许多多的书。关于格言的、小说的、古诗宋词的、科学奥秘的、文言文的……屋顶上有展暗暗的灯,窗外有棵高高的树,满屋子充满了书的味道,缠缠绕绕结成诗意。
我有的书房只是我卧室的一部分。
卧室很大,但很乱。因为我的书,都不是乖乖地躺在书桌上、书架里,而是在地上、床上、柜子上、椅子上……它们是那么地调皮,但又是多么的可爱。无论我是坐着,还是躺着,无论我在卧室的哪个角落,都随手可以拿到书让我啃。
屋顶既没有特意买的羊皮灯,也没有调节气氛的鹅黄色的光亮。而是一盏普通的白炽灯。房间也没有特别的布置,没有像画家一样在墙上挂着自己的画,也没有像诗人那样,在墙上写满自己的诗。而是随着自己的喜欢,随意地布置。
我这人比较懒。不喜欢坐在书桌前,恭恭正正地看书。有了这个乱乱的书房,我就可以随意地在书海中玩耍,通常几个朋友上我家练舞,我们都一边压腿,一边一人一本书,看到精彩的时候,我们或是高声朗读,或是角色表演。嬉笑声,打闹声,可想而知。“书房”的气氛是热闹开心的,不像是一般书房的安静。他们都说道:“你的‘书房’真特别!”
我越来越盼望着周末。因为到了周末我就可以回家,关在我的“书房”。我喜欢边看书边听音乐,就像电影一样,在高潮的时候,有一段合适的背景音乐。让我身临其境,让我更加投入。余华的《活着》融入《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一个个片段顿时飞入脑海中。是那样的悲伤,但又是那样的坚定。就像《一个人的遭遇》一样,经历久了,让一个人变得坚强。我更喜欢“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的惬意。一个人呆在房间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啃书。不管明天是否要考数学,考虑作业是否压得你喘不过气,只要呆在房间里,你就是幸福的。
是夜,慢慢地蒙上了太阳的光芒。所有的一切都开始安静下来。只有那三三两两的小虫还在叫唤,仿佛在抱怨一天中的累事。于是,上星期看了一半的《安妮》,慢慢品味着这个女孩,品味着她的一生。合上书,感觉很累,但十分的充实。“书房”给了我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一般的东西所不能够的。所以,我的“书房”是神奇的。
它,没有书房一样的摆设,更称不上是书房,可是的一样的可爱。它是我学习、睡觉的小窝。白天,我在房间里学习,夜晚,我在书海里游玩。每个静谧的夜晚,我都在那盏普通的白炽灯下,用我的心和那些文字打交道,它们是我的朋友。此时,“书房”成了我和朋友们约会的老地方。一切都是那么的美!
我的“书房”,它称不上是书房。
但它,比书房更有诗意。生活就像诗一样,充满诗意。而“书房”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书房”,诗意的生活。我的生活因诗意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