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795阅读
  • 0回复

(教脉思辨)唐晓敏:三个时代两种“识字教学”的重大差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1-22
唐晓敏


语文学习,首先得识字。但不同的时期,按照不同的方法,识字教学的效率大不相同。

传统语文教育,包括古代直至清末的语文教育,也包括继承传统教育经验的民国时期的私塾教育,有识字教学,但没有识字的“教学问题”。因为识字是不成问题的。邓云乡讲到了那个时代的识字教学情况:“识字,由认方块字起,一般几个月或半年之后,读等于是识字课本的“三、百、千”《名贤集》、《神童诗》、各种《杂字》(如《五言杂字》、《七言杂字》等等。这些识字课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句子短,句子整齐,四声清楚,平仄互对,音节易读,琅琅上口,很快读熟,句子读熟了,字也记牢了。”潘文国讲:“中国一千多年来的‘三、百、千’启蒙教育,都是在不到一年时间完成近2000字的识字量(还是难认难写的繁体字!)。

传统语文教育用一年左右时间认识了两千多个字,孩子就可以大致看书,他们进入的大量阅读的学习时期。许多孩子上了一、两年的私塾,就自己读书。


到民国时期,识字开始成了“问题”。那个时期,学校的语文教育抛弃了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拿来了西方的教育观念,学生识字的时候,要求他们做到“四会”,即会认、会写、会讲、会用。这一下子就把教师和学生都难住了。识字量大的降低。郑国民考查了民国时期的五种小学教材,将这五种教科书1~4册生字数做了统计,结果是这样:

《新国文》(商务印书馆民国元年六月出版)共有生字1319个,
《新体国语教科书》(商务印书馆民国八年八月出版)是生字是1000个,
《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二年二月出版)的生字是1075个,
《国语读本》( 中华书局民国十二年一月发行)是1170个,
《国语读本》 (世界书局民国二十二年出版)是1055个,大致是1000个左右。

传统语文教育是用一年时间识字两千,而新式的学校教育则是两年认识一千左右各汉字。差异很大。原因就在西化的“四会”观念作祟。对此,郑国民也分析了,他认为时间都放在“四会”上了:“每学一个生字都要练习组词、造句。大量的组词、造句练习充斥整个教科书,认为只要学生会用一个字组词并造句就会用这个字。从而大量地占用学习时间,语文学习效率低下。”    


上个世纪后期,是第三个时代。这个时代的语文教育的识字教学,用的仍然是民国时期学校语文教育的方法,识字教学起色也不大。关于识字的要求,是这样:

1963年大纲:小学总识字量3500个。一年级750个,二年级850个,共1600个。
1978年大纲(十年制):小学总识字量3000个左右。一年级700个,二年级1000个,共1700个。
1986年大纲:小学总识字量3000个左右。一年级650个,二年级900个,共1550个。
1992年义务教育大纲:小学总识字量2500个左右。一年级400个,二年级750个,共1150个。
《语文课程标准》:小学累计认识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第一学段认识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其中,识字量最少的是1992年的大纲,两年语文教学中只要求认识1150个汉字。最多的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1600~1800个。

看起来,虽然大大不如传统语文教育,但毕竟比民国时期的学校语文教育好一点,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一识字量的要求,许多一线的教师在叫苦。而有些地方,如上海,则不断降低识字量的要求。2007年8月22日,上海市教委出台了《上海市小学一、二年级课程调整方案》,其中“语文篇目减少35篇。识字量减少400字,写字量减少100字,2000字识字量的学习时间从2年调整为3年。”去年,又进一步降低识字量,把一年级课文的篇数从45篇减至40篇,识字量从353个减至296个,写字量从296个骤降至118个。因此,还受到了批评。

传统语文教育的识字教学,是最成功的。而现当代的语文教育,包括民国时期的学校语文教育也包括当下,因为抛弃了传统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盲目引进西方的观念,结果是把识字教学搞砸了!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