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406阅读
  • 1回复

(名人窘态)胡适以笑化尴尬:北大演讲被嘘 点评学生被批外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胡适先生(图片源自台北胡适纪念馆)
  人生少不了会遇到尴尬事,往往需要有一种豁达的心态去面对。
  胡适一生中就遭遇过不少尴尬的事。1934年秋的一天,北京大学在第三院大礼堂召开全体师生大会。那天天气晴朗,出席的人非常多。大礼堂站满了人,外面也站了很多人。会议由北大校长蒋梦麟主持。
  蒋梦麟首先讲了一段法国“最后一课”的故事,主要目的是劝学生安心读书,不要搅和国事。这种论调很不合血气方刚、希望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年轻学生的口味,但学生们还是静静地听着,一边克制忍耐,一边想看看校长接下来会有什么动作。
  不一会儿,蒋梦麟讲完了。他随即宣布请胡适先生上台讲演,这下捅了马蜂窝。一时间,嘘声四起,伴以巨大的喧哗声,经久不息。胡适演讲得极其艰难,大家根本听不清楚。
  据当时的北大学生、坐在讲台前的李祖荫先生回忆:眼见胡适在台上面红脖子粗,他说一句,学生嘘一阵。我只听清“打仗三日就亡国”一句,余多听不清楚。胡适身穿古铜色绸长袍,围灰绒围巾,双手握着,左右急剧飞舞,想压下学生的喧嚣,可是学生们依然故我。胡适气得发抖,说:“你们不是北大的学生,北京大学的学生是有理智的,北大学生应该站起来保护真理。”此言一出,更是火上浇油,谴责声、叫骂声越来越厉害,结果胡适不得不尴尬地从讲台上下来。从此以后,胡适就很少在北京大学的公开场合露面了(李祖荫《胡适受窘北大礼堂》)。
  据岳南的《南渡北归》记载,胡适在任北大文科研究所主任期间,常在所里举行研究报告会。通常由研究生提出研究报告,所主任及导师加以批评。一次,一位姓韩的研究生,提出了一篇有关隋唐之际佛学问题的研究报告,宣读完毕之后,胡适第一个作点评。
  胡适滔滔不绝地说了一通,讲到中途,韩君突然打断胡适的话头说:“胡先生,你别再说下去了,你越说越外行了。”随即将胡适话中说错了的地方一一指出来。胡适的脸顿时红得像经了霜的柿子一样,羞愧难当。
  这要是换做今天的一些导师,一定会恼羞成怒,将学生大骂一通,甚至将分数打为不及格。但是,胡适没有。胡适毫不动气,他立刻停止点评,请韩君的导师、佛教史权威汤用彤先生对韩君的报告继续加以评点。
  报告会结束时,胡适说:“以后举行报告,最好事先让我们知道题目,以便略作准备,免得像我这次对韩君的报告作错误批评啊!”胡适并未因此怀恨这个学生,反而对他刮目相看,后来在学习、就业等方面多次帮助他。
  胡德刚在《胡适杂忆》中说,胡适“还有个洋人最耳熟能详的故事”:“珍珠港事变”前,芝加哥大学教授史密斯当选众议院议员。胡适曾与此君有一面之缘,为表庆贺乃柬请其来中国大使馆晚餐。谁知这位议员在匆忙赴宴途中竟忘掉了主人的名字,向计程车司机询问也不知。好在吃饭时满口“大使”、“阁下”相称也足够应付。席终宾主尽欢,胡适送客,礼节性地邀请史密斯来日到中国旅游。“中国我是一定要去观光的!”史密斯肯定地说,“到贵国观光,我第一个要拜访的便是我的朋友胡适博士。大使先生,胡博士现在在什么地方呀?”胡适闻此,笑颜大开,答道:“胡适此刻就站在你的对面啊!”二人相拥大笑。
  胡适因提倡白话文运动,也曾多次遭遇过令他尴尬的事。1919年,林纾在小说《荆生》中写了三个书生,其中一个归自美洲的狄莫,能哲学,便是隐指胡适。在另一篇小说《妖梦》中,林纾写阴曹地府一所学校中有三个“鬼中之杰出者”,其中副教务长秦二世,又是指胡适。两篇小说,用影射的形式,对胡适进行人身攻击。胡适虽遭遇尴尬,但心存宽厚。1924年林纾去世,胡适在《晨报》发表文章,对林纾给予公允之论。
  国学大师黄侃对胡适提倡的白话文运动更是嗤之以鼻,基于此,他对胡适“挤兑”得最厉害,可谓极尽挖苦。但胡适从来都是一笑了之。
  还有一次,胡适想刻一枚“胡适之印”的名章,便请京城一位篆刻家刻印。这位篆刻家坚决反对胡适提倡的白话文,遂当面质问:“胡博士提倡白话文,怎么也用‘之乎者也’的‘之’字呢。那可不相称吧?”胡适未作答,含笑告辞。三天后,胡适收到印章,一看,上刻“胡适的印”四个字。遇此尴尬,胡适也只能苦笑一下。
  史飞翔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12-26
 感动了胡适的三块银元
  胡适先生一生对官位看得很淡,对送上门来的官帽总是一概拒绝。但胡适也不是所有的官都推掉不做,1938年,中国全面抗战正处于关键阶段,非常需要美国在外交、经济等方面的援助,鉴于他的影响,蒋介石任命他为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全权大使,去美国开展外交工作,以期获得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这个官儿,他接受了,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二十一年的独立自由的生活,今天起,为国家牺牲了。”
  胡适为什么接受了驻美大使的任命呢?当然首先是出于国家的需要,但笔者最近读到了一则史料,讲的是关于“三块银元”的小故事,这“三块银元”,很可能对胡适接受任命起到了一点推动作用。
  胡适是1937年7月9日离开北京的,9月26日到达美国,抵达美国后,他开始演讲,以宣传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决心、争取美国政府与民众的同情与支持。 1938年2月5日,胡适演讲完后,从楼梯走下,这时,一个穿着白衣的美国杂役拦住了他,胡适是一个极其随和的学者,待人极其谦恭,虽然拦住他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杂役(干杂活的人),但他还是微笑着与其打了招呼,那个杂役拦住胡适后,从口袋里掏出了三块银元,递到胡适手上说:这三块银元,捐给中国,因为中国抗战太艰难了……胡适接过这三块银元,立即热泪盈眶。他感动的是,在相隔万里的美利坚合众国,一个和中国没有任何关系的普普通通的美国人,而且还是依靠体力赚钱的美国人,竟然捐出了自己的三块银元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
  在当天的日记里,胡适记下了这件事,连这个美国杂役的名字及其居住地都记得清清楚楚,这个美国人叫I·E·Mauldin;居住地址为:华盛顿斯波肯贝莱特大街西2404。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美国人带给他的感动,才使他后来接受了中国驻美全权特命大使的任命?7月20日,胡适接到蒋介石的电报,希望他出任驻美大使;7月26日,他写道:“此时恐无法辞却; 既不能辞,不如‘伸头一刀’之为快。故最后修改电文为接受此事(指出任驻美大使一事)”;7月27日,胡适发出电文:“国家际此危难,有所驱策,义何敢辞。惟自审廿余年闲懒已惯,又素无外交经验,深恐不能担负如此重任,贻误国家,故迟疑至今,方敢决心受命。”9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驻美大使任命,胡适正式成为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
  虽然目前尚无证据证明胡适之所以接受大使任命是受了那个美国杂役的影响,但笔者觉得这其中一定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美国杂役所捐的那三块银元,应该对胡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他想道:一个普普通通的美国人尚且能够关心中国的抗战、尚且肯为中国抗战贡献绵薄之力,我岂能置身事外呢?
  □唐宝民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