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文化内涵的理科教学
第十届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大赛综合组评委报告
重庆·秀山 吴文胜
第十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大赛在重庆江津千年古镇白沙于12月13日顺利闭幕。综合组吴文胜、袁伦国、姜增红等评委历时两天共听课10节,其中高二化学、数学各一节;四年级、六年级数学各一节;七年级生物一节,八年级物理二节,九年级物理一节。评委们总的评价是:体现大赛主题,弘扬并创新了传统文化;注重知识建构,体现了理科教学的特色;关注学生主体,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追求教学价值,达成教学目标;灵活采用教法,实现了思维启思。现将节10课的部分亮点总结如下。
一、几个亮点
1.体现了大赛的主题,弘扬并创新了传统文化。
虽然学科不同,但参赛老师几乎都注重了对课题本身文化内涵及其价值的挖掘与创新。从课的设计思路可以看出,有的课从学科知识的研究方法去挖掘传统文化,同时还把东西方文化进行创造性地融合。如山东青岛海大附中武文婷老师执教的八年级物理《密度》,山东青岛第五中学周琛老师执教的八年级物理《质量》,这两堂物理课均从物理学科研究方法出发,充分挖掘我国古代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并把这种方法应用于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受到文化陶冶。重庆田家炳中学的王莹老师执教的《化学与酒文化—乙醇》,从诗词中所蕴含的酒文化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文化所包括的科学哲理。湖南张家界市民族中学田桂月老师执教的《桥边的老人》,在挖掘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时,通过让学生反复阅读,不断的追问,让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挖掘。让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了顺利实现。
2.注重知识建构,体现了理科教学的特色。
重庆田家炳中学陶思老师执教的《探究数列的应用》,从实际问题出发,建构数列知识,然后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方法体现了理科知识的逻辑建构。重庆市江津区双槐树小学潘黎黎老师执教的《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潘老师从白沙镇近年来工农业发展中的各种数据出发,让学生在感受具体的数字后,再让他们认识这些数字,以及正确的表达和书写这些数字,体现了从实际生活出发学习数学这一重要方法。山东青岛39中张敏老师执教的九年级物理《安全用电》,从如何安全用电,人为什么会触电这一现象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情况下的触电现象,然后总结为什么触电,这样让学生知道不同情况的触电原因,从而掌握物理规律,体现了从现象出发,归纳总结规律性,学习知识的重要方法。
3.关注学生主体,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参赛的10节课,老师们都用心进行了打磨,每堂课都注重了对学生主体的关注,突出了学生主体。如重庆江津实验中学熊晓霞老师执教的八年级音乐《走近西藏》,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无论是让学生识谱,还要让学生试唱,以及让学生表演,每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重庆江津区实验中学的齐雨露老师执教的七年级生物《双叶子植物》,齐老师为学生准备了多种生活中的植物,让学生观察,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做中学习了知识,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4. 追求教学价值,达成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每一堂优质课所追求的价值。虽然有的课没有向学生展示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但从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学习的过程来看,目标是清楚的,重点是突出的,采用的方法是得当的,且都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内容。从学生课堂展示和完成学习任务来看,评委们认为,所有的课都达到了教学目标。部分课堂还生成了新的知识,创新性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如山东青岛39中的张敏老师执教的九年级物理《安全用电》,在学习完安全用电常识后,用了近7分钟的时间,创新性的安排了一个不注意安全用电,导致触电的日常生活情景,四个学生上展示,全班学生观看,不仅表演的学生懂得了安全用电知识,其它学生也知道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安全用电。
5.灵活采用教法,实现了思维启迪。
如张家界市民族中学田桂月老师所执教的《桥边的老人》,老师采用的是“点评式读书法”让学生阅读文本,但当发现学生在阅读文本后,还不能完成时,田老师马上安排合作互学,小组讨论。当学生遇到回答不清楚的时候,田老师就马上把问题降低,进行追问,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水平的教学,实现了思维启迪。如山东青岛海大附中武文婷老师执教的八年级物理《密度》,在建构“密度”的定义时,武老师采用了“对比教学”,叫学生先回忆“速度”,在此基础上定义“密度”。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迪,效果很好。这堂课在总结时,武老师还让学生自主建构本堂课知识树,这种采用图示法归纳总结知识,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总之,每堂课都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老师们的教学智慧。
二、几点反思
1.教学目标应在学习之前让学生清楚明白。
有的课学生在学习之前老师告知了学习目标,有的课还对学习目标进行了解读,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什么,学习这些内容应达到什么标准。但也有的课没有明确告诉学生本节课要学习什么,或者怎样学习,最后需要达到什么标准。作为老师来说,肯定清楚这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提升或锻炼什么能力,最后需要让学生达到什么标准。但如果学生不清楚,学生就只能被老师牵着走,只能是学过后才知道做了些什么。如果学生清楚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他们会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或学习方法,从而实现主动学习,高效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建议,学习之前让学生思考将要学习的内容,思考用什么方法去研究这些问题,这是实现目标,落实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
2.学习方式要多样化。
学习方式多样化和教学方法多元化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要求。传统的课堂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的学习,实际是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这样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因此,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目标下进行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在互助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展示,教师点评追问、引领,最后达到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学习方式,必须建立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发挥学生自主能力的前提下,才可能实现的一种学习。评委们认为,部分课堂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还不十分理想。
3.教学过程的生成不够。
生成本应成为教学常态,就如对话、交流、讨论、总结、应用一样成为教学最基本的元素。但就目前课堂而言,生成的知识较少,一堂优质课,一定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也一定要让学生有充分发言的机会,这样才可能有更多的生成的知识产生。缺乏思考,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讨论,就很难生成新的知识。优质课要站在一定高度上去建构课堂,去引领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和对话,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更多的生成性知识产生。
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