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001阅读
  • 0回复

(课堂实录)第九届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孙永芳老师课堂实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4
  提示:本文是孙永芳老师在“第九届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暨区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教学高峰论坛”的课堂实录,第十届大赛课堂实录的写作样张与此相同,请第十届参赛选手按此样张写作,并在最短时间内交组委会审定出版。
  第九届大赛课堂实录已出版,内有作文、阅读和理科标杆课及作文组、阅读组、综合组参赛选手的课堂实录,需要的教师请直接联系组委会。
探访风雨——<风雨>之文化导写
河南省安阳市第五中学   孙永芳

【教师简介】
  孙永芳,百年老校河南省安阳市第五中学语文教师,安阳市骨干教师、安阳市优秀班主任、安阳市青年语文教育委员会会员、安阳市教研先进个人、安阳市样板教师、河南省教学教研先进个人、市省国家各级征文优秀辅导教师、绿色教育协会核心会员、全国快乐作文学校特聘写作培训师、轻松文学创办人、中国教育出版网名师资源库名师、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协会会员等。
  2000年市教研室特邀市级公开课《变色龙》;2001年省教育学会优质课设计二等奖;2002年市教研室市级观摩课《语文活动》;2003年《济南的冬天》安阳市语文优质课一等奖;2005年《乡愁》安阳市优质课一等奖;2005年《乡愁》优质课课件省一等奖;2006年《乡愁》省优质课二等奖;2012年《沁园春•雪》安阳市优质课一等奖。课题《加强语文活动课系统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获省一等奖。
  论文《学会教学》获安阳市一等奖;省级课题同题论文《加强语文活动课系统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获省一等奖;《九年磨一剑,嗅得梅花香——谈初三语文复习》在安阳教育毕业班专刊交流发表;《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在核心期刊《学周刊》发表;《初中语文的教学现状》在CN期刊《中华少年》发表;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教学目标检测评价》为语文学科主编;《大语文三册阅读》主编;编著《情趣作文三十六技》、《探寻写作的语言魅力》、《命题与半命题》、《层次阅读》等;连年参编省教研室《语文阅读》读本;参编《中学生记叙文写作大全》、《全国中学生获奖作文辅导大全》、《中考全真作文》、《中考作文第一速递》、《中考作文全解全析》、《语文报 中考版》、《2014年中考作文预测分类思路点拨》、《2013中考作文透视》、《2013年中考作文阅卷场档案》、《生活即是课堂,成长凝聚希望   ——2013年全国中考作文散记》、《2014年中考作文备考策略》、《生活,有了哲思的味道——2013河南中考作文题目《让路》解析与导引》等。多次受邀开展毕业班语文考前指导讲座、中国教育出版网《情趣作文三十六技》系列讲座、《2013中招考试新变化及应试技巧》系列讲堂、《轻松文学》系列讲座等。

 【教师照片】


  【课堂实录】
  一、课前交流
  师:大家好!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生:(笑)欢迎欢迎!
  师:老师来之前,友人送了一首打油诗,大家请看:(出示幻灯片)
              为永芳兄赴湘以壮之              
                 田世宏                              
         潇潇暮雨下江南,武陵寻渡不辞远。    
         匣剑未尝新试锋,轻踏天门第一山。
  师:大家能看出什么信息?
  生:您来时下雨了。
  生:你要到的就是我们这里,诗中有武陵,有天门山。
  师:哦,那我来对了。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我在来时的火车上给也友人回了一首。请看:(出示幻灯片)
                酬世宏邺城相赠
                    孙永芳
   窗外雨声又一更,身向潇湘那畔行。
   千里不辞送风雨,觅得良朋与君听。
  师:大家能看出老师来自哪里么?
  生:好像是邺城。
  师:邺城是哪里?有知道的么?
  生:不知道。
  师:河南安阳,(停顿)甲骨文的故乡,民族英雄岳飞的故里。
  生:哦,知道,知道。
  师:那老师来咱们这里干什么呀?
  生:上课(笑)
  师:诗里面怎么说的?
  生:送风雨。
  师:我可没有呼风唤雨的本事。
  生:(笑)
  师:但我确实是给大家送风雨的,那就是今天要讲的“探访风雨——《风雨》之文化导写”。(板书:风雨)
  师:大家准备好迎接“风雨”了么?
  生:好了!(满怀期待)
  师:好,那我们现在上课!
  礼毕。

  二、风雨印象
  师:大家看到“风雨”会想到什么?
  生:怎么写风雨?
  生:“风雨”怎么更好地写入作文?
  生:风雨中发生的事。
  生:风雨情。
  生:那天下雨,我跟爸爸……
  师:好好,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理解的风雨,你想知道今天老师跟大家交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风雨吗?
  生:很期待。(笑)
  师:那咱就一步一步来。那大家先说说有关风雨的成语、诗句,都知道哪些?
  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好厉害!有风又有雨,而且还不只自然界的风雨,这里还喻指大宋王朝的风雨飘摇。
  生:“风雨交加”。
  师:(笑)动静不小。
  生:(掌声)风雨大作、风吹雨打、风雨飘摇。
  师:你很聪明,能现学现用,触类旁通。
  生:满城风雨、风雨沧桑、风风雨雨。
  师:你一下子说出了三个,而且是不同含义的风雨,真了不起!
  生:(笑)“夜来风雨声,梦里花落知多少。”
  师:你看,不对仗了。
  生:哦,串了,没有“梦里”。
  师:(笑)你积累的很多,但不可混淆,一个是孟浩然的《春晓》,一个是郭敬明小说的名字。
  生:我喜欢文天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它不仅写了自己的悲苦,还写了国家的命运。
  师:好,你不仅说出了诗句,还有自己的理解,好样的!
  生:风雨之后见彩虹。
  师:这是你自己的话,换成成语呢?
  生:风雨彩虹。
  师:(笑)能想到这个成语,看来你一定有过与众不同的经历。
  生:风雨兼程,老师您来我们这里就是风雨兼程。
  师:你是一个细心而又善解人意的好姑娘!
  (笑)(掌声)
  师:看来,我们知道的很多很多,其实“风雨”是古代诗人笔下的常客。假如说“月”是古诗词中的第一意象,“风雨”一定能排第二,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意象么?
  生:知道,就是抒发情感的载体。
  师:小博士,老师很佩服你,可以这么理解。意象是主观的和客观的的结合,不说那么复杂了,可以说是借物抒情。“月”寄托着相思,“风雨”会蕴含什么呢?下面我们带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到另一个空间,去探访一下“风雨”。
  (出示图片,并配以说明)

  三、探访风雨
  师:风雨中的天门山、经风吹雨打的落花;风雨中蹬三轮车收破烂的阿婆、风雨中接孙子放学的老爷爷;冯雨中的坚守(环卫工人、执勤的交警);风雨中的老屋(北方的破瓦房、南方的吊脚楼);风雨后的彩虹;风雨沧桑(饱经沧桑的老人脸、斑驳的古城墙、荒凉的文化遗迹)
  师:同学们,哪个画面更引起你的联想?请你动笔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巡回、查看、点拨、展示)
  生1:毫无预兆的,一滴水就那么砸了下来,还未等人们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接着就是密密麻麻的雨滴,丝丝缕缕,连成一片雨雾。而待人们小跑着终于找到避雨之所的时候,雨势开始变大,路上的行人已没有了,只剩下一层层、一片片的屋顶瓦片被雨丝慢慢浸湿。
  师:自然风雨,有老舍的影子。
  生2:那“久违的老朋友”还记着我吗?踏着你无眠的青石板;摸着你不堪的脸;看着你疲倦的身躯……老朋友啊,我心疼啊!是啊,这些年来,我走啊走,走啊走,走到天涯海角不回头啊,如今来到你的胸怀,我感激不尽哪!我是你的挚友风、雨啊!
  (掌声)
  师:化身为风雨,触摸他物的心灵,好独特的视角。
  生3:风雨之中拾破烂的老人触动了我的心弦,风雨之中的老人吃力的将装破烂的车向前推去,他的背影在风雨中显得微不足道,也许他的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可他的痛,谁有知道?人生自古谁无死,风雨之中见真情!
  师:你有悲悯之心,可是把文天祥的这句诗放在这里似乎有些瘆的慌。
   (笑)
  生4:那是一座平凡的古屋,残败的瓦片谱写了它的沧桑,一滴滴雨水肆意的淋下,雨落之处风又起,这座古屋,这座经历了无数风雨的老屋,在这雷雨交加的夜晚,在等着谁的来到,它千百年的寂寞,又有谁来品尝……
   (掌声)
  师:好个“千年的寂寞”,隔着这风雨,你思接千载呀,不愧模范班级的学生。
  生5:雨滴似千万条银丝,又似松针似的落到坑洼里,荡起一圈圈水纹。雨,好像是千万支魔指,好像是千万条琴弦,弹出了千变万化的声音,沉默的雨,无声胜有声,逗人的雨,真叫人喜悦。迷离的雨啊,我要何时才能与你一同勇往直前,奔赴美好的明天。
(掌声)
  师:你已经跟风雨合二为一了,这可是一种境界呀。
  生6:绵绵细雨,淋淋沥沥地落下,远处的风,沙沙的吹着,更为这雨天增添了几分寒冷之意.在这雨天中,对面若隐若现的一栋古屋,笔直的站在雨中.抵抗着雨水的“腐蚀”,忍受着狂风 的折磨。不曾想这栋古屋经过多少岁月的沧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却依然能够屹立在大地上,这是何等的毅力啊!而在这个社会,有着许许多多的人在面临着困难时却怨天尤人,没有想过自己的错误。所以,我们要有古屋一样的精神,有着不怕困难的精神,迎难而上,谱写我们人生最美好的篇章。
  师:看这番风雨,给你带来的洗礼,太大了,都能从中感悟了,棒!
  师: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是很高的,其实,你们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境界,你们感觉到了么?
  生:感受到了。
(笑)
  师:好自信!那谁能说说是什么境界?
  生:(东张西望)
  师:哦,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呀!
  生:(大笑)

  四、风雨境界
  师:好,老师给出这几个境界,但请大家用自己的理解来谈一谈。
  (出示第一个境界):风是风,雨是雨。
  生:就是写景,写自然界中的风雨。
  师:对,就像朱自清的《春》中有两幅图,就是写春风和春雨的。老舍先生的《烈日和暴雨下》写夏天的狂风和暴雨。
  师:大家再想想,我们小学时写的作文,开头最好用的就是“风和日丽”“万里无云”,再看看内容就发现,作文的主体事件跟所给的天气没有任何关系。
  生:两张皮。
  师:对对,这就是风是风雨是雨。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把风雨跟内容结合起来。
  师:那就是要烘托气氛,
  生:再跟人物心情联系起来会好些。
  师:这叫天人合一。
  生:就是就是。
  师:风还是风,雨还是雨,我们要在文章的首尾来上一点呼应,如果再在呼应的基础上来点变化会更好。比如前阴后晴或是前面写风雨,后面风雨更大了等等。
  生:宋小川写的就是这样。
  师:对,她的这段文字早已达到了这一境界。
  师:那现在来看第二境界:出示:风非风,雨非雨。你怎么理解?
  生:作文中不出现风雨,写别的。
  师:别的什么?
  生:可能是磨难、坎坷之类的。
  师:不错,也可能是沧桑,这就是“风雨”的比喻义,就像陈小豪同学写的风雨彩虹,向杰同学写的老人的沧桑,还有那个小姑娘写的老屋的沧桑等等。咱们班的好多学生都到这一境界了,那我们再来看第三境界。
   出示第三境界:风雨更在风雨外。大家怎么理解?
  生:(思索)
  师:(同桌交流一下)
  生:有风雨,好像又没有风雨。
  师:那是什么呢?
  生:说不清楚。
  师: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指点一下迷津?
  生:(等待)
  师:好,这就是老师要跟大家重点交流的,请记住三个词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空间转换。就像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借景抒情,而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是情景交融。一个有我,一个无我。把风雨跟抒情主体的情结合起来,尤其是心境融合起来,就能做到情景交融。不把风雨当风雨,当成自己或是心灵上的知己,就能做到物我合一。而空间转换则是借助风雨进行空间转换,此情此景与彼情彼景走进走出,幻化出一个连绵不绝的情和境。大家能理解么?
  生:理解一些。
  师:那就再举个例子。比如苏轼在“乌台诗案”之后历经坎坷在一个风雨的午后写下的定风波词中有这样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就很好的把“风雨“的多重含义蕴含其中。再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在她生命将尽的一个秋雨的夜晚联想到自己一生,悲而写下《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更是把这三种技法无痕地融进诗中。
  生:我们明白了不少。
  师:悟性真好!汪国真在他的《风雨随想中》这样写道: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当然,有时也能瓢泼成一种灾难。其实,也多少说出了“风雨”的一定层次。大家可以根据老师的点拨,用更贴心、更诗意的语言,对刚才所写成的语段加工锤炼,让你的文字显得更生动、更深刻,尝试着写出更有文化的味道。
  生:老师,您能写一段么?
  (笑)
  师:你好坏!不过,老师满足你的这个“过分”请求!
  (笑)(掌声)
  (巡回、查看、点拨、写作、展示)

  五、素养提升
  师:我先来:敲下这串文字的时候,窗外,正秋雨连绵。
  我要去湖南参会研讨,讲的正是《风雨》,感谢她的造访,来的这般合适宜,这般心有灵犀,我不由忆起了几年前流露出的感念:问谁识我?三分归笔墨,七分付风雨……
  我似乎触动了冥冥之中的玄机……
  于是,伴着风雨,大踏步地走来……
     (掌声)
  生1:雨一直在下。
  虽只是秋雨,相对于夏天的暴雨来说已经很是温和了,但那株附在青石墙上的蔓却柔弱的像是禁受不起一般,身躯一点一点的从墙上脱落。忽儿来了一阵风,蔓就像是认命一般,带着对于生命的万般不甘……
  雨停之时,屋檐下的小水洼中只有一株蔓浸在里面,再不起。
  (掌声)

  师:好才情,修改的好。假以时日,你会在文学上大有作为!
  生3:雨在号,风在啸,街上的行人都在急匆匆地向家赶去,可有一个背影,一个坚实的背影,在风雨中推着装废品的小车,风雨之中的他是那么沧桑,那么凄凉,可孤独的他又能被谁懂,谁又能懂他的孤独?
  师:你改的也不错,尤其最后的一问,句式的回环拉伸了空间,嗟叹无限!
  (掌声)
  生:雨不大,似点点细针般,轻轻的打在那破旧不堪的雨衣上。虽正值深秋,但脸庞依稀可见点点汗水。此时风儿似懂人一般,为他那刻上沧桑写满风雨的脸上送来了一丝清凉。只见他嘴角弯起一个弧度,几道深深的皱纹向两边隐去,他笑了,似一种轻松的笑,似一种满足的笑。然后他躬下了腰,慢慢的在风雨中隐去,消失……
    (掌声)
  师:好有神秘感!我们还小,感受不到沧桑,可是我们身边的父辈、祖辈经历过沧桑,再加上你有味道的语言,太厉害了,大家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
  (掌声)
  师:大家说写风雨,难么?
  生:不难。
  师:也无外乎:景和境(板书)
  师:同学们,你们的文化功底太让老师折服了,不过,我还想告诉大家,风景是美好的,但只有有了人的活动才是伟大的。而我们个人的情感跟集体的、民族的情感相比,那又是肤浅的。有个词语叫做“风雨同舟”,相信大家是知道的。在今年雅安发生地震灾难的时候,老师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我现在读给大家听,在座的老师有来自四川的,以求共勉。
  风雨同担
  (配乐:孙楠的《生死不离》)
  这一天
  正是春季最后的谷雨
  却没能浇熄地火的狰狞
  让一个名字
  把我们的心  刺痛

  芦山  雅安
  搅动了我们不安的神经
  泪水 哀悼  援动
  却  唤不回那消逝的生命
  可我看见
  汶川同难的乡亲
  抹一把泪水  颤抖着喉咙
  在把新的雅安  唤醒

  雅安  雅安
  没人会袖手旁观
  我们同根同源
  牵起手
  让我们  风雨同担
  2013.4.26
(掌声)

  师:历经千年风雨而依然挺立的中华民族就是这样不屈。祝福多难的祖国平安!同学们,下课!
  生:谢谢老师!

  六、余香袅袅
  师:同学们,先请坐下,老师还有一件事要告诉大家,其实,咱们班还有一位同学写的片段是最打动我的,只是,他没勇气站起来。现在,请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把他请出来,好么?
  生:(掌声不断)
  师:(走到那位同学面前拍了拍肩膀)
  生:那是一座平凡的古屋,残败的瓦片谱写了它的沧桑,一滴滴雨水肆意的淋下,雨落之处,风又起,风雨中我仿佛看见了两位老人,两位佝偻的老人在这雨中渐行渐远,留下这被岁月锁住的门,在这千百年中轻唱着它的孤独,而我在这个下雨的夜晚品尝了它的寂寞,留下了我的思念,再见,再也不见……
   (掌声雷动)
  师:你不仅学到了“风雨”的几个境界,更难得的是在你的文字中,老师看到了一种厚重,一种传承。风雨中的老屋终是没了一辈辈的老人,终是被岁月锁住,我们后生也只能在思念中做着见或不见的人生思考。
   (掌声)
  师:最后,老师这里有一句话,让我们共勉:“一个人要想有所成,需具备三点:才识、胆识、赏识。”前两个是自己的,后一个是别人的,拿出我们的才识和胆识,才会有被赏识的那一刻。谢谢大家,再见!
   (掌声)

  【专家点评】
  1.诗意盎然,素养弥漫。
  课堂扑面而来的诗意,弥漫了整个课堂。以两首原创古诗开启文化课堂的大门,直奔主题——风雨;探寻风雨的过程中又是古韵盎然,古诗词中的风雨,风雨的古诗意象;境界中恰到好处的引用苏轼的《定风波》和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把风雨推向一个自我的小高潮;结尾处又用原创的现代诗《风雨同担》把大爱升华,这信手拈来的文化底蕴绝非一朝一夕就能积蓄的。这一切,为课堂的升格提升档次,为文化的、文学的熏染尽显张力。
  2.有条不紊,点拨绝妙。
  先触碰学生心中的“风雨”,引领学生话说自己古诗中的风雨,在学生的纷纷表达中,逐一点评诗文的风雨;接着带领学生探访风雨,以鲜活唯美而厚重的图片展示风雨,紧接着再以小作文的形式,让学生来写流淌在笔下的属于自己心中的风雨。教师的精彩之处并非在此戛然而止,而是把风雨文化内涵推向更高的境界,基于学生的笔下的风雨把风雨分为四类:一是风是风,雨就是雨;二是风非风,雨非雨;三是风雨更在风雨外,隐喻的风雨;四是精神的风雨,一种神奇,一种情调,一种氛围,一种记忆,一种灾难……。教师对于风雨境界的点拨带来学生文章品位的提升,在修改中,学生完成了一场风雨文化的洗礼,步步诗意,生命在风雨的敲打与润泽中完成了一堂精彩的文化巡礼。
  3.张弛有度,人文关怀。
  笑声、掌声贯穿始终,整个课堂在轻松、自由、惬意、感动中完成,找到了学生最佳的三维学习空间,积极的问答,积极的思考,积极的写作,把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于润物细无声中激发出来,张弛有度的驾驭,叹为观止。这也充分体现了素教、素学、素写的理念。看似随意的开课与结课却尽显人文终极关怀,与初次见面的学生从两地名胜和源远流长的历史谈起,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在彼此中得到尊重。最值得称道的是结课,相信最后特别展示的那位同学对这一课的印象是终身难忘的,这一刻对他的影响会是终生的。在其他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匆匆结课的时候,孙永芳老师又成就了不止一个正要或将要奋进的学生,这可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安阳市文峰区教研室   柳文生)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