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440阅读
  • 2回复

(教育动态)英国教育大臣来中国取经 提升英国学生数学水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0
  英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糟糕表现让该国政府把目光投向中国。英国教育部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Elizabeth Truss)近日将率教育代表团访问上海,目的是考察中国教育,借鉴中国经验,以帮助提升英国学生的数学水平,最终促进英国经济发展。
  据中国新闻网2月18日援引外媒报道,英国教育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指出,如果不改变对数学学习的态度,英国的经济将会衰退。这位教育部大臣评论称,数学技能的低下已经威胁到了英国的生产能力与增长。特拉斯将在一周后带领一个教育代表团访问上海,以探求中国人数学成绩如此优异的原因。
此前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时称,英国派出5万名英语教师到中国担任外教,并派遣数学教师来上海学习数学教学经验。

  英国教育大臣将来中国取经 提升英国数学水平以刺激经济
  最近一个国际测试表明,中国等东亚国家的数学成绩遥遥领先。“上海学生的数学成绩是世界一流的,那里的学生甩开英国几条街。”特拉斯称,“上海与新加坡学生数学成绩优异,与他们的教育实践与指导哲学有关。他们相信勤能补拙。”
  “英国的新课程将借鉴中国的经验,因为中国经验确实是有效的——诸如较早开始学习运算法则,记背乘法表与练习多位数除法。”此外她还表示,“上海数学教育中积极乐观的态度与英国长期以来‘反数学’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
  特拉斯称:“事实就是,如果英国人不改变学习数学的态度并学好数学,英国的经济就会衰退。目前英国人的数学能力太差,导致学习其他各科目的基础受到影响,这将最终影响英国的生产力与增长。我决心改变这一状况。”
  英国教育部称,教育大臣特拉斯将在一些中小学校长与教育专家的陪同下访问中国,期间他们将拜访三所学校与教师训练中心。这是英国教育部门尝试提升数学学习标准的最新举措。
  来自65个国家超过50万的15岁-16岁学生参加了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的研究,他们是全世界2800万同龄人的代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2012年12月发布了研究结果。
  PISA测试评估了学生们在阅读、数学与科学方面的竞争力。测试包含120分钟的的试卷测试,试卷以多组开放性题目与多选题形式,基于现实生活的情况提出问题。该测试并非进行机械的重复运算,而是测试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其数学能力与数学技能的能力,所有测试项目大约持续390分钟。此外,学生与他们的校长都要填写问卷,以提供学生背景、学校信息、学习经验、教育系统与整个学习环境等相关信息。
  总体而言,英国学生数学平均分为494名列第26,阅读排名第23,科学排名第21,这个分数大约为整个世界得分的平均分,与捷克、法国和挪威相等。但是这也证明英国正在落后于数学教育领先的国家与地区诸如中国、新加坡、韩国与日本。
  今年2月17日公布的一项新数据研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来自富裕家庭(家长从事律师、医生等职业)的学生成绩优于来自普通家庭(家长从事服务员、清洁工、工人等职业)的学生。但是,中国普通家庭的子女比英国富裕家庭的子女在这一全球数学测试中表现更优秀。英国“高级职业”的子女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数学测试中得分为525.94分,而英国“基础职业”家庭子女的得分仅为461,与之相对的,上海“高级职业”家庭的子女得分高达656分,上海清洁工、服务员这类“基础职业”家庭子女得分为569,这一分数等同于英国学生在接受数学教育进度上落后两年半之多。
  新加坡、香港与韩国“基础职业”家庭子女得分为534、542、538,同样超过了来自富裕家庭的英国学生。日本、越南、列支敦士登以及中国台北来自“基础职业”家庭的子女成绩也仅仅是略微落后于英国“高级职业”家庭的子女。
  报告称,“美国与英国两国高级职业的收入为世界最高,但是他们的子女数学成绩不如其他国家高级职业家庭的子女——甚至比不上中国与新加坡等国基础职业家庭的子女。”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与技能部副主任安德里亚斯•施莱歇(Andreas Schleicher)表示:“如果教育系统希望学生能在学校中成功,并促进打破社会阶层界限,就应该给予基础职业家庭子女与来自高级职业家庭子女相同的教育机会。”
  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副主席维维安·雷丁(Viviane Reading)在英国剑桥发表讲话,对英国学校的教育水准提出了严厉批评,她认为“英国政治家们应该停止将英国的各类问题归咎于外国人,并努力提升英国的教育与福利质量,这样才能提升英国的就业率与民众的生活水平。”
  她说,英国教育质量低劣是英国人无法同外国人争夺就业机会的原因,英国应当努力提高本国的教育质量以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她表示这是英国改善与欧盟国家关系的前提。

  英国工业联合会(Confedration of British Industry)在去年的另外一项调查中发现,每10位雇主中就有3人对英国学校与大学肄业者的数字能力不满。
  英国教育部称,因为数学对于年轻人求职极为重要且有助于英国的经济发展,政府将努力推进数学教学的革新。
已经有一系列的改革开始进行,诸如禁止11岁学生在考试中使用计算器;要求英国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考试数学成绩得C的学生重修数学;对年龄大于16岁学生的设立新的数学成绩评分标准;提供奖学金以吸引数学系顶尖毕业生加入数学教学等。

上海学生PISA再夺冠 外媒反思自身体制
  2013年12月3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国际学生测评项目(PISA)结果,参与测评的上海15岁在校生,在数学素养、阅读素养和科学素养3项评价中,均排首位,蝉联冠军。
  该项目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关注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旨在为改进各国教育提供可资国际比较的数据信息,提供成功案例。
  结果显示,中国上海学生3项评价的平均分为613分,远高于平均分494分。相比之下,美国得分仅为481分,10年来成绩没有任何进步,始终徘徊在平均线上下。英国的成绩也不容乐观,为494分,刚刚及格。
  这份成绩单引发外媒反思。美国《赫芬顿邮报》刊登评论,称“美国的测试成绩原地踏步,但其他国家却增长迅速。”
  英国《卫报》也刊登题为“英国能从OECD的PISA教育排名中学到什么”的评论。文章的作者说:“我上个月去了上海,惊讶地看到,中国从曾饱受100多年战争和贫困之苦,如今却建立起了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教育体系。”
  英国中小学督察长迈克尔·威尔肖也在一份年度报告中提出,英国将发布一项教育方面的紧急计划。这项计划是受到中国的启发后制订的,旨在解决英国教师和家长中盛行的“孩子成绩位居中游就行和对孩子期望值低”的风气。

英国学生接受数学教育进度落后中国两年半
  今年2月17日公布的一项新数据研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来自富裕家庭(家长从事律师、医生等职业)的学生成绩优于来自普通家庭(家长从事服务员、清洁工、工人等职业)的学生。但是,中国普通家庭的子女比英国富裕家庭的子女在这一全球数学测试中表现更优秀。英国“高级职业”的子女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数学测试中得分为525.94分,而英国“基础职业”家庭子女的得分仅为461,与之相对的,上海“高级职业”家庭的子女得分高达656分,上海清洁工、服务员这类“基础职业”家庭子女得分为569,这一分数等同于英国学生在接受数学教育进度上落后两年半之多。
  新加坡、香港与韩国“基础职业”家庭子女得分为534、542、538,同样超过了来自富裕家庭的英国学生。日本、越南、列支敦士登以及中国台北来自“基础职业”家庭的子女成绩也仅仅是略微落后于英国“高级职业”家庭的子女。
  报告称,“美国与英国两国高级职业的收入为世界最高,但是他们的子女数学成绩不如其他国家高级职业家庭的子女——甚至比不上中国与新加坡等国基础职业家庭的子女。”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10-10
Re:(教育动态)如何看待英国教育大臣到中国取经?
  这两天,外来的和尚来取经,上海中小学校热闹极了。英国教育大臣代表团刚走,南非教育代表团随即而至。在上海的一堂观摩课上,英国教育大臣特鲁斯女士问一个学生,“你将来想做什么?”孩子的回答竟然是“科学家”。这样的回答,像重锤一样狠狠地敲打了特鲁斯一下,“在英国,很少有孩子会想做科学家。孩子们觉得这太乏味了”。(中国青年报2月28日) 英国教育大臣可能为学生回答“长大想做科学家”而震惊,但笔者一点不震惊,因为这些孩子对什么是“科学家”可能都不清楚,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而且这一概念极有可能是老师、父母灌输给他们的,到了高中,他们想的可能只是考上一所名校,而到了进了名校,他们关注的就是怎样找一个好工作了。据其他媒体报道,在此次考察中,还有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做科学家的。对于这样的场景,也许老外们会震撼中国学生从小的科学理想,而我们会震撼于学生们如此听话,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也许学生们想说自己想当服务员、想当司机,可是,他们不敢这样说,这样说老师是不允许的,父母也是不高兴听到的。

   更进一步说,英国大臣所听到的学生的理想,可能并非真实的理想,不像英国孩子那样,可以说出自己想说的。甚至还有网友怀疑,在接待考察之前,学生们是否进行过集中培训,考虑到在我国中小学,公开课成为表演课,学生在课堂上“埋桩”按照事先的部署举手、回答问题并不鲜见,这种情况并不能排除。据笔者了解,还有初中生回答老外,每天的作业不多,就半个小时。这恰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最大问题所在,学生的个性、真实、自由表达,是再高的分数也不可替换的。

   接踵而至的外国取经团,令不少国人很振奋。同时也让人困惑,近年来出国留学越来越热,包括高中以下的低龄留学,也呈井喷之势,去英国读高中,受到追捧,现在倒好,英国教育大臣到我们这里取经来了,那英国高中的优势在哪里,不是吹出来的吧?这表明,我国的教育者、家长,都还没有意识到中国教育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国学生的知识教育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其实是领先的——上海学生连续两次参加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均获得全球第一,这有目共睹——可是,这却不能让社会满意,包括一些初中学生就能做连英美大学生都无法做出的题目,却被嘲讽,不少人把这归为中国社会的不良负面情绪。显然,官方如此看重外来和尚取经,不乏希望通过外来和尚的肯定,来为中国基础教育“正名”的意图。中国基础教育不需要“正名”,需要的是反思:对于基础教育,我们应有已经给学

  这两天,外来的和尚来取经,上海中小学校热闹极了。英国教育大臣代表团刚走,南非教育代表团随即而至。在上海的一堂观摩课上,英国教育大臣特鲁斯女士问一个学生,“你将来想做什么?”孩子的回答竟然是“科学家”。这样的回答,像重锤一样狠狠地敲打了特鲁斯一下,“在英国,很少有孩子会想做科学家。孩子们觉得这太乏味了”。(中国青年报2月28日)

  英国教育大臣可能为学生回答“长大想做科学家”而震惊,但笔者一点不震惊,因为这些孩子对什么是“科学家”可能都不清楚,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而且这一概念极有可能是老师、父母灌输给他们的,到了高中,他们想的可能只是考上一所名校,而到了进了名校,他们关注的就是怎样找一个好工作了。据其他媒体报道,在此次考察中,还有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做科学家的。对于这样的场景,也许老外们会震撼中国学生从小的科学理想,而我们会震撼于学生们如此听话,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也许学生们想说自己想当服务员、想当司机,可是,他们不敢这样说,这样说老师是不允许的,父母也是不高兴听到的。  

  在知识教育中,除了收获高分之外,还有什么呢?不能因外国和尚来取经,就忽视我们自身的问题。

   我不认为英国国民会同意政府学习中国的模式,政府想推也推不下去,因为学校有办学自主权,教师也有教育自主权,他们最多会略微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时间,调整部分教学方法,却不可能让学生一年无休地全部投入知识学习。他们的变化可能是从25%的知识教育,提高到30%,但还会继续给学生自由发展空间,我们面临的问题是90%以上时间用于知识教育,但各种因素导致这一比例将不下来。——包括眼下外国都来向我们学习。

  “一刀切”忽视个性,是我国教育必须改变的问题,这不是说,我国就不要知识教育,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多元的选择、个性化培养,比如,有10%的学生有数学兴趣,那么应对他们加强教育引导,学更高难度的数学,发展其数学兴趣,而其他学生没有数学兴趣,则不必提过高的数学要求,达到基本要求即可。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对所有学生都提出本只对10%学生提出的要求,这就是我国全民奥数的根源。一个班级里,50个学生都说要当科学家、数学家,这是教育的扭曲,而如果有5个人称想当科学家,其他人想写小说的,有想跳舞的,还想当银行家、想画画,想当厨师、想做服务员的,这才是教育健康的生态。我们的教育给学生们这样的选择了吗?家长愿意接受学生们的选择吗?  

  更进一步说,英国大臣所听到的学生的理想,可能并非真实的理想,不像英国孩子那样,可以说出自己想说的。甚至还有网友怀疑,在接待考察之前,学生们是否进行过集中培训,考虑到在我国中小学,公开课成为表演课,学生在课堂上“埋桩”按照事先的部署举手、回答问题并不鲜见,这种情况并不能排除。据笔者了解,还有初中生回答老外,每天的作业不多,就半个小时。这恰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最大问题所在,学生的个性、真实、自由表达,是再高的分数也不可替换的。  

  接踵而至的外国取经团,令不少国人很振奋。同时也让人困惑,近年来出国留学越来越热,包括高中以下的低龄留学,也呈井喷之势,去英国读高中,受到追捧,现在倒好,英国教育大臣到我们这里取经来了,那英国高中的优势在哪里,不是吹出来的吧?这表明,我国的教育者、家长,都还没有意识到中国教育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在知识教育中,除了收获高分之外,还有什么呢?不能因外国和尚来取经,就忽视我们自身的问题。

   我不认为英国国民会同意政府学习中国的模式,政府想推也推不下去,因为学校有办学自主权,教师也有教育自主权,他们最多会略微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时间,调整部分教学方法,却不可能让学生一年无休地全部投入知识学习。他们的变化可能是从25%的知识教育,提高到30%,但还会继续给学生自由发展空间,我们面临的问题是90%以上时间用于知识教育,但各种因素导致这一比例将不下来。——包括眼下外国都来向我们学习。

  “一刀切”忽视个性,是我国教育必须改变的问题,这不是说,我国就不要知识教育,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多元的选择、个性化培养,比如,有10%的学生有数学兴趣,那么应对他们加强教育引导,学更高难度的数学,发展其数学兴趣,而其他学生没有数学兴趣,则不必提过高的数学要求,达到基本要求即可。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对所有学生都提出本只对10%学生提出的要求,这就是我国全民奥数的根源。一个班级里,50个学生都说要当科学家、数学家,这是教育的扭曲,而如果有5个人称想当科学家,其他人想写小说的,有想跳舞的,还想当银行家、想画画,想当厨师、想做服务员的,这才是教育健康的生态。我们的教育给学生们这样的选择了吗?家长愿意接受学生们的选择吗? 
 
  我国学生的知识教育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其实是领先的——上海学生连续两次参加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均获得全球第一,这有目共睹——可是,这却不能让社会满意,包括一些初中学生就能做连英美大学生都无法做出的题目,却被嘲讽,不少人把这归为中国社会的不良负面情绪。显然,官方如此看重外来和尚取经,不乏希望通过外来和尚的肯定,来为中国基础教育“正名”的意图。中国基础教育不需要“正名”,需要的是反思:对于基础教育,我们应有已经给学生最大难度知识教育(尤其是科学、数学)的自信,但问题在于有必要“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学生学习一样的学科,达到一样的水准吗?我国上海学生参加PISA测试总体表现很好,成绩差距并不大,这令老外很吃惊:为何有如此高的整体数学成绩,这就来源于“一刀切”的严格要求、训练,这种训练在短期内是可以见效,突出的表现是学业成绩优秀,可存在两方面问题。  

  其一,从长远看,训练可能扼杀学生的兴趣,就是包括本身就有科学、数学兴趣的学生的兴趣,其二,“一刀切”的训练,挤占了学生发展其他兴趣的时间,本来就不对科学、数学感兴趣的学生被逼迫着学科学、数学,结果科学、数学成绩有所提高,但却付出厌学、其他兴趣没有得到发展的代价。这已经在我国出现严重的后果,一是很多学生把上大学作为求学的终点,认为读书读到高中毕业就结束了,二是我国的青少年越到高年级越缺乏想象力、创造力,而这是创造、创意的基础。我国到现在为止没有本土科学家获得诺奖,很多人把此归为大学教育的问题、科研体制的问题,但基础教育不注重培养有个性、兴趣的学生,也是大问题。

  英美等国的基础教育的知识教育部分,近年来确实存在学生基础不扎实的问题,这也是令英美政府官员焦虑的地方,但造成这一结果的,不是他们对学生也像我国一样提出一刀切的要求、并进行严格的训练却不行,而是本来在知识教育上的时间就少、学生花在数学上的时间也不多,学校老师并不在乎分数,并没有想办法把学生的最后一丝潜力都压出来。形象点说,我国把学生至少90%的时间(包括上学和不上学的时间)用在知识教育上,其中,数学科目由于是中高考重要科目,因此要占学生至少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时间,学生用到数学目的时间为20%到30%。而英美学生,上学时间一年平均为170~180天,占全年时间的50%,而上学的时间中,用在知识教育的时间最多只占一半,有不少小学就上半天课,下午就是上课也就两三点下课,这样用在知识教育的时间就只有25%,而在知识教育中,学生也自主选择,数学并不是特别突出强调的科目,如此算下来,用在数学上的时间能有5%已经很可观了,而就是学数学,教师也不会教学生如何做题,而会发展数学兴趣。  

  生最大难度知识教育(尤其是科学、数学)的自信,但问题在于有必要“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学生学习一样的学科,达到一样的水准吗?我国上海学生参加PISA测试总体表现很好,成绩差距并不大,这令老外很吃惊:为何有如此高的整体数学成绩,这就来源于“一刀切”的严格要求、训练,这种训练在短期内是可以见效,突出的表现是学业成绩优秀,可存在两方面问题。

   其一,从长远看,训练可能扼杀学生的兴趣,就是包括本身就有科学、数学兴趣的学生的兴趣,其二,“一刀切”的训练,挤占了学生发展其他兴趣的时间,本来就不对科学、数学感兴趣的学生被逼迫着学科学、数学,结果科学、数学成绩有所提高,但却付出厌学、其他兴趣没有得到发展的代价。这已经在我国出现严重的后果,一是很多学生把上大学作为求学的终点,认为读书读到高中毕业就结束了,二是我国的青少年越到高年级越缺乏想象力、创造力,而这是创造、创意的基础。我国到现在为止没有本土科学家获得诺奖,很多人把此归为大学教育的问题、科研体制的问题,但基础教育不注重培养有个性、兴趣的学生,也是大问题。

   英美等国的基础教育的知识教育部分,近年来确实存在学生基础不扎实的问题,这也是令英美政府官员焦虑的地方,但造成这一结果的,不是他们对学生也像我国一样提出一刀切的要求、并进行严格的训练却不行,而是本来在知识教育上的时间就少、学生花在数学上的时间也不多,学校老师并不在乎分数,并没有想办法把学生的最后一丝潜力都压出来。形象点说,我国把学生至少90%的时间(包括上学和不上学的时间)用在知识教育上,其中,数学科目由于是中高考重要科目,因此要占学生至少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时间,学生用到数学目的时间为20%到30%。而英美学生,上学时间一年平均为170~180天,占全年时间的50%,而上学的时间中,用在知识教育的时间最多只占一半,有不少小学就上半天课,下午就是上课也就两三点下课,这样用在知识教育的时间就只有25%,而在知识教育中,学生也自主选择,数学并不是特别突出强调的科目,如此算下来,用在数学上的时间能有5%已经很可观了,而就是学数学,教师也不会教学生如何做题,而会发展数学兴趣。

   用5%的投入与25%以上的投入相比,会是怎样的差距?我们现在看到了英国学生和我国学生数学的差距,因此特别自豪,但我们看到国外学生把75%以上时间用在非知识教育之上的差距了吗?在75%的时间里,学生的人格、身心发展,对一生的成长有着巨大影响,而中国学生90%时间花

  用5%的投入与25%以上的投入相比,会是怎样的差距?我们现在看到了英国学生和我国学生数学的差距,因此特别自豪,但我们看到国外学生把75%以上时间用在非知识教育之上的差距了吗?在75%的时间里,学生的人格、身心发展,对一生的成长有着巨大影响,而中国学生90%时间花在知识教育中,除了收获高分之外,还有什么呢?不能因外国和尚来取经,就忽视我们自身的问题。  

  我不认为英国国民会同意政府学习中国的模式,政府想推也推不下去,因为学校有办学自主权,教师也有教育自主权,他们最多会略微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时间,调整部分教学方法,却不可能让学生一年无休地全部投入知识学习。他们的变化可能是从25%的知识教育,提高到30%,但还会继续给学生自由发展空间,我们面临的问题是90%以上时间用于知识教育,但各种因素导致这一比例将不下来。——包括眼下外国都来向我们学习。 

  “一刀切”忽视个性,是我国教育必须改变的问题,这不是说,我国就不要知识教育,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多元的选择、个性化培养,比如,有10%的学生有数学兴趣,那么应对他们加强教育引导,学更高难度的数学,发展其数学兴趣,而其他学生没有数学兴趣,则不必提过高的数学要求,达到基本要求即可。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对所有学生都提出本只对10%学生提出的要求,这就是我国全民奥数的根源。一个班级里,50个学生都说要当科学家、数学家,这是教育的扭曲,而如果有5个人称想当科学家,其他人想写小说的,有想跳舞的,还想当银行家、想画画,想当厨师、想做服务员的,这才是教育健康的生态。我们的教育给学生们这样的选择了吗?家长愿意接受学生们的选择吗?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2ekk1.html) - 如何看待英国教育大臣到中国取经?_熊丙奇_新浪博客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4-10-10
Re:(教育动态)英国教育大臣来华取经 “中国式重视”恐难复制
3月12日,英国教育部门高调宣布,他们要从中国引进数学老师赴英“支教”。如果一切顺利,60名上海教师将在今年秋季给英国同行上课。

就在上个月,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带着访问团到中国的中小学(微博)课堂里瞧了瞧。他们急切地寻找中国学生学好数学的“成功秘诀”。

去年底,在“国际学生能力与评量计划”(PTSA)测试中,上海学生的“数学能力”排名第一,而英国学生则没有进入前20名。

这一次,以骄傲著称的英国教育界精英人士们来中国后,变得像一群谦虚的小学生。在众多媒体报道中,“访问团”更多地被换成另一种描述—“取经团”。而英国人走后没两天,一个来自南非的“取经团”,也来到上海。记者 陈璇 实习生 刘晓萌

外国人纷纷来中国课堂“取经”,引发了国内不小的震动。一场混杂着各种情绪的争论,在舆论空间里激烈地展开。

一种占据舆论一角的声音是,一向被骂得灰头土脸的的中国基础教育,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外国同行虚心求教的姿态,让不少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感到欣慰,“中国的基础教育远非先前国人们所认为的那般一无是处,相反在某些方面,老外要向我们学习”。

另一些人,却朝着这股刚刚滋生的喜悦泼起了冷水。长期关注教育问题的评论人士熊丙奇(微博)认为,“国内不乏希望通过外来和尚的肯定为中国基础教育‘正名’的声音,但中国基础教育不需要‘正名’,需要的是反思。”

接踵而至的外国“取经团”,令不少国人振奋的同时,也让一些人感到困惑

这次,英国教育大臣走进中国课堂,有些像刘姥姥闯进了大观园,开了一回眼界。

特鲁斯难以想象,中国上海的小学生能熟练运用九九乘法表,轻松玩起一种名叫“速算24点”的游戏。

令她称奇的还有,这里的中学生一堂课就能学会“有理数的除法运算规律”。这不得不让特鲁斯怀疑,“这些知识点,学生以前是否学过?”

特鲁斯率领的考察团,一天之内考察了上海三所中小学,这其中包括拿过8块国际数学竞赛金牌的上海中学。没有过多停顿,这一行人第二天又辗转至武汉。

归国后的特鲁斯很快就在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上发表文章—《英国需要中国的一堂数学课》,谈论她在中国的收获。这位英国教育大臣不掩饰地称赞,无论是上海,还是其眼中“远离沿海发达地区的湖北省”,在数学方面表现都是“卓越”的。

在诞生牛顿等诸多科学巨匠的英国,不少教育界人士正为国民的数学能力感到担忧。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英国国家数学能力中心最近的调查显示,英国成年人数学不好导致英国政府每年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达200亿英镑。也有英国报纸提到,英国女孩的数学能力越来越差,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可能会影响民族发展。

在中国,特鲁斯执着地追问“中国学生为什么能学好数学?”、“中国的孩子为什么喜欢学数学”等问题。从外国同行虚心求教的姿态中,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收获了不少信心。华东师范大学一位专注基础教育的研究员对媒体表示,“中国的基础教育远非先前国人所认为的那般一无是处,相反在某些方面,老外要向我们学习”。

英国教育部官员掌握的统计数据显示:低于16岁的学生群体中,上海孩子的数学能力比英国孩子平均领先3年;即便是上海表现最差的孩子,数学能力也领先英国最优秀的学生1年。去年年底,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能力与评量计划”测试中,上海学生的数学能力位居榜首,将英国孩子“甩出几条街”。

那些被“取经”的学校,大多在校园网站上挂着英国教育大臣来访的新闻,有的还将一组图片放在醒目位置滚动播放。无论是上海和武汉,当地教育部门都派出“豪华阵容”向英国同行们“面授机宜”。

一种欣慰和喜悦交杂的情绪,随着新闻报道的不断延伸,在更大的社会空间里传递着。英国教育大臣来上海“取经”的新闻,自然是当地的重磅教育新闻,其中一家上海都市报在报道里说,“上海基础教育世界第一的名声让‘粉丝量’大增,引得不少教育强国前来‘点赞’! ”

不过,接踵而至的外国“取经团”也让一些人感到困惑。这些困惑的人里,包括活跃于教育评论界的熊丙奇。

令他不解的是,“近年来出国留学(微博)越来越热,包括高中以下的低龄留学,也呈井喷之势,现在倒好,英国教育大臣到我们这里取经来了,那英国高中的优势在哪里,不是吹出来的吧?”

一年前,武汉水果湖第二小学一班五年级的学生,感受了一堂原汁原味的英国数学课。来自英国的数学教师,带着中国小学生,认识英国钱币,用铅笔和白纸拓硬币,还模拟购物。课堂上一片欢乐,小学生们玩得很开心。一个女生说,这堂课真令人回味,但她坦言:“认识钱币的内容我们一年级已学过了,英国的数学课好简单!”

说起这种内容“肤浅”和有趣的反差,武汉水果湖第二小学校长罗汉萍也流露出困惑。她说,在国际上,中国的基础教育以学得深、难著称,不少在国内表现一般的孩子,去国外读书几乎都被视为天才,“这样的现状,我们不知是喜是忧”。

“在学习中国杰出数学教学的同时,也要批判其教学方法,不可全盘模仿”

当特鲁斯结束中国之行后,她试图打破一种传言:中国学生长时间待在学校里。因为她看到—“实际上,他们的教学时长跟我们差不多”。

这位英国教育大臣在中国的见闻可能是事实,但在她还不曾观察到的地方,存在着另一些现象。

武汉人陆明的儿子—一个普通的小学生,花费在数学上的时间和精力,不仅包括校内课时和家庭作业时间,还有年复一年地参加数学“培优班”的童年时光。

当英国人为中国小学生会算除法而啧啧称奇时,不少孩子已经挑战过复杂的奥数题了。一个北大毕业的女生说,她辅导上小学的表弟数学题已感困难,“不少题很抽象,还要画图”。

在特鲁斯组团赴东方“取经”之前,一场有关中国教育的激烈交锋,曾在两个中学生之间展开。英国《卫报》在去年底刊登了一篇题为《上海学校的真相:它们真是糟糕极了》。作者是一个“在上海高中呆了两年”的瑞典交换生,她对中国教育开足批判的火力,“上海的PISA排第一,这要归结于他们对应试的重视”。她把中国教育体制的成果,总结为“培养了百万应试专家”。

这个瑞典学生还评论:“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它像中世纪一样。”她甚至形容“上海的教育就像祖母口中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高中生活一样”。

这篇言辞犀利的文章在网络上传播后,掀起舆论不小的波澜,直接引来一个北京景山学校学生的驳文。这个中国学生回击了瑞典的同龄人,认为那篇文章观点极端,充斥对中国教育的偏见。不过,他也承认“中国的教育体制并不完美”。

一位湖北重点中学的校长不回避—“目前包括数学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并没有跳开应试的模式”。在安徽远近闻名的神话中学—毛坦厂中学,公开的成功秘诀是“一年做够别人三年才做完的试卷”。一位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多年后没有走出做题的恐惧,“经常梦到眼前是一沓沓试卷,大片的空白等着我去填满”。

作为奥数培训市场的既得利益者,武汉一家数学培训机构的负责人杨石,却对他赖以生存的教育土壤,持有怀疑的态度:“这是一种模仿式教育,就像在工厂里做成相同的产品。”

陆明的儿子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加入奥数培训大军。从此,他拥有做不完的奥数题,以及每周一次的辅导课。这个10多岁的男孩曾跟父母“抗争”过,但以牺牲更多的娱乐时间作为代价。

在英国,一篇登载在《泰晤士报》的评论,试图提醒英国教育部门:在学习中国杰出数学教学的同时,也要批判其教学方法,不可全盘模仿。

“中国式重视”难以被复制
在上海,特鲁斯从中国同行那里听来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特鲁斯很喜欢这句话,并恰当地运用在她那篇《英国需要中国的一堂数学课》中。

这句话在中国流传多年,至今仍能找到认同的市场。只不过,在陆明心里,对这句老话有着更为现实的理解—“数理化对孩子的升学至关重要”。这几乎已成为中国的常识,连远在英国的特鲁斯都知道,“对大部分高校来说,数学是基本的入学要求”。

而迈入大学的门槛之前,不少中国家庭从孩子的儿童时期,就开始为他们铺路。在这条路上,他们选择多拿一块垫脚石—奥数。

3月10日,陆明带着儿子参加“新希望杯”全国数学大赛。当天,有3000多名武汉小学生和陆明儿子一起参加考试。短短一个月内,武汉市至少有10场小学数学比赛。

陆明觉得自己算是很心疼儿子了,因为“有的孩子一个月要跑六七个场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杯赛”。

一些武汉家长说,周围孩子参加“培优班”的比例,“大概有七八成”。而杨石则说,“武汉明星小学的学生参加奥数辅导,几乎是百分之百”。

北京高校教师杨钋在儿子上奥数班之前,特意以全家人的名义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这个教育学博士在信里说,“为什么要上奥数呢?可能有这么几个理由,有些冠冕堂皇,有些则未必那么充分”,但不管理由如何,她仍然选择随大流,让孩子学奥数。

不少家庭义无反顾地奔向奥数,他们大多给出的跟教育本身沾边儿的理由是“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更充分的理由则是“为了孩子升学”。

在武汉,奥数比赛虽然火爆,却又显得很低调。在教育部门禁止公办学校办奥赛之后,大大小小的奥数考场“藏”在培训机构里。杨石的培训机构也是考场之一,他透露:“不少中学招生还是要看数学比赛的成绩。”

特鲁斯在中国考察的那几天,经常跟中国媒体感叹,“我要把中国人对数学的重视带回去”。她在文章中更是流露出对这种“中国式重视”的推崇—“我们真正要关注的是,中国人对数学这门课的重视以及中国孩子都想学好数学的坚定信念”。

但有人担忧,这种“信念”难以被外国“复制”。“外国人会有中国人那种现实驱动力吗?就说中国家长这种近乎畸形的热情,他们会为了孩子学奥数,放弃每个周末,甚至牺牲自己的生活。外国人能做到吗?”身处火热奥数培训市场的杨石,似乎对这个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

英国教育大臣来中国“取经”的消息,在武汉市民中间也引起一些轰动。一个周日的晚上,一个武汉小学奥数QQ群里讨论起“中国经验在漂洋过海之后,是否会水土不服?”有人则为英国的计划流露出担忧:“反复枯燥的讲解和练习,外国人不愿意做!”但这个与外国相关的话题,随之被眼下更热门的“希望杯答案公布”成功转移。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