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139阅读
  • 0回复

(高考热点)文脉一路走来,高考零分作文已成新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6-08
     最新消息 2014年6月8日 17:39#高考#高考结束了~~大家都洋溢着幸福的表情呢 /可爱~考生辛苦了,为高考服务的人也辛苦了~祝福你们 /爱心/爱心更多)作文的前世今生:零分作文已成新宠

  1910年,胡适参加留美考试,第一场考国文英文,国文题目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胡适写下一篇“乱谈考据的短文”,不料改卷老师也有考据癖,居然给了他100分。这其中,自然有运气的成分。
  百年白云苍狗,时至2014年,像胡适这样的高分作文似乎越来越不大为人所关注,倒是高考[微博]语文考试甫一结束,零分作文即粉墨登场,受到欢迎。此一流变,意味深长。不过,要对作文考试真正有所理解,还得从它的源头—科举考试说起。
  死记硬背难考进士
  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时增开的“甲辰恩科”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科科举考试。次年,科举正式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彻底分离。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隋炀帝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考取“孝悌有闻”、“德行敦厚”、“文才秀美”、“才堪将略”等十科举人;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即写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有关的论文。如此一来,读书考功名,成为读书人走向上层社会的终南捷径。
  在唐朝,科举制大有发展,常设的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五十多种,其中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学才能;明经着重考经义,有所谓“帖经”,将经书的任何一页揭开,把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覆盖三个字,让考生填充—相当于今天的填空题。
  进士科要考文学能力、政治见解,因而得第较难,所以社会上流传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这意味着,死记硬背或可考明经,要考进士,就很难了。到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到了明朝,科举制越发完备,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取题,文章格式受到严格规定,开始先揭示题旨,叫“破题”,接着承接上文,为“承题”,再开始议论,称“起讲”,然后“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依序而写,被称为“八股文”。这一时期,科举制度到达鼎盛状态。
  八股文“还魂”
  要写作八股文,首先得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其次要按照写作步骤,进行长期的作文训练,最后在此基础上,在重重限制下,力图写出新意。
  八股文中,有一些篇章文采俱佳,明朝内阁首辅王鏊《百姓足,孰与不足》一文便广受赞誉。这篇文章强调了重视民生的观点。“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王鏊最后写道。
  因其对形式的固守,束缚人的思想,也因为是人们步入仕途的唯一通道,很多才华横溢的读书人被排除在外,在科举制实行的过程中,争议不断。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也有存废之争,1738年,兵部侍郎舒赫德上书乾隆帝,称:“科举之制,凭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况积弊日深,侥幸日众。应将考试条款改弦更张,别思所以遴拔真才实学之道。”乾隆组织讨论之后,发现没有人能提出替代科举的方案,这次提议也就不了了之。
  时至1902年,清政府才宣布停止科举考试使用八股,但此后,在教育领域,八股文“死后还魂”,写作采用固定格式,着力模仿,扼杀创意,八股文现象不绝如缕。1939年,对于当时的教育现状,丰子恺就曾在日记中痛陈道:“过去之教育,不合天理人情之处甚多。就艺术教育而言,过去之绘画音乐教育,生吞活剥,刻画模仿,游离人生。教育者徒以死工作相授受,而不知反本。此直可称之为‘画八股’、‘乐八股’。今后非痛改不可。”
  丰子恺提出,要驱除过去的弊端,“必使一切事业本乎天理,合乎人情”,“凡本天理,未有不合人情者;凡合人情亦未有不成功者。”
  最后的科举考试仍可取
  八股文桎梏身心,新式学校日渐发展,开民智、求人才,成为共识。时代洪流滚滚向前,1904年的科举考试,成为了绝响。如今,在教育界的人士看来,这一场考试却颇有可取之处。
  这次考试分为三场,第一场考史论,考题有“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分析国家不振的情况下要不要“下猛药”等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有三道题,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多是科举考试的“常规动作”。
  亮点在第二场考试,考学生对各国政治的了解与思考,第一题探讨教育本身:“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其后各题探讨日本、欧美国家的时政。
  “这样的题目关心世界,视野开阔,学生会很感兴趣的。”在北京十一学校探访时,语文老师黄娟说。这所学校以面向个体的教育改革著称。
  陈寅恪出对联题
  八股既废,新的考试“接档”。民国时期,虽然有一段时间实行全国统一招生,但是,各大学招生完全自主,作文考试也由各个院校自己命题。1929年,北京大学[微博]的国文考试只有一道作文题,分为甲部、乙部,前者是:“清季曾、李诸人(指曾国藩、李鸿章)提倡西学,设江南制造局、翻译科学书籍甚伙,其中不乏精深之作,何以对于当时社会影响甚微?试言其故。”乙部试题是:“清儒治学方法,较诸前代,有何异同?试略言之。”学生可以依此各抒己见,并无限制。
  1930年,诗人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时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的闻一多出了两个作文题,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二是“生活杂感”,两者选一。臧克家把这两道题都做了,其中“生活杂感”一题,他只写了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那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话打动了闻一多,给了他九十八分的高分。结果,虽然臧克家数学考试得了零分,仍然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
  学者陈寅恪也出过考试题。1932年,他担任清华[微博]大学[微博]国学研究院导师,在一场国文考试中,出了一道对对联的题目,上联是“孙行者”,要学生对出下联。结果,只有三个学生对上,其中一人对以当时的北大教授“胡适之”,另一人对以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都对得十分巧妙。
  1946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微博)和南开大学[微博]三校联合招生,题目只有两道,除了一道成语解释题,便是作文题“学校与社会”。因为没有什么要求和限制,学生积极发挥,佳作频出,北京、天津的报纸副刊争相摘录、刊登。
  对于这样的作文考试,一位评论者感叹道:“与这些简洁、精炼的试题相比,我们今天的考试还能让孩子领略到学习的快乐吗?与如今那些动辄长达十余页、似是而非的高考题目比照,究竟哪一种更接近我们教育的初衷呢?”
  新京报记者 吴亚顺 实习生 郝一波
  除了自拟作文题动手写起来,爬梳千年科举、民国考[微博]试中的作文,我们要理解中国的作文考试,还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把自己放进世界,看看美国、日本、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是如何考作文的。
  诚如学者许纪霖所言:“有什么样的考试,就反映出什么样的公共文化,这一点非常清晰。”在参照与对比之后,自身的存在及其问题方才突显。
  美国
  强调独立思考
  在进入大学之前,美国高中生的所谓“高考”是SAT,即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在美国每年举办7次,考试内容包括阅读、数学、作文三部分。
  原标题:高考作文的前世今生:零分作文已成新宠
  作文考试最大的特点是问题意识强,大多要求考生根据指定的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以自己的经历、阅读和观察来论证这一观点。也就是说,美国作文考试的命题者意在激发学生的思考,了解其真实经历和价值取向。比如,有一道题“人们争取成功的动力来自个人的满足感还是金钱和名誉”,要求“用推理以及你的阅读、学习、经历和观察所得的事例支持自己的观点”。
  除了全国性考试,美国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对作文的重视程度也颇高,着重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2008年,西北大学(微博)[微博]有一道作文题“说一说你的一个聪明的失误,并且解释一下它怎么给你或他人带来益处”,芝加哥大学的作文题“想象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呢?”
  显而易见,美国作文考试轻松自由,毫无形式限制,却又能让考生拥有写作的欲望,认真对待。
  日本
  全国统考不考作文
  每年1月,日本报考国立、公立大学和部分私立大学的学生被要求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内容中,没有作文这一项。据媒体称,这可能是因为日本人认为作文是创作,是有个性的,有了个性就不太好用统一的标准和公共尺度来判断。
  但在每年的2月和3月,各大学再进行自主招生考试,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写小论文。因为受到教育与生活结合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不少作文题目既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又考查其社会知识和个人生活阅历。
  比如,2011年,庆应大学文学部出的题目是“通过被爱学习爱”。2012年,东京大学本科入学作文题是:“关于一国文化,要给对那国毫无了解的人说明的时候,如何让对方能够充分明白你在说什么?同时不花点心思对方就不能明白的困难点在何处?举例说明。”
  中国
  万能模板
  1949年后中国的高考[微博]作文,其走向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51年至1965年为聚焦政治时期,题目包括“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等,下笔皆无我;1977年至今,慢慢聚焦社会与个人,探讨社会现象,分析真诚、友善、坚韧、勇敢、诚信等人的品质问题,大多无自我,内容空泛。
  如今,高考作文一般要求学生阅读一段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大同小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得抄袭”,不少省份还加上了一条:不得套作。
  在作文教学与考试中,向来有“模板”在流传,被学生争相模仿,比如行文要用排比句,引用名人名言,要进行哲理性的提升与总结。老师这样教,学生这样考,惟其如此,阅卷老师才有可能青睐有加,给出高分。
  今年高考前夕,有人抛出“高考作文万能题目模板”,开头即说:“一个好的作文标题会让阅卷老师眼睛一亮,没有一个像样的作文标题,作文内容写得再好,也会有跑题的嫌疑。”接着,列出了200个作文题目,第一个便是“___着并快乐着”,其后包括“每天变傻一点点”、“八戒破产记”、“留只眼睛看自己”等。
  与此同时,网络、作文报刊上出现了诸多预测题目及范文。其中,有一道看漫画写作文的题目,画着一位老太太坐在“失物招领处”的长桌前,身后柜子里摆放着“爱心”、“同情心”、“善心”、“责任心”、“良心”等,画的标题是—“缺心时代”。(参考《东方早报》、《华商报》等媒体报道,实习生郝一波亦有贡献)
  澳大利亚
  考前知道部分题目
  澳大利亚的英文高考类似于中国的语文考试,大体上分为阅读、写作两大块。和中国的语文考试不同的是,英文高考有时候不单单是在一天考完的,澳大利亚有一些州的高考英文甚至会分为卷一、卷二、卷三,其中第一天会有一篇作文,第二天有两篇作文,历时三天才把英语完全考完。
  在澳大利亚,考试之前,学生可以知道部分高考作文题目。有一年高考,根据《公民凯恩》这一部电影设定题目,让学生们分析电影主人公的性格。这一类在考前就可以知道大体方向、可以有所准备的作文考试,学生们能够轻松面对。
  新加坡
  考查语言能力
  新加坡A水准考试相当于高考,是新加坡学生进入大学的资格考试,此考试一年举办一次,考试成绩为英联邦各个国家所承认和接受。其中,作文部分被称为GPEssay,每年都会给出12道不同的题目,主要考查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
  2007年,GPEssay包括“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中国的崛起是近年来对世界最大的威胁,请评论”、“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阅读幻想小说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除此没任何其他意义,你同意吗”等12个考题。
  法国哲学气息浓
  法国“高考”即“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简称BAC,其成绩作为申请大学的依据。BAC的第一门就是考作文,但并非是语文考试中考[微博]作文,而是被称为philo的哲学作文,题目按文科、理科和社会经济科划分,不同科类有各自的作文考题,每科考生可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考试时间为4个小时。
  2012年,法国“高考”哲学考题引发网络热议,文科试题包括“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么”,理科试题包括“我们是否有寻求真理的义务”,社会经济科试题包括“工作,是否仅仅为了有用”等。
  对于这一场考试,学者许纪霖当时在微博上说:“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法国有这么多的哲学家,而中国只能盛产应试者了。”
  对于这样的考题,考生首先要有深刻的理解,其次要能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对此,台湾作家杨照发问:“我们的孩子长大了,和许多别国的同辈青年相比,在思考、分析能力上会落后,是意外、是偶然吗?”当然,也有曾在法国高中留学 (微博)[微博]的网友表示,法国“高考”的作文向来“很难”,学生常不及格。
  新京报记者 吴亚顺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