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466阅读
  • 0回复

(十届初赛联播)贵州片区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初中)分赛点快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5-31

大赛现场
阅卷现场
  
阅卷现场
阅卷现场
阅卷现场
大赛现场
大赛现场


大赛现场


三等奖作品展播(大赛组委会版权所用,拒绝转载,违者必究)
三等奖
我们爱你啊,中国!

              当灿烂的阳光登上了天空,
              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
              当哈尔滨还是冰天雪地,
              昆明已成为了花的天堂.
              啊,我们爱你,中国!

              我们爱你—
              九寨沟的美景秀色,
              故宫的金碧辉煌,
              兵马俑的举世无双,
              长城的连绵起伏.

              我们爱你—
              普洱茶的清香,
              青稞酒的甘甜,
              北京烤鸭的皮酥肉嫩,
              重庆火锅的麻辣鲜香.

              我们爱你—
              傣家族热情奔放的泼水节,
              侗族大歌的优美动听,
              四川的大熊猫,少林寺的酥饼;
              烟台的苹果,无锡的水蜜桃.

              我们爱你—
              红军战士们走出的长征之路,
              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天宫一号点火的激动时刻.

              我们爱你—
              奋斗书写的史册,
              汗水浇灌的硕果,
              松树的伟岸,翠竹的挺拔;
              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魄.

              我们骄傲,我们自豪;
              我们奋发,我们开拓.
              你是世界之林的强者,
              我们爱你啊,中国!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七年级(1)班   朱洋兰
指导教师    杜曼青

那一撇一捺

  一撇一捺,组成了一个个精美的汉字,一撇一捺,传承了一代代悠久的文化,一撇,凝聚成了千万人民的希望,一捺,开拓了中华人民新的强大,那简单的一撇一捺,凝重的一撇一捺,骄傲的一撇一捺,华夏儿女的一撇一捺。
  一撇,是炎黄时期仓颉对文字的向往,一捺,是现代社会对文字的敬重。那浓墨重彩的一撇,中华儿女对文字的依赖,体现的淋漓尽致,那浓墨重彩的一捺,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发扬的无比高大。
  一撇一捺,是现代社会文化新的高标,每一个汉字都烙印着独特的文化印记,都镌刻着华夏文明的共同记忆,“提笔忘字”是文化传承的拦路虎,“书写草率”是汉字书写的绊脚石,汉字书写能力退化,使汉字之美变得黯淡,让汉字危机不断扩大。
  一撇一捺,书写的不仅是一个个优美的汉字,还是一朵朵历史鲜花, 那静默着的花,即使没有艳丽的花瓣,纤细的枝桠,也可以在万花丛中,吐露它的芬芳,显现它的清雅。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典籍。在汉语社会中,所有的历史文化和古代的科技都是用汉字继承下来的,汉字是记录中华民族语言的重要工具,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传承汉语的唯一方法。
  还记得上小学的第一堂课,老师给我们看了一副“画”,那端正的姿态,优美的曲线,让我们万分惊讶,其实,那只是一幅毛笔字,但是,从那时起,文字的魅力,早在我心中发芽。
  一撇一捺,写出了一句句生动的中国话,小小的文字在读音中大放异彩,在写作中用途庞大,多音字,一词多义,通假字……小小的汉语作用竟如此强大,“汉语如此多娇,引无数老外竞折腰。
  一撇一捺,引出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荣历史,那一个个精美的汉字,哪一个,不是我国人的骄傲。汉语的传承,也是中华人民智慧的传承。没有他们对汉语的敬重,何来今日的中国话,没有他们对汉语的依赖,何来今日的中国话
  一撇一捺,最朴实的一撇一捺,他没有英语的优美,法语的浪漫,俄语的奔放,它能组成的只是汉语,那些没有华丽外表,没有复杂语法的汉语,那只注重内涵,只注重精简的汉语。没有一个外国人能够理解中国人对它的那份执着,那份热爱,那份肯定,那简单的撇捺。
  唯望这漫长的几千年,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它不仅是一套用于交流和记载的符号体系,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七(2)班  夏田婷
指导教师  杜曼青

我与九连环

    我,一个初中生。爱好五花八门,稀奇古怪;虽大多偏冷门,不过我认为,我的灵魂与它们紧紧的连在了一起。今天,我来说说我的爱好之一:九连环。
  九连环,顾名思义:就是九个环连在了一起。此物商周时便已出现,后成为贵族王侯手中心爱之物。九连环与宴几(七巧板)和华容道并称为“古典三大益智玩具”,自然解法不少,据我所知:九连环最简单玩法共需219步。我第一次接触它,是我在游玩时无意中碰见了它。只见:一条红木上有九个孔,内有九根与圆孔大小相符的木棍。木棍底为圆球体,而另一头却有九个铁环。那铁环,与前根木棍相扣,环环亦相扣,真如那奇门遁甲无懈可击。一条铜的长条金属丝如青龙环旋其间。我好奇,便信手拾起它欲开其“锁”,却无法将铜丝取出。如此稀奇又如此困难真的太符合我的胃口了,于是我买了一个回家细细研究。
  每当我试着开锁时,总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事。如:解下一个环需要将铜丝与铁环紧扣在一起,再利用木棍一上一下,利用空间的穿插将环解下......。在我的世界里,这些小奥妙无穷无尽的(地)吸引着我,是我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九连环的开锁过程枯燥、无味,并且耗时巨大。许多人玩它时浅尝则止,不去深入探究。这使得这个玩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之所以我能天天玩它,是因为从它的玩法与技巧中我感受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的结晶,从实践中得出理论,而理论却可以帮助指导实践的真理.深受古典文化影响的我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它。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喜爱的东西、事物。也都有自己对这个事物所喜爱的里有,我喜爱九连环是因为他让我明白事物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这古代的智慧结晶如那历史一样源远流长......此刻,它早已不是一个玩具了,他早已是我的一位益友,一位导师;我爱他早已不是用一篇文章或几句优美的句子可以描绘的了。
  噢,我爱九连环!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学生:张焯涵
                              指导老师:侯英英

          翩跹而出的彩蝶——汉字
    汉语,是中国唯一的语言,也是只有中国有的语言。汉字也是中国唯一的字体。
    汉字,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让它从象形文字转化成如今的汉字。那种由历史结晶而成的精华,怎么能让什么English能所取而代之呢?答案很简单不可能!
    燚,四个火,火象征着什么?胜利、温暖!这四个火就展现出了温暖!warm 又怎么可以直意看出呢?
    那些不说中国话的诗人,写出来的外文诗,有我们的读起来顺口么?不。他写出来的诗,有我们的一读就懂么?不。他们的诗,有我们的意味深长么?不。他们的字,有我们的美妙?精巧么?绝对不!一个形态各异的汉字如同翩跹而出的彩蝶,散发着生命的气息、文化和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在秦朝,秦始皇在一个地方游玩,他看到一个农民,在吃一个面饼一样的东西,就叫李斯上前问那东西叫什么?农民当时十分憎恨这个暴君就说这是biang biang 面,秦始皇又问这字怎么写,李斯怕秦始皇发怒,就编出了汉字中的王中王——!连新华字典第10版都查不出来的“中国汉语最难写的字”就算笔画多有怎样!它还不是方方正正造型美观!
    霜字,是我认为最美丽的汉字,如果我把它分开“雨”、“相”雨和相结合在一起不久进成了霜了么?霜也可以来形容头发这一点外国人是无法理解的。为什么呢?因为啊,地上的霜白色中有点透明的,进容人因某人因操心,头上有了白霜,岂能用英文的white hair 来形容呢?只要仓颉的必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必然常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大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变有了寄托。
    他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结晶中的精华,更是那翩跹而出的彩蝶——汉字。他散发着的是生命的气息和文化,还有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学生:李牧遥
指导老师:侯英英
感悟汉语

  何为汉语,光从字上看:汉人所说的语言。可在灵魂上,汉语可不止这点意思。
  天地之间,唯有汉语最美,那不仅充斥了我们心中的美感,还充斥了世界人民的心灵。相比那枯燥繁琐的英语,汉字代表了我们中国人的智慧,只凭那几笔,即可挡住千军万马;单单十余字,便可汇成那多愁善感的诗篇。
  有许多人问:为何会有汉语?现在想想,还需感谢仓颉。若没有他,后世哪有那万字史记,七言绝句?若没有他,怎能有那纵横千年的科举?怎能让孔圣人说出一部《论语》?若没有他,纸上何来那优美的文字?
  曲线,汇成一个“水”;几笔横刀,刻出一个“字”;刷刷几笔,写出一个“人”。由象形字至小篆,再由小篆变为正楷。经过几千年才变为汉语,这几千年的历史岂能让人一时消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出过无数书法家:东晋的王羲之,隋唐的柳公权,宋元的四大家,明清的董其昌等。他们的字让人所折服,那挥洒的草书,正方的宋体,漂亮的楷体,都让汉语迸发出无穷的魅力和光彩。
  望眼西方,那区区一千多年的历史怎能与我们五千年的历史相比?凭一个“雨”就可将景尽寓其中,就凭那“rain”和“pluie”怎能相比。
  国人常说:“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不错,一个“嘦”代表只要;一个“歪”代表不正。试问:“外语有吗?”只凭这两个,即可看出汉语的深邃。汉语,不是靠说的人多称霸,而是靠它那无穷的魅力称霸。
  汉语的沉淀,是因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汉语的魅力,同样也是因为这五千年的历史。汉语,是古老的;汉语,又是新奇的。
  最后我想以一句话结尾:一笔一划都变化无常,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汉字都如同一条条奔流不息的大河,散发出无穷的生命气息和古老文化的魅力。
  感悟汉语。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七(六)班杨宏文
              指导教师:杨琼

沥雨的文化

    五千年的沉淀,让中国这个经历风雨的酒瓶结出了一朵朵悠远的文化结晶,一个个独具匠心的方块字早已不再是交流的语言,而早成了中国人对世界的感慨。
    如果不是一个中国人,我想我不会理解每一个方块般的字体是怎么凝结而成的,也不会理解他是如何成为14亿人中的通用字,每一个文字都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心血,是数代中国人用深邃的智慧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创造出的最美丽的文字!
    外国人不会理解中国人对于“一花一世界”的感叹,这完全取决于中国人对美好世物的赞美,那是对生命的赞叹,就像造物主对人类的透析,当中国人发出“一花一世界”那样的感慨时,就完成了对世界最透彻的领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每当我看见那些用方块字拼凑起来的优美豪放的文章时,我不禁想到中华古代的一个个文化英杰,李白、陶渊明、范仲淹……,他们坚定而消瘦的背影不断向着我们的方向进军。一代代先辈的文化创新,创造了中国人上千年的文化理念,这是一个坚定而顽强的民族。为了一部部诗书礼记,我们所付出的,是那些只具有武力和残暴的民族所不能理解的。
    我的脑海中所蕴藏的全是祖先们用自己生命来探索的足迹,那一章章富满内涵的儒家经典,那一首首经典沧桑的唐诗宋词。一步步在沙滩上前进的脚印,如今已经能用双手探寻深海的宝藏。我不知道这条路会走多久,但海水已轻佛我们回去的脚印,我们的路只有前行。就像俄罗斯人那样,我们将用余下的生命坚定不移的走向前方,并不断在探索中发扬光大中华文化,直到生命的终结……
    我不难想象中华古代的历代先民们是如何用那些璀璨的智慧来锻造出这些沥雨的文化,那是全心全意的付出和最极致的奉献。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七(六)班 余映辉
 指导教师:杨琼

                       梦回华夏文化

      中华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充满了神秘与真知。殊不知,也许只是黄粱一梦罢了。
——题记

    原来一切都只是个梦呀。我揉了揉自己有些发麻的头,试图让自己清醒一点。可是,自己梦境中的一切,却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寡人扫六合,统江山!壮哉!岂会管理不好这江山?”大殿之上只见一民中年男子来回踱步,双目嗔视,怒发冲冠,洪亮且带有威严的话音回荡在大殿之上。我身处这大殿之中,自然不难听出此人语气中的怒意。“仲舒,你说,为何朕就是无法使各国人民团结起来呢?”那身披一身金袍的男子说道。我环顾四周无人,想必叫的就是我吧。我思索了一会儿,然后从容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各国之人思想上存有差异,如同一盘散沙,想要让他们凝聚在一起,那就先要使得他们思想上取得统一!”
    突然,我仿佛瞬间移动一般。眼前的大殿和那金袍男子凭空消失。我回想起刚刚与那男子的对话,才突然想起“扫六合?那人该不会是秦始皇吧?”
    猛地一下,我又来到了另一个地点。一名体态略显丰满的女子端坐于龙椅之上,眉宇间显现出不凡,一举一动间侧露出霸气。轻喝一声,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孤今日召见众位爱卿前来,主要是有一事想要征求众爱卿意见。孤准备创立武举,以此来寻求人才,诸位怎么看?”众卿无一异议,齐声说道:“武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原来如此,这人是武则天啊!”我在心中默叹。
    这些决策,决定了今后我华夏民族的历史走势以及文化的形成。他是我们华夏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出了我华夏民族的聪慧。让我们明白秦始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涵,以及武则天开创“武举”、“殿试”的勇气。这事我们华夏人民的自豪!
    我伸了一个懒腰,迷迷糊糊的从床上起来。朝阳的光辉洒在我的身上。我看向远方,心中充满了对我华夏文化的崇敬及骄傲!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七(六)班 高畅鸿
指导教师:杨琼
  我们心中的文化

  仓颉的灵感,李白的诗篇,苏轼的宋词,马致远的元曲---它们都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时代文化。                                 
  ——题记

     时代,在这个日新月异潮流中,人们不得不加快自己的脚步,以顺应它的节奏.在川流不息的车辆,人群中,有一种东西正被我们遗忘------文化。
  每天回家,有电视剧,看一会儿;有游戏,玩一会儿;那一本本呆在墙角的书,像沙漠中的植物一样,孤独,寂寞。它们静静的站在那里,等待主人在闲暇之余,留下手的温存。
  现在,随着时代变迁,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而知道“鲁迅”的人却越来越少;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而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那“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放被韩剧里的感情告白所掩埋;那古筝里弹出的优美质朴的音符,被流行音乐的乐动所湮灭。
  “汉语热”这个词相信大家很熟悉吧.听起来使人似乎感觉是件好事。但是,这个词竟是因为外国人才出现的。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甚至超过我们自己。这不得不使人感到惊讶,诧异和羞愧。为此我陷入深深地沉思:这些年,我们怎么了?
  听写大会的词语,成语大会的成语;你认识几个当英语潮来临时,我们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而我们的母语却被抛在脑后。当中国小姐穿着从秦朝到清朝的服饰走在“法国时装博览会”时,赢得了多少外国人的赞誉。
  文化的表示诱人的,而它的里,它的内涵才是最美丽的!
  固守心中那片文化的热土吧!
  守护我们心中的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七(6)班 李明学
               指导教师:杨琼

中国之礼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帮助中华人民传递信息和文化,也让人懂得中华民族五千年经久不衰的礼节,汉字,很伟大,它是中华的象征。
中国之礼——谦
  谦让,谦虚是中华之礼,它们在汉字中皆有体现,谦是民族的象征,它流淌在汉字的河流中,绵延不断。
  记得有一次,在火车站前,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者盘坐在地上,手里拿着一把二胡。他拉了起来,引来了许多人围观。几分钟后,他停下来了,围观的人们响起一片掌声,其中还有人在讲:“好听!”但那老者摇摇头,说:“谢谢,但我有不足,要改进,谢谢大家。”看到这一幕,我突然觉得谦虚尽在一个“谢”字。
  中国之礼——帮
  互相帮助历来为做人之重,然而它也是中国礼节之一,这帮助不仅是一时,更在于未来。
  在运动会上,我代表班级参加了二百米跑,我起跑后牢牢占着第二。突然,第一摔倒了!我冲上去扶起他,这时,其他选手也来了,我们一个一个轮流背到终点,同时冲线。互相帮助正是如此简单,我相信摔倒的他一定会在我困难之时出手相助,也会对我说一句“谢谢你上次的出手相助”。想着想着,我渐渐体会到了:“中国汉字之礼,‘谢’一字也是帮助的结晶。
  中国之礼——乐
  快乐无处不在,在汉字中,“乐”的解释很多,而我认为“乐”一字十分独特。
  在一个凉爽的夏日夜晚,我与小伙伴们在树林中嬉戏,我们都明白:要分开了。因为我们马上要小学毕业了,这是分别前的最后一夜,我们玩得很开心。“时候不早了,我们该回家了吧?”我说。小伙伴们答道:“好,但我们有一句话对你说,谢谢这六年你给予我的快乐!”我潸然泪下,六年的回忆飞速旋转,快乐留下的仅存一个“谢”字。
  汉字,中国的象征,不只在于一个“谢”字。但我认为,“谢”字是汉字文化的基石,他教会我如何谦虚做人,教会我如何出手相助,教会我品味快乐。
    汉字,中国风范,学习中国之礼,从汉字中的“谢”字入手吧!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七(6)班 敖民轩
               指导教师:杨琼
芳香四溢汉语桥

     汉语不像英语那样刨根问底,也不像俄语那样唇枪舌战。它是一壶清香幽淡的茶,它是一坛回味无穷的酒,它是一把素雅大方的折扇,它是一盏星光璀璨的明灯……它,也是一座为沟通世界各国奠基的桥梁。
    一个中国字,就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荡气回肠。
    一个中国字,就涵盖了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一个中国字,就渲染了中华民族的气宇轩昂。
    近年来,不断有国外友人对汉语文化刻苦钻探。可见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终于在此刻闪耀它的光芒,终于成为了一件让世人折服与探寻的文化宝藏。历史上,多少伟大的文学家,为了他们的事业,为了灿烂中国的文化,用尽一生时间,呕心沥血,锲而不舍。交织着汗水与笑容,艰苦与成功的每一个日日夜夜,不眠不休,为了什么?为了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为了让它被世人接受与肯定!而多少年后的今天,这一翘首以盼多时的美好愿望终于实现,属于汉语的时代终于来临!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因为有了全中国人的一起努力,汉语桥从无人问津的陈旧老桥蜕变为名扬四海的文化长桥。当我踏上这座桥时,我想我的满腔热血和其他的中国人是一样的,那种骄傲,那种自豪……我的心被震撼着,一次次心灵深处的迭起,都是因为你——伟大的汉语文化。
    汉语文化,它建起我们不朽的礼仪之邦,它牵引许多慕名而来的文化使者,它搭起沟通文化的友谊之桥,它谱写经久不衰的文化篇章,它让中华大地繁荣富饶,它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它大开世界文化的光明之路,它促进各个国家的多元发展,它让世上所有人成为一家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世界的骄傲!在汉语桥上留下足迹吧,等待第二次归来,把那脚印扎得更深。
  繁忙的深夜,你是否愿让汉语文化的书香弥漫?悠闲的午后,你是否愿让汉语文化的音符跳动?宁静的清晨,你是否愿让汉语文化的笛声飞扬?踏上汉语桥吧,踏上这块芳香四溢的文化大地。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七年级(7)班  刘祉吟
知道老师:蔡燕

那是一枝梅

   那是一枝梅,清雅,有傲骨。
   那是一枝梅,有多少古今文人为它倾心?
   那是一枝梅,代表着那些人,那个民族,那源远流长的文化品格。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光阴匆匆已记不得全部,只留下那一股意韵回荡心间。它描绘的是一枝梅:花瓣洁白如雪的它隐幽深院,从花开到凋落都是那么默默无闻,可却在一个暴雪天引得无数路人伫立观赏!只因在大雪纷飞的茫茫之夜,它虽顶着严寒、托着厚厚的积雪,也毅然执着于散发饱含生命力的芬香。
  它是在向严冬证明它的坚毅与顽强!
   花儿经过了三季,本可以在鸟儿欢聚的季节向世界一展自身的绮丽。可它不,它偏不!偏要在凛冽的寒风中将积蓄了三季的力量爆发出来。不惧怕风雪,它坚毅地支撑着重重考验。片片花瓣以自身的微薄回敬给砭骨寒风的竟是满园的芬芳!穿过寒冷,沁过人们心脾,带来了给予人满怀希望的春天。
    可最后,它还是走了,和白雪一样归为了泥土。
   在我心中那只是一枝再普通不过的梅花——只是一株植物。可那篇文章却改变了我对它的看法。
  长大了,我的视野变得更开阔了,课本上我认识了许多英雄人物:刘胡兰、张自忠——他们那样英勇无畏,爱国敬党,无私奉献,不卑不亢。而我也不再如儿时那样只是百般羡慕,崇拜,不再只觉到千篇一律、无知无觉。
    偶然间,我读了《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坚毅让我忆起犹新的“梅花颂”,回到了小时,重拾起心中的真、善、美。索然无味的英雄事迹又变得惊心动魄,让人沉迷,膜拜,献出无穷敬意。
  如今想来,诗人所赞颂梅的那种精神正是曾令我们感到麻木的那些英雄儿女所要教给我们的,而诗人将这精神深埋在了诗作中,文章里——只为被千百年后发掘,那时的人们还渴望唤醒沉睡的人。
  那只是一枝梅,但何止只是一枝梅,它包含着的是文化所留传给人们的精神呀!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七年级(7)班   喻千
指导教师:蔡燕
那一个个汉字

   当那一撇一捺从笔尖流出,我们有没有为它而骄傲?
   当那一横一竖在纸上挥洒,我们是不是因它而自豪?
   好看啊,方块字;伟大啊,中国字!这神奇的创造,古往今来,有哪项发明可与之媲美?它是文化的奇迹,是华夏历史上最璀璨的明珠!
   写一个方块字,就如同画着一幅画。一个个汉字构成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或喜或悲。他不像英语那般只是符号,也不会像某些字体上蹿下跳,它只会安安静静的端坐,为人们呈现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它不动不响,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和文化的魅力。
   中国字必大行于世。记得在《读者》上看到过一篇文字,文中作者的一位英国朋友十分热爱研究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的汉字,让他这个老外如痴如醉。他评价说中国汉字“内涵丰富,字体简洁”,是“当今任何一个画家所不能绘出来的!”话虽夸张,但事实何尝不是如此?一个“旦”字,仿佛让人看到一轮艳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一个“马”字,又好似使人看到一匹骏骥在昂首嘶鸣?简简单单的笔画,构成了简洁又复杂的中国字,这怎不是一个奇迹?
   汉字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古往今来,中国书法家人才辈出,王羲之,欧阳询,柳公权......一个又一个名字在中国史册上闪光。可看看国外,英语法语写得再好,又何曾听说有一个“书法家”?曾在读书是看到一则统计,同样的文章,用不同的文字翻译,中国汉字所用的篇幅最短,而内容最全;而同样的,在最短的时间里,阅读中国字所写的读物,所获得的信息是最多的。看着这一则则消息,我们怎不感到自豪?中国的字是独一无二的!
   瑰丽的汉字不仅是一项艺术,更是一种精神。九千里黄河一万里长城滋养着炎黄子孙,培养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汉字文化。一个个汉字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更是民族的标志。古人云:“字不绝则国不灭!”一个个汉字构成了中国人的脊梁。当年秦始皇为何要废除六国文字?因为字是民心所系,字不绝,则国民信仰不绝,则国屹立不倒!而今,传承发扬中国汉字更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所要尽的义务。
   那一个个汉字,是达到极致的艺术瑰宝;那一个个汉字,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艺术宝库。我们必将铭记这一个个汉字,这一个民族的精魂!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七年级(7)班   田书诚
指导老师:蔡燕

                 一棵苍松的文化
    文化如同一阵灵风,不经意间来到身边。偶然环绕山头,一排松也浸透其中。
    古往今来,“松”被赋予了“坚贞不屈”的称号,博得徐霞客的独爱。正如同他的游历生涯一样。白雪皑皑的日子,容不得一丝丝鲜嫩的生命绽放,而“松,竹,梅”却格外靓丽,其中数梅最显眼了。于死寂的绝望中,能看见一抹鲜红,人便在这严寒中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而竹显得十分高傲,一丛丛的扎堆,虽不如红梅艳丽,却在明亮中多了一丝清新,一丝古朴的气质。
    古人多次将“梅”、“竹”比作君子。苏东坡曾在自己的竹园里说过:“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将竹作为自己的精神榜样。千古佳句中,不乏对“梅,竹”的描,为何徐霞客独爱“松”? 松和它们比起来便没有那么显眼了,它多了一丝苍劲,在春夏秋冬都无别样,依旧是墨绿的针叶与一棵历经沧桑的躯干。狂风来了,唯“松”不动摇,松是懂得宽容的:你将一棵竹子撇倒了,它会毫不留情的给予还击,而松被撇下躯干后,只会朝一开始的位置返回,稳如当初;当一株藤蔓攀上梅枝的时候,梅会毫不留情的抢走藤的养料,而松则任其发展,毫不插足。这样说来,“松”显得更加成熟、稳重了。徐霞客或许正将人生的历练与松相媲美,于是对松便多加褒奖。
  我认为,“松”更像一位女侠。虽饱经风霜,也不乏一丝秀气和娇弱。在大雪覆盖时,她们也难免会弯下腰抛去头上的累赘,然后保持挺拔,宛如一个少女将自己的自己衣裳讲究的打理平整。
  当人类没有能力来到山顶的松林,是否能够想象苍松艰难的跋涉?我们无法追溯他们的历程,却终要铭记他们挑战自然那不屈不挠的骁勇精神,正如千年来它们演变而来的文化如伤疤一直保存至今。那一阵文化的灵风终究是拂过了,而一阵阵仙灵气息正如苍松的气质一样埋藏在它亘古不朽的韵味之中。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七年级(7)班  陈天然
  指导老师:蔡燕

    
南山遇

    冉冉秋色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在这样温暖的秋日里,归隐的陶渊明缓缓归来。傍晚阳光撒落在他的身上,水碧丹青的南山在他的身后沉默。我看见他的面容,那样悠然而宁静。我看见走过秋天的田野,金色的麦浪层层叠叠,风乍起,扰了一汪秋水。他的肩上扛着锄,高高挽起的布裤上粘了草屑,辛勤耕作一日后的他,立于南山下,静静地望向远方。或许是什么清淡而特别的芬芳吸引了他。他低下了头,脚边是一丛野菊。晚风中,野菊小小的花瓣请轻颤,洁白狭长的花瓣环绕在花蕊四周,花色清淡,花朵半开半合之间,仿佛欲说还休,却又傲立风中,铁骨铮铮。
  折一朵野菊,轻嗅。清香,清幽的香啊!丝丝缕缕的萦绕他的鼻头心间。香气悠远如同陶渊明的心。那样的炽热与骄傲,沉默不语间,都在不经意间流露在内敛悠然之中。菊香隐约间,他轻轻闭上了双眼,他想到了什么?是年少时的意气风发,青年时兼济天下的心愿,还是壮年时面对官场黑暗的无奈愤懑,亦或是老去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傲气。我终是无从得知。  一片暮色中,南山东篱下,陶渊明轻轻吟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脸上是几经沉浮,看千帆过尽后的淡然自若。
  南山东篱下,陶渊明遇见了这一丛晚秋的野菊。从此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周敦颐曾说:“菊,花之隐逸者也。”的确,南山下的丛丛野菊与陶渊明都是世间隐士。他们的的骨子里都镌刻着清高,不屈,坚韧不拔的骄傲。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菊从来都不屑于绽放于春光明媚中,它愿意在晚秋寒霜之中盛放,从不因无人而无芳。 陶渊明爱菊,爱菊的清冰傲霜,铮铮骨气,经历风霜而不屈,坚守本心,自香自珍的君子风范和品格。“怀以贞秀枝,卓为霜下杰”,南山下的这一丛晚秋野菊和先生一样高傲不屈,一样潇洒不羁,一样疏放不俗。  
  漫行在泥淖的山路上,流连于南山的东篱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他怀有“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悠然,他归隐于山水之间,躬耕于田园,自给自足。他是东晋末年污浊的社会中一朵傲放的菊,他将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悠然从容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将中华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菊文化,从南山下的野菊带到了诗赋之中,展现在华夏子孙的面前。 幽幽菊香,源远流长。  
  陶渊明融于那一丛野菊,从容清雅,清高卓绝。他的身上带着中华民族千年流传而下的铮铮铁骨,流传着传承千年的菊文化。在这个秋意渐浓的黄昏,我遇见了南山下的这一从秋菊,遇见了爱菊的陶渊明,遇见了中华文化传承千年的菊文化。
                              学校: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姓名:彭欣悦 八(2)班  
                                      指导老师:田维玮

                                    
‘‘汉语’’使用方法说明书

    产品名:汉语,别名中文。中国人(汉语第一使用者亲切得称其为‘‘国语’’。
    英文名称:chinese
    成份:由多达90000个的汉字组成,有些至今尚未统计。
    发明者:仓颉。
    发明时间:黄帝时代,至今仍不断改进。
    发明原因:为了与他人交流更方便。
    大致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简体字
    使用方法:
    1.先识拼音(本药配套产品),再认笔画,熟练掌握其名称及基本规则(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外到里),达到能熟练快速得说出字的拼音及能正确说出其书写顺序,则开启下一个疗程。
    2.此时可开始认字,因上一疗程打好基础(字音和字形),识字应很容易。有多种方法可选择,如偏旁识字法,加(减)识字法等,均可选择。但注意不能过于强求,循序渐进,积少成多。达到能轻松认字并能朗读小片文章,则可开启第三疗程。
    3.此时即可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即可。坚持最佳,勿囫囵吞枣,阅读是慢慢积累的过程。可开始写作,可从造句开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后可写中篇,长篇文章,达到能写出文采时,则可大成。(修辞手法等升级业务则需另外付款)
    注意事项:
    幼时勿贪玩,打好基础是关键。
    每人天分皆不同,效果有差异,勿心急,会使药效大打折扣。
    适用人群:幼儿(五岁以上),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皆可用(学无止境)
    禁忌人群:暂无
    本药介绍:本药由仓颉创造,经历了5000年时间的洗礼,不但没有褪色,反而焕发出新的光彩。
    本药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稍显复杂,但却更富有本身的特点。譬如春这个字。“三”、“人”、“日”合成一个“春”字;再把“人”字分拆,就是“一撇”、“一捺”。春天总是携着明媚的阳光跚跚来的。阳光普泽万物,她如同青鸟,徐徐散发的和煦将燕子从遥远的南方招来,它如同画笔,使在冬天沉睡的万物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一撇”柔软飘逸,如拂面春风,似柳叶飞纷;“一捺”气势浑厚,如裁衣剪刀,似画笔妙涂。“一撇”、“一捺”珠联璧合,演绎出春意无限。
    “三”“人”成行,五人成群。绿茵坪边,席地盘坐,满面春风。在大自然的怀抱下享受这无比美丽的春光,岂不乐哉?
售  价:完全免费,但只有付出100%的勤奋,才能真正的学有所成。不良症状:如用药过于过量,则会影响休息,则切记勿影响正常生活

    注:本药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所有,其他国家如有效仿之意,则必须注明我国所有,共同将汉字发扬光大!祝各位使用本药者学有所成,彰显汉字魅力!
                              学校: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姓名:王子珣   八(2)班
                               指导老师:田维玮


                        舞动的精灵——汉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物质上的四大发明,还是思想上的百家争鸣,中华文化都凸显了她的优秀。而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成分,也是汉文化最具魅力的一方面,那便是汉字了。      
    从半坡出土的陶器上的图纹到殷商时的甲骨文,到后来的铭文,汉字在不断简化,不断普及,它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记录着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也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国历史上经过了多个分裂的时期,但由于在秦朝时统一了文字,使得中国的统一变成非常容易。所以有了汉字,才有了现在的中国,有了汉字,我们才能了解祖先们的生活,探索中华文明的发展,了解古人的思想,汲取先人的精华,丰富人们的生活。汉字的神奇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有了汉字,中华文明才会源远流长;有了汉字,我们的历史才不会是一片空白;有了汉字,我们的思想才不会空虚。
  汉字有着神奇的组词能力,几个汉字组在一起,便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哲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的缠绵;“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壮美;“君向潇湘我向秦”的惆怅;“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劝勉。然而几千个汉字组在一起,便是一篇情感流动、思想丰富,能让人产生共鸣或者是让人费解的文章。在这字与字之间,在这词与词之间,传递出的已不是一种简单的信息,而是人类的种种美妙的感情,形象鲜活的汉字又被赋予了种种情感。于是,汉字便跳到了锦帛上,跳到了竹简上,跳到了纸张上。它们带着人类的情感跳出了人们的脑海,像一个个乐符,自由的组合便组成了一片篇篇美文,一卷卷古书,一本本著作。  
  于是,中华历史上便有了这些美妙的乐章:《史记》、《汉书》、《出师表》、《陈情表》、《赤壁赋》......,一句句,一行行,读来朗朗上口,读来意味深长,读来获益匪浅,读来荡气回肠。汉字在文章当中尽显奇妙,于是便有了“开卷有益”,便有了“励志读尽天下书”,有了“凿壁偷光”,有了“囊萤映雪”。炎黄子孙对汉字的感情是无法形容的,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切,一种由衷的崇爱。  
  在当今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应该热爱自己的文字,传承自己的文化,让汉字这个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永闪光辉。我最爱那方块字体的汉字,横平竖直的,做人也应该像汉字一样,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学校: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姓名:刘潇宇  八(6)班
                              指导老师:田维玮

                          记忆中的那一碗面  

     随着人类的出现、发展,饮食、文字、语言等等慢慢演变而出,渐渐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然后一点一点的形成了每一片土地上面,最最独特的文化。
                                                   ——题记
    我不知从哪里或在何处听到或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只要不是战火纷飞的年代,那都必然会有各方面的发展。”从古至今,人们对生活的较高需求,无不是建立在国家、社会的和平安定之上。纵观中国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无数种数不清的精致的料理,包含着家的温暖等不同的感情,不同地区的各种文化,在许多个形形色色的厨师的手里,被送往各式各样的场合。
    我从小生长在北方,大约小学时才随家人一起来到了贵州,因此比较偏爱北方的面食。至今为止,我吃过不知道多少种面,却没有任何一种面,能替代我姥爷做的面——武汉热干面,一碗小小的面,却承载了武汉人的热情好客,以及爽朗大方的性格下那颗细腻的武汉人的心。
   小时,在姥爷的小面馆里帮忙,但与其说是帮忙,但不如说是在姥爷那里逃避母亲的呵斥。最开心的时候莫过于每次在忙完后,老爷都会为我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香喷喷的面,大口大口的吃下去,那种温暖的感觉忍不住让人落泪。
   其实一碗上好的热干面,需要花费无数的心思,湖北特有的筋道的碱水面,配以细腻的牛肉末,小勺辣油,纯种浓厚的芝麻酱,用来中和面的粗糙口感的萝卜丁,再加上提味的香葱,吃的时候细细搅拌,百味杂陈。
   说到热干面,就不得不提到武汉,这个在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下游,全年几乎高温不下的地方。在这里,武汉人用它们的热情,根据他们的文化特色、气候环境,创造出了属于他们的独一无二的美食,经过发展,终于享誉全国。
   但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一家承载着我儿时无数美好回忆的小面馆,早就破败了下去,现在,已经只能在上了年纪的人们的只言片语中找到它,而它的主人,已经早就离开了我,去向了我所永远找不到的地方,永无归期。
   我很像我的姥爷,但我所能用来怀念他的唯一方法,也就只有在闲暇的时候,做一做姥爷交给我的热干面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无论我怎样努力,却终是做不出童年记忆中的味道,我疑惑不解,可再细细思考后却又释怀,大概是没有经历过时间的沉淀,所以我做不出来吧。
   后来不管吃过多少的其他面,都在也没有姥爷带给我的浓烈的感情,最后的最后,那些一度被遗忘的被埋藏记忆,又在某一天被勾起,然后再次令我泫然泪下,因为那时的我,终是站在了姥爷心心念念,却再也没有回过的故土——武汉上。
   经历过不知道多少年代的文化的传承,变迁,其实每一个城市所特有的食物,都荟萃了那个地方的文化他点,他们承载着最重要的情感,被形形色色的厨师演绎出来,令人久久难忘。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八年级(3)班   高鹿溪
指导教师    蔡燕
敬畏文字

   文字,是跳动的音符;文字,是敏捷的精灵;文字,是智慧的沉淀……传承了几千年的汉字是数代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人民珍贵的宝藏!然而网络语的流行使汉字文化变得千疮百孔,却少有人挺身而出,博大精深的汉字价值一贬再贬,身为炎黄儿女的我不禁发问:“文字之精髓何在?”
   敬畏文字,体现了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姿态;敬畏文字,需要对文字严肃恭敬的态度。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的这名诗这所以流传至今,并不是灵感突发所得,而是经过成百上千遍的反复推敲,淘汰了“吹”“过”等词,最终筛选出了“绿”字。王安石的成功绝非偶然,正是对文字严谨的态度,他的成就超越了诗句本身,渗透到了文字的内涵中。
   敬畏文字, 是学者责任意识的体现。
   郭沫若乃一代文学大师,对于每一个出现眼前的字都极其严格,一次话剧表演,剧本中一句“你是个无能的文者”映入他眼中,经过反复斟酌,他认为这句话并没很好体现出演员的愤怒和对文者的无能痛斥,改成了“你这个无能的文者”。仅一字之差,后者便让人物形象深刻于观众心中,也让郭沫若得到“一字之师”的美称,他力求自身的典范,成功诠释了敬畏文字的真谛。
   敬畏文字,是世人谦逊品格的折射。
   莫泊桑从小投师于福楼拜门下学习,每日严格遵照老师要求,仔细描摹所观之景、所闻之事。他第一次拜访老师时,老师要求他观察马,他就每天站在家门口,全神贯注地观察过往的马匹,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境界,因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了一些文章,他也因为这些作品得到老师的赏识,莫泊桑勤恳谦逊,终修成一代宗师,敬畏文字,使他得到神来之笔,写出影响世界的名著。
   敬畏文字,使中华文化传承至今。敬,是对文字的尊重与佩服;畏,是内心的感动与震慑。尊敬文字的同时,文字也能让人的思想更加清晰,让人的心灵更加洁净。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与文字同行,共同书写美好的明天。
北师大贵阳附属中学  八年级(3)班  程余昊
指导教师:蔡燕

 
魅力方块字

    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人创造了至今难以解开的谜题:金字塔;古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并传入西方;古巴比伦人建造了神秘的空中花园;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也留下了令后人感慨万千的文化:汉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是我最早接触的古诗,那时的我还不懂诗人的思想感情,但我看着这一个个方块字组成的诗句,年幼的我心中充满了惊叹。一个个方块字就像一个个音符,串连成优美的乐章。
    从甲骨文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创造汉字的历程;到了商周,祖先们又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称为“金文”;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
    王羲之是我最崇拜的古人,他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尊称为“书圣”。我曾有幸见到过他的代表作《兰亭序》,那字句的横勾竖折中,笔锋流畅自然而下,笔势委婉含蓄,却又不失刚劲有力,字形优美,布局巧妙,独具匠心,一笔一划间,描绘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图画,将汉字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魅力的汉字似乎要被奇形怪状的韩文,令人费解的英文所代替,但我坚信,汉字的美妙、精巧不是其他文字所能媲美的。一句简单的“I love you”又怎能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样底蕴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一句简单的“Goodbye”又会有“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的意境新奇。
  如果没有汉字,李白那洒脱的文采便无法施展;如果没有汉字,王羲之那刚劲有力的文笔便不能映入我们的眼帘;如果没有汉字,便没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样的千古名篇流传于世。汉字——这个中华名族丰富想象力的产物必将发扬光大,为世界文化做出重要贡献!它就像夜空中的明星,光彩照人,璀璨夺目,在黑暗中指引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八年级(3)班    戴维
指导教师:蔡燕


                       汉字筑国
  一张纸,一支笔,一笔一划,方方正正。
   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民族精神与精髓,横平竖直间透露出的是那不老的文化气息;每一个汉字都散发着它独特的生命力量与文化魅力,一撇一捺间流露出的是那与时俱进的文化脉动。
    一个字,所处位置不同,读音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同。譬如一个“好”字,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神奇的字体来回跳跃更换位置,仿若有生命一般,向人表达不同的意思,向人诉说不同的故事。再如一个“行”字,“行行出状元”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一名一动,便道出了成功的秘诀。这千年流传的汉字啊,着实使人感到惊奇万分,捉摸不透。
   一个字,不仅有它的体也有它的魂。“佳”,一个人站在比别人更加厚实的土地上,有了更好的基础,才能说是好。“诚”,一个人在言语与行动中做到对人诚实守信,这个人方能算是成功。汉字的中的每一笔每一画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一个字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视觉上的美观,也是为了表达它内在的魂。
   一个字,宣泄中国人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每一句话的筑成都依靠于一个个汉字,而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棒”是由衷的赞美,“爱”是情感的流露,“泪”是伤心的凝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宛若一根根线把人们的情感连在一起。
    有体有魂,言而为感。不同的断句,不同的符号,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话都有不同的意思。中国人的交流与文化都流淌在这条字河中,交融在中国人的骨肉中。中国人说话讲究字正腔圆。在人与人的沟通中,有的不仅是交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小时候牙牙学语时,大人就告诉我们,我们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延续,是炎黄的后代!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想象力所诞生出最美好、最伟大的产物。有了汉字,文化才得以传承。它让我们穿古越今,认识到生活的美好与痛苦;让我们交换不同的想法,增长彼此之间的知识文化。汉字筑国!
    汉字结构复杂多变,汉字美妙,精巧。汉字在从古至今的演化中,筑就了一个伟大的中国,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精魂!
   中国字,中国人,中国魂!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八年级(5)班 陈婉佳  
指导教师: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彭璇


                          古镇音韵
  “滴答”,雨滴落在青石板上的声音,紧接着跳入脚边的水道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可我分明在它落下的一瞬看到了折射出岁月的光影,闻到了湿气浓重的苔藓的清香。闪耀着光芒,沁入人心脾,这分明就是时间与文化沉淀的气息。
  我本很庆幸来到了这里。逃离了城市的喧嚣,逃离了那个灯红酒绿、夜晚明亮如白昼的世界。可眼前的古镇已深陷在各种商铺的交错中,和我想象中的那般静谧不同。我多渴望探求到古镇千年的风韵。
  轻轻关上木质的窗户出了客栈,我独自在古镇里左拐右拐,穿过密集的人群来到一个巷子里。
  我顿时震惊了。这里安静极了,小雨一直绵绵的下着,好像和我脑海中的景象重合,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充斥着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原来这才是古镇的风貌,街边的青石黛瓦被珍珠般的雨滴装点得恰到好处。
  不时有小孩子窜过身边,踩得青石板“嗒嗒”地响,溅起石板洼里晶莹的雨水,那一刻,古镇质朴的文化好像积淀在雨水中了。我不禁伏在墙上,轻嗅着湿润的气息,也不管雨水沾湿了脸庞,想要侧耳闭目静静地听雨滴敲打石板,饱含着一腔文化的底蕴在我耳边细语。
  它说,它曾看到一位身穿汉服的女人打着油纸伞走过这里。
  它说,它曾闻到卖小吃的小贩扁担筐里飘出的郁香。
  它说,它曾听到几个身着旗袍的姑娘在这里讲的小秘密。
  它说,它曾触到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头上的红绳……
  直到鼻腔里渗入了热腾腾的香,我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跑到街边老奶奶的小摊上,买了一个粽叶包的小吃。里面是八宝饭一样的糯米团子。奶奶说她在这做了几十年,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糯米团子混着粽叶的香,把饮食里积淀的文化传递到我心里。
  我漫步在回去的路上,听到“滴答”的一声,望着被绵绵细雨笼罩着的古镇小巷,像云端的仙境一样,嘴里回味着的糯米团子的香。
  “滴答”,雨滴声清越。
  那雨滴落在青石板上的声音,是文化积淀的声音。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八年级(5)班 江锦钰
指导教师: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彭璇

永生不息的传承

  那份顽强,燃烧着一只只跳动的生命。
  那份执着,震撼着一颗颗火热的儿女心。
  那条长河,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历史文化奔腾不息。
  山间的杂草是生命的象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杂草并不似外表那般柔弱。它们体内酝酿着的是熊熊大火,它们的血液在燃烧。它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羁的灵魂,不论外界环境多么恶劣,他们都将用自己特有的勇气去战胜一切伤害。最后留下的,便是那在风中摇曳的胜利旗帜,那源源不断的勇士之风。
  坚贞的爱情是上天的垂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对那纯粹的儿女之情说出了坚贞的誓言,引得世人都甘愿做那小小的春蚕。风风雨雨,坎坎坷坷,道不尽的故事与缠绵竟都融入这短短的诗句中,化作无畏的心,坚定地走下去。
  奔腾的黄河是自然的恩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生生不息的黄河满载李白对命运的感慨,那豪迈的气势满是他对世事的感悟。天赐一条黄河,天赐一位诗仙,黄河养育的中华儿女才有这般的灵骨,这样的飘逸。
  文化的力量如此惊人。以此于现如今,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早已根深蒂固,早已无法拔起,早已融入那翻滚的黄河,渗入地层、流入人心。
   鲁迅,一大文学巨匠,作为中国近代文学、白话小说的奠基人。他的《野草》、《呐喊》、《彷徨》以及那本《朝花夕拾》早已对全人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是中国文化的主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扬人。
   莫言,那本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红高粱》已走向世界。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以自己独特的写作特点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当代社会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个别样的新世界。
  有人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只有高雅的形式才足以显现其存在意义。亦有人觉得,中国文化只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情到之处方可尽显其价值。
  而我却认为,中国文化确藏于书本中,是中国文人的气脉;亦不过也是山间的一株草,耳边的一首歌,身旁奔腾着的一条河,是中华民族每一秒的呼吸。
  不论追溯到上千年前还是展望几千年后,不可否认的是,文化这条长河,这串中华民族几千年时间和心血精心编制的珍珠必定会永生不息地越挫越勇、越陈越醇、越传越广。
   看,
   那流淌着、渗透着的中国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八年级(5)班 邹路易
指导教师: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彭璇

文化的表里

  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
                                 ——题记

  文化是什么?
  花与草,天与地,万事万物,就是文化,如果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那么文化就是智慧放出的异彩。就像银河行星回旋,散发出无穷光芒,闪耀万千。
  每个人都不同,感觉不同,文化底蕴便也不同。
  你看,水点缀着世界,穿银打线时。有的人,急匆匆的,似乎怕雨弄脏了他躯壳外的一层装饰。他是如此珍惜时间,以致于一步也不愿停留,一眼也不愿观赏。雨,装点万物的时刻,在他的心里,只是一种拖沓,一种累赘。
  有的人,看着手中晶莹剔透的笔,冥思苦想之际,细雨珠帘,使他的心被深深触动,勾起脑海中雨的美景,雨的文化,是那样美丽动人,不由得沉醉其中,文思泉涌。雨,像轻快的精灵,在他的心里,是一种陶冶,一种唤醒。
  雨下着时,同景而不同感,大概就是文化的魅力吧,它能让仅在意表面躯壳的人捉摸不透,绞尽脑汁也只能得到浅层无价的表面,因为他经常生活在眼前一片阴霾的雾境里,所以觉得心满意足了;他欢呼雀跃,手舞足蹈,殊不知,可悲至极。
  然而,它又能让那些精粹的灵魂得到前所未有的升华,就像树木渴望雨的滋润,小鸟渴望蓝天的陪伴一样,那些历经重重磨练的灵魂,早就褪去肮脏的躯壳,以其原本迎接文化的洗礼,他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存精华之部分,心满意足,岁月的磨炼和耐心的考验,忍受过来的他们,终究如愿以偿。
  我不很明白古文上寥寥几笔,和现代文中白纸上的星罗棋布是等同的转变,还是有不同的意义,又或是表现出来的文化底蕴高或低了一个档次,我只知道文化在以不同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都存在着表里两个境界。有的人把表拿走,视如珍宝炫耀着,有的人把里取走,捧在怀中用心感受。可笑的是,命运离奇,一路炫耀其“表”的人,遇到了用心体会多年“里”的人,并对他说:“你看那,我真富有啊,我有着华丽的外表,而你有什么呢?而真正有“里”的人是不屑于与他争辩的,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境界。好似茶杯,外国人喜欢用玻璃杯,因为可以一目了然,透过茶杯就可以明了泡了什么茶,有着何种滋味,“一路走来,始终如一”。中国的饮具,却多了几分含蓄蕴藉,透过杯子你不知道泡的是什么茶,一定要品过方知其中的滋味。
  文化表里,复杂难说。当你看见我是琴时,其实我是萧……我只愿穿过大千世界的喧嚣,独饮清茶,独听雨声。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李家瑞 八(7)班
   指导老师:石静枫

   
文字的岁月

  那一本传承了这个家族记忆的古老族谱静置在我的眼前,那些陈旧书纸上跳跃的文字在阳光下,翩飞,组合,如一只只翩跹而出的蝶,幻化出一幅幅画,讲述这个古老家族曾经的岁月……
                          ——题记
    在家族的祠堂中,存有一部古老的族谱。
  还记得年幼时随外公第一次走进家族祠堂,阳光透过朱红的雕花木窗将祠堂照得格外明亮,晃得人睁不开眼。堂内四周的摆件在明亮的光线下也栩栩如生。外公小心翼翼地将族谱从柜子里取出,像是在进行一场隆重庄严的仪式,气氛肃穆。翻开族谱,一行行字体在泛黄的纸上渲染出美丽的墨色,还散发出淡淡的书香味。
   外公手中的这本族谱,是整个家族的珍宝。从清朝起就一直放在祠堂里,记录着家族的兴衰荣辱。外公将族谱放在桌子上,一边抱着我,一边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字念给我听。太阳斜斜的照在我身上,耳边充斥着远去的故事,我不由听得昏昏欲睡。而外公却依旧兴致勃勃,还不断为我介绍先祖们迁徙、繁衍、劳动的故事。最后外公终于结束了他滔滔不绝的读书声,我如释重负从他膝上蹦下来。外公深深的看了我一眼,淡淡地说:“这上面的每一个故事,或许很枯燥,但老祖宗确实都经历过,也都是历史,都是过去。”
  那时候,外公原本慈祥的脸上竟带有了一丝严肃和我看不懂的深意。而迷糊地点了点头。
  前段时间,外公将族谱重新编修。午后的阳光将他笼罩,像一个从记忆深处踏着时光而来的老人,他写下的一个个楷书,一段段故事,都是一段无法回去的沧桑岁月…
  再一次翻看着这本故事,总序前写有这样的一段话。
  “康熙四年,罗阿三率妻子邑人从章豫迁徙至此。”
  我愣住了,依然不太明白。外公笑着说:“小时候,第一次看族谱,我也像你这样”,外公拍拍我的头,又说:“长大后,我离开家乡,到了好几个地方。离乡的感觉像漂泊无依的船,一次,遇到一个罗姓人,一问祖籍,他竟然也是章豫的。那感觉无法形容。”
  说完,他看了看窗外,眼神悠然而冗长。
  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族谱上的文字,不仅仅是一个个词汇的简单堆砌,它已经成了这个家族的根,是一个个游子的魂,是凝聚大家的强大纽带和一股重大力量。它让人无论身在何方,也能寻根问祖,让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给人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汉字,一笔一划皆是历史,皆是传承。我们的祖先运用汉字,书写着家族的故事,书写着曾经的岁月。通过族谱,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而这些深深浅浅的痕迹便像一个个大型的记忆库,将传统一直延续,春夏秋冬,生命轮回。
  感谢智慧的人们,若不是他们写出的文字,我们又怎能体会“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中的离情别绪,又怎能懂的游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之情?又或者说,没有他们的文字我们又怎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我们又怎能明白当日李煜吟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亡国愁绪?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岁月传承皆在这些小小的文字里沉淀。文化的古韵才在这岁月里得以留存。
  我想其实就是因为文字的书写,文字的编绘,而让这个家族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记忆,一个不灭的记忆……
  文字的岁月,我想亦是曾经的岁月。那本静置在祠堂里的族谱,散发着古朴的气息,在时间的长河里静静地诉说……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陈子仪 八(7)班
   指导老师:石静枫
汉字的魅力

    翻开书本,其间汉字精巧,美妙。在历史的长河中,汉字如一个硬盘记录下了亘古不变的文化;在世界的发展中,汉字如一轮明月照耀了漆黑一片的夜空;在人类的文明中,汉字如一抹晨曦映亮了焕然一新的时代。汉字一笔一划间,体现它的变幻多端,美妙绝伦,那一个个形式多样的汉字如迎着阳光开放的花儿般,光彩而照人,灿烂而闪耀。汪竹柏说得好:“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风飞龙翔。”
    捧一本古书,古人贬官后的悲凉,受用时的狂喜,赏景时的悠闲,隐居时的淡泊在墨迹之间流淌开来……这便是汉字的无穷魅力,汉字的魅力在清代爱国志士谭嗣同临死时那一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大义凛然里;汉字的魅力也在婉约词人晏几道“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的清新脱俗里。汉字,中华的文化之源。一撇一捺间展现着中华民族超人一等的文化底蕴,一字一句间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文化之所以闪耀,是因为它的出现让古人所表感情更加强烈,让古人所写文字更加脱俗。正是因为如此汉字才能在世界上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便是它的魅力所在。
  从古以来,汉字的魅力没有消失,还在继续的延续,现在的魅力在于现代的那文风犀利,直指社会之漏洞,直插漏洞之咽喉的利剑之中。即便是在黑暗之中那汉字的利剑也能闪耀出无比璀璨的光芒照耀着黑暗,它存在于鲁迅愤然弃医从文后,所写的那些深入人心将社会之弊端尽展于人们眼前的文章。那文章之中的汉字如同蜡烛所发出的那幽黄的光芒,虽然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当无数的蜡炬之光汇集之时,必定能将这黑暗照亮;那汉字如一股清新空气给予在这被黑暗笼罩下沉沦的人们一丝生机;那文字如天上的一声轰雷,誓要把这黑暗之中的乌云轰开,轰出一片崭新的世界,轰出一个美好的未来,轰出一个新天地。
  它还存在于龙应台女士针砭时事、鞭辟入里的文字里。这位“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的作家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她举出无数台湾社会现象来作为讨论,并以中国人文化的心理角度深入解释台湾政府的作为和人民的表现,其中辛辣讽刺的文笔虽遭人反对、谩骂、或密投书至政府单位,但她仍秉着客观批判的精神,持续而正中要害的不断写出她的社会观察,龙应台无所畏惧,因为她笔下台湾的丑恶和腐化,是源自于她爱台湾的不舍与心疼。这样的作家让汉字继续延续,继续创新,继续发展。
  步入当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仿佛已经忘却了那给予过我们光明,震撼过我们心灵,滋润过我们大脑的汉字,那曾经惊天动地的文字变为了键盘上“嗒,嗒”的声音,难道这就是当初的汉字么?不,我们曾经的那刚劲有力,入木三分的汉字己经被抛弃了。“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文字一出,人类从此由蛮荒岁月转向文明生活。这一瞬之间的灵感在五千年的文化中一直闪耀,我想我们不应就此抛弃汉字,而是应去挽留。那汉字必会像那磁石的向心力一样扎根在人们的心中。因为这小方块以其浩瀚广博抒写着华夏历史,以其灵秀展示着炎黄之精神,开辟和注解着历史。在秦始皇的烽烟滚滚中,汉字没有被毁掉,在侵略者的生灵涂炭中,汉字没有被毁掉,在西方列强的奴化政策下,汉字没有被毁掉,始终以方块字的骨骼在支撑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现在和未来,直到永远。它也必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和不变的底蕴走回世界。
  汉字的魅力,是那在创作时一瞬的火花;汉字的魅力,是那写作时一抹的绚烂;汉字的魅力,是那救世时一声的震撼。这无与伦比的魅力,这无与伦比的汉字。汉字常在,国魂不朽,中文,永远灵秀和清纯。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周张弛  八(7)班
   指导老师:石静枫

食,乃碰撞之美                

    碰撞,在每天的生活中反复无常地上演着。人们不小心的摩擦,杯具乒乓掉落一地,楼道之间的疯疯闹闹,而我却用味蕾,尝出了世间万物的碰撞之妙——柔为一股芳香,不再尖锐,不再激烈,而是沁人心脾。
    清晨,一碗辣鸡面下肚,在胃里“翻江倒海”,带给人们一天的动力与精神。而那碗泛着红光的面条,在水与锅之间的碰撞中,膨胀着身体,激发出独有的谷物之香。出锅,淋上提色的酱油,浇上一勺早已备好的辣鸡,几抹葱花一撒,叫人的早上起头便是赏心悦目。一嘬,在牙齿与味蕾的碰撞间,是贵阳这独特的风味,是一场辣与香的盛宴?还是历史与品尝之间的美丽另类的碰撞?不得而知,只是内心满满喜悦。
  地方小吃千百,不如只尝最奇。“叮叮当,叮叮当......”这准是那门口的老板在叫卖自己的“丁丁糖”。若不是有幸见过面粉与糖的摩擦,我便不会对这随口小吃产生独特的印象。那面团,由圆变长,由细变宽,厚度却是越来越令人惊讶。师傅会用外人不知的手法,使糖与面粉巧合地融为一体,靠着推、拉、扯、缩,来来回回几百次,再靠着锤子和铁盘间的碰撞,重重的落锤产生了深远而富有震撼的声音,却像召唤人们品尝这“碗”出来的美味。进入口中,产生异香,黏黏的口感会将小孩与老人的牙齿粘在一起,但甜香糯软的口感却让人没话说。品尝这美味,我仿佛又用舌尖感受到了碰与撞的奇特,更感受到了小吃与这座城的紧密结合。味蕾上的细胞,都被这辛劳的人们所唤醒,给人带来千百年来继承之下的口味与体验。
  这座城,这些人,这种味,都在演绎一场美食剧。他们在餐上碰撞,在刀板上碰撞,在口腔中碰撞,在人心和胃里碰撞。但留下的却不是如刀枪般激烈争斗,打打杀杀的痕迹,而是化为一口清茗,香味冲上脑子,化作清香,遗留在体内,不是尖锐的方式,再次给人舒心的撼动。
  世间之物,普通食材,都在行走,行走在餐桌,行走在舌尖,但它们却能碰撞出最美的花火,也碰撞出历史与文化最需要的部分。
  食材之间,能碰出清香,撞出激烈,最终造就万物滋香。回望,原来碰撞亦是一种独特之美。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学生:八(1)班潘一鸣
                                        指导老师:侯启芬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