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樱花看日本文化
非常非常的喜欢樱花,却非常非常不喜欢日本。原因不言自明,我们大多数人都愿意欣赏美丽而厌恶丑恶,虽然美丽往往与丑恶并存;人们时时向往文明而鄙视野蛮,尽管文明经常不敌野蛮。
我这么说,并没有贬低日本文化的意思,东瀛人文,历来自成一家,有它自己的独到和神秘之处。然而每当触及与日本文化艺术有关的书籍和影像资料,脑海中就会闪过几十年前那些难以忘怀的历史镜头,就会想到这个曾犯过滔天罪行的国家,至今从没有真诚悔罪过——恰恰相反,他们换来换去的政要,他们变来变去的教科书,都在不停地美化着“皇军”的“圣战”逻辑。一想到这些,对于扶桑文化,对于案头和日本有关的文学课题,我就会失去赞赏的心情。
台湾著名女作家罗兰,上世纪七十年代赴列岛观光后,曾写了一篇游记【东瀛模样】,特别深刻地剖析了日本的文化:“第七世纪的时候,日本学生到唐朝来,学去了中国的吟诗。但是,这极其风雅平和、纯属灵性的文士活动,到了日本,却变成了锻炼‘丹田之气’以强身的一种方法。在台上表演吟诗或雅乐的时候,也不忘加入腾腾‘杀气’。当你看到他们在‘诗吟会’上,竟然也都是咬牙切齿,怒目横眉,你会再一次认识到,他们的民族不同于我们的民族。那偪窄的胸襟,有仇必报的忍性,绝无我中华民族冲穆祥和的气质,和雍容大度的民风。他们极力教育自己,守法,守礼,学一切所当学;模仿一切所当模仿;但他们只为了要使自己强过别人,而绝不想和别人‘共存共荣’。”
罗兰女士年轻时饱经沧桑战乱,她自己形容“当年在日本强敌的铁蹄声中,度过了生命中的春天”,所以这次东瀛之旅,很快就在触景伤情中变得意兴阑珊。那祥和别致的美景:枫红层层的市区,间杂错落的农宅、夹道的古松、幽隐的小径……全都化为一份痛感失落的陌生。女作家在散文里表达出的悲伤让人忍不住为之心痛:“……这里不是天津,不是台北,而是东京!这里不是我生长的地方,不是我立业的地方,不是我要观摩的地方,不是我要赞美的地方,也不是我要凭吊的地方。这里是东京,是记录着昔日蛮强,今日嚣张的;记录着昔日血腥,今日铜臭的东京。”
初次阅读罗兰女士的散文,我还是个十几岁的学生,这篇【东瀛模样】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十几年来,每当遇到日本的文学艺术,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怅触的感觉,和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文化,真的就那么不值一提吗?后来,读到一本精通日语的专家的著作,他认为“越是敌对的国家,越应该好好研究”,带着这种“研究敌国”的观点,我开始接触日本的文学作品。那些长篇小说和抒情诗没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倒是觉得几位名家的散文非常优美,如志贺直哉的一个短篇随笔:
“……以前没有觉得牵牛花这么美。这是因为一向早上晏起,没有机会看到刚开放的牵牛花,而见到的又大多数是被太阳晒蔫了的,让人觉得纤弱,所以我对这花一直喜欢不起来。但是,今年夏天,在黎明的时候就醒来,看见了刚刚开放的牵牛花,便觉得这水灵灵的花非常美。与康乃馨、天竺葵相比,这种水灵灵的美是别具一格。牵牛花的寿命可以说也就是一两个小时吧。看到牵牛花的这种水灵灵的美,不知何故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这大概是少年时代就知道牵牛花是水灵灵的,可是没有觉得怎么样,只是到了老年才感觉到了牵牛花很美吧。{【牵牛花】}”
志贺直哉{1883——1971}在日本被誉为“短篇之神”,他这里描写牵牛花的文字就像刚开放的花朵一样清新水灵。他的传记里介绍说,在日本侵华期间,志贺直哉拒绝发表任何作品,【牵牛花】是战争结束后他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想不到,文字风格如此淡泊与从容的作者,竟是这样一个同情中国的好人,因而对这位老先生一直敬佩不已。
志贺直哉这些充满了早上灿烂阳光的文字,使我更多的了解了这个国家在文化上的品性和品味。樱花和富士山可以比喻为日本文化的特色:柔可如樱花,暴烈起来则像喷发的火山。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民族是一个不喜心计的民族,有时候看见日本旅游团,像一队幼儿园儿童似的跟着导游站在街口,齐刷刷地等着红灯过去,我就会哑然失笑,因为他们的表情和模样都相当卡通。然而这个民族卡通起来,会不计后果地轰炸珍珠港,会在一段时间内让山姆大叔和“日不落”帝国难以招架。
当日本人终于明白,老是向别人挥舞拳头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他们就选择了向外输出文化。日本输出文化的方式很特别,也很简单,和我们在海外建街道、树雕像、舞狮子、挂红灯笼不同,他们喜欢到世界各地种樱花,在华盛顿,在武汉,樱花都成为装扮春天的美景。人们在欣赏这些清丽的花树的同时,有没有想过,中国和美国,当年同为日本的死敌,东洋人把美丽的樱花载到对方的土地上,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而中国和那个强大的盟友又曾在人家的土地上留下了什么纪念物呢?
一直很喜欢樱花,觉得樱花是那样的柔美,那样的宁静,那样的和平。喜欢樱花,喜欢志贺直哉,更喜欢那个记忆里永不能忘的山口百惠,但是,还是不喜欢日本。不过,从华盛顿和武汉的樱花图景里,我看到了日本文化的不平凡之处,他们在战争失败后,勇敢地向敌国拿出鲜花,那既是一种独特的修为,也是一种难得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