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3580阅读
  • 0回复

(巴文化谜)巴人早期族史论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4-20

巴人早期族史论稿
魏继新/文


    一、巴族是中国最早的先民集团之一,他的老家在阆中巴人最早记载:是殷武丁时期的甲骨卜辞,武丁及夫人妇好“伐巴方” 所以,巴人至少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完成了部族联盟,有了巴。常璩则认为更早,在《华阳国志》中说:及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属梁州。而巴又因阆白二水流似巴而得名,因此,可以推断阆中是巴部族联盟的中心,亦即顾 颉刚教授所说的巴人的“老家”
    二、 賨人与廪君族同源及巴人的形成、话动区域与迁徙路线 巴人有二大支系:
    ( 一、)賨人与廪君族同源,后来在其氏族首领廪君死后魂魄化为白虎传说后以白虎为图腾的巴族的一支,居住于汉水流域、巫山一带,亦即廪君族; 佐证:

1. 董其祥: 伏羲族的活动地域原在汉水上游陇东、陕南之地,这一代是古代巴人 活动的 地盘。《荣氏注》“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成纪即今甘肃南部成县。此说与董语印证。 后来,伏羲族沿秦岭大巴山向南,到达阆中一带。这是最早的巴。
2、《路史》:太昊伏羲氏,……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并注:乃阆中俞水之地。 此时巴已为:陇东、陕南、巴山、阆中、汉中一带。
3..顾颉刚教授:女娲既是太昊伏羲氏之女弟,亦有生于阆中的可能。他们 兄妹 生于川北,游于 川西,《海内经》而太昊的子孙又建国于川东 说:西南有巴国,太嗥生咸鸟, 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然则巴国是太昊的曾孙建立起来的。常璩说“巴子……后治阆中。” 原来回到他们祖先的老家去了。
4、童恩正引《元和郡县志》:《禹贡》梁州之城,古之巴国也。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 巴 字,故谓之巴。
5、《华阳国志校注》刘琳注:(巴水)即嘉陵江。其上游本指今渠江(《水经注.江水》云“巴水出晋昌郡宣汉县巴岭山是也”),与嘉陵江、涪 江会合后,亦通得巴水之名。
6 、邓少琴引:《范书》应本之《巴志》,所不同者,《巴志》朐忍夷所称为 《范书》称之为阆 中夷。
7、巴人国渐向东扩至巫 山一带地区,以白虎为图腾的廪君族,后 沿长江上溯,到涪 陵、 重庆,末期沿嘉陵 江上溯,与 当地原伏羲族(留在嘉陵江 一带的巴人,即后来的賨人)賨人 汇合,并治都于阆中。
8 、最近, 陕西省商洛市在商洛丹江、乾祐河等流域 发现了3000多座崖墓,考古学者认为,崖墓和悬棺虽然 有所区别, 但是性质相似。 从而推断,该地区和巴人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专家大胆推测,神秘的商洛 崖墓说不 定是巴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起码也说明, 巴蜀文明在这一地区找到了呼应。
9、 在许多记载中, “三皇”中的伏羲,诞生于天水。伏羲为三皇之首,风姓,其母华胥氏。史载:“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而生伏羲于成纪” 即今秦安、秦城一带。后徙至陈仓(今陕西宝鸡),又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死后葬南郡,说天水是“羲皇故里”。 天水,在甘肃省东南部,地衔甘、陕、川三省交接。天水以西秦岭为分水岭。中北部渭河水系属黄河流域,南部嘉陵江水系属长江流域。天水南部嘉陵江水系属长江流域。 《路史》:太昊伏羲氏,……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 并注:乃阆中俞水 之地。 由此可见,伏羲生于天水,也并非事出无因,但其中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天水南部就是嘉陵江 上游,由此推定伏羲是出生于嘉陵江流域,这是毫无疑问的了。而 《路史》 又注:乃阆中俞水 之地。 俞水为嘉陵江古称,这不正是明确地说明伏羲出生于嘉陵江流域的阆中又是什么呢?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集团的流动迁移很大,伏羲氏族部落集团在嘉陵江流域活动的范围很广,因此,很难根据某一处遗址或记载来确定,所以,我们只能依据史料记载来推定。 因此,实际上巴人共同的先祖就是伏羲族,他们活动的早期区域就是嘉陵江流域、汉江、渠江一带,后来,一部分人沿着向东扩展,形成了后来的廪君族,而仍留在嘉陵江、渠江一带的巴人,即成为后来的扳循蛮。

    不管伏羲是生于天水还是阆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早期伏羲族的主要活动领域是嘉陵江上游,而因阆中水曲折如巴或坝而得名的最早的巴人的主要聚居地(或日建都)应是在阆中,所以才有了“.顾颉刚教授:女娲既是太昊伏羲氏之女弟,亦有生于阆中的可能。他们兄妹 生于川北,游于 川西,《海内经》而太昊的子孙又建国于川东。说:西南有巴国,太嗥生咸鸟, 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 巴人。然则巴国是太昊的曾孙建立起来的。常璩说‘巴子……后治阆中。’原来回到他们祖先的老家去了。”之说。
    ( 二、)仍尊伏羲为始祖神的賨人(亦称板盾蛮、阆中夷)及活动范围 以土著(原住民)为主的賨人。亦称板木盾蛮。 阆中夷。
    华阳国志:巴志:长老言,宕渠盖故宗国,今有城賨。华阳国志: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陷降,锐气 喜舞,帝善之日:此武王伐纣人之歌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
    《舆地记胜》:巴西宕渠,其人勇健好舞,……古之賨国都也。
     重庆博物馆主任董其祥在其《巴史新考》中云:賨即秦汉时板木盾蛮,后来封建王朝把向他们征收的赋税称为賨,以布代赋,称为賨布,以线纳税, 称为賨饯,賨就成了 对他们种族的称呼。 在中国古代,由于嘉陵江贯穿全境,境内多为浅丘,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适合农作物生长,史料记载,川北嘉陵江流域盛产水稻,其中有红脚、江南、思南早等黏稻和各种酒谷(即糯米)以及高粱、玉米、大小麦、豆类等,物产充裕,《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了一首古代巴族的民歌,也是这方面的佐证: 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 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 这首歌,大意是在山谷平地和丘陵山坡上可以种许多水稻和小麦高粱等粮食,不仅可以供养父母,还可以酿酒来孝敬父母。
    可见,在古代社会,嘉陵江中下游流域的地区,由于人口并不是很多,物产丰富,人民生活还是相当充裕的。賨人开发了嘉陵江、渠江流域,使其成为巴人扩展的重要依托.賨人的迁徙流动愿望由于生活的安定远没有廪君族强,所以她的话动范围主要仍在两江流域
    三、廪君蛮与板盾蛮区别(董其祥语):
    1、居住地不同,板盾蛮居于渝水左右,廪君蛮居于夷水,即今湖北清江;
    2、姓氏不同:板木盾蛮有七姓:罗、朴、昝(督) 鄂、庹、夕、龚; 廪君蛮为巴、樊、覃、相、郑。无一相同。
    3、图腾信仰不同:巴族以廪君化白虎为图腾;而板盾蛮则射白虎。即昭襄王时白虎为患。

    董其祥语:在部族联盟时代,巴族为部落联盟的酋长,当时处于奴隶社会初期,在它的统辖下,还有不少的氏族和部族,现在还可考见的有合川的濮,阆中、渠县的賨人,南充的充,奉节的鱼,渠县的卢,巫山的巫蛋、秭归的夔,云阳开县的彭,涪陵的等。它们都是半独立的部族,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地域为活动范围的松散的部族共同体。
     顾颉刚教授:女娲是太昊伏羲氏之女弟,亦有生于阆中的可能。他们兄妹生于川北,游于 川西,而太昊的子孙又建国于川东。《海内经》说:“西南有巴国。 太嗥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然则巴国是太昊的曾孙建立起来的。常璩说“巴子……后治阆中。”原来回到他们祖先的老家去了。

     段渝(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板楯蛮与巴文化及相关问题》在中指出: 根据《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传》和《华阳国志·巴志》的记载,渝水(今嘉陵江、渠江)和长江干流的朐忍(今云阳)均为古代板楯蛮的生息繁衍之地,有共同的文化。而涪陵郡虽有板楯蛮,但却“多犭襄、蜑之民”,虽与板楯蛮共属一个大的巴文化圈。板楯蛮,在一些文献中又称为賨人,是世居川东地区的土著民族之一。秦昭王时,因板楯蛮射杀白虎有功,秦“复(免除)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华阳国志·巴志》)。汉初,板楯蛮因“从高祖定秦有功,高祖因复之,专以射白虎为事,户岁出賨钱口四十,故世号‘白虎复夷’,一曰‘板楯蛮’。”称其为賨人,则如谯周《巴记》所说:“夷人岁出賨钱,口四十,谓之賨民。”本由交纳賨钱得名,秦汉时代逐渐演化为族称。

    这里有一点非常重要:原本同为伏羲子孙的板楯蛮部族与廪君部族,为什么会出现廪君族的图腾是白虎,而板楯蛮的图腾是射白虎呢?我们从以上记叙可以看出,在统治阶级“以夷制夷”的政策下,巴人的后裔廪君族与賨人族己开始分化。表
    现在图腾信仰的变化上。但他们毕竟都是伏羲族的子孙,所以,当廪君族“后治阆中”回老家阆中时,他们又融汇在一起,仍以阆中为巴国国都。

    板楯蛮之名,来源于木盾。《释名·释兵器》:“盾,遁也,跪其后辟以隐遁也。太而平者曰吴魁,本出于吴……隆者曰须盾,本出于蜀……以缝编版谓之木络,以犀皮作之曰犀盾,以木作之曰木盾,皆因所用为名也”。
     胡三省《通鉴释文辨误》卷二说:“板楯蛮以木板为盾,故名。”本由使用木盾得名,后遂成为族称。 板楯蛮古居嘉陵江和渠江两岸。
    《华阳国志·巴志》载:“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集解引郭璞曰:“巴西阆中有俞水,僚人(按指賨民,即濮人)居其上,皆刚勇好舞。”《华阳国志·巴志》“宕渠郡”下载:“长老言,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
    《元和志》:“故賨城在流江县东北七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三八:“古賨城在流江县东北七十四里,古之賨国都也。”流江县为后来的渠江县。板楯蛮初居此,当从嘉陵江东进而来。按盾又称为渠,《国语·吴语》:“奉文犀之渠”,韦昭注曰:“文犀之渠,谓楯也。”宕渠、渠江等名称,当由板楯蛮所居而得名。 据《华阳国志·巴志》,巴东朐忍(今云阳县)和涪陵郡也有板楯蛮错居,同书《汉中志》和《李特雄期寿势志》记载汉中亦有板楯蛮。《汉书·地理志》则说:“而汉中淫失枝柱,与巴蜀同俗。”可见,板楯蛮分布甚广,包括整个川东地区,北及汉中东部之南,都是板楯蛮的活跃出没之地。诸书记载说明,板楯蛮不仅是构成川东巴地,而且也是构成川东巴国各族中分布最广的主要民族之一。 板楯蛮是百濮的一支。
    扬雄《蜀都赋》说;“东有巴賨,绵亘百濮”,这是賨人(板楯蛮)为濮系民族的确证。《华阳国志·巴志》所载阆中渝水有賨民,郭璞注《上林赋》则记为獠人。賨、獠互代,也可见两者皆一。
    板楯蛮的经济成分比较复杂,表现出农业与射猎相结合的复合型经济特征。社会组织上具有浓厚的部落制特点,处于以血缘为纽带的大姓统治即酋邦制发展阶段。其俗信巫鬼,其风崇勇武。文化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创立了著名的巴渝舞,表明殷末曾随巴师参加武王伐纣,也反映出板楯蛮的来源是相当古远的。
    由此可见:原伏羲氏族组成巴族,活动区域主要在大巴山、嘉陵江、渠江流域一带,阆中应为核心区域,所以以其水流似巴而建国并称巴国,巴国建立后以巴人以阆中为后方依托,向东扩展,到达汉中、巫山一带,后迫于楚,在廪君率领下到涪陵、重庆一带,再后来,沿嘉陵江上溯,与留在阆中的以賨人为主的巴族汇合,所以后治阆中,乃是回到他们祖先的老家去了。廪君死后,有魂魄化为白虎传说,所以图腾转化为白虎。而人大部仍留嘉陵江、渠江流域一带,仍以伏羲为图腾、始祖神。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伏羲生于陇东、生于阆中之说。 既然如此,为什么又会出现伏羲生于天水和阆中的不同之说呢? 其实,如果从人文地理的角度来看,这并不矛盾。这是因为:
    一、如果我们已能确定伏羲生于嘉陵江流域的话,他很可能出生在天水东南、阆中西北的嘉陵江上游一带;
    二、古时嘉陵江上游一带隶属阆中,很可能伏羲生地在不同年代亦隶属于阆中,所以有了伏羲生于阆中之说。
     三、从地理沿革看,很可能伏羲生地在不同年代亦隶属于天水,所以有伏羲生于天水之说。

    伏羲、女娲是传说人物,它人首蛇身,作为两大部族联合的巴族的始祖神图腾,在统一的巴联盟中,它既可以是陇东的,也可以是阆中的,但无论是生于陇东还是阆中,他仍是由廪君族与宗人两大氏族集团构成的巴人共尊的始祖神。   
    巴人在湖北湖南一带的,则为今土家族。


四、 巴人与伏羲女娲传说
    闻一多先生研究认为,伏羲文化是本源文化。 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在雷泽中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用她的足迹丈量了大人的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伏羲降生了。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犧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东晋王嘉《拾遗记》说:“春皇者,庖犧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犧。”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在许多记载中, “三皇”中的伏羲,诞生于天水。伏羲为三皇之首,风姓,其母华胥氏。史载:“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而生伏羲于成纪”即今秦安、秦城一带。后徙至陈仓(今陕西宝鸡),又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死后葬南郡,说天水是“羲皇故里”。 天水,在甘肃省东南部,地衔甘、陕、川三省交接。天水南部嘉陵江水系属长江流域。 《路史》:太昊伏羲氏,……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并注:乃阆中俞水 之地。 五、巴人神秘消失之迷

     距今四千年多前的巴人和巴文化究竟是什么模样?神秘的巴人究竟缘何忽然消失?这是国内很多考古学家们一直苦苦探索的课题。
    巴国是先秦时期分布在今天湖北、重庆、四川境内的一个奴隶制王国,2000多年前神秘地消失。长期以来,关于巴人和巴文化的传说很多,但可以考证的巴人遗址却非常少。罗家坝遗址是四川发现的最大的先秦文化遗址。前不久,两个盗墓贼打开了四川罗家坝遗址的33号墓,考古队立即对被盗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大批文物,经初步鉴定,其中的鼎、缶和盒等为国家一级珍宝,这在全国已发现的所有巴文化遗址中是规格最高的。
    专家推测,这座古墓可能是巴国王陵的豪华墓葬,这个墓葬就是考古学家数十年来苦苦寻找的巴人王陵,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考古界和历史界的震动。罗家坝遗址被发掘后,古代巴人主要生活区域被重新定义,为揭开巴人消亡之谜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重庆境内发现的忠县中坝、哨棚嘴、奉节老关帝遗址等和罗家坝遗址又有何不同呢?
    经考证,这几个遗址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也有相同的文化因素和传承关系,它们属于同一大范围的考古学文化。川渝两地发现的巴人文化是一脉相传的,这从两地的一些民俗上也窥见一斑。如古巴国特别有名的“巴渝舞”,是表现巴人冲锋陷阵的军舞,现在罗家坝一带的土家族最流行的“薅草锣鼓”里面就有“巴渝舞”的影子,这种舞蹈和重庆黔江土家族的“摆手舞”极其相似。 
    巴人是生活在长江上游的中国最古老的先民集团,但由于他只是一个松散的部族联合体,在迁徒流动性很大,
    后来又形成了廪君族与板木盾蛮两大部族体系,
    在统治者以夷制夷政策下,很难形成政权体系,所以,尽管他人口多,活动领域宽,但仍 是一个弱小的西南少数民族,尤其是生活在鄂西、川东峡江两岸的谷地和山坡上的巴人,以采集、渔猎为生,经济文化较之中原远远落后,分散的居住方式决定了它们的组织结构松散,难以形成强大的整体,因而在邻近民族的侵凌下向东迁徙。
    “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巴人或许参加了武王伐纣战役,后在汉江上游建立国家,部分更弱小的民族融入巴族。
    春秋时期巴国见诸于史籍的是与楚、邓等邻国之间的战争记载。最终巴国失败了,又开始了几百年的迁徙,向祖先的故地退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不断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周边文化,使巴人原本就不深厚的传统更难彰显。
    最终巴国被一路跟随而来的楚国逼迫,数易其地,“巴子时虽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合川),或治平都(今丰都),后治阆中,”这段记载也许就是巴人当时的境遇写照。

    但巴人的遗迹却在进一步显现, 最近, 陕西省商洛市考古队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考察研究,在商洛丹江、 乾祐河等流域 发现了3000多座崖墓,考古学者认为,崖墓和悬棺有所区别, 但是性质相似。
    从而推断,该地区和巴人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陕西商洛地区北靠关中。 崖墓多数都是选择在河流两岸面水背山的陡峭崖壁上开凿,尤其是在大水系与小支流交汇处分布得较密集。距离地面高度从2-300米不等。 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崖墓远 离河岸而选在荒僻深邃和十分隐蔽的谷岭之中开凿。
    专家大胆推测,神秘的商洛 崖墓说不定是巴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起码也说明, 巴蜀文明在这一地区找到了呼应。

    由此看来,事实上的巴人并没有神秘消失,他的族人賨人及后裔土家族至今仍在阆中、湖南张家界、湖北利川一带生活着。但为什么又会说巴人神秘消失呢?
    而且著名巴文化研究学者童恩正还写了一篇小说《三峡迷雾》。这主要是指由巴人后裔廪君族建立的巴王国,他们在被楚攻打压迫下在长江、重庆一带建立的政权的王公贵族的神秘消失。但他们消失也并非全部,或许他们把祖先的墓地,甚至财宝都遗留在三峡一带了,但他们的余部却沿嘉陵江上溯,回到了他们的老家阆中,并试图重新崛起,但终不敌秦,为秦所灭。

本文参考文献:
史记》《华阳国志》《山诲经》《四川郡具志》童恩正《古代的巴蜀》顾颉刚《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邓少琴《巴蜀史迹探索》除中舒《论巴蜀文化》董其祥《巴史新考》等。

巴人早期活动区域示意图
《华阳国志·巴志》载:“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这里的渝水是指的哪儿?

古巴渝地区水系分布图(点图可放大)本图来源于《巴州志》。《巴州志》由清道光年间巴州代理知州、进士出身的福建人朱锡谷编撰。它保存了清道光十三年以前古巴州两千多年的大量历史资料。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