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162阅读
  • 0回复

(文化教学)施建军:湖州历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4-09
湖州历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古代篇必修三)
施建军
    [按]这是施建军老师《湖州历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系列文章的第三篇
   湖州五中施建军老师从教历史十余年,现为湖州市高中新课程实验专业指导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曾多次在市教学评比中获奖,其教学思路灵活、新颖,视野开阔,深受师生好评。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多次进行新课程培训讲座,听者受益匪浅。这与其努力学习研究新课程、认真钻研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是分不开的。
    施老师基于教学实践,将湖州历史与新课程教学的结合点整理成文共享于此以飨读者,希望给我市新课程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比于政治史和经济史,必修三思想史更为鲜活,因为这里有着丰富的人物,其中相当部分为学生所熟悉,并在其他学科特别语文课堂中被引用讲解。而不同学科对人物及其思想所研究和讲解的角度不同,使得在碰撞中让人物更具立体感。鉴于本人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欠缺,因此本文除第一条“胡瑗和湖学”、第六条“丘迟和六朝骈文”进行了“浅谈”外,其他条目则综合在文末一并“浅谈”,而非逐一发表看法。
内容条目
一、胡瑗和湖学
二、颜真卿在湖州
三、“赵氏一门”的书画
四、曹不兴之“曹衣出水”和张僧繇之“画龙点睛”
五、编撰二十四史的湖州人——沈约、姚思廉和陈绎曾
六、丘迟和六朝骈文
七、皎然、孟郊、张志和、李绅、杜牧、钱起与唐诗
八、李煜、张先、苏轼、姜夔与宋词
九、吴承恩在湖州
十、凌濛初与湖州套版印刷
 
一、胡瑗和湖学
1.渗透点:
    必修Ⅲ专题一第二课之“太学的出现”
2.介绍:
    胡瑗(993-1059),北宋初学者、教育家,江苏海陵(今江苏泰县)人,又说如皋(今江苏如皋)人。与孙复、石介并称为“宋初三先生”。因祖上居陕西路安定堡(今陕西省安定县),门人学者“溯其源”,故称安定先生。宋宝元二年(1039年),湖州知州滕宗谅奏请朝廷在湖州设立学校,次年获准。康定元年(1040年)胡瑗就范仲淹推荐,湖州知州滕宗谅聘请,主持湖州州学,直至皇祐四年(1052年)赴中央太学执教,前后长达12年。胡瑗以月河燕居堂(今月河街道)为寓所,开始了其影响深远的教学改革。在湖州教学时,设经义、治事两斋,严力学规,以身示范,首创“明体达用”的教学法,人称“湖学”,在当时影响极大,当时录取的官员,十之四五是胡瑗的学生,其弟子遍布朝野,其中最出名的当推北宋理学大师程颐和名相范纯仁。1045年,京师东京兴建太学。曾专门派人“下湖州,取先生(胡瑗)教授弟子之法,以为太学法,著为令”,在太学中推行他创立的“分斋教学”制度。胡瑗终生从事教育事业,对教育的作用有深刻认识,他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3.浅谈
    ①由于教材只介绍了汉代的太学,因此在课堂中的两种讲解是存在问题的:一是错误的认为太学等于中央官学,二是只讲汉代的太学,而没有进一步地介绍中央官学的发展历程。中央官学在中国古代以太学和国子学为主,还有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西晋时教育体制的重大变化,为五品以上官僚子弟专设了国子学,形成了贵族与下层士人分途教育,形成国子学、太学并立的双轨制。唐宋时,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通过以上的了解,两个存在的问题就自然可以解决。
    ②官学和科举制度的关系。这一点是教材所没有涉及的,有相当多人认为在科举制度产生后,学校教育是为科举制度服务的,但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在科举制度产生之前,官学与察举制相适应,为入仕的主要途径。但科举制度产生后尤其是唐朝,一度导致官学尤其是地方学校的衰败,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唐朝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生徒是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的受试者,乡贡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的受试者,这就意味着入仕而不通过官学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官学教育的吸引力和重要性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官学的衰败。二是唐朝尤其是武则天在位时,出于打击士族官僚势力的需要,通过进士科提拔庶族和寒族,使得以官员子弟为主要成员的官学遭到沉重打击而衰败。这一情况在宋代有所好转,原因之一是北宋末曾一度废除科举,把养仕取仕的职能都归于学校。元代也一样,科举时办时废,促使学校教育进一步发展。真正将官学和科举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在明朝。明朝规定只有府、州、县学生员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地位,促进学校的发展和繁荣。


二、颜真卿在湖州
1.渗透点:
    必修Ⅲ专题二第二课之“‘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
2.介绍:
    颜真卿(709-785),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人称“颜体”,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唐代大历七年(772年),64岁的颜真卿受到排挤,由江西抚州刺史任罢,又改为湖州刺史。于第二年的初春,来到湖州走马上任,大历十二年(777年)离开湖州赴京任刑部尚书,在湖五年。在湖州这段时间,与陆羽、皎然交往甚密。一时也成了湖州文化界的中心人物,开创了“吴中诗派”,留下许多诗书创作,其中收入《全唐诗》的在湖创作的诗有21首,在湖期间留下的碑刻书贴20余种。


三、“赵氏一门”的书画
1.渗透点:
    必修Ⅲ专题二第三课
2.介绍:
    “赵氏一门”流芳百世,三代人出了七个大画家。赵孟頫多才多艺,对诗词、书法、绘画、音乐均有极深造诣,特别是书画方面成绩尤为突出。赵孟頫的妻子管道生善于画竹,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女画家之一。他们的儿子赵雍也是知名画家,并且精于书画鉴赏。外孙王蒙能诗文,工书法,尤擅画山水兼能人物。
    ①赵孟頫(1254—1322),元代著名书画家,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官居一品,名满天下”。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尽管很多人因赵孟頫的仕元而对其画艺提出非难,但是将非艺术因素作为品评画家艺术水平高低的做法,是不公正的。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他在我国书法史上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为楷书四大家之一。赵孟頫的书画作品流失比较严重,许多海外大博物馆、私人收藏家均藏有他的作品,《幼舆丘壑图》,这是他山水画中的代表作,现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1986年,纽约拍卖行中出现一幅赵孟頫的《惠兰图》卷,最后以33万美元成交。1990年11月28日,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拍卖一幅他的《小楷妙法莲花经》,估价25万美元,以50万美元卖出。
    ②管道升(1262—1319),华亭人(今上海青浦人),又说为德清茅山(今莫干山镇茅山村),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人,赵孟頫之妻。管道升擅画墨竹梅兰,笔意清绝。又工山水、佛像、诗文书法。其书牍行楷,风格与赵孟頫相似。传世作品有《水竹图卷》(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秋深帖》、《山楼绣佛图》、《长明庵图》等。《我侬词》在江南广为流传,该词为管道升回赵孟頫欲纳妾意之信。管道升先于赵孟頫三年去世,后两人合葬于湖州德清县东衡山南麓。

我侬词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③赵雍(1289—约1360),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次子。以父荫入仕,官至集贤待制、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书画继承家学,赵孟頫尝为幻住庵写金刚经未半,雍足成之,人莫能辨。擅山水,尤精人物鞍马,亦作界画。书善正、行、草,亦长篆书。精鉴赏。传世作品有《兰竹图》、《溪山渔隐》等(下图为局部)。赵雍之子赵麟也以书画著名。善画人马。亦能山水,亦习书,可造父域。
    ④王蒙(1301—1385),元朝画家,赵孟頫的外孙。年轻时隐居黄鹤山(今余杭临平山)几十年,明初王蒙出任泰安(今属山东)知州,因胡惟庸案牵累,死于狱中。王蒙能诗文,工书法。尤擅画山水,王蒙的山水画受到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来进而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综合出新风格。山水之外,兼能人物。所作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仅次于黄公望,后人将其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对明清及近代山水画影响甚大。

四、曹不兴之“曹衣出水”和张僧繇之“画龙点睛”
1.渗透点:
    必修Ⅲ专题二第二课之“画中有诗”
2.介绍:
    ①曹不兴,三国吴画家,乌程(今湖州)人,善画龙、虎、马及人物。传说他为孙权画屏风时,误落笔墨,他便顺手绘之成蝇,孙权以为是蝇子飞到了画上,便举手弹之。曹不兴是文献记载中知名最早的佛像画家,是我国绘佛像的第一人。据《贞观公私画史》记载,隋朝时宫内还藏有曹不兴所画的官本《龙头样》四卷、《青豀侧坐赤龙盘龙图》二卷、《南海监牧进十种马图》一卷、《夷子蛮兽样》一卷,这些是比较可靠的曹不兴画迹。可惜他的画早已散佚。其画人物衣服布纹疏朗,“曹衣出水”这个典故就出自曹不兴。
    ②张僧繇(生卒年不详),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名画家,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又说吴中(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吴兴太守。擅写真、顼道人物,亦善画龙、鹰、花卉、山水等,擅作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梁武帝好佛,凡装饰佛寺,多命他画壁。所绘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他是对隋唐影响最大的画家,他奠定了隋唐雍容大度、丰满健康、蓬勃向上的人物造像的基础。“画龙点睛”的故事即出自张僧繇。


五、编撰二十四史的湖州人——沈约、姚思廉和陈绎曾
1.渗透点:
    必修Ⅲ专题二第三课之“楚辞的魅力”
2.介绍:
    ①沈约与《宋书》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齐梁文坛领袖。和谢眺等开创了“永明体”,讲求声韵格律,促成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发展。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历仕宋、齐、梁三朝。齐梁禅代之际,他帮助梁武帝萧衍谋划并夺取南齐,建立梁朝。曾为武帝连夜草就即位诏书。萧衍认为成就自己帝业的,是沈约和范云两个人。萧衍封他建昌县侯,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沈约藏书两万卷,在南朝宋、齐、梁三代,堪称最大的藏书家。他从二十几岁的时候起,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终于写成一部晋史。可惜,这部晋史没有能够流传下来。著有《晋书》一百一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②姚思廉与《梁书》、《陈书》
    姚思廉(557-637),吴兴武康(今武康)人。姚思廉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由南北朝分裂走向隋唐大统一之际,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入唐任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李世民为太子,姚思廉任太子洗马。贞观初,改任著作郎、弘学馆学士。与杜如晦、房玄龄同为“十八学士”。与魏征共撰梁、陈书,据其父姚察之稿本,博采诸家之说,编《梁书》五十六卷、《陈书》三十六卷,姚思廉去世后,唐太宗深为哀悼,为之废朝一日,赠太常卿,谥号“康”,特准许葬于昭陵。
    ③陈绎曾与《辽史》
    陈绎曾(生卒年不详),元朝乌程人,又说为处州人(今浙江丽水)人。学识优博,真、草、篆、隶俱通习之,著有《书法本象翰林要诀》、《文筌谱论》、《古今文式》、《科举文阶》等。元至正三年(1343),任国史院编修,分撰《辽史》。元代由脱脱任都总裁官主编《辽史》、《宋史》、《金史》,陈绎曾和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共为《辽史》执笔,11个月速成。


六、丘迟和六朝骈文
1.渗透点:
    必修Ⅲ专题二第三课之“汉赋的风采”
2.介绍:
    丘迟(464—508),吴兴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南朝齐时入仕,任太学博士等,梁代齐后出任中书侍郎等。其父灵鞠,为当时文人。丘迟能诗,工骈文,辞采逸丽,最负盛名的是骈文《与陈伯之书》。陈伯之是投降北魏的梁朝武将,萧宏领军北伐,让丘迟写信招降陈伯之。陈伯之对梁有功,也有罪,故文章从晓之以大义、动之以真情两个方面入手来劝降,文辞委婉,情深义明,切中要害。尤其一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用江南风物打动陈伯之的故国之思,情景交融,清新明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陈伯之接到这封劝降书后,立即率部归降了梁朝。
    附:《与陈伯之书》(节选)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乎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楛矢东来。夜郎滇池,解辫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唯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耳。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吊民洛汭,伐罪秦中。若遂不改,方思仆言,聊布往怀,君其详之。丘迟顿首。

3.浅谈
    教材就中国古典文学的介绍,包含《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从涉及的时代来看,惟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略显不完整。事实上在这一时期的主流文体为骈文,之所以不进行介绍,可能与我国对骈文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不够深刻有关。
    因此本人以为增加对六朝骈文的介绍,不仅能够体现完整性,而且也有利于学生较容易的了解本课中最为陌生的汉赋。因为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骈文是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骈文盛行于六朝,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另外教材根本就用不着列举一大堆汉赋的人物和作品,光有抽象的人物和作品,怎能体现标题所写的“汉赋的风采”。


七、皎然、孟郊、张志和、李绅、杜牧、钱起与唐诗
1.渗透点:
    必修Ⅲ专题二第三课之“李杜诗篇万口传”
2.介绍:
    ①皎然(?-789),唐代著名诗僧、茶僧,长城(今长兴)人,俗姓谢,为中国山水诗创世人谢灵运十世孙。被称为中国茶文化、茶道之祖,与“茶圣” 陆羽 “缁素忘年之交”40多年,在皎然的指导、帮助,鼓励、安排、资助、筹划下,完成了中国茶业、茶学的千秋伟业——《茶经》。在《全唐诗》编其诗为815-821共7卷,他为后人留下了470首诗篇,在文学、佛学、茶学等许多方面有深厚造诣,堪称一代宗师。
    ②孟郊(751-814),唐朝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人。46岁始登进士第,50岁任为溧阳尉,64岁过世。孟郊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年代,一生穷愁潦倒、孤苦寡合,时人称“寒酸孟夫子”,他和贾岛齐名,皆以苦吟著称,唐人张为称他的诗“清奇僻苦主”,而苏轼则称“郊寒岛瘦”。又因与韩愈交厚,人称“孟诗韩笔”。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时人熟悉的有作有《游子吟》和《登科后》。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③张志和(约730~约810),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初名龟龄,后由唐肃宗赐名“志和”,中唐隐逸诗人,词坛先驱。唐肃宗时因事贬官,遂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游钓湖州,与时任湖州刺史的颜真卿甚有交往,尝于颜真卿席间与众客唱和渔夫词。流传后世、为人熟唱的有《渔歌子》。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④李绅(772—846),祖籍安徽亳州,父于唐大历七年(772年)为乌程令,李绅生于湖州,死后葬于湖州城南里山,被誉为悯农诗人。元和元年(806)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李绅工诗,与白居易交游甚密,他多次游至湖州。流传后世、千古传诵的有《悯农》2首。

悯农
(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⑤杜牧(803-约85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堪称名家。著作甚富,至今流唱的有《江南春》、《山行》、《清明》、《过华清宫》等等。杜牧曾两次到湖州,后出任湖州刺史,关于湖州的诗作有17篇,其中以《沈下贤》最为著名,该诗是杜牧任湖州刺史时,追忆凭吊中唐著名文人沈亚之的诗作。沈亚之,吴兴(即湖州)人,元和十年(815)登进士第,工诗能文,善作传奇小说。他的《湘中怨解》、《异梦录》、《秦梦记》等传奇,幽缈顽艳,富于神话色彩和诗的意境,在当时独具一格。李贺、杜牧、李商隐对他都很推崇。杜牧这首极富风调美的绝句,表达了他对沈亚之的仰慕。

沈下贤
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
    ⑥钱起(722-780),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被誉为“大历十大才子”之一。唐天宝七年(748)进士,钱起当时诗名很盛,其诗多为赠别应酬,流连光景、粉饰太平之作,与社会现实相距较远。然其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风格清空闲雅、流丽纤秀,尤长于写景,为大历诗风的杰出代表。众多诗作中以《省试湘灵鼓瑟》诗最为有名,该诗为钱起应试之做,尤其最后一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被称为绝唱。

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八、李煜、张先、苏轼、姜夔与宋词
1.渗透点:
    必修Ⅲ专题二第三课之“宋代词苑”
2.介绍:
    ①李煜(937―978),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人或祖籍湖州。南唐后主,婉约派词人。961年即位时,南唐已为宋的属国。他面对宋朝的压力,逆来顺受,以图苟且偷安。975年,宋军入金陵,俘后主,南唐灭。978年,李后主被毒死,年42岁。李煜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如《长相思》,《浣溪沙》等。被俘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代表作有《虞美人》,《破阵子》,《浪淘沙》等。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甚大。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乌夜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②张先(990—1078),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宋代词人,与柳永齐名。历官多地,晚年优游乡里,以垂钓为乐,卒年八十九岁,葬弁山多宝寺之右。张先诗格清丽,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世称“张三影”。对两宋婉约词影响巨大,在词由小令向慢词的过渡中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功臣。


行香子
    舞雪歌云。闲淡妆匀。蓝溪水、深染轻裙。酒香醺脸,粉色生春。更巧谈话,美情性,好精神。
  江空无畔,凌波何处,月桥边、青柳朱门。断钟残角,又送黄昏。奈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
    ③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也有学者认为是蔡京)并称“宋四家”。政治上属旧党,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因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湖州任知州,在此前曾三次到湖州。到任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在这三个月中,他率众抗洪涝、斗干旱,在碧浪湖边筑堤坝,以遏东苕溪之水,后人感其德,将该堤命名为“苏堤”。苏轼知湖州和三次到湖州,都写过诗文,达40余篇。元佑六年(1091年),苏轼最后一次到湖州,为湖州的灾情先后两次上书要求减免赋税。
    ④姜夔(1155?-1221),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南宋词人、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自淳熙十四年(1187年)前后开始定居乌程县南苕溪村,他与辛弃疾共为南宋词坛的重要词人。他以独特的含蓄比兴方式,表达了对国事的关心,反映了忧国忧时这一与现实相联的主题。他开创的清空骚雅词派,对词的发展影响很大。姜夔现存的八十余首词大多在湖州所作,后世传诵的有《扬州慢》。他在音乐上也颇有成就,著有《白石道人歌曲》是历史上注明作者的珍谱,也是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有曲谱的宋代歌集,被视为“音乐史上的稀世珍宝”。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九、吴承恩在湖州
渗透点:
    必修Ⅲ专题二第三课之“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
介绍:
    吴承恩(1501年-1582年),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到长兴县任县丞。在长兴与知县归有光同心协力改革时弊,受民爱戴。在长兴任职期间,著有《长兴作》等九首诗。
    一般公认吴承恩是中国的《西游记》的最后定稿作者,但也有观点认为不是,目前在学术界保持着争议。胡适与鲁迅从清代学者中论证出《西游记》作者是淮安嘉靖中岁贡生吴承恩,旧时传说是元朝的全真教道人丘处机,也有认为是是明嘉靖的“青词宰相”李春芳。


十、凌濛初与湖州套版印刷
1.渗透点:
    必修Ⅲ专题二第一课之“印刷术的进步”和第三课之“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
2.介绍:
    中国套版印刷术的应用是在单色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雕版印刷术的新发展,明代后期才被广泛地应用。套版印刷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并列为中华印刷史上的“三变”。普通雕版印刷,一次只能印出一种颜色,套版印刷则不同,它是在一张纸上印出几种不同的颜色,根据用颜色的多少,印出的书被称为“三色套印本”、“四色套印本”、“五色套印本”等。明代套版技术从徽州传入湖州的吴兴。吴兴地处浙西北,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历代不少名儒硕学出身于此,文化学术空气浓厚,为套版印刷术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吴兴首先使用套版印刷术刻印书籍的是吴兴闵齐汲,在闵氏刻书活动稍后,吴兴的凌氏也开始了套版印刷事业。以凌蒙初最为著名,刻书最多。
    凌濛初(1580-1644),明朝浙江乌程(今湖州)人。 “三言二拍”之“二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作者,“二拍”是根据野史笔记、文言小说和当时的社会传闻创作的,主体反映了市民生活中追求财富和享乐的社会风气,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们渴望爱情和平等的自由主义思想。他所刻印的书,也以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为特点。其套版印书有《诗选》七卷,《李于麟话诗广选》七卷,《陶靖节集》,《王摩哲诗集》七卷,《孟东野集》十卷,《苏老泉全集》十二卷,《东坡禅喜集》十四卷,《苏长公启表》等等。初郁郁不得志,专以刻书著作为事,晚年在徐州为官。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打徐州,凌梦初率众抵抗,后见大势已去,呕血而死。

综合浅谈
    在写本文之前,我一直认为:历史课就是历史课,思想文化史尤其是文学艺术部分决不可上成文学艺术的鉴赏课,而变成了语文课或美术课等,历史课中关于文学艺术部分应着重于将文学艺术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必须上出足够的历史味道。经过了这些天的资料查找和整理,较近距离地接触了这些人物及其作品,我的观点发生了变化。
    一、同为人文学科,同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何必分的如此清晰?历史与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法学等都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而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形成两大素养即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人文科学是培养学生形成人文素养的素材,人文科学下的学科本身就存在着关联和交叉。所以人为的刻意的区分违背了教育的内涵,而且还有狭隘的学科意识。因此如果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出发点,我原先的观点就是一种狭隘的学科意识。
    二、“将文学艺术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和“从文学艺术中感受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本身并不矛盾,因为文学艺术的形成和历史环境本来就具有紧密的联系。但刻意的强调“将文学艺术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会导致文学艺术因历史环境而生的狭隘观点,而忽略了人这一重要载体和因素,这样看来“从文学艺术中感受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就更能够完整的透析了。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