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高考热点作文素材:细节是城市的生命底色公厕男女蹲位比例应为2:3
我们常常在餐厅、电影院、商场看到这样的场面:男人们有条不紊地慢悠悠上厕所方便,而女厕所门口,总会站着焦急等待的女同胞。市人大代表、涪陵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华义认为,这一现象是公共场所的厕所蹲位设置不合理造成的。他建议,有关部门要尽快调整男女厕所蹲位比例,适应现代社会需要。
张华义说,以前的公厕设计,蹲位上大都是男性要比女性多,那是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年代,因为女性参加社会活动少,如厕的矛盾尚不突出。随着女性从“家庭主妇”中解放出来,在社会上顶起“半边天”,就出现了女性如厕难问题,再加上生理结构原因,男性在小便时要比女性方便得多,大约要快一半时间。因此,调整公厕男女蹲位的比例,显得尤为必要。
据介绍,早在1989年建设部出台的关于“城市环境设施设置标准”上就有明确规定:城市公共厕所男女厕位比例应达2∶3。此举目的在于体现男女平等,减少女士如厕排长队的问题。
(来源: 华龙网-重庆晚报)
父子出书展示温哥华城市细节
1999年,王力这位在国内企业声名很高的某研究所所长带着妻子和儿子移民温哥华。在温哥华的日子,王力和儿子王一男用各式各样的老式胶片相机和新式数码相机,开始记录这个城市的细节,这一拍就是6年,父子俩拍下了一万多张打动他们的图片。2007年回国后,他们挑出了其中的200多张,每张图配上几段话,出了一本书,书名叫《天大的小事》。
在温哥华,红绿灯是醒目的黄色底座,而不像国内的是黑色,事实证明,“黄色是事故率最低的颜色”;人行道的路牌悬挂在路中间,而不是路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很醒目;公厕指示牌上,都注明了“距离多少街区、多少米”;整个城市只要骑车都要戴头盔,哪怕两岁的孩子学童车也不例外。
加拿大的垃圾桶“面子在内不在外”,废弃的汽油桶、石槽、塑料筐子都能当垃圾桶,比起国内的“大熊猫抱竹子”、“青蛙王子”那些工艺垃圾桶,“丑多了”,可这些垃圾桶再丑,也个个是大嘴巴、大口径、套有塑料袋。
温哥华几乎看不到“牛皮癣”般的小广告,他们把电线杆的下面局部加粗,专门用来粘贴小广告。这比国内“乱贴广告,罚款5万!”的硬招儿有效多了。
有一次,他们站在一栋普通的红砖高楼前琢磨了好久,发现面对街道的所有窗帘都是白色的,终于忍不住进去问公寓的管理员,高鼻子管理员一脸愕然地拿出一份足有一本书那么厚的售楼合同。
在合同里,光是“窗帘怎么挂”,就写了三大段近一页纸。合同还规定,“每户人家能养几只狗、几只猫,狗的身高不能超过多少”、“一栋楼有多少个名额可以出租房屋,要出租就排队登记。”
出了门,爷俩感慨,原来“裤衩晾外头,会招警察的”!“温哥华人真事儿!事儿得厉害!”
第一次在温哥华坐公交车,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天下着小雨,10多个人排着队,其中有一个坐着轮椅的残疾人。车慢慢驶来,停稳,向马路牙稍作倾斜,车门打开,自动翻出一个踏板,正好对接高出的地面,司机下来连残疾人带车推上去,然后把车固定在司机后面专门的位置上,司机再下车绕到驾驶位,最后大家再上车。王力一看表,三四分钟都过去了。所有人都在雨里默默地等,没人说话,那场面,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把王力感动坏了。
过了两站,一个妈妈推着婴儿车上来了,又花了好几分钟,车内没有一个人显得不耐烦,相反,车里人都会对孩子笑笑,摸摸她的小绒帽,扯扯她的小袜子。王力不禁感慨:“在人人都微笑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跟人人显得急躁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能一样吗?”
还有一次,王力去医院看病,护士让他去厕所取尿样化验。在这个普通的厕所,墙上用好几种语言贴着如何取样。有一种是中文:1.把内裤拉低。洗手,然后把手抹干。2.用化验所提供的毛巾把私处洗净。女士们,清洁私处时,必须由前面洗到后面。3.开始把小便排进厕所,不要让小便中断;在小便还在排出时,用指定的容器把小便搜集下来;在小便停止前,把容器拿去。4.盖紧容器,切勿用手指触摸容器的边缘或内面。
济南丢失记忆之“眼” 香港街道上的隔离护栏,很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铸铁制造的,现在依然使用,这让行人自然产生历史感,这种对细节的保护,是对城市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保护;英国伦敦很多电话亭、出租汽车还是上世纪70年代甚至是50年代的产品,但正因如此,伦敦才保持了自己的风格;俄罗斯很多城市的路灯是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煤油路灯改造而成的;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济南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但是保留下来的老建筑太少了,一些老城内的生活片区也没有了,希望以后不只在博物馆见到城市细节的藏品,而是我们就生活在这些细节旁边,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历史和文化厚度。
对于城市的细节,东建筑大学教授姜波说,细节是一座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节,是体现出城市是否精致的重要参照物,如果只有大的建筑物,而缺少了这些细节,这座城市就缺少了活力,而细节是让一座城市显出内在文化品位的画龙点睛中的“眼睛”。
冯骥才来过济南无数次,他说济南是座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城市,其发展不一定非要和历史文化争地盘,可以把老的东西进行有机改造,把现代文明输入进去,把历史记忆保留下来,希望以后不只在博物馆见到此类细节藏品,而是就生活在这些细节旁边,能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历史和文化厚度
曾几何时,在夏天的傍晚,街坊四邻围坐在街边木头电线杆下,借着昏黄的路灯灯光,聊天、下棋、打牌……这个场景是很多济南人的温馨回忆。但现在,路灯还在,却没有了那种温馨,新式路灯下也再难感受那种老少同乐的氛围。
路旁的绿色邮筒不见了,身边的古树越来越少,就连最能代表民生文化的牌匾也被弄成了一个模样。当曾经熟悉的一些物件再也难以见到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这座城市是否还是我们熟悉、有着独特味道的济南?
日本城市的温馨细节
京都的小胡同里尽管有下水井,但还是在路的两侧修建了明沟,为的是最大限度地便于人们行走-这条胡同可是旅游部门隆重推荐的特色酒吧街。阴雨天走在里面别有一番感觉,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戴望舒的《雨巷》。
京都大街上的路牌比较有特色,颜色也用了京都人最爱的灰色-据说,京都是一个没有鲜艳颜色(尤其是红色)的城市,灰色系的建筑和装饰让整个城市都有种怀旧的感觉。
路牌上用包括中文在内的好几种文字介绍了本条街的历史,并标注了与本条街道交叉的路的路名。
为了避免狭窄的道路因为出租车上下客而阻塞,牺牲了一小段人行道的宽度建了一个临时停车的港湾。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汽车好象全都没有喇叭,也可能有喇叭而司机们不大喜欢用。
城市的一些路段开辟了行人优先的区间便于人们散步或是玩耍,在这样的路段行人们才是无冕之王。
巴黎下水道
距今140多年前,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曾经写道:“在我们这个世纪,巴黎下水道仍是一个神秘的场所。如果知道自己的下面是个可怕的大地窖,巴黎会感到不安。”雨果笔下的人物曾多次从下水道逃生,《悲惨世界》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就是利用它避开了警察的追捕,救出了进步青年马里尤斯。
如今的世纪当然不再是雨果的世纪了,巴黎下水道也不再是个“可怕的大地窖”,想像力丰富的雨果也不会想到的是,这个“神秘的场所”竟然有世界上唯一的一座“下水道博物馆”,这个总长2347公里的世界上最长最现代化的下水道成了巴黎人的骄傲和外来游客的观光胜地。在这里,人们可以领略到一个完全不同,却又能与巴黎美丽市景相媲美的全新的、充满艺术与文化的世界。
巴黎下水道四壁整洁,地上没有脏物,干净程度可与巴黎的街道相媲美。置身其中,人们不会闻到预想中的腥臭味,只觉得有股淡淡的土腥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即使女士穿着干净美丽的裙子在里面行走,也不会被弄脏,与在卢浮宫中行走并没有什么两样。
巴黎下水道的入口在埃菲尔铁塔东侧,地处巴黎市中心。在正式进入下水道前,游人可参观入口处的“巴黎下水道博物馆”,通过文字、图片、影像和实景了解巴黎下水道的变迁和概况。之后,游人便可沿着螺旋铁梯走下去,再经过一段窄窄的巷道,便来到下水道。
巴黎的下水道十分宽敞,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游客们乘坐改造过的排污船,沿着排水道进入到巴黎的地下世界,每隔一段路,就会看到一个通往地面的铁梯,它们都通往街边的阴沟盖。墙上还有许多粗细不同、用途不一的管线整齐排列。
排水道里有很好的照明设备,路况畅明、通达、寂静,每条下水道两侧都贴有许多相关图片,指明路径,很像地铁站的线路图,每走过一个“驿站”,都有工作人员在游人的门票上盖个戳。排水道两旁还设有一些纪念品商店,它们以实物和照片的形式构成了“下水道博物馆”的展览长廊。
古罗马引水渠
公元前4世纪左右,古罗马城已成为意大利中部初具规模的大型城市。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和城市中心的不断扩大,人们对水的需求就大大增加。为了解决城市的生活用水问题,公元前312年,罗马城兴修了第一条地下引水渠,开创了人工引水入城的先例。公元前114年,罗马第一条地上引水渠兴修成功,高大的引水渠将清清的山泉凌空经由山岭、河流及田野,最后引入罗马城内。
罗马全盛时期共有14条输水道,总长超过2000公里,每天可以供应百万立方米以上的清水。这些输水道有的规模相当宏大,最长的一条有60公里,其中有20公里架在连拱上,看上去就像一条地面上的长桥。水道在城内分散开来,成为支道送达各处居民区,其末端就是分散全城的上千个水池和喷泉,日夜不息地涌流着,不但至今仍为市民提供生活之便,更成为罗马街头一道活泼的景观。此类输水道和高架引水桥被罗马人广泛地运用,尤其是在帝国境内那些地势险要而水源不足的军事津要更加以大量修建,其中最有名的一座当属位于法国南部的“迦合桥”(PontduGare)。当水道跨越迦合河的时候,长达 249米的一段采用了上下三层共高达49米的重叠连拱。仅仅是为了这类单纯的使命就居然采用了如此浩然的美学和工程学手法,的确是叹为观止。相似的引水桥遗址遍布西南欧全境,一再佐证着罗马工程师的勤奋。
(以上资料均来自网络)
【例文展示】城市的细节
黄健
经常在陌生的城市里行走,也常常被城市的一些细节所感动。
在苏州,市区主要道路的十字路口,自行车和行人等红灯的地方都建有遮雨棚,造型很简单,但足以为等红灯的行人遮挡住阳光和雨水。
在厦门三屿岛上,栖息繁衍着一群美丽的白鹭。在小岛的对岸,某房地产项目为了营造景观效果,在小区中心广场设计了两束激光射灯,环评时却遭到了与会官员和专家学者的强烈反对,理由是激光灯会惊扰了对面小岛上栖息的白鹭。
在江南某小城,有一处很现代化的中心广场,竟遍植着饱经风霜的古梅、虬曲多姿的紫槐和盘根错节的蔷薇。起初,我以为又是一起“大榕进城”的典范。但是从广场的碑铭上,我却读到了设计者的创意:他们在动迁这里的上千户私宅大院时,只是移走了一堵又一堵的墙体,那些深居在院落里的百年花木被就地亮了出来,成为广场上这道难得的风景。
无独有偶,在上海浦东,我为一棵幸存下来的古银杏感动。为了给这棵跨越了一个半世纪的古树腾出空间,总投资近20亿元的市政工程——上海水上竞技中心项目整体北移约40米。我相信,一个连一棵树都很在意的城市,也一定会善待城市屋檐下生活的芸芸众生!
时下,许多城市的决策者被辉煌和雄伟所打动,动辄就是“大手笔”,城市的书写变得夸张而不真实,空洞而无内容……但是,楼再高、路再宽、广场再大,也未必是宜居的。在许多高楼的背后,我们经常发现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人行道上时不时会发现暗藏的“绊脚索”;街头破损残缺的标语牌匾顽强地展示着“残缺美”;步行街宽敞整洁,却难见树木绿阴;商厦高档豪华,却少见供人休息的坐椅……这样的城市充其量只是一部冗长的书,没有引人入胜的细节,没有人会喜欢阅读。
城市应该有时时让市民激动甚至感动的细节。这些细节像血一样流过我们的身体,像水一样滋润我们的生活,使置于其中的人们因此产生过城市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这样的细节,其实是城市的另一种高度!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