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584阅读
  • 0回复

(地域人文)主题阅读:泰山,山中之孔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2-06

泰山,山中之孔子

【主题导引】

        五岳之首的泰山,早已不是一座地理意义的大山了,而是一座文化之山,更是一座精神之山;炎黄子孙早已把他当作抓民族的象征了。在这里,你可以把那些绝代风华与旷世余韵尽收眼底,游泰山就是在翻阅一部中国通史啊!

【课内链接】

        《雨中登泰山》(李健吾)《登泰山记》姚鼐)《望岳》(杜甫)

【高考链接】

        2007浙江卷《泰山之恩》(蔡家园)

        2007江西卷《泰山很大》(汪曾祺)

【主题赏读】

泰 山 散 记

1、品味赤磷鱼

阳光还在吻着泰山的额头,欢迎宴会就开始了。主人的致辞,仿佛把我们带进了仙界。

酒宴开始,服务生把一道菜送了上来,盘中央摆着几条约摸一公分宽、两三公分长的小鱼,周围缀以红绿相间的蔬菜。对于来自沿海地区,各种鱼类屡见不鲜的我来说,并没十分在意。主人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这鱼虽小,可非同一般,它名为泰山赤磷鱼,平日很少吃得到,一条小鱼要七八十元呢。”一番话立时使我大跌眼镜,于是急忙操起筷子,夹起一条送入口中,品味它的金贵。

原来,这赤磷鱼生长在泰山石缝之中,以肥硕的时光和泰山的灵气为食,历经风雨沧桑才造化出这娇小、金贵的身躯。我一边品味一边在想,泰山是以它的巍峨向世人展示我泱泱中华的雄伟,而这小小的赤磷鱼则是以它不屈的生命活力启迪人们要敢于挑战任何艰难困苦,两者决不可以外形的大小简单论之。大中包藏着无数的小,小里蕴涵着无数大道理,大与小相辅相成,在小小的鱼儿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

所以,当你站上日观峰,在一览众山小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山脚下的那些石头、草木,是它们挺起了泰山的巍峨,才有了这五岳独尊的气势;是它们的葱郁叠翠,跌宕多姿,才有了泰山如画的风景。

2、逛 天 街

从中天门乘坐索道,不一会儿就到了南天门,由此向东至碧霞元君祠那段平坦、宽阔的路就是天街。街头上,一道牌坊高高耸立,坊额上镌刻着武中奇先生题写的“天街”手迹。步入其中,你会为如此宽敞平坦的街市而顿觉惊讶。那些依岩而建的店铺里忙活着各路“神仙”,游人如织,很是热闹,这景观恐怕是任何一座名山都无法比拟的。看到这里,我蓦然有点明白了,为什么泰山不是五岳最高者,反却被尊为五岳之首。

漫步天街,只觉得微风徐来,飘然若在仙境一般。远眺,云雾缭绕;近看,松石嶙峋,我真的弄不清自己是在仙境还是在人间。

走进一家店铺,与店主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我买下了一块泰山石敢当。据说这是一位名叫石敢当的壮士的化身,他疾恶如仇、专为百姓镇邪除恶,人们都把它作为镇宅之宝放置家中。如果不是石头太重,我真想多背几块回去,分给小区里那些整日为防盗而提心吊胆的邻居们。

在一家小吃店门口停下脚步,一阵袅袅香气扑鼻而来。往里一看,一位银髯老者正在桌旁欣然独酌,一片惬意恍然浮动;门口的烤箱里,熟透了的红薯正甜滋滋地诱惑着游人的脚步。此时,我已说不请是天堂里充满了人间烟火,还是人间已胜似天堂。

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天街的夜晚一定会更好看,于是,油然想起了郭沫若先生的那首名篇《天街上的灯》:“远远的街灯亮了 / 好像闪着无数的星星 / 天上的星星现了 /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遗憾的这是一次集体活动,不能单独留下来领略大师诗中的意境,只能揣上一怀圣洁,迎着阵阵山风,向日观峰飘然而去。

3、日观峰前的歌吟

踏着岁月剥蚀的层层石阶,来到削岩为碑的日观峰,就像走进了一座瑰丽的文化迷宫。信马由僵的思绪,顿时在五千年的时空中倘佯起来。

站在历代题额跟前,仿佛看见一代代帝王纷沓而来的身影。“纪泰山铭”依然透着唐玄宗对上苍的深深依恋;一通通石刻上岁月依稀,似乎可见其惕然警思的心境;诗仙、诗圣们高亢的千古绝唱,一代又一代僧侣、墨客抒发豪情壮志的铿锵之音,恍若就在耳边回响。

依山探海的“拱北石”,就像是一支正在挥洒的椽笔,又像是仙人指路的一个手指。据说,那是观日出的最佳位置,可惜今日不能如愿了。我向上攀登了一会儿,停下脚步放眼眺望,山间彩云飞渡,其景依然趣味无穷。

忽然,两个天真活泼的少年用稚嫩的童音朗诵起杜甫的《望岳》,诗人们再也掩饰不住那澎湃的心潮,大家纷纷上前,或挥毫泼墨,或开怀放歌。顿时,小小的广场上处处荡漾起清雅而又愉悦的韵律。

我掏出相机,定格下这永恒的记忆。

4、攀登玉皇顶

越过日观峰,我们拾级而上,向玉皇顶攀去。

玉皇顶是泰山主峰,是远古帝王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的地方。玉皇殿前的极顶石就是泰山最高点的标志。抬头仰望,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不由使我顿生自豪之情;回首俯瞰,羊群般的白云游牧在碧蓝的天空,无数笑脸在天梯上浮现,一时间,历史与现实竟奇妙地融合为一片清风,身边松涛瑟瑟,欢语荡漾,一览众山小的意境更加疏朗,浩阔。

登上最高峰,一路诗思立即化做一片凌云之志。

激动之后,我若有所思地冷静下来。不管是谁,是布衣百姓还是高官富豪;不管是干什么事情,是为国为民还是平凡人生,如果不是脚踏实地去努力,去攀登,那就永远不会成功,也永远不会到达光辉的顶点,在这方面,绝对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一个人,只有时时提醒自己发愤努力,始终保持那么一股积极向上、不甘人后的态势,他的人生才会是成功的人生,他也才会领略高山之上的无限风光。

5、感    悟

对于我们来说,五岳之首泰山,早已不是一座地理意义上的山了。这是一座文化之山,更是一座精神之山,炎黄子孙早已把它当成中华民族的象征了。在这里,你可以把那些绝代风华与旷世余韵尽收眼底,游泰山原来是在翻阅一部中国通史啊!

泰山日出
徐志摩

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 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饫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 顶上,我们无餍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果然,我 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 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 时约略的印象。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 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 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 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 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

  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 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 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 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 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

  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云海也活了;眠熟了兽形的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 染青馒形的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 欢欣之临莅……

  再看东方——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 展开在大地的边沿。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的跃出了地平, 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彩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 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采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这是我此时回忆泰山日出时的幻想,亦是我想望泰戈尔来华的颂词。

  (原刊1923年9月《小说月报》第十四卷第九号)

【赏析】

《泰山日出》是诗化的。目光触着发烫的字句,恍若浸入一个彩虹般的梦。灵动的文辞间,喷射笑的光焰,响彻歌的涛音。

  徐志摩鲜明的抒情气质应是在秀美山川悄默的潜化中形成的。有论者以为,“他是一位善于抒情、巧于设喻,而拙于叙述的诗人”。摹写风景,又恰能显示他特异的笔力。《泰山日出》几无实记之句,通篇都笼在一个“情”字里。在个人化、情绪化的延展中,他突显着梦幻的诡谲和话语的驱力。黎明消纳了长夜的幽闷,眠熟了的心渐渐在曙色中苏醒,他觉得己身变成一尊超逸的天神,巍巍乎泰山,竟渺若脚下的拳石。灼灼朝旭辉映的万物,皆在花雨般的光芒中飘翔,旋舞。此刻,幻象愈显神异——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云海兽形的涛澜昂首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馒形的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此刻,色彩愈显陆离——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在天边染出一片瑰丽繁艳,雀屏似的金霞,纯焰的圆颅,普照的灵光,映亮壮阔的丹霄。此刻,情感愈显炽热——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之胜利。行云中传来天狗的狂吠,流霓里浮闪女神的笑靥。飞渡的虹彩间,遍响雄浑的颂声……他精遣绮丽的词句,苦造绚烂的意象,自铸一种雕琢之美。志摩式的华丽,用在抒写景物上面,是找到了它的相谐处。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

梁衡

   我曾游华山,却未写一字,其云蒸霞蔚之态,叫我后悔自己不是一名画家。今我游泰山,又遇到这种窘态。其遍布石树间的秦汉遗迹,叫我后悔没有专攻历史。呜呼,真正的名山自有其灵,自有其魂,怎么能用文字描述呢?

  我是乘着缆车直上中天门的。天门虎踞两山之间,扼守深谷之上,石砌的城楼横空出世,门洞下十八盘的石阶曲折明灭直下沟底,那本是由每根几吨重的大石条铺成的四十里登山大道。在天门之下倒像一条单薄的软梯,被山风随便吹挂在绿树飞泉之上。门楼上有一副石刻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我倚门回望人间,已是云海茫茫,不见尘寰。入门之后便是天街,这便是岱顶的范围了。“天街”这个词真不知是谁想出来的。云雾之中一条宽宽的青石路,路的右边是不见底的万丈深渊,填满了大大小小的绿松与往来涌动的白云。路的左边是依山而起的楼阁,飞檐朱门,雕梁画栋。其实都是些普通的商店饭馆,游人就踏着雾进去购物、小憩。不脱常人的生活,却颇有仙人的风姿,这些天上的街市。

  渐走渐高,泰山已用她巨人的肩膀将我们托在凌霄之中。极顶最好的风光自然是远眺海日,一览众山,但那要碰到极好的天气。我今天所能感受到的,只是近处的石和远处的云。我登上山顶的舍身崖,这是一块百十平方米的巨石,周围一圈石条栏杆,崖上有巨石突兀,高三米多,石旁大书“瞻鲁台”,相传孔子曾在此望鲁都曲阜。凭栏望去,远处凄迷朦胧,不知何方世界,近处对面的山或陡立如墙,伟岸英雄,或奇峰突起,逸俊超拔。四周怪石或出山腰,或探下云海,或中裂一线,或聚成一簇。风呼呼吹过,衣不能披,人几不可立,云急急扑来,一头撞在山腰上就立即被推回山谷,被吸进石缝。头上的雨轻轻洒下,洗得石面更黑更青。我曾不止一次地在海边静观那千里狂浪怎样在壁立的石岸前撞得粉碎,今天却看到这狂啸着、似乎要淹没世界的云涛雾海,一到岱顶石前,就偃旗息鼓,落荒而去。难怪人们尊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东岳大帝。一般民宅前多立一块泰山石镇宅,而要表示坚固时就用稳如泰山。至少,此时此景叫我感到泰山就是天地间的支柱。这时我再回头看那些象征坚强生命的劲松,它们攀附于石缝间不过是一点绿色的苔痕;看那些象征神灵威力的佛寺道观,填缀于崖畔岩间,不过是些红黄色的积木。倒是脚下这块曾使孔子小天下的巨石,探于云海之上,迎风沐雨,向没有尽头的天空伸去。泰山,无论是森森的万物还是冥冥的神灵,一切在你的面前都是这样的卑微。

        这岱顶的确是一个与天对话的好地方。各种各样的人在尘世间活久了,总想摆脱地心的吸力向天而去。于是他们便选中了这东海之滨并不像一般山峰尖峭锐立,顶上平缓开阔,最高处为玉皇顶。玉皇顶南有宽阔的平台,再南有日观峰,峰边有探海石。这里有平台可徘徊思索,有亭可登高望日,有许多巨石可供人留字,好像上天在它的大门口专为人类准备了,一个晋见的丹墀,好让人们诉说自己的心愿。我看过几个国外的教堂,你置身其中仰望空阔阴森的穹顶,及顶窗上射进的几丝阳光,顿觉人的渺小,而神虽不可见却又无处不在,紧攥着你的魂灵。但你二出教堂,就觉得刚才是在人为布置好的密室里与上帝幽会。而在岱顶,你会确实感到“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舞”,“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不是在密室而是在天宫门口与天帝对话。同是表达人的崇拜,表现人与神的相通但那气魄,那氛围,那效果迥然不同。前者是自卑自怯的窃窃私语,后者是坦诚大胆的直抒胸臆,不但可以说,还可以写而天帝为你准备好的纸就是这些极大极硬的花岗石。

  这里几乎无石不刻,大者洗削整面石壁,写洋洋文章.暗取石上缓平之处,留一字两字。山风呼啸,石林挺立,秦篆汉隶旁出左右。千百年来,各种各样的人们总是这样挥汗如雨,气喘吁吁个大舞台,在这里留诗留字,借风势山威向天倾诉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意志。你看,帝王来了,他们对岱岳神是那样的虔诚,穿着长长的衮服,戴着高高的皇冠,又将车轮包上蒲草,不敢伤害岱神的一草一木,下令“不欲多人”,以“保灵山清洁”。他们受命于天,自然要到这离天最近的地方,求天保佑国泰民安。玉皇顶上现存最大的一面石刻就是唐玄宗在开元十三年东封泰山时的《纪泰山铭》,高十三点三米,:宽五点七米,共一千零九个字。铭曰:“维天生人,立君以理,维君受命,奉为天子,代去不留,人来无已……”

  从赫赫高宗数起,大颂李唐王朝的功德。一面要扬皇恩以安民,一面又要借天威以佑君,帝王的这种威于民而卑于天的心理很是微妙。他们越是想守住天下,就越住山上跑得勤,汉武帝就来过七次,清乾隆就来过十一次;在中华大地的万千群山中唯有泰山享有这种让天子叩头的殊荣。除了一国之主外,凡关心中华命运的人又几乎没有不来泰山的。你看诗人来了,他们要借这山的坚毅与风的狂舞铸炼诗魂。李白登高狂呼“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杜甫沉吟着“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志土来了,他们要借苍松,借落日,借飞雪来寄托自己的抱负。一块石头上刻着这样一首诗:“眼底乾坤小,胸中块垒多,蜂顶最高处,拔剑纵狂歌。”将军来了,徐向前刻石:“登高壮观天地间。”陈毅刻石:“泰岳高纵万山从。”还有许多字词石刻如:“五岳独尊”、“最高峰”、“登峰造极”、“擎天 捧日”、“仰观俯察”等等。其中“果然”两字最耐人寻味。确实,每个中国人未来泰山之前谁心里没有她的尊严,她的形象呢?一到极顶,此情此景便无复多说了。

  我想要造就一个有作为有思想的人,登高恐怕是一个没有被人注意却在一直使用的手段。凡人素质中的胸怀开阔;志远大、感情激越的一面确实要借凭高御风、采天地之正气才可获得。历帝王争上泰山除假神道设教的目的外,从政治家角度,他要统领万众治国安邦也得来这里饱吸几口浩然正气。至于那些志士、仁人、将军、诗人,他们都各怀着自己的经历、感情、,志向来与这极顶的风雪相孕化、拓展视野,铸炼心剑,谱写浩歌,然后将他们的所感所悟镌刻在脚下的石上,飘然下山,去成就自己的事业。

  看完极顶我们步行缓缓下山,沉在山谷之中.两边全是遮天的峰峦和翠绿的松柏.刚才泰山还把我们豪爽地托在云外,现在又温柔地揽在怀中了。泉水顺着山势随人而下,欢快地一跌再跌,形成一个瀑布、一条小溪,清亮地漫过石板,清音悦耳,水汽蒸腾。怪石也不时地或卧或立横出路旁,好水好石又少不了精美的刻字来画龙点睛。万年古山自然有千年老树,名声最大的是迎客松和秦松。前者因其状如伸手迎客而得名,后者因秦王登山避雨树下而得名。在斗母宫前有一株汉代的“卧龙槐”,一断枝横卧于地伸出十多米,只剩一片树皮了,但又绽出新枝,欣欣向上,与枝下的青石同寿。如果说刚才泰山是以拔地而起的气概来向人讲解历史的沧桑,现在则以秀丽深幽的风光掩映着悠久的文明。我踏着这条文化加风景的山路一直来到此行预定的终点——经石峪。

  经石峪,因刻石得名,就是石头上刻有经文的山谷。离开登山主道有一小路向更深的谷底蜿蜒而下,碎石杂陈,山树横逸,过一废亭,便听见流水潺潺。再登上几步台阶,有一亩地大的石坪豁然现于眼前。最叫人吃惊的是,坪上断断续续刻着斗大的经文。这是一部完整的《金刚经》,经岁月风蚀现存一千零六十七个字。我沿着石坪仔细地看了一圈,这是一个季节性河槽,流水长年的洗刷,使河底形成一块极好极大的书写石板。这部经刻大约成于北齐年间。历代僧人就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信仰。我在祖国各地旅行常常惊异于佛教信仰的力量和他们表达信仰的手段。他们将云冈、敦煌的山挖空造佛,将乐山一座石山改造成坐佛,将大足一条山沟里刻满佛,现在又在泰山的一条河沟里刻满了佛经。那些石窟是要修几百年经几代人才能完成的。这部经文呢?每字半米见年,可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在这坚硬的花岗石上一天也未必能刻出一两个字。中国的书有写在竹简上的,写在帛上、纸上的,今天我却看到一部名副其实的石头书。我在这本大书上轻轻漫步,生怕碰损它那已历经千年风雨的页面。我低头看那一横一竖,好像是一座古建筑的梁柱,又像古战场的剑戟,或者出土的青铜器。我慢慢地跪下轻轻抚摸这一点一捺,又舒展身子躺在这页大书上,仰天沉思。四周是松柏合围的山谷,头上蓝天白云如一天井,泉水从旁边滑过,水纹下映出“清音流水”的刻字。我感到一种无限的满足。一般人登泰山多是在山顶上坐等日出,大概很少有人能到这偏僻深沟里的石书上睡一会儿的。躺在书上就想起赫尔岑有一句关于书的名言:“书——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的精神上的遗训。”泰山就是我们的先人传给后人的一本巨书。造物者造了这样一座山,这样既雄伟又秀丽的山体,又特意在草木流水间布了许多青石。人们就在这石上填刻自己的思想,一代一代,传到现在。人与自然就这样合作完成了一件杰作。难怪泰山是民族的象征,她身上寄托着多少代人的理想、情感与思考啊。虽然有些已经过时,也许还有点陈腐,但却是这样的真实。这座石与木组成的大山对创造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有特殊贡献的。谁敢说这历代无数的登山者中,没有人在这里顿悟灵感,而成其大业的呢?

  天将黑了,我们又匆匆下到泰安城里看了岱宗庙。这庙和北京的故宫一个格式,只是高度低了三砖。可见皇帝对岱神的尊敬。庙中又有许多碑刻资料、塑像、壁画、古木、大殿,这些都是泰山的注脚。在中国就像只有皇帝才配有一座皇宫一样,哪还有第二座山配有这样一座大庙呢?庙是供神来住的,而神从来都是人创造的, 岱岳之神则是我们的祖先,点点滴滴倾注自己的信念于泰山这个载体,积数千年之功而终于成就的.他不是寺院里的观音,更不是村口庙里的土地,锅台上的灶君,是整个民族心中的文化之神,是充盈于天地之间数千年的民族之魂。我站在岱庙的城楼上,遥望夕阳中的泰山,默默地向她行着注目礼。

【赏析】

  五岳之首的泰山兀立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丘陵之上,拔地通天,气势雄伟,以至历来有“稳如泰山”、“重如泰山”之说,就连显赫一时的汉武帝来到泰山脚下,也不由得发出了一连串的感慨:“高矣,极矣,大矣,特矣,状矣,赫矣,骇矣,惑矣!”

  泰山不仅以其雄伟壮观的景象名闻海内,更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昭示天下。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写过泰山,可谓独具慧眼。作者没有将笔墨停留在浮光掠影的景观描写之中,而是抓住了泰山所具有的深厚人文内涵的特征,步步深入,层层递进,挖掘自然景观深层的文化意蕴,揭示了泰山作为民族精神载体的独特功能。

  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来而复往,在泰山的巨石上留下了痕迹,刻下了千载不灭的心曲、心声。泰山石刻如同岩层,块块堆垒,层层积淀,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化石”,让人们在登临途中,时时可以触摸到我们古老民族的灵魂。

  躺在泰山这部大书上,作者突然产生了这样的顿悟:“泰山就是我们的先人传给后人的一本巨书。”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石上铭刻下自己的思想,和泰山合作完成了天地之间的一部伟大的杰作,终于使泰山成为了“民族的象征”。

  而当圣人跨过“孔子登临坊”,登上了泰山之后,泰山从此成为一座文化的大山,儒文化也就成为泰山文化的主导文化。述而不着的孔子,虽然没有留下吟哦泰山的篇什,但他却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智者动”的论语。为后人悟得了“仁山智水”的真谛,即在于山的崇高、雄奇、空灵、律动,与仁智之士的道义、志向、抱负、情趣相契合,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登泰山而小天下
王玉琳  陶丽

        泰山,山中之孔子;孔子,圣中之泰山。

        一语道出了一座大山和一位圣人的微妙关系。其微妙,就在于他们的相辅相成——大山因圣人的光顾而成为文化的巅峰,五岳独尊;圣人因大山的滋养而成为文化的巨人,千古独步。

        去今两千五百多年前,我们民族的先哲孔子,站在大汶口的渡头,遥遥凭眺。“泰山岩岩,鲁邦所詹。”这座大山,就是从先民这首最古老的歌谣里,走进他的视野。《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而《诗经》,又是由他亲手增删批阅、编辑集成的最早的重要文学着作。《诗经》里的泰山,一言以蔽之,高大峻极。远眺近瞻,总不舍岩岩气象。唐代诗人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由此而化出。以致方家评说,《诗经》以降,讴歌泰山的诗赋,盖无出其右者。而伟大的诗圣杜甫,正是由泰山脚下起步,跻身于唐诗之绝顶。

        聆听孔子的声音——两千多年前,我们这位民族的先哲过泰山侧,发出的“苛政猛于虎”的慨叹,振聋发聩。

        来到山下,孔子下了牛车。要知道,这辆牛车不光是他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且还是身份、秩序的象征。因此,即便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英年早逝举行葬礼,他也不肯借出这辆车子。如今,他却要弃车徒步,践行仁道,曳杖而行——“登泰山而小天下”。

        登山即为登天。几千年来,从部落酋长的巡狩,到历代帝王的封禅告祭,泰山始终是王者与上天对话的地方。其文化的根基则在于“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最高,离天最近。

        研究一个文化巨人登上泰山的心路历程,固然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然而,我们还是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需要由浅入深,从普通人登泰山的心理状态谈起。因为圣人,毕竟也曾经是蕓蕓众生中的普通一员。

        人们无不期望通过登山的途径,实现潜意识里登天的心灵诉求和美好憧憬。三次造山运动形成的三次断裂,自然形成了一天门、中天门、南天门三个梯次的台阶,其高差达到一千三百多米。它不仅强化了泰山的巍峨、稳重之感,而且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重天。

        登山,是一次吐故纳新,强化生命的健康之旅,历经一次攀登,就是一次铁肩道义、净化心灵的躬身践行。

        泰山七千级盘道,从登山的第一个阶梯“登高必自”始,“从善如登”就告诫了攀登的艰辛和大义。

        登山的整个过程,就自身机理而言,是一个新陈代谢、平衡阴阳、强身健体的过程,是一个吐故纳新、净化机能、强化生命的健康之旅。然而,当热汗被天风抚干,激情被理性冷却,沉静的思考,感悟宇宙之浩茫,自然之博大,时空之倏忽,自身之渺微;进而慨叹生命之意义和价值,激励自己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奋进之信心,奉献之无穷。

        “志欲小天下,特来登泰山”。嗣后,成千上万的登山者,跟在圣人的背后,亦步亦趋,寒来暑易,接踵比肩,秉承“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微言大义,用形而下劳其筋骨的艰辛备尝,考验着形而上精神世界的苦其心志。挥霍着体力和毅力,攀登不止,自强不息,无不为“凌绝顶”而“小天下”感到自豪。历经一次登攀,就是一次铁肩道义,实现自我,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躬身践行。

  然而,山高万仞,始于足下。圣人登泰山,须从“孔子登临处”起步。

  盘道上默默无闻,任劳负重的泰山挑夫,从容不迫,坚韧不拔,一步步坚实地登攀,昭示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这里,你会体悟到什么叫做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的通天之路虽然任重道远,但面对泰山挑夫,你会对于一个民族大业的复兴,充满必胜的信心!

当圣人跨过“孔子登临坊”,登上泰山之后,泰山从此成为一座文化的大山,儒文化也就成为泰山文化的主导文化。

  洪荒宇宙厚赐人类,把太阳的光辉照耀在我们这颗星球上。旭日从东方的泰山之巅升起,天地间云霞海曙,飞金流丹,光明烨烨,壮丽恢弘。亿万次的日出,就会有亿万次不同的意象。固然,天下何处不日出?但因了泰山特殊的文化背景,泰山日出作为生命和活力的象征,震撼、折服着古今中外的攀登者。

  瞻仰日出,是对旭日的憧憬,是对宇宙的拥抱,是对光明的追求,是对生命的厚望。阳光普照之下,生机昂扬勃发,江山锦绣壮美,未来令人景仰。新鲜的日出犹如新鲜的人生。鲜活的生命放射出太阳的品质。方兴未艾的华夏民族,捧日擎天,雄峙天东。泰山之巅的日出,朝气蓬勃,激励着每一个为民族复兴大业而奉献的人。

  孔子曾登泰山,考察封禅制度。封禅的内容,就是在泰山极顶筑土为坛来祭天,以报答天功,叫封;在泰山脚下梁父山祭地,以报地功,称禅。这种隆重庄严的封禅大典有一套神圣而严格的仪式,这对十分重视礼乐制度的孔子有极大的吸引力。

  泰山独特的封禅文化其内涵在于,封建帝王对封禅的执着,源于对泰山的敬畏,源于“泰山安则四海皆安”——这个全民族的心理认同和价值取向。封禅客观上促进了国泰民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四海一统”,也奠定了泰山在中华民族意识形态上神圣的、不可撼动的崇高地位和象征。

  日观峰之南,有石梁兀起平履如台,瞻鲁台在日观峰的西南,石台三面陡峭如削,壁立万仞,凌空欲飞却又岿然不动,为泰山增添了雄威险峻的壮美神韵。崖上有巨石突兀,高约3.3米,石旁大书“瞻鲁台”,因孔子登泰山于此望鲁而得名。

  紫龙倚圣藤,位于红门孔子登临处坊。孔子登泰山,行至红门,步履蹒跚。子路欲折藤为杖,助师代步,孔子以仁人之心,坚辞不允。为纪念这位民族先哲,泰山在红门之上修建“孔子登临处”石坊。坊成,有紫藤攀援而上,势如游龙。石坊拱托紫藤,紫藤庇荫石坊,满目葱绿。春花灼灼,紫气缭绕;秋实累累,荚果丰硕。一派生机勃勃。

  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古往今来攀登者最高层次的精神感悟和精神享受。

  尽管当今旅游的观念和旅游的功能越来越趋于休闲健身,但面对这样一座大山,没有人能够无动于衷。因为它不仅仅是对于人们视觉的冲击,

  更重要的是对于灵魂、对于精神的震撼和折服。这种震撼和折服,就在于它使你发现了一个民族的价值寄托,发现了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这就是泰山与众多名山大川的不同,这个功能是任何名山大川都不能取而代之的。

  一个文化的巨人,站在岩岩岱顶高瞻远瞩,俯视苍茫九州,泰山成就了孔子,孔子升华了泰山。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颂  
季羡林    

        巍巍岱宗  众山之巅   雄踞神州  上接九天  吞吐日月  呼吸云烟  阴阳变幻  气象万千

     兴云化雨  泽被禹甸   齐青未了  养育黎元  鲁青未了  春满人间  星换斗移  河清海晏

  人和政通  上下相安   风起水涌  处处新颜   暮春三月  杂花满山  十月深秋  层林红染

    伊甸桃源  谁堪比肩   登高望岳  壮思绵绵   国之魂魄  民之肝胆  屹立东方  亿万斯年

泰山简介

        1、自然景观

        泰山突起于华北大平原,凌驾于齐鲁丘陵之上,相对高差达1300多米,与周围平原、丘陵形成高低、大小的强烈对比,在视觉效果上显得格外高大。

        ●群峰起伏,主峰突起。从海拔l50米的山麓泰安城,至中天门海拔847米、南天门海拔1460米、玉皇顶海拔l545米。层层叠起,形成由抑到扬的节奏感和"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

        ●形体巨大,厚重安稳。泰山位于山东中部,绵亘100余千米,盘卧426平方千米,基础宽阔而形体集中。明代皇帝朱元漳描述泰山的气势时写道:"根盘齐鲁兮,不知其几千百里"。基础宽阔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生厚重感。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上述自然特征在人们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苍松巨石的烘托。泰山多松柏,尤其古松苍劲,如"壮士披甲",对泰山的雄伟形象起着烘托的作用。泰山岩石主要由变质岩和花岗岩构成,岩性坚硬,节理发育,经球状风化,形成裸露的峭壁悬崖和浑圆厚实的巨石,突几峻拔,震撼人心。还有富于变化的泰山云烟,使人感到静中有动,气势磅礴。所谓"荡胸生层云"(杜甫诗)、"呼吸宇宙"等,都因云烟而使人浮想联翩。泰山自然美的丰富性泰山除宏观上的雄伟特征外,还蕴含着奇、险、秀、幽、奥、旷等美的形象。如斗母宫的三潭叠瀑,可谓雄中藏秀;百丈崖、瞻鲁台诸景,可谓寓险于雄;仙人桥、卧龙槐,造化入神,堪称奇观;登泰山南天门领略"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与"旷然小宇宙"的旷景诗趣;石坞则是探幽寻奥的所在。

        2、文化遗产

        ●悠久的历史:泰山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围就被我们祖先所开发,泰山南麓的大坟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便是佐证。再早还有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战国时期,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泰山与孔子活动有关的景点有孔子登临处坊、望吴圣迹坊、孔子小天下处、孔子庙、瞻鲁台、猛虎沟等。神山、文化宝库泰山有"五岳之首"、"五岳独尊"的称誉。它是政权的象征,成为一座神圣的山。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迁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诗文,成为中国的传世名篇;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泰山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群22处(表3),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宗教:泰山宗教发祥久远,佛教于公元4世纪中期传入泰山。公元351年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岱阴创建了朗公寺和灵岩寺。魏晋南北朝时期,泰山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宝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经石峪是北齐人所刻的佛教经典《金刚经》。唐宋时,灵岩寺极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反把泰山灵岩寺称为天下"四绝"之一。泰山道教早在战国时就有方士隐居岱阴岩洞;秦汉后词庙林立,保留至今的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斗母宫(龙泉观)、碧霞祠、后石坞庙、元始天尊庙等。其中以王母池为最早,创建于公元220年以前;以碧霞祠影响最大。

         3、美学价值

        ●泰山美,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阳刚之美"和"壮美"。汉武帝登泰山时赞曰:泰山"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壮美能激励人生,培养进取精神,干百万人登泰山,不仅领略自然之壮美,也能激励自己攀登事业高峰的进取心。

        ●泰山美包括自然景观美和人文景观美的有机结合。在几千年开发建设中,把富有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同悠久的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价值更高,内容更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的泰山风景景观。

        ●泰山人文景观的布局与创作,是根据自然景观尤其是地形特点和封禅、游览、观赏活动的需要而设计的,主体是自然景观,主题是封天禅地的思想内容,布局形式重点是从祭地的社首山到封天的玉皇顶,在10千米登山道两侧。把整座泰山作为完整的自然空间,进行整体构思。

        泰山以南坡对比强烈,最为壮观,封禅活动选定从南坡沿中溪而上约10千米的路线,分成三段:一是以泰安城为中心的人间;二是出城西南过奈河桥至嵩里山为阴曹地府;三是自城北的捞宗坊开始,以长达6293级石阶的天梯为纽带,连结城区人间与岱顶天府。

        泰安城是供古帝王封禅告祭,黎民百姓朝山进香,游览观光之地。岱庙是泰城中轴线上从城区南门到岱宗坊,经登山盘道,直通"天府"的主体建筑群,是古帝王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这一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动的程序,体现由人境至仙境的过渡思想。从地形上由缓坡、斜坡直到陡坡,步步抬升,宛若登上天府;从建筑规模上由严整到自由,因自然环境而异;从意境上由人间帝王宫殿上达穹宇,渐入仙境;从色调上红墙黄瓦则始终与苍松翠柏形成对比。再通过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和漫长的登道连贯起来,形成了一条极为壮观的封禅祭祀序列。

        泰山古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巧妙地借自然之势,又以人工之力加强和美化自然环境。首先是在封禅祭把序列空间的位置选择上,充分利用泰山南坡由缓到陡之势,造成登 "天梯"意境。下段是紧紧地收缩,登上南天门,骤然开阔,如同到达仙境,真乃环境心理学上的杰作。在建筑单体或群组位置的选择与建筑形象的创作上,属封禅祭祀的序列建筑,有跨盘道而建的门户建筑,有登山转折处的导向性建筑,有临溪而筑的赏景建筑,有半山悬挂的宗教建筑,也有耸立于山颠的祭祀建筑等。不在序列之中的独立建筑则建于深山之中。这些建筑由于功能不同,对环境的选择也不同,而不同的环境对建筑的造型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在两者之间以求默契。如南天门位置的选择和建筑形象的创造上,正是人工天门有 "意",自然天门有"境",人工借自然之"势",自然借人工之"力",这意与境的结合,就构成了人类不朽的文明。此外,从建筑的结构、材料与装饰上以及以庭院空间为基本单元的群体组合上,均能适应地形环境多变的要求。该建亭则建亭,该设阁则设阁;需开敞通透处则造型轻巧,需收缩空间处则敦实厚重,充分体现建筑因景而设、因境而生的思想。泰山石在建筑上的应用更是如此,不仅有全石结构的小品建筑,而且有以石刻为主的碑砌建筑,使建筑艺术与石刻艺术融为一体。还有被人工加凿而组织到建筑中来的自然石:有的巧立林道两侧,被意为云门;有的双双耸立于山颠,被意为天门;有的深隔山崖,被意为神仙洞府;而姿态万千的自然石被誉为各种生物,所以泰山石就是泰山建筑融于自然的基音。泰山古建筑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时期的风格,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与绘画、雕刻、山石、林木揉为一体,而且保存了一个巨大的封禅祭祀序列,成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例证和一幅记载历史的立体画卷;还在于为我们留下了建筑如何去顺应自然,并以自己所特有的艺术形象去协调和加强自然美,去表现和深化自然意境的优秀范例。由于它们的存在,才使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生辉。泰山古建筑中还有不少寺庙和书院,朴素淡雅,或建于青山秀水之间,或深藏于幽谷茂林之中,使其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泰山的历史文化中,还有大量赞赏泰山自然美,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的摩崖石刻和碑碣。据统计,从岱庙至岱顶沿途中分布着823处碑碣和摩崖刻石。从时代上有秦(公元前209年)李斯刻石(尚存10个残字),汉张迁碑和衡方碑,晋孙夫人碑,北齐经石峪摩崖石刻,岱顶唐摩崖石刻;至于宋代以后,更是纷纷题刻,李斯刻石可谓是摩崖刻石之祖。泰山摩崖,有的点石成景,如"斩云剑";有的点题意境,如"呼吸宇宙",有的因景寓意,如"高山流水";有的因石赋形,如"醉心"等。这不仅丰富了泰山的景观形象,而且寓景观以文化内容。从书法艺术来看,有的顺石势而飞舞,有的着石苍古,有的飘逸洒脱,有的端庄严肃,有的刚劲,有的秀丽,真是百花齐放。就书体而论,真、草、隶、篆各体俱全。就流派来讲,颜、柳、欧、赵应有尽有。所以,泰山不愧是"中国历代摩崖石刻艺术博览馆",其规模之大、展品之多、时代之连续性以及风格、流派、艺术之精湛,构景之巧妙,都是世界名山所无与伦比的。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