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246阅读
  • 0回复

(历史真相)左宗棠商战:借洋款来打洋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6

[摘要]左氏主战,他“以夷制夷”,是先发制人,借洋款来打洋人。

李鸿章喜欢“以夷制夷”,制来制去,结果呢?还是被夷制了。夷要贸易顺差,可鸦片已没戏,顺差的源头,就在他那里,他要买军火,发展兵工业,还要以工业为基础重建国民经济体系,办成“军事-工业复合体”,谁知他要花多少银子?

夷人先帮他建战争机器,然后带他到战争俱乐部里,陪他玩“以夷制夷”的游戏。看上去,那战争机器是个庞然大物,可实际上他总是缺了点争胜负的实力,但他从来不缺赔款实力。所谓“赔款实力”,第一,当然要赔得起;其次,要有讨价还价能力,这一能力,李鸿章还是具备的。

李鸿章“以夷制夷”,功夫在结局。因为他认定,不管你如何“制夷”,终归还是败局。僧格林沁不是打过胜仗吗?可结果还不是引来英法联军进京,皇上带着朝廷逃难去;中越边境打了几场胜仗又如何呢?如果法国海军从南海打到东海、从东海打到渤海呢?

朝廷不断催促他和来接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荃从北洋水师、南洋水师派遣军舰支援闽、台,这哥俩,推三阻四磨洋工,军舰就是不启航,直到马尾船厂被法国人打烂,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军舰还没有派出来,他知道,只要军舰一开,战火就会烧到他的势力范围来,到那时谁来谈判?

李鸿章邀请法国人到天津来谈,还请了位英夷,来“制”法国,英夷左制一下,右制一下,和约就谈成了。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清廷依据国际法签订的第一个没有赔款的和约。

可左宗棠说,这是“以胜为败”,还说,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看似说中法战事,实则是为胡雪岩“西征借款”打抱不平,朝廷不仅要他亲自追究胡雪岩阜康银号的亏欠,还要翻老账,追究胡雪岩吃“西征借款”的利息差,这样一追查,无疑就要查到他头上了,他以老病为由辞职了。

左宗棠转战西北十余年,六次举借外债,计库平银1595万两。自乾隆改西域为新疆以来,新疆驻军和西北用兵,军费一项,基本是户部协调各省调拨银两解决,称之为“协饷”。从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开始,清廷每年从内地调拨“协饷”二三百万银两,咸丰年间,协饷屡次裁减,数额大幅下降,到同治初年,每年实拨协饷仅44万两,而且常常拖欠。在每年应拨协饷中,两江60万两,浙江144万两,广东84万两,由于历年拖欠,至光绪初年,各省关积欠协饷已达2740万两。

左宗棠有办法,他以西征军费激活协饷,但也屡屡被困于拖欠,深感“白发临边,百病丛生”,协饷难办。他曾央求协拨各省关税及时协饷,“一任函牍频催,率置不答”。当年,曾国藩在时,西北用兵,东南协饷,可谓风起云涌。1867年,左宗棠移师西北,路过江西,江西巡抚刘坤一主动要求每月增拨协饷二万两。数年后,曾国藩已逝,刘坤一便借口困难,不仅增饷难拨,连原本应协的款项每月二万两也难照常接济。而沿海各省,则借口筹办海防,自顾无暇,纷纷要求停办或缓办协饷,致使左宗棠长叹:“西北有必用之兵,东南无可指之饷,大局何以能支!”协饷能否协起来,原要靠中央调度,咸同以来,各省一有缓急之事,就彼此通融协借,户部一般不过问,没了乾隆时那一番大一统的财政统筹能力。中央财权失落,就要靠协饷者本人来协调了,好在,前有曾国藩号召,为协饷开了好头,后有胡雪岩引资,为协饷引入市场机制,使协饷终于得以维持。

那时,胡雪岩在市场和官场之间游弋,官场难办,则以市场济之,如何济之?一是发国债,二是借洋债,并以借洋债为主。借洋债的思想,固然出自左宗棠,而经办人是胡雪岩。

把“借洋债”跟协饷制度捆绑在一起,是天才的大手笔,非左宗棠无人能为之。

然而,当时人对“借洋债”利息偏高颇有非议,尤其各省督抚,用兵期间不好发作,一旦止戈,便来问责。据朱文轶《胡雪岩发迹和军火生意》说,1877年,第二次借款,出现四种利息,汇丰银行年息一分,左宗棠向清廷呈报时,改为月息一厘,这样,年息就变成了一分二厘。后来,又以德商泰来洋行“包认实银”为词,每月加息银二厘五毫,折合年息为一分五厘,遇闰年,则达年息一分六厘二毫五,比银行承揽利息高出50%。又据马陵合说,洋债利息,高的,年息 18%,低的,年息9.75%,差别如此大,当如何取舍?刘坤一也曾致书左宗棠,以为借洋款100万,利息达24万之多,当为不得已而偶一为之。可左氏并非“不得已”,而是有意就高不就低。何以要“就高”?难道他昏了头?实在是高有高的妙!

妙如下:其一,惟高息能迅速集资巨款,满足用兵需要;其二,只有高息才能迫使协拨省份迅速协饷,因为借债是要协饷还的,这样,反而能少借洋款,西征用款超亿,而借洋款不到1600万两,算个零头;其三,有洋债的鞭子在后面抽着,各省不敢拖欠,左氏不用求人,督抚们自会上紧;更有一妙,便是“以夷制夷”。

李鸿章求和,多半要跟赔款打交道,想不赔或少赔,就要“以夷制夷”搞外交。而左氏主战,他“以夷制夷”,是先发制人,借洋款来打洋人。例如西征,他借英国人的款来对付俄罗斯。英国人为什么借钱给左氏,就因为左要对付俄罗斯,那时,英国人在全球范围内遏制俄罗斯。

为防俄罗斯南下地中海,英国人扶持土耳其抵制;为防俄罗斯东扩至太平洋(601099,股吧),他们发动日本狙击;为防俄罗斯南下印度洋,他们欲与中国联手遏制。因此,西征借款,对于英国人来说,既有商业利益,又有国家利益,而左氏以高息且以高调方式向英国银行借款,便是广而告之,争取英国人支持。其实,左氏在汇丰银行贷款,银行本身并非贷款主体,它只是债券经销人,替中国发行国债,因此,每一笔西征借款,都以债券形式在市场上公开销售,就这样,通过发行债券,左氏西征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凡购买债券者,从主观上来说,虽未必都支持西征,但客观上,在高息的作用下,他们以购买债券的方式投了西征一票,承认了中国的主权及其地缘政治空间,试问,还有什么比高息更好的外交手段?“以夷制夷”,可以借英国人的钱来遏制俄罗斯,也就可以借英国人的钱来打败法兰西,只要付高息。因此,中法战事一起,左宗棠欲如法炮制,以高息“绑架”英国银行,跟他一起投入到战争中去——“以夷制夷”。

银行发行债券,年息八厘,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其放贷所得利差几乎百分之百。不过,高息也给胡雪岩留了回扣空间。左宗棠也知道,胡雪岩是独立商人,以利润为生命,他自己领兵打仗尚且要饷,胡为他筹饷,胡的报酬怎么办?总不能拿军饷来回报吧?可没有回报,胡怎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几年如一日为他运筹军饷?更何况胡为了西征借洋款,将阜康银号和他的家底都押上了,理应获得与其奉献及其效益相应的回报,可朝廷的制度安排里没有这一项,左氏只好擅自作主,让胡在高息中吃利差作为回报了。“圣人可权”,当年曾国藩料理天京财宝就是这样做的,你曾氏可“权”,我老左就不能“权”一回?曾氏说天国沦陷时天京城里没有财宝,没有就没有,谁敢追究?慈禧想查,“刺马”案让她只好罢手。可那一口气,慈禧憋了好多年,这一回“西征借款”拿回扣,老太太岂能善罢甘休?各省督抚们也被高息压迫了这么久,谁不切齿?

光绪五年12月,最后一笔借款达成后,英国人告诉曾纪泽,在英国,承借此种款项,通常不过取息三厘半,重则四厘。曾纪泽便在日记里写道:“葛德立言及胡雪岩之代借洋款,洋人得息八厘,而胡道报一分五厘。奸商谋利,病民蠹国,虽籍没其资财,科以汉奸之罪,殆不为枉,而复委任之,良可慨已。”郭嵩焘说纪泽有少爷脾气,果然,少爷脾气发作了。少爷没带过兵,怎知筹饷难?但脾气有代表性,他在日记里发作,而有人却在奏折上发作了。于是,朝廷让接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荃去查,他能怎么查?当年追查天京财宝,还不是要查他?所以,他去查,查完了,就说是“因公支用,非等侵吞”。

可朝廷信吗?派人来接着查,查得左、胡二人去世了,可朝廷还不罢手,还要追究中法战争中左的部将。左临死前,大骂李鸿章祸国。至此,左、李之争,性质全变,从原来体制内持不同政见的党争,变成了具有亚政权属性的利益集团之争,李借助朝廷,也帮助朝廷,灭了左氏集团..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