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化古县”调研组专家探访羊角古堡。探访羊角古堡是赣南独有的一处规模宏大的明清军事城堡。
据统计,会昌名列重点保护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就有47处,其中不泛有古塔、古窑、牌坊、廊桥、古寨、古祠、古墓、古城墙等饱经沧桑又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会昌县汉仙岩
羊角古堡古城门
位于会昌县筠门岭镇南端的羊角古堡,是赣南独有的一处规模宏大的明清军事城堡。
中国江西网讯记者邓小勇报道:“烟霞自避旌旗色,鱼鸟相疑金鼓声。”这是宋代诗人曾丰在《会昌劝农》中写下的优美诗句。11月24日,由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教授、专家曹国新、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专家汪忠列等5人组成“江西十大文化古县”调研小组来到地处赣南山区的会昌县,探古堡、登古堡、越仙山,实地踏访了会昌千年古县丰富的文化遗存,切身体会了会昌客家摇篮和军事重镇深厚的人文底蕴。
会昌地处武夷山脉和罗霄山脉交汇处。据考古发掘,会昌境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栖息繁衍。春秋战国时代,先后属楚、吴、越。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建县,当时建县之始,尚未定名。正要拟名之时,恰逢有人挖井得一带有篆书“会昌”字样的砖头。既有此巧合,且“会昌”二字吉祥喜气,含着美好的期望,遂以“会昌”作为县名。
会昌县地处赣闽粤三省的交通咽候,素有“三省通衢”的称谓。在以水路为交通命脉的几千年间,会昌因地处赣江之滨和山脉之隙,被一次次写进了战争史和经济史。汉朝有灌婴、梁朝萧衍、唐朝郭子仪、宋朝文天祥、太平天国石达开等历史名人均在会昌留下战马的蹄印。会昌城因有始建于南宋的坚固城墙,得到了与“铜赣州”齐名的“铁会昌”之说。
而水路交通的繁荣,也成就了古时的会昌经济兴盛。赣江之于会昌,县城之上称为湘江,县城之下,湘江与发源于石城、流经瑞金的绵江交汇后称作贡江。而赣江另一发源于安远的的支流在会昌谓之濂江。会昌的历史,由此因江而写,延绵千年。古埠和驿道在沿江10个乡镇中随处可见,纤绳轧进石头留下的印痕至今历历在目。商路繁华自然也就面临着豪强盗匪的威胁,因此,会昌先辈依山傍水兴建了一座座围屋、山寨、军营,整个会昌以“围”、“寨”、“营”命名的地名不胜枚举。
会昌筠门岭镇是赣南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抗战期间(1938-1942年),由于南北大片领土相继沦陷,大批商贾纷纷迁到筠门岭,成为筠门岭镇商贸鼎盛时期。其时,筠门岭圩镇的公路两旁,湘水两岸,店铺林立,热闹非凡。圩镇内商号达四百四十余户,从业人员二千一百多人,其中油、盐、米、豆,南杂货、旅栈、熟食等行业发展最甚,商号成倍增长。每日来往的挑夫通常四五百人,多时达一千多人。在筠门岭圩旁数公里的湘江河面上,桅杆如林,来往的船只多时达三百余艘,每日尚有上百匹驮马而至。各路商贾从瑞金、于都、安远、寻乌、兴国以及福建武平、广东平远、梅县、兴宁等地涌向筠门岭开展商贸活动。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江西省战时贸易部,在此地设“江西省战时食盐接运处筠门岭办事处”,拥有十几座盐仓,职员四十余人,并设有盐稽队,以负责管理官盐的采办、护卫及运输。香港汇丰、花旗及岭南钱庄等10多家金融机构也将办事处迁到筠门岭。当时,国外华侨只知有筠门岭,而不知有会昌,不少海外来信只写“中国筠门岭”即可投寄,足见其时的筠门岭已名扬海内外。如今,经营油盐米豆的“东兴行”、经营洋货布匹的大商号“德华庄”、旅栈业的“大众宿舍”等老字号仍在筠门岭的老街守护着那份繁荣的历史。
位于筠门岭镇南端的羊角古堡,是赣南独有的一处规模宏大的明清军事城堡。它地处会昌湘水上游,其东、西、南三面环水,紧靠汉仙岩。因其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乃是明清时期江西东南地区通往闽粤之咽喉。舟行至此,锚定帆沉,古人开始翻山越岭,成全了一条生生不息的驿道商路。这座古堡又称羊角水堡,始建于嘉靖二十年,当时用两年时间,建成了这座“周三千尺,高三丈,辟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成为赣南独有的一处规模宏大的明清军事城堡。城堡建成后,原先散居在附近的近千户村民悉数迁入堡内。据明代欧阳德《羊角堡城记》记载:整座城堡约占地7.4万平方米,城墙辟有防御和进攻用的垛口564个,城堡内街坊巷陌纵横交错。历经岁月沧桑,在风蚀雨淋之后,如今这座城堡雄姿依然。城墙、城隍庙、周氏宗祠、周龙一住宅、蓝氏祠堂、衙门、蓝氏节孝坊、码头等古建筑静静地守望在这里,似乎期待着能再一次容光焕发。
会昌是客家人南迁福建、广东、广西等的重要中转站。据该县政协编写的文史资料显示,全县人口居多前10多个大姓,都在福建、广东、广西有从会昌客迁出去的后裔。每年清明祭祖,很多客迁出去的客家儿女都会前来会昌寻根问祖。因此,会昌境内古祠林立,雄姿巍巍,成为各地客家儿女的精神圣殿。据统计,名列重点保护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就有47处,其中不乏有古塔、古窑、牌坊、廊桥、古寨、古祠、古墓、古城墙等饱经沧桑又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会昌的客家儿女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品格,所以会昌人民向来就乐于奉献、敢于牺牲。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会昌人民买公债、捐资捐物数量居各苏区县前列,屡屡在《红色中华》刊物上受表彰。扩红参军是热情高涨,有38600多名青壮年参加了红军,77200多名群众加入了支前作战行列,全县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7700多人。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会昌的总人口从24万一下锐减至16万,有8万多人在战争中作出牺牲。革命先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均在会昌从事过革命工作,红色古迹在会昌比比皆是。毛泽东主席在1934年7月23日,在登临会昌山后,有感于当时有所好转的革命形势和会昌壮美的山川景色,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篇《清平乐•会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这是主席一生写下的众多诗篇中,唯一一首以县名作为题目的诗篇。
“石峡侵寻过,江流次第平。篙人轻去住,船势任纵横。稳不妨危坐,忙犹得意行。明朝从起晚,但要到州城。”这是一首出自《宋词全集》中题为《出会昌峡》的诗。历史亦如顺江的舟船,纵横捭阖之后,留下悠悠古风,让人侧耳倾听。铁马军戈朔古风,驿道商路唱独好,会昌这座千年文化古县,正以勃发的英姿,在深厚文化积淀上铿锵前行,书写“风景独好”的新篇章。